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水遐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3 1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 水 遐 思

南 方

山与水,其实是我们自然界中最普通也是最为常见之物.按照《辞海》的解释,山就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水是氢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山与水都是这个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东西。然而自从人类出现,任何自然最终必然地涂上人为的色彩,成了人为的自然。 尤其是追求着“天人合一”的中国人对这一点更有其独特的慧心。中国的伦理型社会结构,就是先人“法天的产物”。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中国人灵感的源泉而存在的。为葆其真性,道家主张隐遁山林,儒家虽则入世,奔走于仕途,但其终极目标,却仍然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我们今天从那些文人雅士高道名僧遁山隐水的地方,自然呼吸到了那样山水之间的人文气息。也许,这些人文因素的参与,是在无意识下进行的,如道观佛寺的修建,最初只不过是那些修行者的栖身之所,文人雅士们隐居的山林也如此,富春江畔的严子陵,秦岭深处辋川的王维,建园林于苏州的范成大等等。但是对后人而言,正是他们不经意的举动,使大家休会到了山水之外的灵异之气。这些名人所到之处,总会给自然山水以新的魅力,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所登览驻足之处,竟会勾起后代子孙那么多翩然联想。
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物质和精神的家园。
山是阳刚,是雄起,是博大,是厚重,是踏实,是仁慈,是严父的象征, 我们说“高山仰止”、我们又说“山不在高”、我们还说“一览众山小”,其实,山就是山,正像佛理所言:初习佛禅,看山总是山,参悟禅理时,看山不是山,既已开悟,看山仍是山。
我们其实只需要明白,原始思维中“山山有灵”应该是一句真话。这世界群峰并立,互相依存而不能相互取代,这原本是山的品质。
我们应该知道,以奋力攀登而又永难达到终极归宿,其间的希冀痛苦,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这些便是山教会我们明白的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我们所以敬山,是因为山能赐予敬者以理想。
而水呢,老子《道德经》中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也就是说,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道”在中国人的心里自然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先以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而水的德行是最接近于“道”的。“道 ”无处不在,因此水无处不利。水总是避高趋下,因此它不会受任何阻碍。它可以流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处于深潭之中,表面看似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造福万物而不求回报,水如此的德行,真乃至仁至善。所以,上善之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如水一样相亲,言语则要像水一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当然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还有什么忧烦而言呢。
这个世界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柔能克刚,柔能胜强。水能穿透任何坚硬之物,所谓“滴水穿石”就是这个道理。这即是水之柔德所在。往往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任何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也才知道“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妙处。
老子的一句“上善若水”,真的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宗教般圣洁的情感,这种流动的生命自然还给人类带来了无所畏惧的性格和力量.
要领略山水的风采,要寻找童话故事,只有走进大自然山水之间。将自己的身心融进青山,化作绿水,去用生命真切的体会自然的魅力。当然,攀登山峰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总要付出辛勤和汗水。它不像我们通常在城市公园里于清风明月中款款散步。在山水之间行走,常常是一不小心,你可能跌下沟壑,常常是一不留意你会让枯藤老树缠住,或者在水中浮沉。然而,一步一景,亦真亦幻,山水美景是那样充满诱惑,那样神秘莫测。大自然对山山水水的安排又是那样相生相趣,一座山峰也许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一棵树也许是一个人,老人或者孩子,男人或者女人,一泓清泉也许是一首歌,悲怆或者喜庆,怨歌或者情歌。景由心定,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敞开自己的心灵,放飞自己的思绪,从山水自然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走进山水之间,总是会有太多的感动与感慨,我们会明白很多人与自然和谐的道理。会想起那些绿色环境保护者们在世界各地为每一寸美丽山河努力奔走的意义。为感慨那些不懂自然的人用“利益”的尺规去丈量大自然的悲哀。人类文明从大自然开始人类心灵从大自然中得到滋养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中萌芽。
山与水,古往今来,山水总是紧密相联。有山的地方必然有水,生生死死相依相傍。不知疲倦的相随相守,这些总会让人想起朋友或者恋人的忠诚,总让人感动。
山为水之源,水为山之脉,山水相依,源远流长。
2#
发表于 2008-9-16 21:03 | 只看该作者
     
