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81|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不只是一方庭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4 2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角度静静凝视石门关。

  这许多年,漾濞石门关,对于外界许许多多的人们来说,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是一方神奇灵异的明山秀水,一段洗心净虑的心灵之旅,一次人生难得一历的真情体验,一缕魂牵梦绕的忆念怀想,一份他日有约的深情向往。而作为一个漾濞人,生息于这方生长核桃、生长神话、生长文明的灵山秀水之间,神奇美丽的石门关,是我们不必掩饰的骄傲。

  是因为太熟悉了,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走进石门关里去,自然得一如踏进自家幽静的后园。在石门关内,足踏于谷中幽深曲折的小径,目驻于崖间的野花和崖上的云彩,神游于这苍山大峡谷的静谧幽奇,心栖于脚下苍山雪水融汇而成的一溪清碧。有远道而来的友人说,石门关的水,清澈可以洗涤灵魂,而我们,用这清碧如玉的石门关的水,照见这山间平凡动人的时光和岁月。

  此刻,我站在这位于石门关外的一座清馨的庭院里,隔着不算太远的距离,第一次,以这样的角度,凝视我所熟悉的石门关。

  仍是这道石门,仍是两座屏列的苍峰,山顶上,仍是那些静静飘动的流云;山腰上,仍是那些一片一片的深绿的玉米地。可是,在这熟悉之间,分明却又有些不一样了。那壁立千刃、一线青天的巨大石门,此刻多了几分平和;两座高耸入云、仰之弥高的巍巍苍峰,此刻多了几分亲切;那在四季的风中永远飘动在山巅的流云,此刻更多了几分静美;那些长满在山腰的玉米地,它们又多了一轮季节的厚重。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石门,流云,苍峰,季节,那些身在石门关里时只看到单幅或局部的景致,此刻在视野中组合成了一幅大气、和谐、静美的画图:石门关,原来是这样的!

  站在这方庭院里,看不见石门关的水,但我知道那水仍在;看不见关内绽放的野花,但我知道它们仍然散放着清香;看不清关门外的千年古刹福国寺,但我知道被寺里的钟声浸漫过的时光,它正在我的身旁静静流淌。

  在我身后的品雅轩,精致的木雕门窗、彩绘的廊檐、黑底金字的楹联盈盈透着清雅的古意。廊下的花坛间,参差地种着芭蕉、棕树、青竹、紫叶,还有一些道不出名字的花草。轩外两间小亭,其态闲散而自然。院后一条石径,两侧花木相引,曲折向上,又把人引入了一座凉亭。

  坐在凉亭间,看到之前不见的石门河又突然呈现在了左面山下,铮铮淙淙,在满河的石间轻快涌流。在河的对岸,是温暖的、层层的稻田,在碧绿的稻田间,生长着平凡动人的村庄,一条白色的土路斜斜地伸向村内,远远地仿佛有鸡犬之声传来。亭子的右面,石门关公路从脚下走过。路下的稻田间,镶嵌着两方静静的池塘,阳光下的水面倒映着池畔几株参差的少年的树木。虽然没有清越的蝉鸣,几许童话的意境却仍让人怀想起曾经年少的时光。

  “那边,就是苍山古崖画。”一位文友指着对面远远的石门山上。“据说苍山一直在长,每年大约长高四厘米,照这样推断,现在的苍山比三千年前长高了一百二十米,所以,在三千年前,先人们在那些石壁上留下他们生产劳作的场景的时间,那些崖画的位置应该就在此刻在我们对面的村庄的高度。”漾濞苍山古崖画,于1994年被发现,并经专家考证。那些刻在巨石上的崖画,是这片土地上最初的文明的记载。画面中,先人们狩猎,耕作,放牧,舞蹈,炊煮,生息,稚拙的刻画,将那些远古的、动人的岁月一一再现。在崖画群的周围,有许多石室、石屋,这些石室、石屋多为两三块巨石组合而成,小者可容纳三五人,大者可容纳四五十人。这些石屋,在远古的岁月里,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搭建起生活以及家的概念,然后,在长长的时光长河中,繁衍成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太阳渐升渐高,远看幽暗的石门关内,光线渐渐明朗起来,田园和苍峰的色彩在悄悄地变化,天空明净高远,石门河水清澈流淌,而亭间凉风轻徐,亭下花开静美,忽然觉得,这一方凉亭,竟是容天地高阔于内,集山水静美于斯,方寸之内,竟有一种高度,一种胸怀,一种眼界,一种视野。

  一方幽雅的庭院,自然也是美食的天地。在石门关的青山碧水间放牧出来的山羊,不论是烤全羊,或是羊生皮、炒羊肉,还是汤浓味厚的炖羊肉,都是除却石门别无可求的珍馐;自家养的鸡,即便是清炖,那份透鲜的香味,也让人不忍辍口。而绿的青菜,白的芋头,红的辣椒,青的萝卜,自是此间山水田园的自然本色。

