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在河崖 [打印本页]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3 08:13
标题: 在河崖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7-3-24 06:14 编辑

  我是在下午去的河崖。那里极为安静,听不到虫声鸟鸣,云朵轻轻飘移,生怕惊扰虫草蛰伏,崖边上的杨树枝叶还未见萌发,去年间播的棉花早已干枯成柴,稀稀落落散漫开来,给予虫草蛰伏以掩护,包括那条土路。
  
  土路连接着村庄与河崖,像一根延伸的脉管。一根根脉管与田地河流次第承接,构成一幅乡野画卷,将村镇人畜植物花香包裹其中,给予这些存在以时空心灵上的定位与呈现。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自己定然被定位其中,也呈现其中。
  
  作为对这种定位和呈现的现实回溯,我实实在在地去往河崖,经由那条土路,以期给予这种回溯以现实的基点和切入。在回溯过程中,我一点一点缩短与河崖的距离,试着像面对一枚发黄的叶片一样去观察它、抚摸它、闻嗅它、体味它,即使这些感触这些探寻有着深深的我执印记,好象唯有如此,自己的心里才会真正踏实下来,不会贸然惊扰虫草的蛰伏,像云朵,更像那条安静的土路。
  
  行在路上,风在脸上拂过,自己被一种异样的感觉包围着,有熟悉,有陌生,有疏离,也有切近。在那一刻,原本的所有敏锐似乎都消失了,代之以无尽的麻木,像是到了一种时空的盲区,自己的认识辨析能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消解,内心惶恐莫名。
  
  如果自己是诗人,或许会对上述这种惶恐给予精准地探寻与切近,并给予属于诗人的解读与呈现。可惜我不是、也不会,只能任由那些惶恐渐次堆积,成为某种无形的块垒,像那段长长的河崖,从上游蜿蜒下来,趋向远方。
  
  机动三轮车从村公路上转折下来,在那条土路上碾过,留下两道清晰的印痕。车子颠簸得厉害,像是要借此机会将我体内的块垒震散,代之以土路般的安静与坦荡,机器轰鸣声撞击着耳膜,音屑飞舞,散落一地,掩盖了周围的一切。
  
  土路不宽,白色的碱土隐约蒙在路面,漫延到路边荒草丛中。那些碱土的面貌原本是自己所熟悉的,它和荒草一起,曾经见证了我在这片土地上的存在,它们像一面镜子,映照了我的童年身影,有声音,有气味,有动作,透过它们,我得以见识自己,见识过往,见识镰刀、草筐,见识疾飞的鹌鹑、蹦跳的蚂蚱,见识那一棵棵能挤出白色奶子的蛤蟆秧。
  
  如今,那些能挤出白色奶子的蛤蟆秧彻底不见了,像是根本没有来过。作为其生存的根基,那些空荡荡的盐碱地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麦田。
  
  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连同后面的趋利心。在这些心力的合围下,一些植物根本不是对手,只得乖乖交出自己的领地。依照惯常的功利标准来看,它们的来去似乎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来则来之,去则去之,来去之间自有定数。
  
  好在还有荒草。它们像是前朝遗民,在历史与现今的权限交割中争得一隙领地,悄悄萌发着自己的萌发,荒芜着自己的荒芜,在萌发与荒芜的简单交替中坦坦荡荡,并最终趋于安静平和,没有一丝的怨气,没有一点的块垒。
  
  机器继续颠簸,土路继续延伸,连同那些荒草。机械播耕的印痕像一把刀子,将荒草与麦田分割开来。前几天的一场春雪早没了踪迹,气温回升,麦苗返青,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
  
  对于这种生机,对于这一片麦田,对于它们绿色的样子,对于它们的坦荡与延伸,自己对它们的态度本该是亲近的,近乎温情的凝视、抚摸和诉说,然而实际却相反,我发现自己在面对它们时变得近乎麻木,近乎冷漠,像是原本熟悉的两个人分别多年后再次重逢,没有瞬间的惊喜和热切,呈现更多的,是陌生,是陌生笼罩下的隔离,是隔离横亘其中的疏远,是疏远弥漫下的心之悲凉。这一切,这一切以陌生名义隐约存在的冲击,自己却像是根本无从言说,对人,或是对自己。
  
  好在这一切都发生在无形,即使内里一片汹涌,外表却惯常地平静。
  
  车子在河崖上停下,熄了火。我从车上跳下来,与弟弟和虎哥一起,用带来的铁锨挖土扔进车厢运回去,供家里盖房子用。装满一车土,弟弟开车回去,我和虎哥在河崖上等。
  
  河并不宽,有新近疏浚的痕迹,岸边上堆放着从河里挖出来的新土。河的上游是引黄干渠,沿途经由几个村庄农田供灌溉排涝。虎哥说是镇上统一施工,村里不用拿钱。黄水费每年都交。表面上不交农业税了,其实还得交钱。河里的水很清,看不到一条鱼。顺着虎哥手指的方向,我看到西边不远处有人下了网鱼用的迷魂阵。南岸上,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人正在挖土。有点远,看不清是谁。阳光辉映下,给空旷的乡野以颜色与遐想。
  
