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7-4-19 11:44 编辑
饕餮
一 很多年前,坐在阶梯教室听教授讲先秦文物——青铜器。阳春三月,熏风和煦,窗外的太阳照进来,暖暖地笼着窗边的我。教授的声音仿佛山寺晨诵,喑涩飘渺,愈来愈轻,愈来愈远。我徘徊在睡梦边缘,残存的意识跟着那丝梵呗,游走摇曳,仿佛一滴春雨引发的涟漪,悄然扩散,渐行渐微,只差一瞬,就要归于平寂。突然,一个陌生的词语从教授嘴里喷出来,象一枚犀利的炮弹,呼啸着击中我麻木的神经。“轰”地一声炸裂开来,弹片割破皮肤,锲入肌肉。我猛然甦醒,鲜血淋漓地从迷糊走了出来。 教授讲,饕餮纹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此鼎造型古朴,因鼎腹饰变形饕餮纹而名。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上古怪兽,古代典籍时有所载。最早的可能是《神异经》:“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山海经》里有一种怪兽:“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虽与饕餮有牛身、羊身的差别,但学界认为二者为同一物。所以,最早记载饕餮的,也可说是《山海经》。饕餮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贪吃,于是渐渐成了贪欲的象征。只是,用今天的眼光考察,根本就没有饕餮这么一个玩意。 教授在典雅的讲解里一“玩意”,引得哄堂大笑。我也兴奋地哈哈,声音特别响,特别亮,自己都觉得刺耳。教授的目光寻着声音找到我,静静地盯了几秒,突然笑道:你笑得好饕餮!又是哄堂大笑,笑声里夹杂着嘘声,拍桌声,跺脚声,好象要把阶梯教室的顶盖掀翻。我脸一下子红到脖颈,在缀满全身的目光中,只想钻到桌底。 从此,饕餮,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里。
二 中师时,小城书店还是闭架,只能远远站在书橱外,看中什么,叫营业员拿来翻。如翻的次数多,却不下手,营业员就会黑脸,再叫,装着没听到。那时的我,腼腆,害羞,有一种潺杂自卑的自尊,硬生生地叫着“同志”,舍不得软语称那几位已是中年妇女的营业员一声“阿姨”。幸好,“同志”见我去的次数多,不计较,给我特权,一次拿好几本出来。翻完不买,不黑脸,还“阿姨”地问一声:还看啥子?我红着脸,不好意思,指指放在过道的新书,那是一本蔡仪的《文学概论》。仿佛浅绿,仿佛淡褐的封面,简洁,朴素,与文学的丰富多彩对比鲜明。巨大的反差,吸引了我,我掏尽兜里的零钱,凑齐,把它买了下来。后来,我到小城工作,每周要去两三次书店。书店里的那几位中年妇女日渐衰老,曾经光亮的面容,布起了皱纹。她们打开门,让我进柜台选书。我也明白了一些人情世故,寻着她们的姓,亲热地叫着“×姨”。有次,一位“姨”到单位来,看见我,有些吃惊:你在这里上班?我请她坐,泡杯茶,问她。她的事,正好在我的范围内。我叫来人,一点也没耽搁地办了。 成都的书店是开架,气势大。天府广场边,春熙路上,骡马市口,三家书店,都好几层楼,进去,就是走入书海。每个周末,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将这三家书店逛个遍。我挎着黄布书包,从学校出发,走到天府广场,走到骡马市,走到春熙路。舍不得坐车,多几次,节约出的钱,就可买一本书了。书店里书柜壁立,书排着整齐的队列,仿佛在等待检阅。看到有人抱着一摞书走到收银台,我嫉妒得要死。在这样的人面前,比较了很久才敢下手买本与购买力相当的书的我,成了乞丐。幸好,营业员并不认识我。我可以站着翻看几个小时,悄悄将书页一折,放到很高的地方,下周,再去接着看。但只要可能,我都要买,贵的买不起,买便宜的,我不想让空着去的书包,再空着回来。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如果肩上感觉得到书的那点重量,我会有一种难得的满足与自得,有时,甚至哼起不成调的歌来。 现在,在网上买书。京东、当当、卓越、孔夫子、文轩、博库都有帐号,每个帐号都绑着工资卡。选书,是慎重的。选中了,还要一家一家比较,看哪里便宜。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下单后,输入密码,虽有犹豫,最终却是点击确定。多少钱出去了?不去想。和一张张数兜里的钞票,少了一丝折磨,多了一缕痛快。只是,工资卡里的钱一月接不着一月,有时,确定点下,却是提醒:你的卡上余额不足,只好作罢。朋友说:可以打白条。不敢打,怕还不起。天长日久,书柜越来越多,却也渐显局促。书,竖着排在书柜里,占地太多,只好横堆着。书房四壁满满直到屋顶,全是看过的,没看过的书。书柜和书还从书房流淌出来,寝室有书柜,客厅有书柜,电脑桌上堆,床头柜上堆,旧纸箱里装,新纸箱里装。有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什么意义,自己也不知道。 据说,明代徐勃患病稍好,用买药治病的钱买了本喜爱的书,展卷而读,顿觉心旷神怡,病亦倏然痊愈。相反,清代王士祯欲买的书被别人买走,惆怅而难以释怀,曾病卧旬日。有时,想买的书售缺,或太贵下不了手,会若有所失,魂难守舍,日思夜想的,都是那书。《废名集》错过后,想买。打电话到北大出版社,没有。找在图书馆里的朋友走内部渠道,没有。孔夫子旧书网、淘宝网倒是有,却比标价高了几倍,舍不得。心结悬着,寝食难安,不知所以。直到终于拿到,才豁然展颜,眉飞色舞。