  酒是一定要喝的。如此碧水青山,如此田园牧歌,如此青青岁月,如此长歌相约,怎能不饮一杯?饮一杯酒,道山水多娇;饮两杯酒,道壮阔心怀;饮三杯酒,道时光如歌;饮四杯酒,道岁月静好;饮五杯酒,道情谊久远;饮六杯酒,道他日之期……天地山水,往昔来日,真情感怀,尽皆一饮于内。

  这方庭院在石门关外的金牛山上,有着一个古趣盎然的名字:高老莊。而在内心里,我更愿意称它为石门别院,所谓“别”者,往往在闲散的意境中,却更得真味与意趣。而这方庭院,又不仅仅是一方庭院,正是品雅轩中那一副对联:迎面石门关朦胧苍峰显凝翠/坐拥人字山金色田园见清高。巍巍苍峰,集青凝翠;田园之上,清高静远。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8-24 23:38 | 只看该作者
左中美小处观大,心的境界与自然之大境界融合,才会体会这苍山凝翠,绿野无边的壮美啊!欣赏!
3#
发表于 2008-8-24 23:59 | 只看该作者
文笔优美,读后不禁也想到石门关走走看看。还有那个烤全羊以前在漾濞吃过一次,味道挺不错的。问好中美姐姐!!!
4#
发表于 2008-8-25 08:04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不只是一方庭院,作者的神情贯注,深情寄往,真情溶入,其字里行间,时时、处处辉映出石门关的神奇景致。从文章的开端起“在石门关内,足踏于谷中幽深曲折的小径,目驻于崖间的野花和崖上的云彩,神游于这苍山大峡谷的静谧幽奇,心栖于脚下苍山雪水融汇而成的一溪清碧。”足可以领略这里的自然、大气、和谐、静美的画图。紧随其后的就是石门关的这方庭院里,作者用这样一组文字来抒情是非常精巧细腻的“看不见石门关的水,但我知道那水仍在;看不见关内绽放的野花,但我知道它们仍然散放着清香;看不清关门外的千年古刹福国寺,但我知道被寺里的钟声浸漫过的时光,它正在我的身旁静静流淌。”在后面的文字里,作者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对这方庭院的叙述中。其呈现出的是缤翻簇合的思绪,我想这也作者心智和情思的结晶。好文,精华鼓励!
5#
发表于 2008-8-25 08:26 | 只看该作者
 这方庭院在石门关外的金牛山上,有着一个古趣盎然的名字:高老莊。而在内心里,我更愿意称它为石门别院,所谓“别”者,往往在闲散的意境中,却更得真味与意趣。而这方庭院,又不仅仅是一方庭院,正是品雅轩中那一副对联:迎面石门关朦胧苍峰显凝翠/坐拥人字山金色田园见清高。巍巍苍峰,集青凝翠;田园之上,清高静远。

写的清新碗约,确实好文笔!
6#
发表于 2008-8-25 09:07 | 只看该作者
体会您的表达,欣赏您的游记写法。
7#
发表于 2008-8-25 09:31 | 只看该作者
只有拥有美丽的情怀,才会流淌出这样美丽的文字。问好!
8#
发表于 2008-8-25 09:46 | 只看该作者
太阳渐升渐高,远看幽暗的石门关内,光线渐渐明朗起来,田园和苍峰的色彩在悄悄地变化,天空明净高远,石门河水清澈流淌,而亭间凉风轻徐,亭下花开静美,忽然觉得,这一方凉亭,竟是容天地高阔于内,集山水静美于斯,方寸之内,竟有一种高度,一种胸怀,一种眼界,一种视野。
   体会出美妙的情趣,天然质朴美丽的风景!学习,问好!
9#
发表于 2008-8-25 10:52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心中盛满美丽,所以眼中就美丽无限了。漾濞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双隽眼。严重学习,问好中美!
10#
发表于 2008-8-25 12:52 | 只看该作者
酒是一定要喝的。如此碧水青山,如此田园牧歌,如此青青岁月,如此长歌相约,怎能不饮一杯?饮一杯酒,道山水多娇;饮两杯酒,道壮阔心怀;饮三杯酒,道时光如歌;饮四杯酒,道岁月静好;饮五杯酒,道情谊久远;饮六杯酒,道他日之期……天地山水,往昔来日,真情感怀,尽皆一饮于内。

羡慕这种高雅的境界。欣赏并收藏!问好左老师!
11#
发表于 2008-8-25 13:01 | 只看该作者
有地域特色的美文,欣赏,很想去看看呢~~呵呵,问好.
12#
发表于 2008-8-25 14:22 | 只看该作者
羡慕你生活在如此优美的所在。而你灵秀的文字增添了更多的美感。学习!
13#
发表于 2008-8-25 15:4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笔,把石门关写得如此亲切而又灵动,欣赏!
14#
发表于 2008-8-25 15:56 | 只看该作者
清新的文字  清晰的意境  读来别有情趣!
15#
发表于 2008-8-25 17: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笔力不凡!

如果论坛统一把帖子的字号设大一点就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5 00:27 , Processed in 0.22394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