  再往西,有一座小桥,一条土路从村公路上延伸出来,经由小桥与河南的农田相连接。那条路是自己所熟悉的,连同小桥附近的那段河崖。原来的河崖地势较高,堆积着陈年黄土,成了一段土岗,上面长着粗细不一的槐树。我去摘过槐花,扔给树下仰望的小丫头。我扛着竹竿去捉知了,看公狗母狗围树吊秧子。我同奶奶一起去那里搂树叶,捡那种能在石板上写字的小石猴。那些时光记忆和树叶一样多,一样色彩斑斓,一样风轻云淡,像一部无声电影,闪烁着一幅幅温馨画面。在那份温馨中,我得以回到过往,即使这种回溯有着浓重的我执因素。
  
  后来我想,如果那天下午去的是小桥附近的那段河崖,或许自己最开始的那份陌生与不安会少许多吧,即使那段原本熟悉的河崖早已经面目全非,土岗没了,槐树没了,知了没了,石猴也没了,连同那些荒草、树叶,雨后拱出的小蘑菇。有人说河崖被破坏了,村里的风水也被破坏了,要不从平河崖分地那年开始,村里怎么会平空多出几个傻瓜来?我不懂所谓的风水,可是那些言说,以及村里晃来晃去的几个所谓傻瓜,却像是槐树枝上的一根根尖刺,凭空刺来,带着风声,让你无处躲藏,成为长久的隐痛。
  
  弟弟还没有回来,我和虎哥在附近闲逛。虎哥指着麦田边上的杨树说,是父亲栽的,刨过一回,又新栽上了。新栽上的树有小孩子胳膊粗细了,同不远处的大树相比,显得稚嫩许多。虎哥在麦田边上走,指给我,从南边起,分别是父亲、哥哥和弟弟的,再往北是他的。他看着麦苗的长势分析麦种的优劣,又从地边上捡起几粒白色的肥料颗粒,用手捻了捻,说哥哥买的肥料不好,没化开。
  
  复又回到河崖,回到河崖的安静。我蹲下身子,看着新挖开的土茬。一个小东西似乎动了动,定睛一瞧,原来是一只蓝色的甲壳虫,包裹在一个土黄色的壳中。壳已经破了,它不得不出来。我用小木棍拨弄了它一下,它马上装死。我把它放到手掌里,它依然一动不动,六脚朝天,缩缩着,像是个无辜的孩子。我知道,它正在蛰伏,还没到出来的时节,是我惊扰了它的节奏,真是罪过。我把它放回原处,它先是不动,过了一会儿,像是感觉安全了,才翻转身子,爬向隐秘处,继续自己的蛰伏,等待春雷的唤醒。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7-3-23 08:57
浓郁的生活味道,精彩的描述,文章散发着淡淡墨香。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7-3-23 09:43
先关注,下来认真学习。问好!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7-3-23 09:51
青衫子此文挥笔自然,流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耐读啊。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3 17:26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17-3-23 08:57
浓郁的生活味道,精彩的描述,文章散发着淡淡墨香。

问好张奇老师。谢谢读评鼓励。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3 17:27
刘彦林 发表于 2017-3-23 09:43
先关注,下来认真学习。问好!

老师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3 17:27
云馨 发表于 2017-3-23 09:51
青衫子此文挥笔自然,流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耐读啊。

问好云馨老师,谢谢提读鼓励。春安。
作者: 吴显萍    时间: 2017-3-23 17:51
看来这是正宗的散文了,不是什么人都挥洒得出来的
作者: 吴显萍    时间: 2017-3-23 17:53
青衫子老师办个文学辅导班吧,教教我们怎样把寻常日子,寻常生活变成散文吧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7-3-23 18:20
我知道,它正在蛰伏,还没到出来的时节,是我惊扰了它的节奏,真是罪过。我把它放回原处,它先是不动,过了一会儿,像是感觉安全了,才翻转身子,爬向隐秘处,继续自己的蛰伏,等待春雷的唤醒。文章很有见地,表述唯美,情真意切。
作者: 放飞梦想    时间: 2017-3-23 20:39
去河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思,都写得那么自然流畅,涌动的春意也在昭示着新的希望。



作者: 秦皇岛简枫    时间: 2017-3-23 21:24
我喜欢文字间弥漫的安宁。带着春天特有的草木芬芳,草木清香不浓郁,夹杂一些泥土气息。很迷醉很沉浸,似乎有一些小虫翻了一下身,又似乎有一场小雨正急慌慌的往这里赶。春雷在很深很深的底层酝酿,我感觉到的还有更多。杨花的紫穗穗柳钉子榆钱,都来了,又都会走。喜欢的一篇字。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7-3-23 21:26
在河崖的土路上,青衫看到的物象表面是安静的,树叶、虫草的蛰伏,都极静,好像心也是安静的,但内心深处却是隐隐的陌生与不安,还有麻木,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回乡之路本该是回溯之路,本该亲近的地方,本该有很多念想的地方,却越来越疏远,心灵的疏远,而你又想“一点一点缩短与河崖的距离”,只有像甲壳虫一样,“继续自己的蛰伏,等待春雷的唤醒。”
文章写得很细腻,心理描写得真实,心情的纠结与突围,随处可见,是近乡情更怯还是环境心境的变化,带来的心绪的变化?可能兼而有之吧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4 09:22
吴显萍 发表于 2017-3-23 17:51
看来这是正宗的散文了,不是什么人都挥洒得出来的

问好吴老师。谢谢鼓励。这说不上什么正宗的散文,说话罢了。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4 09:24
吴显萍 发表于 2017-3-23 17:53
青衫子老师办个文学辅导班吧,教教我们怎样把寻常日子,寻常生活变成散文吧

吴老师说笑了,我哪有那本事。大家互相交流。春安。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17-3-24 09:35
本帖最后由 叶小蘖 于 2017-3-24 21:43 编辑

河崖是如此的安静,仿佛青衫的内心。您的文字一向都是这样的安静,或许文如其人吧。但安静又不全是这篇的主题,等待安静的破空。不然,会让我憋闷的,哈哈。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4 15:05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17-3-23 18:20
我知道,它正在蛰伏,还没到出来的时节,是我惊扰了它的节奏,真是罪过。我把它放回原处,它先是不动,过了 ...

