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93|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引洮工程”与“大山临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3 2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洮工程”与“大山临盆”
                       
               lqm407       
  
  作家庞瑞琳说要写写引洮工程,要我与她一起去采访;我因有事未能成行,她一个人出去了,历时数十天,回来时她背着一大背包图片、相片、笔记、文件复印件、录音、录像等资料。我心怀内疚,就积极地帮她整理资料,编校文稿,准备出书事宜。
  
  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沉重着。对那个声势浩大的引洮工程,我多少知道一些。我小时候就知道我们村的许多人去了引洮工地,并且死了几个。但不知问题却是那么的严重。
  
  大家都知道,甘肃的中、东部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历来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老百姓生活困难,有些地方老百姓连水都没得喝,“苦甲天下”出了名。解放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了,大家盼望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能够人模人样地生活上几年。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自五十年代后几年开始,老百姓的日子比解放前更苦。苦点不算,还死了很多很多人……
  
  我们大家也都知道,那几年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头脑正发着高烧,提出了“三面红旗”,要全国“一天等于二十年”,“超英压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全国推进名为“大跃进”实为“大冒进”的运动。引洮工程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粉墨登场的。
  
  当时,一个地区的水电局长想出了“引洮工程”的名堂,给地委书记说了说;地委书记大喜,就在省上开会时在饭桌旁又给省委第一书记说了说。当时,省委第一书记正愁没有个大“卫星”可放,一听也大喜过望,立即拍着饭桌定案了。于是,“快马加鞭”,由技术人员和农民共124人组成勘测队,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绘出了工程示意图,1958年2月交由甘肃省委会议通过,于同年6月17日举行了开工典礼。会上给毛主席、党中央发致敬电,代表们抒豪情、寄壮志,热闹非凡。20万人齐上阵,场面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引洮工程有多大?说出来准会吓你一跳。报纸上宣传说:工程从海拔2250米的岷县某公社开始,中途翻越崇山峻岭200多座,跨过大小河沟800多条;渠底宽约16米,水深6米的总干渠1400多公里,支干渠2500多公里,这样将水一直引到陇东庆阳的董志源。报纸上比较说:“资本主义”的苏伊士运河长164公里,花费法郎4亿元,完成期限10年;巴拉马运河长81.3公里,投资4亿美元,完成期限10年;而我们的引洮工程只投资4亿多元,完成期限只有2年。2年后,总干渠里可行驶各种船只,可建立一百多个大、中型水电站,可养殖大量的鱼虾鹅鸭……陇原大地上将出现“山顶稻花香,米麦堆满仓,电站林立,舟船往来”的美好景象……
  
  工程基本上算是白手起家,“边设计、边施工”。民工是平调。大型设备很少,民工们用的大都是镢头、铁锨和木质家伙,还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木火车”、“撞山机”等。指挥部明文规定:工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除了关键工程外,其它工程所需的一切材料,一律就地解决”。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展,各级领导一边插“红旗”,一边拔“白旗”;一边鼓干劲,一边反“右倾”;一边树标兵,立榜样,一边搞“三反”,揪敌人……所以,工地到处都是“万众一心战天斗地”的景象。

  20万民工来到工地,没处住,就挖土穴窑洞安身;一时没有饭吃,就吃炒面;没有柴烧,就大砍树木;没有菜吃,就挖野菜或光吃面食。报纸上说得很好:大家干劲冲天,不叫苦,不喊累,白天黑夜连轴转。平时每人每天只能挖4方土,现在能完成20多方,有人甚至完成了100方……
  
  当然,这都是些骗人的鬼话。接受采访的人说:其实,从工程一开始就有民工因任务过重,劳动量过大,工时太长,伙食不好,住宿条件差,医疗简单,死人事件多等原因而大量逃跑。为了阻止民工逃跑,工地上将他们集中在一起露天住宿,并在工地沿途设立关卡堵截,对追回的逃跑者严厉处罚。即使这样,还是先后有2万多民工逃跑。
  
