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6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生效率之三:知识的大敌——牛角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8 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何你的人生存在很多浪费?为何你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为何你的生活存在很多困扰?是什么阻碍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富强之路?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钻牛角尖,钻牛角尖浪费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民族太多的发展时间。今天就谈谈社会生活中的形形式式的牛角尖现象。

  汉语言文字中的牛角尖现象:

  咬文嚼字的实质——牛角尖。

  汉语言的咬文嚼字令汉语成为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自从余秋雨主持青歌赛评委以来,他因为对一些汉字的误读被媒体猛烈炮轰,最近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也因为误读汉字而公开向媒体道歉。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连余秋雨和易中天这样的学者都很容易读错汉字,这样的文字是不是本身有问题?文字是工具,应该简单易懂,但一些并不生僻的汉字却令余秋雨和易中天这样的大学者都读错,我们如果“将人生的相当多的时间用来读正确文字”,这是中国人群体的悲哀、群体的浪费。因此,咬文嚼字的实质就是钻牛角尖,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繁杂的文字对自己的故意刁难。

  以讹传讹不为错。

  事实上有很多并不生僻的文字一直被大多数人读错,连余秋雨、易中天这样的大学者都概莫例外。那么,我们能不能因此对汉字进行一些改革,索性将这些错音标注为唯一正确的读音。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文字也是,读错的人多了,这个错音就应该被人接受为正确,文字的本质就是方便使用的交流工具而已。通假字就是一个以讹传讹的先例,是一些古代学者名人的错别字。

  字读半边应不为错。

  “字读半边不为错”是嘲笑一些不懂装懂的半文盲的俗语,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这说明了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遇到生疏字时是字读半边的。既然很多人喜欢字读半边,莫如索性将汉字的字读半边标注为正确读音,汉字反而会因此更通俗易学。

  红学热的思考。

  近些年社会上掀起一股“红学热”。我认识不少喜欢红学的博友,我发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知识面很狭窄,他们的博客文章大都只是和《红楼梦》有关,少有涉猎红学以外的见解。人生是有限的,一个人一生中读的书也就有限,如果将人生的大量时间花在阅读研究《红楼梦》一本书上,就限制了对其他中外名著、文史经哲、天文地理的涉猎,知识面就相对贫乏。红学热也说明了另一种现象,说明了真正值得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太少,也说明了中国读者的思想闭塞,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这世界上比《红楼梦》更值得阅读的中外名著多得是。而且目前的红学研究已经进入一种“孔乙己式的为研究而研究”的恶性循环。让文学还归文学本身,红学研究应该多研究研究红楼梦中的文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不是秦可卿是不是同性恋?曹雪芹是不是左撇子?刘姥姥睡在贾宝玉床上是一种对贾府衰败的暗示……等等和文学性毫无瓜葛的乏逻辑、无论据的八卦问题。那么这样的研究有什么价值?揭示了《红楼梦》什么样的文学性?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研究毫无价值可言,或者说没有什么大的价值。研究红学的钻入了牛角尖,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也钻入了戏如人生的牛角尖,沉溺于黛玉情结而不能自拔,郁郁而终,酿成人生悲剧。最近火热的红学专家刘心武的一生最大成就仍然是著名小说《班主任》,而他的红学研究尽管令他名利双收,但这样的八卦成就最终会被历史所无情忽略。

