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40|回复: 1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土豆不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4 16: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6-12-5 16:18 编辑

                                                                                                    土豆不土

                                                                                              文/于文华

  其貌不扬、土的掉渣的土豆,喂养了西北人的肠胃,壮实了西北人的骨骼,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
  
  在西北,在乡间,土豆是最普通、也最平常,最常见,也最实惠,年年不可或缺的庄稼。干净、自然、真实的土豆,即是满足肠胃与味蕾的食物,更是西北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不离不弃的主食。生命力极强,操心少、投入少,却产出大、易储藏,在西北人眼里它既是菜又是粮。煮着吃可当干粮。炒着、煎着、炸着、炖着就可以当菜。这不仅因对土豆的由衷青睐且喜欢,更在于在我少不更事的孩提时代,就以零距离、面对面的贴近方式,走进了土豆从外表到内核的通道。
  
                                                                    一
  
  生产队大集体时,即使国家统购任务再紧张,总要留几块种土豆。村民的自留地,大多用来种土豆。如今,人们一年可以不种麦子,但绝对不能不种植土豆。家乡的土豆滋润了我的童年,滋养了我的学业,滋育过走出乡村的梦想。说土豆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陇原人,承载了庄户人滋养生命、延续后代的信仰,既不夸张,也非虚构,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写照。
  
  种土豆的地块,农人一般选择偏僻、贫瘠、荒凉,田头地角,犄角旮旯的不毛之地。且在麦子、玉米种好后,找个闲时间,先开沟,尔后挖个洞,将一个个剜好的“土豆种子”(剜时一般要选至少两个芽口,以利于成活)塞进去。种之前,稍稍撒些农家肥,种时前面有人撒化肥(美国磷二氨和尿素掺杂一起的混合物),一人拿小铲和铁锨开洞(亦可牛或驴拉上犁头,开一条沟),一人边塞种子,边用脚踏平洞,一气呵成。所有开好的洞种了,即宣告大功告成。
  
  季节可早可后,有一年,麦子都扬穗开花了,二柱家才拉着犁头开沟种土豆。但照样在深秋后,挖了一窖多土豆。下种后,人们静静等待绿色秧苗从洞中钻出来。有水浇灌更好,无水滋润,它们顽强的生命,也能携手不约而来。在雨后,在清晨,看见田垄间钻出的一行行脆嫩秧苗,见风就长,遇水就壮,编织着村人一个个平凡但实在的梦想。
  
  即使在最干旱的年份,土豆照样年年长出翠绿的秧苗。
  
  姑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念叨,说我小时圆圆白白的脸、胖乎乎的身子,笑眯眯的模样,深得奶奶和全家人的由衷喜爱,谁都抢着抱——这无形之中引起了大伯母的不满和生气。都是爹娘生的孩子,凭什么她的孩子就不能得到家人的疼爱和喜欢。一天,趁我在炕上熟睡,而奶奶和姑妈都不在屋里之际,将我连裹单偷偷抱了出来,藏在了夏日里浓密茂盛的土豆秧中……据说,奶奶一瞧我不见了,比我妈还着急,急的差点哭起来,立即吩咐全家总动员,分头到村子各处尤其水渠、牲口圈、井边等地去找。那时节,民风淳朴,还没有拐卖小孩的现象出现。但,水渠里流水潺潺,涝池里险象环生,枯井深不可测,野狗四处乱窜,马牛随时溜达、行走……这些不确定因素,加上来来往往的外村人,更是奶奶焦急万分。她一再埋怨姑妈粗心大意,毛手毛脚,直知贪玩,平白无故“丢失”了她心爱的孙子。
  