再次谢谢老师提读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4 16:00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7-3-23 20:39
去河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思,都写得那么自然流畅,涌动的春意也在昭示着新的希望。

谢谢老师提读鼓励。春安。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7-3-24 18:27
文字从容,内心宁静。虽然旧日的环境有了变化,自己也有了担忧,但呈现在文字中的,依然是安宁的,沉静的。欣赏文字中的淡然,以及以过客身份走过、对自然,对周遭的尊重。欣赏!问好!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5 19:24
秦皇岛简枫 发表于 2017-3-23 21:24
我喜欢文字间弥漫的安宁。带着春天特有的草木芬芳,草木清香不浓郁,夹杂一些泥土气息。很迷醉很沉浸,似乎 ...

问好简枫老师。谢谢如此精心细腻的解读,为文本增添了温馨元素。春安。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7-3-25 22:20
风格有变啊,少了诗意多了质朴,看来是修仙得道了。
作者: 山淼    时间: 2017-3-26 07:33
不华丽,不做作,充满自然的气息,笔下渗透悠长的情愫,学习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7-3-26 08:06
写的好细腻,清新。
作者: 日尧月    时间: 2017-3-26 09:53
"好在这一切都发生在无形,即使内里一片汹涌,外表却惯常地平静。"赞赏!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7 08:32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3-23 21:26
在河崖的土路上,青衫看到的物象表面是安静的,树叶、虫草的蛰伏,都极静,好像心也是安静的,但内心深处却 ...

问好立红老师。谢谢精心读评。如您所言,回乡情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投射到物象上,既有安静,也有不安。当然,这里面也存有感觉敏锐程度和表达呈现的程度问题,也感觉笔力不济。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7 08:34
叶小蘖 发表于 2017-3-24 09:35
河崖是如此的安静,仿佛青衫的内心。您的文字一向都是这样的安静,或许文如其人吧。但安静又不全是这篇的主 ...

谢谢叶老师的中肯建议。关于憋闷,其实我自己也注意到了,或许是笔力不济吧,破空不足。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7 15:03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3-24 18:27
文字从容,内心宁静。虽然旧日的环境有了变化,自己也有了担忧,但呈现在文字中的,依然是安宁的,沉静的。 ...

问好雨版。谢谢精心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7 15:04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7-3-25 22:20
风格有变啊,少了诗意多了质朴,看来是修仙得道了。

问好木门老师。谢谢鼓励。仙没修,道也没得。一直在学习写字路上。还请多指点。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7 15:05
山淼 发表于 2017-3-26 07:33
不华丽,不做作,充满自然的气息,笔下渗透悠长的情愫,学习

问好山淼老师。谢谢读评鼓励。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7 15:05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17-3-26 08:06
写的好细腻,清新。

问好张奇老师。谢谢鼓励。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7 15:05
日尧月 发表于 2017-3-26 09:53
"好在这一切都发生在无形,即使内里一片汹涌,外表却惯常地平静。"赞赏!

谢谢老师读评鼓励。春安。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7-3-27 16:31
提读,美文欣赏。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7-3-27 17:09
青衫子 发表于 2017-3-27 08:32
问好立红老师。谢谢精心读评。如您所言,回乡情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投射到物象上,既有安静,也有不安。 ...

没有感同身受,但常听我母亲讲,每次回乡下老家,回来都上火,青衫可能就是这个感觉吧
作者: llhygsc    时间: 2017-3-27 17:22
学习老师对生活细心的感悟,转化成感动我们的文字
作者: 秋梦嫣然    时间: 2017-3-28 06:55
在那些细致宁静的描写中,一股股乡野气息扑面而来,其间夹杂着难以掩盖的乡愁情结。
喜欢这样的文字,质朴,安静,有厚度,极其耐读性。
问候青衫子!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8 09:08
llhygsc 发表于 2017-3-27 17:22
学习老师对生活细心的感悟,转化成感动我们的文字

谢谢老师读评鼓励。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8 09:08
秋梦嫣然 发表于 2017-3-28 06:55
在那些细致宁静的描写中,一股股乡野气息扑面而来,其间夹杂着难以掩盖的乡愁情结。
喜欢这样的文字,质朴 ...

问好秋梦老师,谢谢如此精心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作者: 秋梦嫣然    时间: 2017-3-28 15:31
青衫子 发表于 2017-3-28 09:08
问好秋梦老师,谢谢如此精心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我们互叫名字吧。
要说老师,你才是呢。
嫣然在学习中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3-28 17:35
   安静,随和,质朴,自然,颇有生活的味道与底蕴,给人一种淡雅而平和的感觉。乡村生命力的顽强与眼中对大地、对生命、对自然万物的敬仰、关注情怀令人感动……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3-28 17:40
安静的河崖,安静的文字。青衫子总是把一种感觉表达得既诗意,又精确。学习!
作者: 李兴文    时间: 2017-3-29 08:59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7-3-29 09:00 编辑

情感丰盈,思想锐利。青衫子的进步令我刮目!祝贺!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9 16:17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3-28 17:35
安静,随和,质朴,自然,颇有生活的味道与底蕴,给人一种淡雅而平和的感觉。乡村生命力的顽强与眼中对 ...