  民工们累死苦活,但却往往是无效劳动。往往是干了几个月劈开了一座山头,却因“技术问题”而改址重来。这也难怪,因为许多技术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是临时拼凑的,有些甚至是农民中的小木匠、小泥水匠……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工程使得陇原老百姓大量死亡。当时,甘肃同时开工了很多大中型建设项目,无偿抽调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引洮工地上死亡了2148人,这是个小数字,不值一提。主要是引洮工程和其它胡作非为造成了许多县市农民的大量死亡。例如通渭县当时有28万人,劳力14万,引洮工程上去了2.5万重劳力。在历史上,通渭县是个产粮县,1949年人均产粮708斤,人均口粮在500斤以上。可是,从1956年开始这个县就不行了。1958、1959年基本上是丰收年,但因为劳力问题,粮食种不到地里,种到地里又收不回来,造成大减产。而且官员们又一个劲地放“卫星”,而国家又按吹牛的数字“纳税”,干部们“挖地三尺”搜索“余粮”,于是就出现了大饥荒。从1958年开始,甘肃全省的死亡率节节上升。天水死亡114331人,死亡率高达33.76‰;西礼县死亡29048人,死亡率高达57.69‰;清水县死亡13566人,死亡率高达53.54‰;徽县死亡23392人,死亡率高达67.24‰。河西走廊三地区本来是甘肃的“粮仓”,但死亡率也很高。通渭县的死亡率更是高达85.65‰,共死亡60210人,绝户2168户,外流11940人……

  北京作家沙青的报告文学《依稀大地湾》中写有通渭县父亲煮吃儿子的情节,使许多人唏嘘不已。其实,他写得还很不全面。被采访者赵永先生(当时是中央工作组成员)说:沙青写的这家我也去过。这家原有六个孩子,一个孩子不行了,家里人就煮着吃了。我走进这家时,窑洞炕上躺着三个人,女的没裤子穿,腰上只围着个脏围裙,脸上木木的没有一点表情,你问啥都不张口。我走过一个星期后, 听说这家人死得只剩下一个孩子,送到县孤儿院去了…… 
  
  可是,通渭至今还“感谢”着引洮工程,因为引洮工程曾救活了通渭县五、六千人的性命。当时通渭人饿得不行了,为了活命,就拖儿带女来到引洮工地混饭吃。通渭工地的工委书记就是沙青写到的那个白县长,这个人很好,将逃难的人全收留了下来。可是,这个白县长又有着自己的“党性原则”,娃他舅找他来了,哭着求情让留下来,可白县长怕“影响不好”,硬是逼着让娃他舅回去了,结果娃他舅饿死他乡。更令人伤感的是,白县长家也在通渭县,他父亲饿死在家里,母亲饿死在找他来的路上。他知道后,找了三个民工,将母亲草草葬埋了,继续坚持在工地上……(不久,白县长因“右倾”问题受到批斗,下放到华家岭植树造林去了;一个姓田的县长也因“右倾”问题自杀身亡。据省委文件说: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重点批判的干部有11090人。去酒泉夹边沟农场劳教的就有2227人,到1960年9月死亡了966人,占总数的43%--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现在看来,当时上马引洮工程是没有一点成功希望的,纯粹是瞎胡闹。也许,包括那个省委第一书记在内的所有领导干部都知道这一点,但当时的形势是“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放卫星,乘火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不能当“小脚女人”;只能“左”,不能“右”;只能争宠献媚邀功,与中央错误精神互动,不能有丝毫的不一致行为。明知错了,还要死硬坚持,所以工程一直在艰难困苦中进行了三年。直到1961年中央工作组来甘肃调查死人事件时才发现了引洮工程的问题,才迫使这个工程于同年6月下了马。

  20万人苦干了三年,最后干出了什么成绩?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只是山头上出现的许多豁豁口口,山坡上多了密密麻麻狗窝一样的窑洞;大片大片的农田变成了荒地,原来甘肃植被较好的地方变成了光山秃岭;好多农民被迫迁移,离乡背井。工程还使好多人对这个国家与社会的信心丧失,使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大大下降……除却这些还有什么呢?噢,对了,工程还有一点好处:一条当年民工开辟的山路今天还在使用着……
  