        山 水 遐 思

          南 方

  山与水,其实是我们自然界中最普通也是最为常见之物.按照《辞海》的解释,山就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水是氢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山与水都是这个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东西。然而自从人类出现,任何自然最终必然地涂上人为的色彩,成了人为的自然。 尤其是追求着“天人合一”的中国人对这一点更有其独特的慧心。中国的伦理型社会结构,就是先人“法天的产物”。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中国人灵感的源泉而存在的。为葆其真性,道家主张隐遁山林,儒家虽则入世,奔走于仕途,但其终极目标,却仍然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我们今天从那些文人雅士高道名僧遁山隐水的地方,自然呼吸到了那样山水之间的人文气息。也许,这些人文因素的参与,是在无意识下进行的,如道观佛寺的修建,最初只不过是那些修行者的栖身之所,文人雅士们隐居的山林也如此,富春江畔的严子陵,秦岭深处辋川的王维,建园林于苏州的范成大等等。但是对后人而言,正是他们不经意的举动,使大家休会到了山水之外的灵异之气。这些名人所到之处,总会给自然山水以新的魅力,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所登览驻足之处,竟会勾起后代子孙那么多翩然联想。

  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物质和精神的家园。

  山是阳刚,是雄起,是博大,是厚重,是踏实,是仁慈,是严父的象征, 我们说“高山仰止”、我们又说“山不在高”、我们还说“一览众山小”,其实,山就是山,正像佛理所言:初习佛禅,看山总是山,参悟禅理时,看山不是山,既已开悟,看山仍是山。

  我们其实只需要明白,原始思维中“山山有灵”应该是一句真话。这世界群峰并立,互相依存而不能相互取代,这原本是山的品质。
我们应该知道,以奋力攀登而又永难达到终极归宿,其间的希冀痛苦,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这些便是山教会我们明白的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我们所以敬山,是因为山能赐予敬者以理想。

  而水呢,老子《道德经》中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也就是说,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道”在中国人的心里自然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先以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而水的德行是最接近于“道”的。“道 ”无处不在,因此水无处不利。水总是避高趋下,因此它不会受任何阻碍。它可以流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处于深潭之中,表面看似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造福万物而不求回报,水如此的德行,真乃至仁至善。所以,上善之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如水一样相亲,言语则要像水一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当然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还有什么忧烦而言呢。

  这个世界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柔能克刚,柔能胜强。水能穿透任何坚硬之物,所谓“滴水穿石”就是这个道理。这即是水之柔德所在。往往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任何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也才知道“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妙处。

  老子的一句“上善若水”,真的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宗教般圣洁的情感,这种流动的生命自然还给人类带来了无所畏惧的性格和力量.
要领略山水的风采,要寻找童话故事,只有走进大自然山水之间。将自己的身心融进青山,化作绿水,去用生命真切的体会自然的魅力。当然,攀登山峰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总要付出辛勤和汗水。它不像我们通常在城市公园里于清风明月中款款散步。在山水之间行走,常常是一不小心,你可能跌下沟壑,常常是一不留意你会让枯藤老树缠住,或者在水中浮沉。然而,一步一景,亦真亦幻,山水美景是那样充满诱惑,那样神秘莫测。大自然对山山水水的安排又是那样相生相趣,一座山峰也许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一棵树也许是一个人,老人或者孩子,男人或者女人,一泓清泉也许是一首歌,悲怆或者喜庆,怨歌或者情歌。景由心定,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敞开自己的心灵,放飞自己的思绪,从山水自然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走进山水之间,总是会有太多的感动与感慨,我们会明白很多人与自然和谐的道理。会想起那些绿色环境保护者们在世界各地为每一寸美丽山河努力奔走的意义。为感慨那些不懂自然的人用“利益”的尺规去丈量大自然的悲哀。人类文明从大自然开始人类心灵从大自然中得到滋养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中萌芽。

  山与水,古往今来,山水总是紧密相联。有山的地方必然有水,生生死死相依相傍。不知疲倦的相随相守,这些总会让人想起朋友或者恋人的忠诚,总让人感动。
山为水之源,水为山之脉,山水相依,源远流长。


  文笔不错,是不是这样编辑一下比较好?个见。
  问好
3#
发表于 2008-9-17 08:54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朋友发来帖子交流,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14:38 , Processed in 0.09268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