问好文华老师。谢谢精心读评鼓励。辛苦。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9 16:17
柯英 发表于 2017-3-28 17:40
安静的河崖,安静的文字。青衫子总是把一种感觉表达得既诗意,又精确。学习!

问好柯英老师。谢谢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29 16:17
李兴文 发表于 2017-3-29 08:59
情感丰盈,思想锐利。青衫子的进步令我刮目!祝贺!

谢谢李老师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作者: 远牵    时间: 2017-3-29 18:49
写实于眼前而意境深厚,青衫子的此文里可看得到远方,耐读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3-30 06:34
远牵 发表于 2017-3-29 18:49
写实于眼前而意境深厚,青衫子的此文里可看得到远方,耐读

问好远牵老师。谢谢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3-31 16:36
依旧安静的文字。大安静,是所有真智慧的河床,是吧。老师,这次不说这个。先提读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17-3-31 19:23
优美的文字随行踪律动,灵动深刻。学习问好!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4-1 08:32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4-1 08:35 编辑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和您交流。好吧?
题目随意的样子。读下来呢,却没找到替代的。很有“一夜北风紧”的开局意。【在河崖】,一种姿势设定了:观思。
物象静止和活动在时间与空间里,人的观和思,也自然有今有昔、动静相间。这也没什么说的。您有最自然精细的笔,描写讲述出的它们,亦没负您。所见如工笔,清晰,静谧。
写千动中仍予人以静感,就完全是写者自有的心质了。这个,一直都知道是最难得的呢。
但最深感受到的,是这一次您把自己完全当做了物象,您在切实而全然的观自己!
【自己】、我、评察两者的叙述者。三者并立交错着,观物象、观物象中的观思者。是吧?
您看,您明显的用了“我”和“自己”这样的分离词,然后旁观自己的不安、疏离感,评述由此生出的种种迷惘,进而您猜度您担忧这种有意的找和看,可能也是一份【我执】。
老师,这种自然、无意中的有意识,令人惊喜!我想我是看见了您的意识趋势,完全向内的,并且自觉的。
记得上次您说人习惯向外寻找安心地,于书、于远方。是这样的。这样的寻觅,千古不绝。然后呢,生命的表层的满,到底是填不了【我】的空有。不能安静于只有一个人的房间的比喻,描述了那种填补的空落吧。同时也描述了生命有一个深度在的事实。
全体生命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必然在每个生命自己那里。故而,不加区隔的、集神贯注的看清时空迁流中无数的‘我’,每个多层的“我”,也就趋向了全体,趋向着那个共在吧。
难得的,就是向内意识的自觉、自然,和全然!我想我知道它是一条多么孤独且艰难的路。所以真心惊喜着的。
然后说您隐隐猜度的,这种寻找,是不是有点【我执】。
不是所有有意,都是我执吧,我觉得要看起意是想走去哪里。是放开自我,意欲看清自己,走向内里,还是向过往、向自己要存在感,着眼于建个体档案,以期与一切表象有别,并因而抓住时光里、作为一个人的那些必然的流逝。
自我总是不安静的。安静中,最少自我。您借“我”以观,用我来寻来看“自己”。反复观思,一无遮蔽。显然起意不在建立,而在回去。
叙述背后的安静气息,已然替您剪除【我执】嫌疑哦。反正我是如此认知的。
喜欢着这样的写。这样的字。
随手写下的,不回头改了。如有不对,您要说与我噢。
为您一喜呢。老师,春好。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1 17:19
汤如浩 发表于 2017-3-31 19:23
优美的文字随行踪律动,灵动深刻。学习问好!

问好汤老师。谢谢得读鼓励。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1 17:32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7-4-1 17:35 编辑
恩和 发表于 2017-4-1 08:32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 ...

问好恩和老师。
说起题目,我想,那里算是一个与自己的生命记忆有关联的地理位置,一个地方,自己去过,并且引发了自己的发现以及思考。算是一种记录吧。
所谓观思,这个应该好理解。我不只一次说起,作为一个写字者,既需要置身其内的在场,也需要置身其外的思考。二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置身其内,那么你所有的精神指向便缺乏实质的感受根基,让人感觉写的字有些隔,有些疏离;如果没有置身其外的抽离与思考,那么你的置身其内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身在山中,不知所以,那么那种置身其内便不是一种主动的置身,而是成了被动,如您所说,这种被动便极易陷入我执的巢穴。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1 17:41
恩和 发表于 2017-4-1 08:32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 ...

“但最深感受到的,是这一次您把自己完全当做了物象,您在切实而全然的观自己!”
谈起观自己,我想自己在这方面是有所体会的,我想,这或许算是一种视角吧。其实我从前在一篇《在海边》的文章中不只一次写到,我看到自己怎样怎样。我说过,自己对哲学和佛教了解很少,也很担心自己会陷入那些所谓的自我本我真我等等词汇概念中,所以也不太敢涉猎那些知识。在这里,我所谓的看到自己怎样怎样,是看到过去的自己,看到过去自己的影子,当我用这种视角来观察自己时,很容易地就能将自己带入当时的场景。这样的作用是通过这种形式让自己更容易置身其内,这里所谓的内,其实是过去,是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一个地理位置,比如那天下午,比如在河涯。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1 17:47
恩和 发表于 2017-4-1 08:32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 ...

