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枫叶飘飘 于 2017-4-10 22:16 编辑
走过世界的繁华与喧嚣,阅尽人世间的沧桑与多变,才明白名闻利养,只不过是过往云烟、水月镜花,不可贪求。老人始终明白只有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自然的。虽然这份平淡与这个嘈杂的世界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只有平淡的心田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
老人的经历,小时候是当做故事来听的,当我懂事想去记叙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了。
老人没有生在上海滩,也不是什么大家闺秀。我只知道老人出生在陕甘交界,那个时候还是盛行缠足,懂事的时候却遭遇抗日战争,幸运的是战争没有打到老人所在的宁州。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老人嫁进了地主家,而彩礼只有半担种子。嫁过来的第二年就有了小孩,第三年的时候遇上解放战争,第四年老人又添一子一女,第五年宁州被解放,地主家土地财产被正义分子瓜分。地主老财(老人的父亲)被游行示众,老财不堪凌辱吊死在村口的老槐树上。地主小财(老人的丈夫)因为老财的死躲过了一劫,但是由于成分问题,一家6(老人+2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人丈夫和老人的母亲)口人分得2亩地。两亩地的产量根本不足一家人的生活,地主小财不愿看着家人饿死,就进了山,跟了当地的土匪头子,成了白胡子(土匪),至此一去无踪,不知死活。家里的一切农活只能落在了老人的头上,但是老人是个缠了足的妇女,做事情根本不快,只能拿时间来熬。再过两年,老人的母亲去世,三个小孩都会跑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的地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四个人吃,老人又嫁给了大她十岁的贫下中农,一个光棍。光棍为人善良,对母子都很好,老人的生活趋于平淡。又是五年,老人又诞下一男一女,至此家中五个小孩,两个大人。再是一年,赶上人民公社化运动。毛主席的战略是赶上苏联,超过美国。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每家每户的铁器都被收缴大炼钢铁。老人和光棍每日挣工分,然后以养活一家。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是全国人民最苦的时候,田地产量不足,公社社长虚报产量,为了先进多交公粮,公社余粮严重不足。所有社员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成年人受得了,小孩子可受不了。小孩子开始自己找吃的,春来的时候吃苜蓿叶,榆树花,吃的肚皮都是绿的,夏来的时候吃河里的泥鳅,抓树上的鸟窝,秋天的时候去公社的小麦地拾麦穗,冬天的时候吃红薯干,实在饿得受不了的时候吃玉米芯,吃雪吃的拉不出屎用筷子捅。光棍看着家里的小孩犯了混,去偷公社的粮食被民兵抓住吊起来打,被放回来的时候一条腿被打断,老人看着光棍痛苦的模样差点精神失常。是家里的几个小孩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很快,公社化结束,包产到户,光棍分得土地是村里最少的,因为老人曾经是地主家的媳妇。包产到户的好处和坏处均有,其中的一个坏处就是别人在粮食成熟的前夕会去偷你们的粮食,光棍在捍卫自己家的粮食的时候被人失手一锄头打死。老人看着光棍的尸体又看了看身边的几个孩子,咬咬牙没说什么将光棍埋葬。老人最大的小孩也能下地干活了,老人才不至于在每日的劳作中累倒,老人一家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老人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娶到了媳妇,代价就是老人的两个女儿嫁了出去。有了媳妇忘了娘,在村里年长人的主持下分了家,老人跟着小儿子过日子。几年后改革开放春风来到,老人最小的孩子比较有想法,伙同村里的几户人家办起来砖厂,几家人围着砖厂转圈子。第二年的一天,老人的小儿子和另一个人守窑添火。那个人守窑的时候抽烟,不小心把烟头丢在了麦草垛上,小儿子是三天后被人从砖窑挖出来的,挖出的时候只有几块漆黑的骨头。老人当天夜里哭坏了眼睛,从此看东西都模模糊糊。在以后的日子里老人一个人过活,不用老大和老二管,只有两个女儿偶尔来看看老人,给老人带些吃的用的。一晃多年,老人84了,想要看看老大和老二的孩子,老大和老二不怎么愿意孩子多跟老人接触。同年,老人忽然辞世,发现她的不是孩子而是村子里的长者。老人的离开给老大老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因为老人走的太突然,没给他们留下任何的遗嘱,他们争老人房子的斗争还在继续着,为了物质上的利益争得无休无止,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他们是亲兄弟,是否还记得他们的老母亲为了他们的幸福倾尽了一生的所有,也许他们记得,也仅仅只是记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