  国学热的思考。

  近年掀起一股国学热,国学被神秘化、神圣化。人们觉得国学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国学被冷淡是道德沦丧的根源。其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孔孟老庄所代表的国学主要是一种非常浅显朴素的做人道理,和社会道德沦丧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社会道德沦丧的根源是法制建设没有跟得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法律受到践踏,缺乏法律强势维系的道德系统必然崩溃。反观西方英美等法制国家虽然没有孔孟老庄,但人家的社会道德体系并没有崩溃。前段时间因为金融危机,很多韩国、欧美在华外资企业纷纷抛弃债务外逃,很多国人惊呼: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怎么也如此没有商业道德!其实这恰恰说明了中国社会法制欠缺,有着任何商人都可以随意钻营的漏洞,道德只有通过社会的法制环境来约束并强化,离开了法制环境,商业道德将徒有虚名。孔孟老庄所记载的道德观、哲学观都是全球人类共有的最浅显的道德观,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为人处世的浅显道理并不是我国所独有的,欧美、非亚等各国皆有类似格言警句。尼采认为中国的孔儒哲学是庸俗的道德把戏。黑格尔认为:“所谓的中国哲学并不是真正的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无足轻重。孔子哲学只是一种道德哲学,一种常识道德,这样的道德哲学在哪个民族都能找到。”因此我个人认为,国学热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国学热更象征一种复古热和怀旧热,说明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无奈、迷茫,幻想从古代先哲那里寻找治世的灵丹妙药。事实证明,已经在华夏大地立地生根数千年的国学并没有使得中国真正富强文明起来,一个伟大的文明中国更需要的是法制热而不是国学热。现有教科书中的国学内容已经足够孩子们学习国学,实在没有必要过多、过滥的国学学习,我们的孩子更需要现代思想的启蒙而不是老旧的国学,中国人应该从闭塞的国学牛角尖里解脱出来,着眼世界、现代和未来。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一些国学还是非常必要的。

  简单问题被复杂化。

  前些天央视《百家讲坛》一学者连篇累牍的解说《三十六计》。我觉得《三十六计》这种浅显的军事谋略根本就没有必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脑袋比屁股重要、军长比师长重要、天比地大,这就是“擒贼擒王”所包含的人所共知的常识问题。可“擒贼擒王”这一小节,这位学者居然花了半个多小时来讲解这种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话题,真是极大的浪费他自己和公众的时间。再比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这样的计谋更没有探讨研究的价值,连三岁小孩打架时都有“打不过要逃”的本能反应,这样的常识问题居然被拿来反复研究并在央视这样的国家电视台讲解,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简单的问题被复杂化是酸腐文人们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学术牛角尖现象,通过这样的无聊研究来打发无聊难熬的人生光阴,并顺带评职称、涨工资、树立学术权威。

  研究性思维的实质——牛角尖思维。

  前段时间看到某教育新闻说,某南方学校将研究性思维引入小学课堂,让孩子们用科研人员写论文的办法来提早培训研究思维,如用数月的时间来观察玉米的成长,并用论文格式记录下来。我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是荒谬的,它没有认识到研究性思维的本质。研究性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钻牛角尖思维,是科技工作者们为了取得科研成果的“无奈之举”。将科研人员的无奈之举引入小学课堂是对基础教育的误解,也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科研人员在掌握了本专业的所有现有知识后,为了发现新的问题、创造新的发明,他们不得不穷究于细节来探寻科技的蛛丝马迹。为了严谨和缜密,科技人员才不得不用僵化的、刻板的论文来记录科研活动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一种研究性思维,它的产生是无奈的,是为了攀登科技金字塔的高峰所采取的谨小慎微的研究方法。将这种僵化的研究性思维带入小学课堂,孩子们尽管用论文这种低效的方式在2个月内弄明白了玉米是如何生长的,但是他却仍然不知道黄瓜、白菜、胡萝卜是如何生长的。其实,短短5分钟的科教片或薄薄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就能让孩子们明白的玉米知识,却要孩子花费60天时间来写论文研究,这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研究性思维的特点是发现、发明,它的代价是低效、缓慢,并有运气成分,有些科研人员终其一生都发现不了有价值的新成果;而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复制、克隆、启发,这才是最高效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基础教育应该广博、宽泛,而不是精尖,孩子们学习的时间有限,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而不是穷究于细枝末节。