  葱茏而茂盛,脆嫩而鲜活的秧苗,摇曳着脑袋向我微笑。密密匝匝的叶片,牵牵连连。有粉紫色花朵,蹿出若有若无淡而醇的香,裹着些清寂之气。陌生潮湿但香气浓郁。摇曳多姿而生机勃发的环境,既没有客气而亲切的亲人脸庞,又没有家中熟悉而自然的味道,惊慌且害怕,不觉哭闹起来。哭叫了半天,好似一切都无动于衷,对我不理不睬。睁大双眼,细细打量眼前和身边的世界:此时土豆茎秆粗壮,粉紫色的花朵摇曳多姿,绿茸茸、肥嘟嘟的叶片在微风中起舞,散发出温润的光泽。鼻尖深深吸气,反反复复,那种香味与生命活力,令我全身松弛,心神摇曳,胸腔里好像有一些没有被氧气浸染过的部分正在缓缓打开,我沉迷且痴醉于土豆秧芳香的生命气息间。“甚至能听到肺叶扩张的声音,看到肺叶细胞贪婪吮吸的样子。一些沉睡已久的事物,在身体深处慢慢苏醒,纷纷启程,沿着血流的方向,赶到鼻尖心头……”。头顶的枝叶蓬松厚实,天空被浓密的秧叶遮盖的严严实实。透过缝隙,村庄若隐若现,村人说话和牛羊声音若有若无。草叶间,不知名的小虫子唧唧乱叫。有白色蝴蝶飞来舞去。黑色小爬虫在土缝里钻进钻出。微微的凉意里,我的恐惧感渐渐消失,唯觉身边的植物及小动物,就像家人一般,可亲可爱,这种感觉和记忆,沉淀于我的心底深处,让我长久且恒定的迷醉于乡间物事,成为文字的出口——不知不觉间,迷迷糊糊熟睡了。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何时,我被全家人的笑声惊醒。劳动晚归的妈妈,听说了我失而复得,紧紧抱在怀里,深怕再次丢失。奶奶喜不自禁,姑妈一个劲的陪着笑脸。
  
  土豆从春到秋、从种到收都深埋在泥土之下,默默无闻,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考验,在漫长的黑夜里,在寂寥的等待中,沉默寡言中,一点点积蓄力量,一点点壮大自我,待到完全成熟,才从土地里出来,袒露在天光下——何等的忍辱负重、朴拙深沉。需要多大的耐力,多久的恒心。
  
                                                           二
  
  或许在部分人的意识中,土豆难登大雅之堂,总和贫穷、落后、低俗密不可分。但在我的记忆里,土豆即是一种活命的主粮,更是一种每餐必不可少的主食,无怪乎外地人称甘肃人为土豆蛋。
  
  土豆是乡民俗称,也是一种昵称,又叫洋芋,学名马铃薯,据说源来自于南美洲,明朝万历年间始传入沿海闽广地区,再逐渐推广引种到北的,西北人一般视境外来的东西为洋物,冠以洋字,正如把火柴称洋火,铁钉为洋钉,肥皂称洋胰子,番茄称西红柿一样,故称洋芋,有粮时做菜,无粮时充饥,亦粮亦蔬。据说清康乾年间,人口骤增,过百万垦荒者迁往西南、西北,种植这种外来的高产作物,土豆发挥了重要的救命作用。
  
  四五月间,土豆开花了。或粉紫或月白,素雅,端庄,清新,质朴,点缀的乡野妩媚动人。此时,也是土豆块茎发育最佳之时。清晨抑或黄昏,少女或大嫂劳动归家时,顺手掐一两朵花,插在辫梢或发间,朴素中带些清雅,煞是好看。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家乡一日三餐餐餐少不了土豆。人们嬉称甘肃早上是烧土豆,中午煮土豆,晚饭炒土豆绝非戏言,而是真实写照。上学时,母亲不论冬夏,总是从冰冷的被窝里,爬起来,到冷灰死灶的厨房,点燃一把麦草,添一勺水。水开了,切一两个土豆,拌一把面,加几筷子酸菜,让我吃的热热乎乎去学习。现在想起了依旧温馨贴心,暖人心扉。母爱的力量,促使我不忘乡村初心,坚定朴素信念。
  
  秋来夏去,一缕清风吹遍故乡,土豆地里鼓鼓囔囔,麦子割了,人们抽出时间,先浇水。再利用闲暇,抽空给土豆开沟起垄,将土培的高高的,几乎遮盖了秧。过十天半月,早蹿出再生的秧苗,恣意招展。
  
