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44|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散文系列《黑之灵》之二: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民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6 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民族



  文字是语言和历史文化的外衣,也是人类除了言语以外沟通交流的有效载体。俐侎人有自己的群类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也许就是俐侎人自行构筑历史迷宫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的俐侎人,奉行部落首领负责制,时部落首领享有“俐侎王”的称谓。以王者是瞻,服从王者领导,就得在王者不成文的规章制度或行为准则的框架内循规蹈矩地生存繁衍。王者领导的部落时代,就滋养了很多墨守成规的禁忌和礼俗,并严严实实地笼罩着整个俐侎人部落的生存环境,渗透到每个俐侎人的脑髓和骨子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和社会观。这些禁忌和礼俗,导致当时的俐侎人不和外族人通婚,很少和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外界的优秀文化持有排斥态度,画地为牢地固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进入学堂读书深造漠然视之和无人问津。里面的人不愿走出山门和寨门,外界优秀的东西渗透不进去,麻木、愚昧、落后的部落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风雨飘零地衍生着。没有文字的俐侎人,对汉文字又排斥,就和传播本民族文化和相互进行沟通交流的文字平台失之交臂。沟通交流的方式,除了语言还是语言,这样的状况,一直到今天,还依稀存在。


  王者统领的时代,为了统治好整个部落,“俐侎王”就会召集各寨头,商议部落的发展大计,制定部落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落实。在俐侎人部落的广泛流传中有两个“俐侎王”,一个叫“阿故鲁门杂”,这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俐侎王”,不仅能上天如地,出神入化,而且有一个“龙头鹿角红眼睛,马尾牛脚鱼鳞身”的坐骑,该坐骑能腾云驾雾,来去自如,因阿故鲁门杂有神功附体,又有神奇的坐骑,召集各寨头商议大事,或安排各村寨投工投劳干义务劳动,进行传达就不费吹灰之力,这或许是当时的俐侎人苦于口头传令而产生的憧憬和向往衍生的人物和故事。真正有据可考的另一个“俐侎王”名叫李华普,《永德县志》人物篇有载其事迹。今天在永德县乌木龙乡境内的一些俐侎人中的耄耋老者,说到李华普召集各寨头商议部落事务时,就以口头的方式,这个村传那个村这个寨告诉那个寨地予以落实。在当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时期,口头传令自然是最简洁和直接的方式,但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认知汉文字,所有的传令、会议、工作动态都无法以文字的形式传播、记录和保存下来。


  自然,当时部落区域内就是俐侎人的活动范围,由于受言语、文化的阻碍,他们无法走出外面去,也不敢走出外面去。狭小的生活空间里,谁家有事,需要通知亲戚,以步行的方式上门直接进行口头通知就了事,书信传播就显得多余和枉费心机了。如果家庭成员要探访亲友,出门之前,家人就会左叮咛,右嘱咐,让出门者带着家人的牵挂、关怀、重托上路,并在结束探亲之旅后顺利、如期返回家门。定亲后的阿朵(年轻姑娘),如要到男方家帮忙或小住一段时间,临走之前,母亲都会为她认真辅导做儿媳的“功课”,让她很快适应男方家的生活环境,交递出一份作为儿媳的满意答卷。


  没有文字的俐侎人,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为了方便记忆,就产生了很多愚笨的创意和发明。甲方为了使乙方记住帮工或换工的天数,就削了一块竹片,比如为乙方帮工了五天,就在竹片上钻了五个孔,将钻孔的竹片作为“欠条”交由乙方保管,甲方需要帮忙的时候,乙方就到甲方家帮忙,直到完成了乙方在竹片上钻孔的“天”数,才将竹片交还给甲方,就算还清了甲方的工时;张家和李家借了三元钱,就会请王家做证明人,王家就会用李家的绳子结了三个结,交给张家保管,张家还钱的时候,就会拿着打结的绳子,邀请上王家,一起去李家还了钱后,王家就会把绳子的结打开,将绳子物归原主,绳子还了,结打开了,钱也当然就算还了;曹家和杨家借了十个鸡蛋,曹家会烧十颗火烧蚕豆,取走鸡蛋留下火烧蚕豆,归还鸡蛋的时候,就把十颗火烧蚕豆取走或吃了,蛋归还了,蚕豆取走或吃了,也就互不相欠了。这就是当时俐侎人部落盛行的竹片穿孔记事、结绳记事和火烧蚕豆记事,除此之外,肯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记事办法。这样的记事办法,也闹出了很多令人捧腹的笑话和故事。有一个传流的笑话,至今还被很多俐侎人津津乐道。据说有一户人家,向另一户人家借了二十个鸡蛋待客,借到了鸡蛋后,就留下了二十颗火烧蚕豆给被借方,被借方的主人就把火烧蚕豆放进了一个赶集喜欢背的背包里,也忘记了告诉家人借出鸡蛋的事情,女主人背着背包去赶集的时候,发现背包里有火烧蚕豆,就把火烧蚕豆吃光了,借方还鸡蛋的时候,取不到留下的火烧蚕豆,鸡蛋就无法还了,被借方就无法取回了借出的鸡蛋。