  有效率的生活、学习、阅读。

  一个人的知识是否渊博,一个人思维是否开阔,主要来自于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阅读《红楼梦》这样的少少几本书,那么你的视界里可能只有红楼梦,而忽视了这个世界更多的精彩。阅读应该分为浏览、细读、精读这几个过程,大部分的书籍我们粗粗浏览一遍即可,对于其中很优秀的书籍我们可以精读,但是如果无休止的反复沉溺在一本书上,这就是一种极其缺乏效率的阅读。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通过阅读和观察来实现的,当我们的视野仅仅集中在一个小点上时,我们的思想、审美、阅历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我们的人生就成为一个极其低效的人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简单高效永远是开阔、开拓的前提,钻牛角尖是效率人生的大敌。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3-11 08:21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3-8 21:1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文化习俗,一方面应当认真的时候的马虎随便,比如我们制造的东西质量往往让人不敢相信;别一方面,我们应当提高效率的时候,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兴师动众,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感情浪费资源。
3#
发表于 2009-3-9 11:3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容量大,读后收获颇多。
4#
发表于 2009-3-9 13:57 | 只看该作者
 “红学热的思考”读后颇有启发,“以讹传讹不为错”、“字读半边应不为错”似可商量。赞同这样的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文字也是,刘半农一个“她”造福后人,现代汉字还有改革创新必要,当然不是回繁体字。
5#
发表于 2009-3-10 12:09 | 只看该作者
哲理、思考、受益。谈出了自己的感悟。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6: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3-8 21:15 发表
我们的文化习俗,一方面应当认真的时候的马虎随便,比如我们制造的东西质量往往让人不敢相信;别一方面,我们应当提高效率的时候,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兴师动众,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感情浪费资源。


文化也应该有胸怀,谢朋友交流!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6: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跃农 于 2009-3-9 11:30 发表
文章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容量大,读后收获颇多。


问好跃农!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6: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09-3-9 13:57 发表
 “红学热的思考”读后颇有启发,“以讹传讹不为错”、“字读半边应不为错”似可商量。赞同这样的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文字也是,刘半农一个“她”造福后人,现代汉字还有改革创新必要,当然不 ...


刘半农的她确实有新意,简化未必没新意!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6: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许也 于 2009-3-10 12:09 发表
哲理、思考、受益。谈出了自己的感悟。


谢谢许版鼓励!
10#
发表于 2009-3-10 17:34 | 只看该作者
深透,宏大。佩服!
11#
发表于 2009-3-10 20:05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课本里就有鲁迅的一篇《给颜黎民的信》就讲过蜜蜂不应该只叮着一朵花的问题。我们都这么教学生,可是大学者们却偏偏这么做着。读三本二流的小说,总会比只去死抠一本一流的好。至少量上占了优势。
此外,兄的“以讹传讹不为错”是要有一定的程度的,比如“曝光”本来读PU,可是现在都读BAO了。这是可以的,但不能随便乱讹,国家要有统一标准,否则,汉字的末日可就不远了。
12#
发表于 2009-3-12 10:4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微风的文章真有趣!
  说得都在理,但有些地方却行不通。比如说,弄错了汉字的读音,念偏旁不为错,写上通假字等,别人不笑话吗?学生考试不被扣分吗?高考被扣了分,问题就大了。
  像读《红楼梦》等书,那都是出于个人的爱好,不一定要求人人都去精读,都去研究。中国这么大,有那么些人研究就够了。当然,研究深入一些也好。像我,也读过几遍《红楼梦》,但那纯粹是出于爱好。我想,像我一样的人多一些,少一些也无所谓,不要扎堆儿就好。
  微风的文章很好,观点也很新,很符合我个人的胃口。只是我觉得文章中内容多了些,文章也长了些,这就影响了文章的深度与说服力……
  一家之言。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1: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09-3-10 20:05 发表
小学课本里就有鲁迅的一篇《给颜黎民的信》就讲过蜜蜂不应该只叮着一朵花的问题。我们都这么教学生,可是大学者们却偏偏这么做着。读三本二流的小说,总会比只去死抠一本一流的好。至少量上占了优势。
此外,兄的“ ...


你举例很有意思,曝光、瀑布确实应该以讹传讹。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1: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09-3-12 10:40 发表
  呵呵,微风的文章真有趣!
  说得都在理,但有些地方却行不通。比如说,弄错了汉字的读音,念偏旁不为错,写上通假字等,别人不笑话吗?学生考试不被扣分吗?高考被扣了分,问题就大了。
  像读《红楼梦》 ...



谢谢4版指正补充,其实我本文讲述的还是一个“度”的问题,一些汉字过分繁杂的读音确实应该改一改。红学也是如此。当然,从爱好角度来说,还是值得欣赏的。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1: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09-3-10 17:59 发表
博大精深的文章。


谢朋友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05:22 , Processed in 0.07458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