  等过白露,一枕清霜,洋芋们笑语盈盈探出田埂,从土层中裂出缝来,有些迫不及待,有些跃跃欲试,等待人们牛犁人挖。犁土豆不讲究速度,而要深、细、慢,不能使唤急性子的马和驴。慢条斯理、不急功近利的牛最好。最好是老把式吆喝,犁头不深不浅,速度不急不缓,一犁头一犁头均匀插进地里,将土豆连根一股脑儿铲出来,几乎找不到半个挖烂的土豆。那年分土豆时,大小匀匀按人口与工分秤好后,人们惊喜发现,土豆皮连擦伤都没有,不由得佩服于五爷高超娴熟的犁地本事。而后边捡拾土豆的人,也亦步亦趋紧跟牛的节奏与步伐,将所有的收获悉数拾进筐里,拾进生产队的秋粮产量里——但,捡拾的太干净利落,却给几天后,人们一窝蜂的翻捡土豆留下了抱怨与不满。
  
  而到挖土豆的时节,总有“漏网之鱼”供人翻捡。天蒙蒙亮,村里三三两两的人,提着竹筐,背着背篼,扛着铁锨,到外村翻捡土豆——谁捡属谁所有。谁捡的多,谁家的饭就稠些,能不争先恐后吗?星期天或是上学前(有时迟到也在所不惜),随人流在微明的天光下,一锨一锨,锲而不舍的挖。谁也不晓得,你脚下的土中,是否埋藏着被遗漏被弄烂的土豆,只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挖。有人挖了几锨,就翻到了几个拳头大的土豆,就兴奋不已,加快了速度,还不忘圈占自己势力范围。翻捡到核桃大的,也不嫌弃;烂的,少半块,也不错。最气恼的是,明明小心翼翼,挖到了,却是一个坏的,让人气的不行。
  
  时光与季节的变化,并未给土豆带来丁点实质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土豆本身,品种与品质更接近人口味与需求,做法更为精细多样,由单一的蒸煮炒,变得可油炸可混搭。大盘鸡少不了土豆点缀,清汤羊肉、红烧牛肉不可或缺,一道油炸红虾,衬以绿绿青菜、金黄土豆块,更能勾人食欲。
  
                                                          三
  
  每一枚土豆,都来自大地深处。离不开农人的精心呵护。在它们肉身尚未闪亮登场前,模样平凡、普通、随意,仿若乡村小道上普普通通、朴素无华的乡民。但一经农妇与厨师妙手加工,就会发生大相径庭甚至截然不同的变化,让人每每刮目相看。情形如同大衣哥与草帽姐一模一样,本是凡夫俗子,星光大道与网络平台的频频亮相,让他俩名气大振,成为家喻户晓的牛逼人物,无法与出道前的身份、地位相提并论。
  
  甘肃大地盛开马铃薯之花,土豆产量名列全国前茅,为肯德基、麦当劳的专供原料。如今无论宴请好友,还是款待嘉宾,依旧少不了土豆的帮衬与点缀。醋溜土豆丝、家常土豆片、烤土豆块……还是西北人每天最喜欢的菜肴。
  
  陇南的定西扩大种植面积,改良土豆品种,红砂洋芋、黑美人、大坪一号等大批新品种不断问世,还到处建厂深加工,由专列外运到广东,打造成了中国薯都。外地客商与嘉宾,做一桌由烤土豆片、蒸糯玉米、煮葫芦与胡萝卜等拼盘的“大丰收”,竟成为餐桌上的新宠,土豆蛋变成了“鲍鱼(包谷洋芋)宴”。
  
  对土地及乡村的亲切与生俱来,缘于来自乡村大地,与乡村有种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有一根无形的纽带,紧紧系着我,一头是的故乡的亲切物事,一头是城市中奔波的我。每次听母亲絮絮叨叨的口头叙述,体味到另一种形式的乡愁。通过她不厌其烦的述说,村子里一个个鲜活而具象的名字,有的成了过往,有的依旧挣扎且不辞辛劳的活着。他们自食其力,他们不厌世客套、不虚头巴脑,有一是一,靠汗水吃饭,凭力气立世。
  
