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41|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山竹青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8 0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老家位于点苍山西坡脚下,村民们祖祖辈辈就上山砍竹剖篾,与山竹结下了不解之缘。

  苍山上的树林中生长着成林成遍的野生竹子,这就是山竹。人们用山竹剖成的篾子编织篮子、背笼、箩筐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

  山竹分三个品种:水竹、高节竹和雪竹。水竹分布在低海拔(二千四百米左右)地区,成丛生长,一丛有几棵、十几棵到几十棵,形成了成林成遍的竹林,茎枝高一丈多,表面光滑,色翠绿,从节子上长出枝叶。水竹的皮层柔韧,剖成篾子,就是编织篾器的上好材料;高节竹处于中等海拔地带,节子高而突出,因而得名,皮层坚韧,也是编篾具的好材料;雪竹生于高海拔(三千米以上)地区,竹茎竿紫黑色,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的粉末,因质脆易断,一般不剖篾子编器具,而是用竹子建房或用上部的茎枝做笤帚的材料。在这三种竹子中,水竹最重,高节竹次之,雪竹最轻。

  我最初认识山竹,是八岁那年第一次跟随父亲上苍山砍篾子的时候。那年的一个冬天,我和父亲到了苍山上一个叫“大横路”的地方砍竹子。当走进那片由参天大树构成的大森林时,我第一次见到了那些生长在林中树下的野生竹子。这种竹子有一丈多高,节子上长着枝叶,很翠很绿,绿得可爱极了,嫩竹的根部还包着淡白色的笋叶,上有一些黑色的竹毛。父亲告诉我:这就是水竹了。父亲带着我砍了几次篾子后,我就学会了砍篾子的方法,读小学时,我便能独自一人上苍山砍篾子了。将一根竹子剖成四半,叫“四丫篾”,再将内皮削去,就叫“软篾”,可以编制篾器了。

  生产队时,村民们成群结队地上山砍篾子,将篾子交给生产队,一千纰篾子记十二分工分,得二毛钱的生活补助,这在当时是很可观的收入了,因此这活计虽然十分辛苦劳累,但我们村里的男人,几乎人人都会砍篾子。我长大后,生产队散伙了,但我们家砍篾子的活路并没停下来,这时,自家砍的篾子可以自己卖钱了。于是,在我读中学的六年中,每逢假期,我都约村里的伙伴和同学们到山上砍篾子。无论是怎样的雨雪天气,从未中断过。长期以来,一千纰篾子只卖二元四角钱,少年和成年时,每天能砍到两千多纰(最多是三千二百纰)篾子,也就有了五六元的辛苦钱,一个假期下来苦挣到的血汗钱,也够我一个学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了。因此我对这项劳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

  寒假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那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多了:冬天的早上到野外,地面上有一层白霜,越到高山上越是寒冷,严冬时节,早上到了山林中,脚板被冻得木而不灵,手也变成麻木得握不稳刀把,只好先烧一堆火取暖;暑假是阴雨绵绵的季节,此时上山砍篾子,有时出门不时就下起雨来,甚至到回家雨都未停,整天穿着湿衣服在深山老林中干活,泥滑路烂,返回时拖着一担沉重的篾捆,路上常有摔倒的事故发生。但对于充满生动活力与力气的孩子们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再大的困难都被克服了。

  雨水绵绵的秋季,到一个叫“挖滑石处”的地方砍篾子。经雨水洗刷过的竹叶,更是显得青脆欲滴,绿得醉人。我被这种绿感动了,为竹子强大生命力震撼了!为山竹的这种生在高山深谷,不畏风雨霜雪的品格而敬佩!这里有一条小山箐(是龙坝河的源头),周围是参天大树,树林很密,时常白雾笼罩,坐在箐边大树旁边的空地上剖着竹子,耳边传来颇有节奏的哗哗流水声,我认为这是大自然之音,是人间最美妙的音乐了。

  不但砍篾子,我们有时还砍笤帚,将雪竹的上部茎枝用篾子绑扎成把,就是扫地用的笤帚。那时一把笤帚只卖一角五分到两角五分钱,但也作为我上学读书、补贴家用的一项重要劳动。有几年,祥云飞机场来村子里订购笤帚,这种笤帚与本地人用的笤帚不同:有六尺长,一把用十一二根竹枝绑成,据说是扫藏飞机的山洞使用的,价格是六角钱一把,比我们平时卖的高多了,生产队便安排社员上山砍笤帚,一个人一天能砍回家二三十把,收入也比砍篾子高得多。