“【自己】、我、评察两者的叙述者。三者并立交错着,观物象、观物象中的观思者。是吧?”
是的。我很佩服恩和老师的敏锐,能够在这种普通的叙述中直指文章的精神脉络。对于这种敏锐的感觉和准确的概括,我自愧不如。对此,我在文章中已经有所提示,即对于诗人的敏锐和呈现的羡慕。其实这种羡慕更深源于您,源于您的不仅敏锐,而且准确。否则,您便不会“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或许,您所谓的另有所见,别的读者也能隐隐感觉得到,但是却很难准确的概括出来,给予作者和读者以精确的指引。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1 17:57
恩和 发表于 2017-4-1 08:32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 ...

“老师,这种自然、无意中的有意识,令人惊喜!我想我是看见了您的意识趋势,完全向内的,并且自觉的。”
您说的非常好。谢谢您的看见,看见一个作者的意识趋势。或许在您这样说之前,自己是有这种趋势的,但是在完全向内并且自觉方面是有着程度差异的。对于这种向内,我很熟悉,我在评论别人文章时,也曾提到过,文章的触角一旦有了内寻的向度,那么文章便与平淡的表面文章有了些许区别,更容易指向宽厚深远的纵深。在这方面,自己是有这种自觉趋向的,即往里走,不要停留于表面。简单地停留于表面,只是一种简单的搭建和呈现,看过了就只是看过了,少了意味。而向里走,像是幽谷,是有着曲折的,有着纵深的,也应该是有着温度湿度的。在这方面,我感觉和用词比较贫乏,可能概括并非准确,但是大体方向是这样的。一句话,我喜欢这种内寻。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1 18:09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7-4-2 05:44 编辑
恩和 发表于 2017-4-1 08:32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 ...


“然后呢,生命的表层的满,到底是填不了【我】的空有。”其实说起生命的表层的满,这也是极易让人迷失让人矛盾的地方。于佛学里,或许就是一个贪字吧。这个字很形象,拆开来就是今贝。世俗里教人要活在当下,可是对于当下,大多数人是有着极深的误解的,以为当下就是现在呗,工作要做,权要争,钱要挣,所有的物欲都尽量满足,在此引动之下,凭着心智,凭着努力,凭着辛劳,去挣取有钱有闲心灵自由的生活。然而某一天,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过程正是造就了你的心智的因素,你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当然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或许也是在走向悟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有着某种不可逾越性。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2 06:14
恩和 发表于 2017-4-1 08:32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 ...

“全体生命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必然在每个生命自己那里。故而,不加区隔的、集神贯注的看清时空迁流中无数的‘我’,每个多层的“我”,也就趋向了全体,趋向着那个共在吧。”
说得很好。如您所说,全体生命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必然在每个生命自己那里。这种认知是需要一定的经历积累的,有知识方面的,需要悟,更有现实世界中于具体事务的经历的经验积累,二者缺一不可。其实好多时候,我们会忽略了全体生命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而是习惯性地眼睛朝外看,希望借助于外界的镜相来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在这种过程中,人很容易很陷入迷茫,不要说发现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必然在每个生命自己那里,单是全体生命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也容易忽略掉,从而产生迷失困惑。或许这种迷失的过程便是我执的一种吧。
那么有了这种积累,有了这种自觉,才会使“不加区隔的、集神贯注的看清”成为可能。我想,在不加区隔方面,恩和老师说过,无差别心,阅人阅文阅物皆是如此,这个无差别心,端的是一件宝物,有了它,有了这种自觉意识,心态的平和与悲悯才会成为常态,安静自然产生并存在。对外是如此,对内也是如此。有了这种基调,于“我”的无数与多层的观察便迎刃而解,不会产生过多偏颇,从而如您所说趋向了全体,趋向了共在。
对于全体,我还是有些体认不清,请教一下,这里是一种基于自我本我真我意义上的集合吗?或是另有所指。或者说,基调在全字上,是一种剔除了认知杂质的原本纯净?还有共在,是个体认知意义上的与其他个体的基于共同认知基础上的全然临在吗?还是其他?一时迷惑,请老师给予指点。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2 06:33
恩和 发表于 2017-4-1 08:32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 ...

