一位特立独行的江南诗者
——呆呆诗歌的丰富性和先锋性刍议
文/幽谷幽兰
内容提要:现代诗歌里的故事形态怎样进行,内敛的度数把握,叙述应该怎样把握,古代诗词意境和现代诗歌意象如何结合,长诗和短诗的动因和解构的把握,诗歌语境的有限和无限......这些在现代诗写作中难于把握的“艰难”,在江南女诗人呆呆那里,却好像不是问题,更不是障碍,她默默地为自己的诗歌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也为其他诗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诗歌故事 诗歌叙述 诗歌意象 诗歌结构
我是在2015年认识湖州的呆呆的,那时,我主办一个文学网站,常会邀请呆呆到网站来玩,发表诗歌,和诗友们交谈,不过,呆呆不是一个人擅长交谈的人,她的才气都在诗歌里。呆呆笔名呆呆,诗歌一点也不呆,诗歌文本充满了进入本质的鲜活,可以说,呆呆是我心中的大才女,每次读她的诗歌,都会有意外的发现。
认识呆呆这么久,要想说清对呆呆诗歌的整体印象,还是很难,才华出众的诗人都是很难归类,有很多时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呆呆的诗歌风格变化到每首“下一首”诗歌........当然,最让我心动的,还是呆呆的内敛的语境。在笔者观察,作为女性诗人,呆呆几乎没有豪放过,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一切,一个人看风景里以及风景里的自我,一个人看朋友或者亲人,就像古典的美女,任凭世界多变,我自独自含香,岿然不动,还是读她的一首近作吧:
《衰微》
长草衰微
星星化做少女落向南方。那小镇
那竹轩左弯右绕
领一对长信灯去迎接故人
西风如烈酒
大人,你编撰的关隘该是什么形状?
今夜,我入万花川谷
寻访木樨之毒
明日舟楫靠岸
桥头小栈。有故人,为我抚一曲《长恨歌》
在这首诗歌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心绪的张扬,看不到概念和理念,看到的只有穿越时空的少女情结,“长草衰微/星星化做少女落向南方。”人需要定位,诗歌需要品质,呆呆对少女的定位——天空的星星。呆呆的诗歌以故事见长,这首《衰微》依然有故事性,这位少女对长于“编撰的关隘”的大人是有感觉的,至于大人对我有什么感觉,就不去管它了。呆呆的诗歌,常常在平中见奇,比如“今夜,我入万花川谷/寻访木樨之毒”,这位少女为何要寻找木樨之毒呢?是用这种毒药去毒自己,还是毒仇人呢,留给读者去想象。虽然呆呆藏住了主题,还是在结尾露出来了,“有故人,为我抚一曲《长恨歌》”,《长恨歌》本是白居易为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写的挽歌,是生命的悲剧……用悲剧结束这首短诗,足可以使得读者想到了这位少女的悲欢离合。
每位诗人都要面对每日变幻的世界,呆呆是带着怜悯之心看世界的,她是细腻的,是有内力和大自然对话的。当然,也可以和动物对话,比如她的《阿黄的三个季节》便是和小狗对话的诗作,呆呆可以体谅到一条小狗的酸甜苦辣以至于小狗的“内心世界”,她在这组诗歌的题记里这样说,“锁链把我栓在自由之桩。”这句话寓意很深刻,表面是反语,本来被栓在柱子上,丧失了自由,为什么又说是“自由之桩”呢?这便是黑暗的提醒,就像是顾城之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被栓在木桩上,丧失了自由是可怕的,但却从反面给了小狗挣脱木桩的热望……我们还是回到诗歌文本吧:
《冬天》
我舔着冬天。冬天是钵里的一块冰
我舌头上的倒刺弄疼它
冬天,哦。冬天是身下的泥土。我用皮毛裹住了它
冬天围着我嗷嗷叫,跳舞,鼻息喷到我脸上
冬天,涂满猪油的冬天,温热的冬天,住满可爱人类的冬天
关着门的冬天,举着灯光像举着肉骨头的冬天
我可以躲在你脚下么?
