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19|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遥望张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7 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遥望张掖
  




   没有谁再能够回到遥远的现场。
  
  站在弱水河岸,我们只能看祁连山,看见千年前的白云,千年前的积雪,千年前的苍崖云树
……
  
  山河是亘古的,星斗是变幻的,岁月是流逝的,历史是苍茫的。
  
  在这个以速度为标准的时代,我们的视野中,日日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钢筋水泥建筑遮掩着太阳和月亮,北方的风挟裹着喧嚣的市声,从黄昏吹到黎明,席卷了每一个角落。悠远的天籁,风花雪月的牧歌,早已随着时光的尘埃消失,祖先们饮马长河、浩歌落日的影子幻作了白云苍狗天狼星座之下,黑河两岸的村镇、城市、乡野,再不见了飘散着柴禾与麦秸香味的袅袅炊烟。
  
  我们只能够眺望。
  
  选择一个现实的角度,让目光越过迷茫的历史云烟,停留在古张掖的岁月深处,作一番巡游。
  
  考古学家说,两千万年前,张掖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民乐西灰山遗址,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与炭化的小麦,迄今为止,这是张掖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没有信史的时代,我们惟有凭借想象,去窥视祖先生活的场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在西风流云的拂拭中,书写着原初、古朴的童年歌谣。据专家推测,两千万年前,张掖还有着亚热带气候的特征,蕨类植物遮天蔽日,水鸟与猛兽在河边栖息,三叶草铺展开无边无际的绿荫,大凤叶蝶的翅膀覆盖着先民梦幻般的童话。但这一切我们已经早看不到了,每年数次的黄沙风暴把那些诗意的场景一一掩埋,剩下的只有耐旱的沙枣树,年年岁岁绽开米黄的花蕾,播撒芬芳,也摇曳寂寞和孤独。
  
  时间的红叶随弱水波涛静静地流走了。
 

  “张中国之腋,断匈奴之臂,张掖的得名,在史书上言之凿凿,不过,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信史上的文字可以点亮蒙昧与黑暗,把我们带进汉朝煌煌的天空,目睹未央宫的星火,如何映照皇帝明亮的眼瞳。在汉朝,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的视野,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角度出发,还从是皇家既得利益的考虑,设立河西四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霍去病驱逐匈奴,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的铁器茶叶、丝绸珍宝由此走向世界,而西域诸国的胡麻、胡萝卜、乐器、佛经也通过河西走廊,在华夏的大地上传播。有汉一代,东西方文明第一次发生碰撞的地方应该就在河西走廊。
  
  我曾经拜谒过霍去病的陵寝。虽然骠骑将军的骨殖埋葬于八百里秦川,但他的坟墓依旧仿祁连山而建,高大巍峨,气势凌云。站在墓前,突然感到两千年前的那场风暴擦肩而过,给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遥想当年,英姿飒爽的霍去病就站在胭脂山上,望着渐渐模糊的匈奴背影,仰天发出长啸。就是那个青年,就是那匹战马,就是那场战争,使我第一次真实地触摸到了汉朝的星座,第一次感受了那云卷云舒、纵横捭阖的雄浑气象。
  
  汉代实行屯兵实边的政策。从那时起,有士卒庶民便从中原移居河西走廊,现代的张掖人,除极少数的土著居民外,大多来自黄河流域。民间有句童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有棵大槐树,由此可以推定,我们的祖先,有相当一部分根系尚在中原,至于他们是因罪流放的百姓,还是守边未归的兵士,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了。西风流云之下,祖先们已安睡了千年,只给我们留下了望乡的树,寻根的梦。祖先们离开人烟阜盛、风帘翠幕的家乡,走向了蛮荒的西北边陲,有辛酸,有悲苦,但从那个时代起,祖先的劳作使整个河西走廊有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也使我们在怀想之中,多了几分骄傲和自豪。
  
  人类文化学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个语词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在辽阔的张掖大地上行走,感触最深的是那些古老的地名。八卦。霍城。临松。骆驼城。胭脂山。五松园。黑水国。饮马桥。把每一个词语串联起来,就可以组成张掖的历史。那是消失于时间长河中的舞台,曾经上演过无数次惊天动地的剧目。沮渠蒙逊,霍去病,张骞,法显,唐玄奘,岑参,左宗棠,他们都先后踏上了这个舞台,或弯弓射雕,饮马长河;或平定戎虏,一统山河;或留下诗文绝唱,匆匆而去。还有是那些商贾戍卒、驼队马帮,他们在这片热土上,连姓名也未留下,就被时间的流水一一淹没。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相对于祁连雪峰,相对于废墟而言,人留在大地上的踪迹,很容易被时间的落雪覆盖。
  