“难得的,就是向内意识的自觉、自然,和全然!我想我知道它是一条多么孤独且艰难的路。所以真心惊喜着的。”对于老师说的向内意识,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懂,也有体会。那么在写字方面,在呈现方面,向内意识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否则的话,写者还是停留于基本认知的表面,看到什么说什么,见方说方,见圆说圆,如照相机一般,那就浪费了人的心智储备,当然了,这种心智或许有我执的因素。这种浅层面的呈现只是简单呈现,而少了向内的探寻。当然了,这也不绝对,我知道有种写字方面,近乎白描,尽量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因素,不给予主观着色,只是简单呈现,看到什么样听到什么样闻到什么样就呈现什么样,让读者自己去认知,这是高手段,其实也并非没有向内,而是一种更高层级的向内,差别之处,在于痕迹的有与无多与少吧。
对于这条路的孤独与艰难,您必然经历过,深知其味。我有位写字的朋友,前段时间告诉我,说忽然感觉很不好,叫了朋友出来吃饭,可是朋友来了,当着朋友,她并没有和朋友诉说什么,甚至于,她把原本想流出的泪也咽了回去,而只是安静地吃饭。她的字写得相当好,我想我能体会她的当时那种感觉,那种心里瞬间产生的强烈的孤独感,更不要说艰难。我想,您也定然会有体会。
对于这种孤独与艰难,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必然经历吧。或许这也是我执的一部分?早些时候,我曾思考过人的痛苦来源,一部分归结于知识。之所以这样浅显地认为,是缘于对祖母的观察,我看到她似乎较于识文断字的人更少痛苦,当然了,这种观察是基于我的单纯认知,并非全面客观,她定然有着属于自己的痛苦,我想说的是,或许正是因为不识字,她的对于痛苦的认知和体验可能会少些吧。
在对这种孤独与艰难的体验过程中,人很自然地想要寻找一面镜子。如您所说,其实“全体生命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必然在每个生命自己那里”道理是这样,可是人还是习惯性地外寻,希望借助于镜子,来认知自己的模样,来探寻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2 06:45
恩和 发表于 2017-4-1 08:32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 ...

“不是所有有意,都是我执吧,我觉得要看起意是想走去哪里”应该是的。人的存在感多是因事,人的对于这种存在感的观察梳理和呈现必然与事有关,对于这种事的记忆认知和呈现,构成了文字呈现的基础,也是极易与我执形成交叉的地方。当然了,这只是我的简单认知,在真正的佛学智者面前是算不得数的,只是一种模糊描述。
关于放开自我,看清自己,我想人是有着本能愿望吧,关于自己的看清会持续一生,在写字者这里更甚。
我想,自己在写字过程中是有着一种模糊倾向的,或者说叫意识趋向,即一种有意地植入,将自己作为基质的一部分,从而达成一种全然共在的自觉自然和全然的精神指向吧。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2 06:50
恩和 发表于 2017-4-1 08:32
昨天初读,于依然的安静中,另有所见。一喜。但怕瞬间可能说不确,比方【我执】。
老师,我试着说我的认知 ...

“显然起意不在建立,而在回去。”应该是这样吧。应该不是建立,应该是基于回去的一种重现吧。
“叙述背后的安静气息,已然替您剪除【我执】嫌疑哦。反正我是如此认知的。”如若真是这样,那我该有欣喜的。您的这种认知,正是一面镜子,让我,作为一个写字者,在探寻那个一模一样的过程中,能够适当地体认一下当下的模样和温度,以期作调整,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4-3 09:16
老师,我们先商量个事:我可以叫您老师,您就叫我【恩和】,好吧?我们只序年齿。不然我不知怎么和您说话了。说定喽!O(∩_∩)O哈哈~
这两天都在野外民居玩呢。刚看见,手机不便,稍后和您说话。河甸青草初醒,一弯春水如迎,天蓝得直如恒古一梦哎。送给您了,O(∩_∩)O哈哈~
容后回复。老师,春好。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4-3 18:31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4-3 20:01 编辑


 谢谢您和我说这么多。想您每篇文字那么简约,都是背后诸多心智浓缩来的哎!见了您对读者的敬重,更见修心自醒的意识!老师,恩和敬重这个呢。
  故而您说的、问的,恩和就以实对实的说我自己的一点认知,不管会否见笑于方家。O(∩_∩)O哈哈~依然是,有不妥或不清的,您讲给我。
  柯英老师说恩和留言,涉形而上、佛家内观,很深奥;您又问及【全体】和【共在】。
  我有被吓到哦。O(∩_∩)O哈哈~
  但我知道两位老师和我一样,当必须借助语言表达某些抽象尤其是超越语言的东西,就无法不借助现成概念。初读时没立即说话,也就为此。怕陷入言诠呗。我更知道作家尤其散文作家,大都担心感性被哲学和宗教冲撞,大多有意远离它们的嘛。如您说自己“不太敢涉猎那些”。
  老师,看样子不能说文字了,那就只说到目前为止我的一些认知和相信吧。这样可能更集约更容易相互交流呢。您懂的。
  1】每个人都有世界观吧。确定与否、清晰与否的差别而已。如若它们是人类应有的;如若定义这也是形而上,那么,人的形而上部分就是必在和必须的!
  2】但是呢,真正形而上的问题也许只有一个。她可以被解决,不可以被回答。我这么认为的。
  3】诸如形上、形下、自我、本我、真我等等,是哲学为认识存在所设的概念群。就像佛学为描述般若世界,也借助特定语词。对哲学和宗教词语,必须用到时,了解一下;如不是必须,大可忽视。语言是知识的,最经常站在体验和存在中间。很大程度上,所知障是也。
  4】哲学从宗教中分离,设立概念,襄助了科学,但渐渐到了顶,进了纯概念解释的世界。解释只是解释,不是存在本身。工具罢了。有用,但最高级的工具,也只是工具。
  5】宗教,包括佛教在内所有被命名为宗教的,同样是为认知存在而生的。方法论上来说,也有工具性。
  6】但宗教性不是!宗教性是一种存在。神性,佛性,不是创造和生成的。像无缘慈、同体悲、无别爱才是那个叫爱的东西一样。人的创造不可能大于人。
  7】我觉得所有的宗教文献都是一种寓言。是对本质上不可表达事物的一种表达。它们用不同的寓言所传达的,其实是宗教性。即寓言所象征的东西。
  8】宗教有格局和框子,宗教性没有。就如上帝和极乐没有框架,真善美和静心,是瞥见祂们的窗子。
  9】佛家用佛性、真如、本心等描述的,那个每个人都有的一模一样的地方,那里没有宗教,只有宗教性。佛法是走回去的方法。法门种种。
       而所以需要方法,主要是人忘了自己是什么。
  10】人是佛。不如说人是意识好接受吧。意识是浩瀚的海洋,人却囿于一个小小的身体器官里。这就是佛想指给人看的事:回去一滴水,让海洋消失在这滴水里。没有界限的意思。无彼无此的意思。
  11】思想在大脑里,隶属意识的一层,不属心;大脑是时间的仓库,知识和思想在那里,终极智慧不在那里。知识和思想都是欲望的副产品。有实用性,没终极性。
  12】如若一个人通过头脑接近神或佛,神佛就会被染上颜色。但宗教性没有颜色。这和她有一切颜色是一个意思。
  13】人如今是一层一层的外在的累积。时间的、欲望的、知识的。认同这些累积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欲是自己,认为这就是“我”、真有叫“我”的人,就是我执。
  14】哲学根于二元对立意识。即所谓分别心。如无对立意识,人和存在即是一不是二。全体、共在、原乡、宇宙意识,都是语言对存在本身的描述。
  15】那个一模一样的地方,思想靠不近。修行呢,不管用什么形式,都为了觉知。佛只是觉者哎。
  16】觉知一定是无选择的。毫无概念,一无差别,才有真正的看见。心静如镜,来者出真容。穿梭的念头,任它来去;看着它,不认同,也不剔除;不对立,就安静。内在一安静,终有一天一切外在会全面失势。大脑的杂乱喧嚣停止的一刻,由真正的自由中,会第一次碰到真正的辽阔和安宁。
  空的意味如此。对立消失的地方;不能被创造,只能被达到。
  最后:
  真理或终极智慧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体验才能得知。比如佛陀所说的都是体验,无法透过文字和思想去到。除非体验有达到那里,否则知道最多只能算是看见了道路而已。
  我如是。尚如是哦。绝大绝大绝大程度上的、仍如是!O(∩_∩)O哈哈~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4-3 18:59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4-3 20:10 编辑