  在国家日益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和对少数民族政策倾斜的今天,俐侎人部落以口头家教为主的教育方式逐渐得到了改观,俐侎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每个俐侎人居住的村落,都有学校,都有教师,适龄儿童都有学上、有书读,在各行各业谋职工作的俐侎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俐侎人在守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吸收外界的先进文化,读书识字的人多了,走出山门闯天地的人多了,俐侎人部落和外界的沟通交往多了,自然,俐侎人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求学攻读、谋职就业、打工谋生的人大多都会写家书了,文字不再成为和家人、外界沟通交流的阻碍,但他们却很少有人写家书,因为写了家书,很多家庭成员还看不懂,还要请人读,这也很麻烦。毕竟,如今的俐侎人部落,一些中年以上年纪的俐侎人,自小没有受过文字教育,有的还不通汉语,你用汉语和他交流,他还会一面摇头,一面用俐侎人部落语言回答“勿泥卅(我不晓得)”。好在,通讯发达了,经济意识增强了,日子好过了,家书就可以用手机、程控电话进行传递。条件较好的人家,出门在外的人有手机,家庭里也有手机或电话,条件差些的人家,出门在外的人不愁找不到沟通交流的通讯设备,在家里的人可以到村上接电话,毕竟每个俐侎人部落居住的行政村都装有程控电话,所有需要传递的信息都可以在手机和电话中沟通。


  没有本民族的语言,从不识汉字到识得汉字,俐侎人部落的家书都是写在口头上的。长此以往,这样的方式应该不会改变了。倘若如此,俐侎人部落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部落民族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有旺 于 2009-2-11 16:35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2-6 10:1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的渊源和文化血脉的流淌,是很容易断裂或者被湮灭的,作者的这个系列,在这点上来说,无疑具有拯救的意义。我也正是基于如此的考虑,对本文进行精华支持!
3#
发表于 2009-2-6 10:15 | 只看该作者
有民族特色!支持精华。
4#
发表于 2009-2-6 10:25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传流的笑话,至今还被很多俐侎人津津乐道。据说有一户人家,向另一户人家借了二十个鸡蛋待客,借到了鸡蛋后,就留下了二十颗火烧蚕豆给被借方,被借方的主人就把火烧蚕豆放进了一个赶集喜欢背的背包里,也忘记了告诉家人借出鸡蛋的事情,女主人背着背包去赶集的时候,发现背包里有火烧蚕豆,就把火烧蚕豆吃光了,借方还鸡蛋的时候,取不到留下的火烧蚕豆,鸡蛋就无法还了,被借方就无法取回了借出的鸡蛋。
第一次听说这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记号,一个普通的生存方式。好文欣赏,问好有旺,祝你09丰收!
5#
发表于 2009-2-6 10:3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欣赏厚实的文章,问好朋友!
6#
发表于 2009-2-6 11: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看来,俐侎部落的文化是多元的,也极具开发价值,就犹如藏在深闺中,内秀、温婉、含蓄待嫁的新娘,等待有人去认识,去包装,向世人展示其独有的魅力。继续欣赏你的系列散文《黑之灵》。支持精华!
7#
发表于 2009-2-7 14:11 | 只看该作者

读李有旺散文《散文系列《黑之灵》之二:《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民族》

  这期读到作者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承袭了探究历史上俐侎人迷宫一样的形成原因。文笔严谨,内容独特,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拓展和鲜活性。各个民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血脉均不同,这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文字工作。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2-6 10:13 发表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的渊源和文化血脉的流淌,是很容易断裂或者被湮灭的,作者的这个系列,在这点上来说,无疑具有拯救的意义。我也正是基于如此的考虑,对本文进行精华支持!



谢谢老哥第一时间阅读\评论和引导,元宵节快乐!!
9#
发表于 2009-2-8 2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2-6 10:13 发表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的渊源和文化血脉的流淌,是很容易断裂或者被湮灭的,作者的这个系列,在这点上来说,无疑具有拯救的意义。我也正是基于如此的考虑,对本文进行精华支持!



深刻的思考,学习问好!
10#
发表于 2009-2-8 22:1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个系列,知道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民族的,世界的。欣赏了,问好!
11#
发表于 2009-2-9 08:52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本民族的语言,从不识汉字到识得汉字,俐侎人部落的家书都是写在口头上的。长此以往,这样的方式应该不会改变了。倘若如此,俐侎人部落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部落民族了。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东西都在悄悄的改变,但有些民族的东西永远民族。欣赏好文。
12#
发表于 2009-2-9 09:17 | 只看该作者
民族文化是宝藏,口头上的文化有遗失之嫌。欣赏《黑之灵》散文系列。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6: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2-6 10:15 发表
有民族特色!支持精华。


谢谢迎春兄支持和鼓励,元宵节快乐!!
14#
发表于 2009-2-9 17:13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样的文章长知识。祝元宵节愉快。:)
15#
发表于 2009-2-9 20:04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和有旺兄的这个系列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俐侎人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拯救,确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民族,或是各民族的一些支系,他们的文化正在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文字朴实,耐读。欣赏并问好有旺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6 14:32 , Processed in 0.06284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