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黄鹤楼
◎紫筠
据科学家考证,世上本无黄鹤。那么,黄鹤楼又从何而来呢?
??我想,黄鹤还是有的,只是到了唐朝一个叫崔颢的诗人为止,此前很久已没有人亲眼目睹了。他说:“黄鹤一去不复返。”振翮而逝,一羽不留,人们何以见之?
??倘若以为诗人喜欢异想天开,不足为据,那就听听祖冲之怎么说的吧。他在志怪小说《述异记》里记载,荀瑰憩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乃驾鹤之宾也”,并在与之欢对后,送其“跨鹤腾空”而去。祖冲之何许人也?南朝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呀,总不会打诳语吧?
??即使那些远去的故事不能辨别真伪,黄鹤却从此完全占了人们的信任,乘黄鹤升天的说法也就多了起来。《黄鹄山小志》有一则《题词》,将种种归集一处道:“红尘不到,羽客翩翩。曰王曰费,荀仙吕仙。梅花三弄,响遏云边。骚人韵人,翰墨结缘。此山此楼,终古岿然。”
??纵使将《题词》前半作戏谑看,然“此山此楼,终古岿然”的言语,总是不假。中国古代有些名气的建筑物,大约因为木质的原因,一般都具有不凡的再生能力,代代罹难代代建,生生不息。黄鹤楼也是这样,仅有明一代就经过四次重建和两次维修;清朝则八次兴工,最后一次构建时曾国藩谓然长叹,撰联道:苍天不忍没斯楼……黄鹤依然来此地……,道出了黄鹤楼屡毁屡建的千年沧桑,也点出了楼源于黄鹤故事的根蒂。可惜,曾殁仅十年余,楼亦再遭毁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岂能空悠悠?在时光的侵蚀中,黄鹤楼永远那么脆弱,但在人们心灵中却永远矗立。再造千秋名胜的事情,从一开始就牵动着千万人之心。黄鹤飘然啊,白云悠然啊,人们需要登楼去追忆曾经的繁华,厚积的文化也不可缺失沉淀的载体啊!从清末重臣张之洞,到军阀时期湖北的几个总督,再到民国政府的很多要员,皆有此愿,怎奈当时国破家碎、战火漫天、哀鸿遍野!这一延搁就是百年湮灭,直到随着改革开放后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座名楼方才重回人间。
??千载以降,据说到武汉游玩的人,多是冲着这座楼来的。我幼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知道了这座踞龟山、瞰长江的名楼,也就有了登临的深深眷想。2006年春,我有幸到武汉读书,趁着星期天来到黄鹤楼公园,却过门而未入。
??去之前,常常听当地的同学说,今楼不如古,登临无趣。因为这一“复返”已是另一番景象:楼是钢筋水泥结构,电灯电话电梯还一应俱全;今之世不是没有黄鹤吗,人们却以黄铜铸成了……
??当然,乘坐公汽从大桥上遥遥望去,风景确是不同凡响;下了车看看耸入云端的高楼,须把脖子仰到与后背近90度;这样一来,还是起了“把栏杆拍遍”的登临意。可是公园对研究生高看一眼,把我们从学生半票的优惠行列中剔除出来,害得同学们觉得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一轰到旁边的黄鹤古肆中转悠了。如果在那些旧式的楼宇中,我能见着一两片酒旗招摇,听着三四声清雅谈吐,默想着“黄鹤楼中吹玉笛”的风韵,肯定要意兴遄飞、不管待遇如何不公,也跑进去了。可是,耳之遇都是嘈杂,目之所及多为推销粗制滥造的所谓“艺术品”之类的纪念物,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致,就全部被扼杀了。
??陈子昂登幽州台怆然涕下,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景……古人一登楼,或康概激昂,或宛转低回,妙言妙语如高屋建瓴倾泻不止。而现代人在物质冲击下,这方面的功能就退化了。当然,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来没见过感慨可以救国的,倒是那些普通之人的营营碌碌,创造了生动的历史。但是,如果没有那些文人骚客行吟其中,没有那些书法名家笔墨留痕,黄鹤杳然而去,楼也只能是长江边的一座普通楼阁而已。我为何要吵着嚷着、非看不可呢?
??从武汉大学乘坐519路公汽去汉口火车站时,又经过黄鹤楼。远远地望一眼,心中不禁升起淡淡的惆怅。但因为太喜欢历史文化,所以终不忍辱没了这座千年名楼。其他的,不说也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