        老师,其实我是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些语言不及,只好用条目概说我的一些认知呗。
        上次您说那位尊者师兄,声音像小孩子。我就想起我前辈故旧,目光那种清澈的几乎失真,每次再见还是会又惊讶一次的。其实她是家兄大学同窗。我少年时受惠的,是她读书拥城,使得我后来一直对书是吃一样读。然后就是她一切放下的绝然给我的震动呗。那么美丽聪慧年轻哎,什么都尽可拥有,一定有什么是她真看到了。寻其行迹心迹,就是自然的吧。
       不说了。为尊者讳嘛。        
  认同她们,和出世与否无关,与佛教及任何宗教无关。经由她们,看见生命有个深度在自身!于生命,哪有比这更大的祝福呢。这是那些纯粹的人,显露出的全部意义。它不是让庸常的生活被贬低,相反的,它在说存在就是美的。
  只要足够全心全意,足够清明觉知。事实是,只有清明地觉知下,人才能全心全意。
  
      老师,我没具体和您探讨您说的诸如孤独、语言会否增痛苦,以及写作上的纯然白描是否更高级等等,我的认识大致在我说的那些里。其实您自己说出,基本上就已经看清,也就回答了。我们有了某种世界观,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具体的精神和感受的事。
      我觉得修行的基本意义,应该就是如您、及所有写作者,如您和我的尊者前辈,包括所有生活着的人们;或用文字,或不用。一样的,是要直面每个念头每一感受、每一天一时。用上觉知的意识,清明地在着,感知着,而不附加分别心和任何概念。
      觉知是洪流啊,来自安静,却不是静止的。它就是生命本身的能量流吧。觉知有个非常好懂的方式:观照。用无别的静心以观,一切来去即以真容被照见。
      其实写作的人,每次起笔落字都在用着某种程度的觉知。只是静心有深浅差别而已。
      这也是何以写作被称为一种修行吧。

     老师,恩和说完了。我深知这是比以前说出的,将有更多不当不妥。您尽可说给我。您知道的。
     再次感谢您的信任和郑重。问春好。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4-3 19:24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4-3 20:20 编辑
恩和 发表于 2017-4-3 18:31
谢谢您和我说这么多。想您每篇文字那么简约,都是背后诸多心智浓缩来的哎!见了您对读者的敬重,更见修心自 ...

我算是编辑不好了!老师,您对付看吧。O(∩_∩)O哈哈~对不起。还有被您回复我那么字、那么郑重仔细感动呢。也被我一下笔写这么多,吓了一下。O(∩_∩)O哈哈~

作者: 翠微    时间: 2017-4-5 08:16
好在还有荒草。它们像是前朝遗民,在历史与现今的权限交割中争得一隙领地,悄悄萌发着自己的萌发,荒芜着自己的荒芜,在萌发与荒芜的简单交替中坦坦荡荡,并最终趋于安静平和,没有一丝的怨气,没有一点的块垒。
  人也应该这样,处变不惊!美文赏读!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5 09:18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7-4-5 09:19 编辑
恩和 发表于 2017-4-3 09:16
老师,我们先商量个事:我可以叫您老师,您就叫我【恩和】,好吧?我们只序年齿。不然我不知怎么和您说话了 ...