  从土地深处走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干净、最自然、最真实、最贴心的东西。虚伪、做作、自私、造假与它们风马牛不相及,毫不相干。不由得的想起了梵高的画作,著名除了色彩炫丽《向日葵》外,再就是灰暗却表现主义突出的《吃土豆的人》了。脑海里时常回放这样的画面:寂静的夜晚里,勤劳善良的农人收工归来,一家五口人围坐在狭小饭桌前。桌子上,盘子里摆放着的,是冒着腾腾热气、个个咧嘴笑的土豆,油灯的光亮和土豆袅袅上升的热气,映衬出温暖可人的光芒,使得贫寒而艰难的的生活,顿时有了某种诗意和美好。食物如此简单,生活如此艰辛,但那盘笑盈盈的土豆,却使饥肠辘辘的肚腹最妥帖、最实在的慰藉。幼时最喜到外婆家去,熟睡里鼻孔里嗅见缕缕土豆芳香——那是舅舅在炕灰里煨的几个土豆。香香热热的,焦黄焦黄的气息,多少次弥漫了饥饿的肠胃。画的主角除了一家五口人以外,就是桌上那一大盘土豆,它具备食物最本真的美,我依稀看见土豆上分明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劳作的痕迹和汗水的滋润。正如梵高写给其弟弟提奥的回信中所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靠体力劳动,靠诚心实意挣下的一餐饭”他想让人们通过土豆这样的食物,以及这家种土豆也吃土豆的人,体现与他所鄙夷的现代人生活所迥然不同的真正的生活。“包含在家常菜这简单食物里的海洋与土地的气息,是人之来处,也是人终将所往”。
  
  是的,靠双手打拼,凭力气吃饭,依旧是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信条与命运轨迹。日子可触可感,家人朝夕相处,尽管生活,一如走马灯一样不停变换自己面目,但只要有憨实可靠的土豆相伴相依,日子就是安然自在的。

    土豆不土。乡音难觅。无论走多远,行多久,也走不出土豆贴心贴肺的呵护,走不出爹娘深深浅浅的牵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6-12-4 16:38 编辑

     将上周利用零碎时间写就的一篇习作,这两天再加工整理出来,发出来请超版、各位版主及文友批评、指导了!
   祝福各位周末快乐!

330640-140H61R95230.jpg (318.72 KB, 下载次数: 563)

330640-140H61R95230.jpg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6-12-4 16:36 编辑

    将上周利用零碎时间写就的拙作,周末加工整理出来,敬请各位超版、版主及文友们批评、指导!      祝福各位周末快乐开心!

吃土豆的人.jpg (113.78 KB, 下载次数: 644)

吃土豆的人.jpg
4#
发表于 2016-12-4 16:42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个地方,吃土豆去了,一会来拜读
5#
发表于 2016-12-4 16:56 | 只看该作者
土豆也这么美,亲身经历过的记忆才能如此的热情洋溢。拜读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6-12-4 17:04 编辑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12-4 16:42
先占个地方,吃土豆去了,一会来拜读

    谢谢立红好友第一时间占沙发,烧土豆伺候……

烧土锅.jpg (81.6 KB, 下载次数: 608)