  我一直神往张掖的远古文化,翻阅浩如烟海的地方史志,发现张掖最为发达的竟然是佛教文化。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很难找到儒学道教在这里升起的烟云虹霓。可以想象,遥远的甘州古城里,那些头戴寰冠、足登句屐的儒生,并没有留下多少印痕,虽然有手摇羽扇、口谈玄机的道士时时穿过大街小巷,但也只是暗淡模糊的影子。倒是佛教犹为兴盛。汉朝以降,到了脂粉的南朝,血腥的北朝,天竺国佛教,在张掖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寺院林立,石窟俨然,梵音阵阵,木鱼声声,慈航普度的朗月清风一直延续到了近代。
  
  很早的年代,我在乡下亲自参与了一种叫做念卷的文化活动。河西宝卷是《敦煌变文》的一种,它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中包含了佛教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内容。记得往往是冬夜,几十个农民坐在一家的火炕上,围着一个小小的方桌,开始念卷,如豆的油灯,缭绕的旱烟,木格窗棂里的星光月色,所有一切,构成了神秘神圣的氛围。我就是第一次在那种场合听到了《二度梅》和《王宝钏》,听到了《西游记》与《薛仁贵》,也听到了唱诗般美好动听的阿弥托佛
”……
  
  前朝诗人在描写甘州的时候,有一城芦苇半城塔的诗句。塔是佛教建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通过高耸入云的形象,把尘世的目光带进遥远的天国。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土塔,圆通塔,魁星塔,浮屠塔,在张掖,曾有许许多多的佛塔站立于天地之间,尽管受岁月的风雨侵袭,大部分已经坍塌,但只要遗存下来的,我们还依然能看到它阅尽沧桑的身影,那清风朗月下叮当作响的铁马风铃,那盘桓于塔顶的野鸽白云,总是向人们昭示着一种宁静,一种悠远,一种气象。
  
  也许,张掖的佛塔是历史老人留给我们一根手指,只有通过它的指向,我们才能望见远古的天空和星座。












[ 本帖最后由 洪水河畔 于 2009-1-17 21:01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1-17 22:11 | 只看该作者
也许,张掖的佛塔是历史老人留给我们一根手指,只有通过它的指向,我们才能望见远古的天空和星座。
   做西北文友的沙发!祝福一切安好!
3#
发表于 2009-1-17 22:12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坐沙发,激动,想占个第一名沙发!呵呵,打错字啦!
4#
发表于 2009-1-17 22:14 | 只看该作者
恭喜于老师坐沙发, ;P ;P
5#
发表于 2009-1-17 22:15 | 只看该作者
很细腻,向往张掖佛塔,问好洪水河畔。学习! :victory:
6#
发表于 2009-1-17 23:08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张掖儿女,我为洪水的文章欣喜,无意间把张掖的名片散发给大家,在中财留下了古城的足迹,留下张掖儿女的满腔情怀!问好洪水,有空和你们民乐朋友一聚!
7#
发表于 2009-1-17 23:48 | 只看该作者
洪水先生文笔不凡,此文大气磅礴,雄浑厚实,且张掖史料详实,古文化经典历史人物与名胜地都在景象中娓娓道来。西部,张掖、武威、河西走廊,哈密、吐鲁番、乌市我都到过,那里有我深切的怀念。读到此文又倍感亲切!问好!
8#
发表于 2009-1-17 23:52 | 只看该作者
文中“阿弥托佛”应“阿弥陀佛”吧?
9#
发表于 2009-1-18 00:30 | 只看该作者
赞同九芙蓉的点评。你的文字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但确实要注意首发与非首发哦。

http://www.gansudaily.com.cn/20060111/165/2006111A02979004.htm
10#
发表于 2009-1-18 09:3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洪水朋友的交流文章,问好!
11#
发表于 2009-1-18 09:44 | 只看该作者
写得漂亮,向往张掖。
12#
发表于 2009-1-18 15:17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精致!
13#
发表于 2009-1-18 15:31 | 只看该作者
张掖,没到过,但知道有这么个地方。精彩美文,拜读、学习。问好文友!
14#
发表于 2009-1-18 16: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5#
发表于 2009-1-18 19:23 | 只看该作者
河西的历史,在您的眼里凝重、忧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19:41 , Processed in 0.11320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