“老师,我们先商量个事:我可以叫您老师,您就叫我【恩和】,好吧?我们只序年齿。不然我不知怎么和您说话了。说定喽!O(∩_∩)O哈哈~”悉听尊便。以后就叫您恩和。那您也别喊老师,叫我青衫吧。这样显得我也没那么老。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5 09:20
翠微 发表于 2017-4-5 08:16
好在还有荒草。它们像是前朝遗民,在历史与现今的权限交割中争得一隙领地,悄悄萌发着自己的萌发,荒芜着自 ...

问好翠微老师。谢谢读评鼓励。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5 14:59
恩和 发表于 2017-4-3 18:31
 谢谢您和我说这么多。想您每篇文字那么简约,都是背后诸多心智浓缩来的哎!见了您对读者的敬重,更见 ...

真是佩服恩和的认知和修为。看了您的上述阐述,真是有些自惭形愧,特别是关于宗教、宗教性等等,平时很少注意,第一次听到,很是震惊。不过你说的这16条,即你的认知和相信,我仔细读了几遍,大体能懂,有的部分虽然是第一次听说,但是大体能理解。真是佩服你知识的丰富,认知的广博,悟性的敏锐,表达的精准,更有贯穿其中的平和感恩,这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个最明显的感触是,得多读点书了,否则跟不上你的脚步,听不懂你说的话,那得有多遗憾。
不说谢谢了。于你的上述认知和相信的朝无私分享,简单一个谢谢过于轻飘了。放在心里,慢慢揣摩。争取早一点跟上你的前行脚步。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5 15:06
恩和 发表于 2017-4-3 18:59
老师,其实我是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些语言不及,只好用条目概说我的一些认知呗。
        上次您说那 ...

“认同她们,和出世与否无关,与佛教及任何宗教无关。经由她们,看见生命有个深度在自身!于生命,哪有比这更大的祝福呢。这是那些纯粹的人,显露出的全部意义。它不是让庸常的生活被贬低,相反的,它在说存在就是美的。”说得真好。能有机缘认遇到她们,进而认同,趋同,虽然一直在路上,但这也足以让人幸福满深。
“其实写作的人,每次起笔落字都在用着某种程度的觉知。只是静心有深浅差别而已。
      这也是何以写作被称为一种修行吧。”其实以前对于写字只是看作对思想的一种梳理,现在看来,这种修行之履是值得坚持并不断深入的。还好,在这里遇见你,有了你的提携,相信这种修行会日渐深入。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4-6 10:53
青衫子 发表于 2017-4-5 15:06
“认同她们,和出世与否无关,与佛教及任何宗教无关。经由她们,看见生命有个深度在自身!于生命,哪有比 ...

提携?O(∩_∩)O哈哈~ 用这么重的词哦,虽是青衫的真诚,却谁人当得起唉。O(∩_∩)O哈哈~
共勉同修行,好吧?
补充几句:您的书写,超过了单纯表达的意向。这是我最敢肯定也最感兴味,尤为敬重。
最敬重处,和雨昙那种随性自然的读书一样,就是走到这一步的天性自然。
您懂。春好。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6 11:03
恩和 发表于 2017-4-3 18:31
 谢谢您和我说这么多。想您每篇文字那么简约,都是背后诸多心智浓缩来的哎!见了您对读者的敬重,更见 ...

恩和对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解得透。智慧的抵达是互通的,比如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修身养心”、儒家的“格物致知”,都有是由外而内、交感呼应的认知,我们在秉持一种认知方式的同时,其实已经贯通了多家学说,吸是不自觉而已。个性的体验上升到共性的认知,已经蕴含了哲理的意味。
作者: 素离歌    时间: 2017-4-7 20:23
昨天去医院回来时读的,一边读一边思考,对于这样水平的散文,我只能仰望了。沉稳又深刻,读着读着不禁陷入了进去,先是整体的,再是具体的,就像是一张微距照片的感觉,模糊的整体给人无限猜想和美的感受,清晰的局部让人一下子深入进去,引发对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很棒的散文!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8 06:22
素离歌 发表于 2017-4-7 20:23
昨天去医院回来时读的,一边读一边思考,对于这样水平的散文,我只能仰望了。沉稳又深刻,读着读着不禁陷入 ...

问好离歌老师。谢谢来读并精心致评。还请多指点。春安。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7-4-8 08:42
这样的评论与交流,早已超出了文章本身的质地,升华了读者的鉴赏水准,值得好好学习
就是读着太累了,有点高深,慢慢消化。
对于宗教与宗教性讨论受益,多谈谈哲学,好让我多长点见识
作者: sgd730820    时间: 2017-4-10 19:35
:):)
作者: 艾桃    时间: 2017-4-11 14:17
这是一篇极为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大自然的风光在作者美丽的描绘中层层铺展开来。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17-4-16 18:05
再学习,问好青衫!
作者: 临沭二丫    时间: 2017-4-17 10:34
欣赏好文!对生活观察的那么细致入微,学习了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17 11:12
艾桃 发表于 2017-4-11 14:17
这是一篇极为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大自然的风光在作者美丽的描绘中层层铺展开来。

问好艾桃老师。谢谢读评鼓励。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17 11:12
汤如浩 发表于 2017-4-16 18:05
再学习,问好青衫!

问好汤老师。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17 11:13
临沭二丫 发表于 2017-4-17 10:34
欣赏好文!对生活观察的那么细致入微,学习了

问好二丫老师。春安。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