  在整理材料,感慨往事的时候,我不时地想起一个著名的寓言。法国作家拉封丹在《大山临盆》一文中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大山扬言要“生产”了,大家非常敬畏,非常高兴,以为一个非常伟大、非常神圣、能给人世带来莫大福祇的东西将要诞生。大山临盆的时候,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房屋倒蹋,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伤无数……如此轰轰烈烈一番,你猜大山最后究竟生下个什么东西?告诉你:它生下了一只耗子,也就是一只对人无用而且有害的老鼠……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引洮工程事隔44年后,经过科学技术人员近十年的反复勘测、调查、研究、论证,1992年甘肃省委又提出了新的引洮工程总规划,1993年报国家计委批准,1995年水利部又派专家反复勘测,1996年进行完善与补充,同年国家计委又进行了批复。终于,引洮工程于2002年12月16日又举行了奠基仪式。新的引洮工程既没有造什么声势,也未大肆鼓动人心;既没有平调大批民工,也没有惊扰当地百姓。整个工程只是在大型机械的轰鸣声中进行着。这回,没有人怀疑,没有人反对,没有人喊口号,没有“左”“右”的争论。当然,个中不免有些“腐败现象”,但大家都坚信,到了预期完工的12年后,陇原大地的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

  如此看来,客观条件基础之上的科学精神多么重要啊!
    
 (说明:此文引用的各种数字均来自于党和政府的一些文件。)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8-3 20:59 | 只看该作者
同样的工程不同的时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人为的大跃进放卫星已经遥远,借助科学,借助日益强盛的国力,陇原大地的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

颇有史料价值的好杂文。
3#
发表于 2008-8-3 21:55 | 只看该作者
人定胜天年代的荒唐事。

想起红旗渠,其实那种水喝了对人健康有害的,高氟。
4#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9:0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邓荣河 发表
同样的工程不同的时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人为的大跃进放卫星已经遥远,借助科学,借助日益强盛的国力,陇原大地的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

颇有史料价值的好杂文。


  谢谢荣河阅读。
  现在,又在进行引洮工程了,我打内心支持它。因为这样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大工程。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9:1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人定胜天年代的荒唐事。

想起红旗渠,其实那种水喝了对人健康有害的,高氟。


  谢谢阅读。
  洮河的水质全是好的。现在修引洮工程是可行的。那时没有技术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纯粹是瞎胡闹。副作用不小啊!
6#
发表于 2008-8-4 12:16 | 只看该作者
我就是通渭的,外公曾参与了引洮,我的二姨去过定西孤儿院。庞瑞林的采访资料很珍贵,写的一般。

引洮工程精神感人至极,老一代想发展心切,结果是悲剧,难受啊!这失败是一大教训,但那时搞成功的许多工程还是发挥了大作用,时至今日,全国农业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那时候搞的。
7#
发表于 2008-8-4 17:14 | 只看该作者
悲剧苦难要总结,未来也要展望!
平淡的文字下,都是令人思考的东西!
问好4版主!
8#
发表于 2008-8-4 20:57 | 只看该作者
在4版的笔下,了解了一些陇原大地的新旧面貌。
9#
发表于 2008-8-4 21:0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年代.........好在时代毕竟进步了!
10#
发表于 2008-8-4 23:06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阳光来了

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训
11#
发表于 2008-8-5 07:55 | 只看该作者
大手笔,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9:4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海凹 发表
我就是通渭的,外公曾参与了引洮,我的二姨去过定西孤儿院。庞瑞林的采访资料很珍贵,写的一般。

引洮工程精神感人至极,老一代想发展心切,结果是悲剧,难受啊!这失败是一大教训,但那时搞成功的许多工程还是发...


  海先生是通渭的,那就更知道通渭的情况了。这些事情,现在写起来心情还是很沉重……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9:4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程学武 发表
悲剧苦难要总结,未来也要展望!
平淡的文字下,都是令人思考的东西!
问好4版主!


  我们的人民灾难深重。那几年,好多省一个样子。最严重的是四川、河南、安徽等。都在胡作非为啊……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9:49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一水 发表
在4版的笔下,了解了一些陇原大地的新旧面貌。 [/QUOTE

  谢谢一水版主阅读。现在,又在修建引洮工程了。这次,我们双手欢迎。工程完工了,欢迎一水来甘肃看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9:4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秦时明月 发表
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年代.........好在时代毕竟进步了!


是的,历史的痛永远记忆在历史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06:16 , Processed in 0.06759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