烧土锅.jpg
7#
发表于 2016-12-4 19:08 | 只看该作者
土豆,多么寻常的植物,在文华的笔下立即高大上了。文章围绕着土豆“生命力极强,操心少、投入少,却产出大、易储藏”的特点,用朴实的语言,把生活中涉及到的土豆的方方面面,完整叙述出来,让我们从这枚不起眼的土豆中,看到了土豆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考验,最干净、最自然、最真实、最贴心,如同广袤大地上的耕作者靠双手打拼,凭力气吃饭,过着安稳的生活。寓意深刻,书写自然,好文!
8#
发表于 2016-12-4 19:10 | 只看该作者
读到被抱到土豆地那部分时,不禁莞尔!
读到那幅名画时,不禁大笑,英雄所见略同!过去写过两篇关于土豆的文章,一会粘贴下面,附议文华文章
9#
发表于 2016-12-4 19:10 | 只看该作者
                                              土豆一般的暖意
    儿子上大学后,每次放假回家前,都打电话告诉我:不用做别的,炒一盘土豆丝就行,就想吃妈妈炒的土豆丝。每每和朋友们谈起,大家都笑我厨艺太差,只有这一款拿手菜。我知道,不是儿子纵容我的手笨,真是土豆是个好东西啊!
    多少年了,吃过很多大餐,但仍然坚定不移地爱着土豆。
    小时候,生活贫困,一年四季,上顿下顿都少不了土豆,炖土豆、炒土豆、蒸土豆,土豆块、土豆丝、土豆泥,花样百出,每一样都是我的最爱。每到夏季,高粱米水饭,土豆拌茄子,再加上妈妈自酿的农家酱,加上撕碎的大葱,是最常吃的佳肴,哪一次都吃得沟满壕平,肚子鼓溜溜的。遇上重要的节日,可能会吃上一顿土豆炖牛肉,那就是最美的享受了。
    在东北,若是冬天,谁家菜窖里不储存一些白菜和几土篮子土豆呢?放学回家,奶奶往炕上的火盆里扔几个小土豆,一会儿,就有一股纯纯的香味催开我们的味蕾,不等晾凉,就拿起来,一边两手不停地来回倒着烫手的土豆,嘴也不闲着,哈着凉气,盼望土豆快快凉一些,一边饥不择食地往嘴里送,皮儿都不剥,只等舌头分辨出肉和皮儿,再把皮儿吐出来。
    想想那些日子,那种农家菜的朴实与香甜,掺杂着对童年的留恋,就像味觉的初恋,顽固而持久,令人回味无穷。
    土豆是群众,是老百姓,没有什么禁忌,无论与什么食物一起炖,都不会抢风头,又不失自己的淳朴本色,让人爱到极致,越发喜欢。
    土豆有居家生活的温暖,即使遇到阴雨连绵或雨雪霏霏的坏天气,无菜可买,只要家里有几个土豆,主妇们都会收拾出一桌好饭菜,它是我们平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与杯碟交错、推杯换盏的节日不同,它是我们每一天都不可或缺的老百姓的庸常日子,节日不多,好过,而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是最难过的,感谢有土豆的一路陪伴,它用自己的身躯穿起细碎的时间,让我们用嘴丈量的每一个漫长难熬的日子,变得轻松与坦然,让团圆变得那么指日可待。
    一般人认为,土豆是下里巴人,其实,它也有阳春白雪的一面,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梵高有一幅画不怎么著名的画叫《吃土豆的人》,整个画面非常昏暗,画的是夜晚,种土豆的人从地里回来,团团围坐,在吃一盘土豆。梵高在给提奥的信里说:“我一直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盘中取食所用的正是在田里掘地的同一双手,因此这幅画代表了手的操劳,代表了他们如何诚实地赚取吃食。”梵高以艺术之美,讴歌用诚实的劳动支撑生命的高贵感和尊严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因为去买菜,认识一个卖土豆的农人,她一年四季不卖别的菜,只卖土豆。她爱惜自己的卖品,没人买的时候,她总是摆弄着一个个的土豆,轻拿轻放的样子,好像它们是艺术品,以为她怕土豆弄破了,卖相不好,难卖,可她说,自己就爱吃土豆,也种土豆,把每个土豆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满地都是,多有生气啊!是啊,一般农村家庭,孩子多,满地乱滚,给大人添乱,就像土豆一样不招人待见,可谁家又缺少得了呢?如妈妈所说,过日子不就是过孩子嘛!我感动于她看那些土豆的眼神,是那么温柔,充满爱怜,不像那些市侩的商人。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中描写的那个做靴子的匠人,那个“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的经常断炊的匠人。卑微只是他的地位,高贵的是他的精神,当一个人把尘世中谋生的行当,做成自己终身的理想,那就摆脱了“为稻粱谋”,人的品味也就上升到一种高度,甚至有了宗教般的情怀,一个普通的匠人也就有了圣徒般的光辉。
    诗人王小妮说,人世间充满了岔道,“我只是悠闲地提着两斤土豆的平凡人”。我常想,我们也只是一些能走动的能思考的土豆而已,平庸而琐碎地生活着,有着自己的小追求,也有着自己的小性子,是芸芸众生,就像草根一样实在、温良、和善,对朴素生活充满怀想,对未来充满憧憬。
10#
发表于 2016-12-4 19:12 | 只看该作者
                                 土豆飘香

    婆婆家在吉林省一个偏远的乡村,因为寒冷和道路不便,孩子小的时候,冬天很少回家。那年,兄弟姐妹相约都回去过年。于是,兴高采烈踏上回家的路。

    很小的时候在农村过年,可那已经是遥远的记忆了,真不知道现在农村都怎么过年。一去才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家家杀猪,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看二人转,祭拜祖先……白天“节目”很多,十分热闹,到了夜晚就很单调,只能守着电视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吃烤土豆。