  高节竹与雪竹剖成的篾子,边缘是平滑的,一般不会划伤手的,水竹篾子的边缘呈锯齿形,十分锋利,只要从手上一擦过,就会留下一道伤口,顿时鲜血直流,脚手受伤是常有的事,我已记不清受过多少次伤了,但为了生计,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我第一次和父亲上山砍篾子到一九八五年(我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屈指一数,已经历了十五年的砍篾子劳动,洒下的汗水可以汇成沟渠了。我也从一个乳臭未干的稚童长成了一个满脸胡须的成年人,从一个不识字的农家孩子成了一个高中毕业生。

  如今我已经不再砍篾子了,但还经常行走在青青翠翠的山竹林中,这是每年雨季拾香菇和平时上苍山挖药的时候。每次打核桃用的竹竿,都是用高节竹子的,是一出于对山竹的喜爱,二是为了爱护核桃树枝:高节竹竿质轻(空心)而弹力好,不易把核桃树枝打折,对保护核桃树很有好处,我特别爱用。

  每当见到那枝叶翠绿的山竹时,我的心里总是产生一种亲切之感,一种热爱与感激之情:我要感谢山竹在那个困难年代里给乡亲们的大力帮助,感激它们对我的活命之恩;是艰苦的砍篾子劳动磨炼了我的意志、毅力与耐力,练就了我健壮的体格和能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了我自强不息的巨大的精神财富。祝愿那些山竹在苍山上自由自在的生长,用翠绿的枝叶美化自然,美丽人间!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初稿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苏忠伟 于 2008-11-28 09:28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1-28 09:19 | 只看该作者
上山砍竹剖篾,是你童年生活的常景。这是一种劳动,更是一种考验。在那个年代,我们生活的场景里,总是要有这样或那样的劳动经历。这是非常艰苦的,也是磨练自己的过程。文章记述的很详细,文字细腻真实可感。这样的记述,不仅在于对一段生活的回溯,更多的却是现今的生活我们需要这样的回溯。在回溯中找寻得到生活的真谛。好文,精华鼓励!

我也从一个郛臭(乳)未干的稚童长成了。。。
3#
发表于 2008-11-28 09:24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洗练,以具象的形式牵出难忘的记忆,很是别致。文章情愫真挚,有感有悟,确实写得不错,支持精华!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09: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8-11-28 09:19 发表
上山砍竹剖篾,是你童年生活的常景。这是一种劳动,更是一种考验。在那个年代,我们生活的场景里,总是要有这样或那样的劳动经历。这是非常艰苦的,也是磨练自己的过程。文章记述的很详细,文字细腻真实可感。这样的 ...

十分感谢杜版主的阅评与鼓励!并帮助指出了文字差错!
问候朋友!
5#
发表于 2008-11-28 0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苏忠伟 于 2008-11-28 09:25 发表

十分感谢杜版主的阅评与鼓励!并帮助指出了文字差错!
问候朋友!


别客气。继续努力!
6#
发表于 2008-11-28 11:03 | 只看该作者
我要感谢山竹在那个困难年代里给乡亲们的大力帮助,感激它们对我的活命之恩;是艰苦的砍篾子劳动磨炼了我的意志、毅力与耐力,练就了我健壮的体格和能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了我自强不息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写得动情而饱满,欣赏!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7: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雨夜昙花 于 2008-11-28 11:03 发表
我要感谢山竹在那个困难年代里给乡亲们的大力帮助,感激它们对我的活命之恩;是艰苦的砍篾子劳动磨炼了我的意志、毅力与耐力,练就了我健壮的体格和能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了我自强不息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写得动情而 ...

感谢昙花版主的点评及鼓励!
问候版主!
8#
发表于 2008-11-28 17: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8-11-28 09:19 发表

这样的记述,不仅在于对一段生活的回溯,更多的却是现今的生活我们需要这样的回溯。在回溯中找寻得到生活的真谛。


同感!
9#
发表于 2008-11-28 2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苏忠伟 的帖子

好文章,欣赏,学习!问好!
10#
发表于 2008-11-28 21:22 | 只看该作者
回望家园,心灵总是这样的充实。文章虚实结合,感情真切。
11#
发表于 2008-11-28 21:22 | 只看该作者
北方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好羡慕南方人。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8: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梅之雪 于 2008-11-28 17:28 发表


同感!

谢谢梅之雪文友的支持!
问好新朋友!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8: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纯柱 于 2008-11-28 21:15 发表
好文章,欣赏,学习!问好!

多谢杨老师的鼓励!
问好!
14#
发表于 2008-11-29 08:54 | 只看该作者
读了阁下的文字,又想起儿时的场景,倍感温馨!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8-11-28 21:22 发表
回望家园,心灵总是这样的充实。文章虚实结合,感情真切。

谢西夏楼兰文友的阅评与鼓励!
问候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8 11:47 , Processed in 0.16420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