我可以蜷缩起身子,望着你么?我爱锁链,北风,雪花
我爱这些重量:可以拉扯,可以挣扎
那些人类怎么了?
那些人类,让我怎么原谅和安慰你们?
我爱这些重量,我欢喜你们忽略我的冷QA
诗歌的语境是矛盾的,一方面是严酷的冬天,一方面是被锁链锁着的小狗。呆呆写冬天的寒冷,用的是侧笔,作者通过写小狗的感觉,写冬天的寒冷,“我舔着冬天。冬天是钵里的一块冰/我舌头上的倒刺弄疼它/冬天,哦。冬天是身下的泥土。我用皮毛裹住了它”,诗歌是用诠释“冬天是什么”的角度抵达心境。人类可以把冬天写出诗意来,而小狗则感到就是“钵里的一块冰”,还有,在狗的眼睛里,“冬天,涂满猪油的冬天”“冬天围着我嗷嗷叫,跳舞,鼻息喷到我脸上”,也就是说,虽然到了冬天,人类依然不懂的收敛,依然灯红酒绿,情醉心迷,而小狗则要面对生存的考验,就如臧克家笔下忍辱负重的老马形象。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仅仅是老马;而呆呆笔下的小狗,则是有思想的小狗,“我可以蜷缩起身子,望着你么?我爱锁链,北风,雪花/我爱这些重量:可以拉扯,可以挣扎”,小狗对锁链、北风、雪花都是不屑一顾的,用反语说,“爱”这些重量,并采取了拉扯和挣扎的反叛行动。小狗虽然是狗,对胡作非为的人类却是鄙夷的,“那些人类,让我怎么原谅和安慰你们?我爱这些重量,我欢喜你们忽略我的冷QA”,读到了这里,这只小狗令人肃然起敬,而人类呢?
呆呆的古典诗词底蕴很厚,她却喜欢追溯到《诗经》,喜欢用诗歌表达民歌的韵味。写诗歌,就怕刻意,一旦刻意了,上帝都会发笑,所以,呆呆的许多诗歌好像是随意写出来的,但是貌似随意,其实并不随意,一字一句,皆有来处,就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好像是顺口溜,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思乡情感。我们还是解读她的一首诗歌吧:
《枯的蝉》
要小心
它几乎接近圆满。但仍有破绽--
如父亲,行走在花粉中。他寻找牢笼
如虫子落单,抱紧树皮,认死理,作死作死地理
兀自
哂笑
破了有两阵子。穿丝绸衣的人同穿麻衣的人,并排坐并排坐
你不要以为,他们会和解
抱着流水喊:落叶落叶,回家吃饭
这首诗歌呈现的是枯蝉的形象,也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蝉,总是会枯的,人,也是会枯萎的。呆呆是一个细致的人,她在生命的枯萎了寻找“破绽”,寻找人生的不圆满,因此用父亲的生活作为例证,“如父亲,行走在花粉中。他寻找牢笼”,作者的父亲为何寻找牢笼呢?这也是呆呆的情结所在,只有找到了“牢笼”,才会珍惜自由。诗里的“如虫子落单,抱紧树皮,认死理,作死作死地理”,对落单的虫子,好像是批评,其实是赞扬,一个人如果没有“认死理”的情怀,那么,活着和死去有何区别?“穿丝绸衣的人同穿麻衣的人,并排坐并排坐”显然是阶级和素质决然不同的两个人,能够以相同的姿态活着吗?不能!于是“抱着流水喊:落叶落叶,回家吃饭”,在呆呆诗歌的结构中,一直存在着故事性,故事里,作者很少用“我”,她让各种事物轮番在诗歌里浮现,浮现是浮现了,各自的命运,谁也不知道。
呆呆不是一个自恋的诗人,她关注万物比关注自我要多得多。她不仅仅关注大自然,也关注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从大家常见的叙述里,叙述出属于自己的叙述。比如在《露天电影》里,写出了童心和生命的快乐;比如在《如海》里,写出了生死的不可预料;比如在《灯笼草》中写出了神意……我们还是具体解析她的《天一阁》吧:
《天一阁》
樟树开花,又细又碎
此地生水,水随一阵鬼风去了月湖
一想到那些纸
被月亮啃过,被虫蚁啃过,被通红的眼睛啃过
我数次过门而不敢入
门就在大街边
门里面。设更多的门:爱之门,恨之门,幽暗之门,雀羽之门
痛苦的门已被风吹熄吹散
紧闭的门,依然紧闭
敲门的人。在月圆之夜被潮汐卷走,成为月湖腹中一粒泥沙
几年后,我收到你的来信:客来。青眼观花,花开如焚
在这首诗歌里,物象和物象的“效果”是主线,第一节,樟树,水,月湖,纸张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第二节,用“前置”来强化结果,前置是“被月亮啃过,被虫蚁啃过,被通红的眼睛啃过”的人,结果才是——不敢进天一阁。天一阁是静静的书房,进书房需要超然的心态,可以想象,一个“被月亮啃过,被虫蚁啃过,被通红的眼睛啃过”的人还能有这样的心态吗?接着,作者用多重门来形容人生的复杂性,“门里面。设更多的门:爱之门,恨之门,幽暗之门,雀羽之门”,爱恨交加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作者已经代读者回答了,“痛苦的门已被风吹熄吹散”,在生活里,存在永恒不变的痛苦,灾难。接着,作者又回到了门的状态,告诉读者,有些门可能是永远紧闭的”,遇到这样的情景,也不要勉强进门,还是做一个门外汉吧,可以极大地解放人的想象力,一如诗里所叙述的,“敲门的人。在月圆之夜被潮汐卷走,成为月湖腹中一粒泥沙”,形而下的生活是惬意的,形而上的幸福,更值得追寻。呆呆的短诗很有特点,我们来解读她的一组短诗:
《午夜芭蕉》
雨停了
窗子里伸出船桨来了
墙皮柔软,蓬松。
下一刻。便有美人穿墙而来,腰系松烟长裙
人们高谈阔论
----脸上的线条越来越模糊
《草色》
半夜飘起细雪
山和野地停下马达,静静漂着
通往岸边的石阶。爬满螺蛳,顶着月光
走着走着。
听到海水在说:你好,再见。亲爱的,抱抱我
《稀》
空气在酣睡,打很响的呼
湖水
树叶。
微雨。
路过的人,他们浸在湿中,心无旁骛,摇摇晃晃
这三首短诗,每一首不超过五行,却各有韵味。《午夜芭蕉》是在特殊的时间段写情态的,表面上写的是芭蕉,其实是表达生活的潇洒一瞬,是雨停船来,美人和“高谈阔论”都意味着生活的轻松和惬意。《草色》中的前三句,都是描写三种不同的物象,飘雪,山野安静,石阶,螺蛳,月光。这些美丽的景色后面是什么呢?是更人性化的美好,“海水在说:你好,再见。亲爱的,抱抱我”。《稀》是抽象的,也似乎具体的,抽象的是物象之间的空,具体的是湖水,树叶,微雨,然后是人,路过的人,这些人,在这样的景色里,是无尽的享受,是“心无旁骛,摇摇晃晃”。在这首短诗里,用一个名词就能暗喻一大块美好,把汉语言用到极致,真的难能可贵。
总之,读呆呆的诗歌,读者得到的审美享受是特殊的。呆呆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能把很普通的生活意象提炼为诗。风景物象是她的诗歌里的主体,人的情感和情绪服从于物象。至于人,有的时候,人在风景里,更多的时候,人在风景外,不管人在哪里,都和风景构成了难舍难分的互动关系。呆呆无论是写长诗,还是短制,都在风景的后面蕴藏着深意,可以说,在中国当下众多的女诗人中,呆呆的诗歌风格独特,确实特立独行,呆呆的诗歌具有无限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