    土豆是农村的家常菜,天一擦黑,公公就把几个土豆扔到灶坑里,利用余火把土豆烤熟。一家人边等边围坐在一起,说说陈年旧事或者他乡见闻,其乐融融。特别愿意听他们谈先生小时候的趣闻,那时羞涩内向的他,一说话就脸红,因为那时他还很周正(现在不行了,廉颇老矣!),还差点被送给没儿子的族人当儿子,好不容易考上民办教师,可只当了一天就跑回来了,听老人讲他怎么苦读考上大学,那里飞出了第一只金凤凰……每听到这些,就感到那么亲切,好像就发生在我身边。

    一会儿,烤土豆新鲜出炉了。公公说,农村也没啥好吃的,冰天雪地的,也不知道怎么招待我这个城里娃儿,尝尝这土豆,兴许我没吃过呢!其实,我不是娇生惯养的人,对吃的不挑剔,却真是有点吃不惯他们的饭菜,整天都是杀猪肉,看家里人吃得津津有味,我只好吃点敷衍了事。对于烤土豆,开始我也不以为然,能比烤地瓜好吃?但听公公这么说,不好意思,吃点意思意思吧!吃到嘴里就不一样了,一股土豆的原香不容分说充溢满口,回味无穷,好久没吃到有这么纯正香味的东西了!再配上几条自家腌的小黄瓜,真是美啊!虽然没有烤地瓜的甘甜,却有淡淡的清香;虽然土里土气,却带着股淳朴。大家吃着,谈论着,浓浓的香味渗透到骨子里了,那么舒心畅快,我想可能是因为有老人浓浓的爱,那飘香的土豆里揉进去了纯纯的亲情!

    结婚十多年了,很少和公公婆婆住,来自他们的爱体会不多,只是孩子小时,偶尔接到婆婆送来的自己亲手做的绣花的小鞋子,可因为孩子淘气,没穿几天就坏了,扔掉了。还曾经暗自埋怨他们不给自己带孩子,孩子不到一岁就送进幼儿园。他们身体很好,忙着农村家里的事,我们也顾着自己的小家,逢年过节先生回家看看,送点钱,表示一下孝心。我以为钱能代表我们的心意,其实每次过年,他们是多么盼望自己的儿女回家啊!

    闻着老屋里飘着的土豆淡香,忽然觉得,我曾经那么渴望的亲情,就在不经意间被忽略了很久,他们的爱悄无声息,静静流淌,以至于我有时都不觉得它存在。回想起来,一幕幕又是那么清晰:每当我回老家,他们二老就忙前忙后,想方设法做好吃的招待我,好像我是一个久未到访的客人;每当他们到我家,还那么小心翼翼,不当那是自己儿子的家,好像他们是客人;知道我咽炎很重,怕烟呛,烟瘾很重的公公每次想吸烟,都悄悄地到外面假借散步之机完成……这些无声的爱,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又有什么不同?

    几年过去了,难忘土豆飘香,难忘纯朴的父母之爱。其实,土豆里飘的是爱,香的是亲情
11#
发表于 2016-12-4 19:48 | 只看该作者
于老师这个土豆写得有滋有味,品之怡然。好文,用心之作,经得起时间推敲!
看了这个,其他写土豆的文字就显得到轻浅了。
12#
发表于 2016-12-4 21:5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洋芋蛋,到了于老师的笔下,就成了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美文了。这是我们甘肃人再也熟悉不过的食物了,谁叫我们是甘肃洋芋蛋呢文风淳朴,书写谦虚,也是于老师一贯的作风。问好,拜读欣赏!
13#
发表于 2016-12-4 22:09 | 只看该作者
我卖过土豆。几个月的护理,挖出来,一天一个价,让人体会农人的深深的无奈。
14#
发表于 2016-12-4 23:56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12-4 19:10
土豆一般的暖意
    儿子上大学后,每次放假回家前,都打 ...

怎么都和土豆较上劲了呀
15#
发表于 2016-12-5 06:1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很开,描述很细腻,很生活化,并且穿插了作者的思考,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07:06 , Processed in 0.07394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