三 读书,亦如买书。买书时,就许了愿,一定要读,现在没时间读,将来有时间读。曾经,买回来的书差不多都读了。那时,才两三书柜。喜欢在书柜前逡巡,手指划过书脊,这本书在哪里买的,什么时候读过,书里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从书里得到了多少教益,都心中有数。甚至,在哪一页碰到了生僻字,在哪本书里夹着一枚干枯的树叶,都记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在广州买的。那年,与朋友一起去广州,想倒腾电子表赚钱。用脚丈量完了差不多整个广州,也没找到传说中的便宜货。悻悻而回前,钻进书店,看到与此行完全相称的书名,不管看不看得懂,买了下来。 读书,是个体力活。坐着,捧本书,盯着看,费力气,费眼神。读书,也耗费生命。看着看着,西天昏黄,夜色晦暗;看着看着,白发染鬓,目光混沌;看着看着,心智迷茫,肉身朽腐。一天,能看多少书?一百页?一生,又能看多少书?一万本?谁也不知道。经济学家梁小民在网上晒书单,每月所读,都在30本左右。一天一本,速度吓人,常人跟不上。现今,我的时间宽裕富足,基本全天都可自由支配,独坐读书,不太敢翻大部头,一月下来,就十来本的规模。左顾右盼,周围的书盯着我,象当初讲青铜器的教授盯着我一样,只是它不能善意地玩笑。 书已堆成山,哪里读得完。读不完,就选择着读吧。其实,也有选择。只是,每本书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每本书对我都是难以抵御的诱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读过,可《卡拉马佐夫兄弟》能放过吗?还有《群魔》、《白痴》、《死屋手记》呢?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完,那么,托尔斯泰呢?普鲁斯特呢?福斯特说过:“英国没有一个小说家像托尔斯泰那么伟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曾如此全面地展现人生的画面,不管是日常还是英雄的方面。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在探索人类灵魂方面达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小说家在分析现代意识方面做得像马塞尔•普鲁斯特那么成功。”这一判断,不仅仅适用于英国,也适用于全球。但难道只读他们,还有莎士比亚、艾略特、马尔克斯、鲁迅、北岛……呢?历史怎么办?不是学过历史吗?不是对历史很感兴趣吗?想把所有的书,书上的内容据为己有,肯定不可能。但尽量多一点,总比少要好。于是,胡乱翻书,书页哗哗。脑里成天哗哗作响,但没多少存货。有的,也积年难售,正在变质霉烂。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谈读书时,说过一句笑话:“有些野蛮部落时兴吃书。”吃书,自然不是为了饱肚,而是想把书承载的知识尽数装入自己囊中。如此喜欢书的部落,岂能以“野蛮部落”名之。无独有偶,民间流传着一个治疗傻子的偏方:烧书页化为纸灰,兑水而饮。讲究的,可佐以蜜糖、奶酪、香料、羹汤。书灰入肚,知识入脑,自然就能疗愚治蠢。果真如此,简直太好了。我肯定一日三餐都佐着鱼肉,蔬菜,红酒吃书;每天早晚都来一杯草莓口味,或者柠檬口味的书饮。甚至会怀揣一本书,想起来,撕一页,细咀慢嚼吞入肚里。然后,如郝隆般,“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当有人嘲笑我大腹便便、读书欲眠时,如边韶般吟道:“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
四 饕餮一词,有点生僻,一般不太用得到。但很奇怪,它却一直盘据在我的脑里,身形模糊,面目狰狞,上窜下跳,左冲右突,不断扩大领地,一日比一日更见张狂。 夜深人静,万簌俱寂,正是读书的好时光。我坐在书桌前,捧书而读,沉浸在书里,沉浸在作者营造的世界里,与悲伤同悲,与快乐同乐。书的墨香,沁人心脾。字里行间,悠悠古韵淡淡温馨弥漫四溢,醉我神智。目光朦胧处,那些字,渐渐幻化成牛身人面、目在腋下的饕餮,它的头从纸里凸出来,吃尽一切的大嘴张得大大的,牙齿错列,嘴信咝咝,喉头下的黑洞深不可测。恍惚里,不是那些字,而是我,变成了饕餮,贪婪地想要把书和书里的一切,吃进肚里。 一直骄傲,自己有读书的好习惯。但太贪读了,太贪多求全了,也不是好事。我想做的,是魏晋时期散淡的书生,而不是贪婪的饕餮。而今,变成饕餮的模样,有着饕餮的心境,每天饕餮般饕餮着。这,可不是什么自豪的事。 《吕氏春秋》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饕餮贪吃,“害及其身”。我对书和书里的一切,也贪得无厌,难道也会害及己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