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2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土房老屋故园情(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0 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我们温馨的城市单元楼里,我在和父母的一次闲聊中,说起了老家闲置的房屋,曾经有人有购买我家老屋的意向。我们每个人都在各抒己见,热烈地讨论着老屋是否该卖这个让人难以定夺的内容。最后的结论是,父母在天气转暖的时候,还要经常回老家小住一段时间,老屋不能至少目前还不能卖掉。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房屋已经盖了三次。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童年时的我父亲和我的祖母相依为命,住得是两间低矮的草屋,那时用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来形容他们母子的生活窘迫毫不为过。成年后的父亲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他和母亲结婚的那年,终于盖起了五间土砖结合的瓦屋,我的两个姐姐、两个妹妹相继出生在这个能遮风挡雨的五间屋里。父亲的朴实能干、母亲的善良贤惠为我们支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虽然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一些,但因为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祖母的宠爱、父母的呵护,可以说即使生活再艰难困苦,总是衣食无虞,没有承担过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自然也没有真实地感受过父亲为了巴结着盖屋而遭遇过的麻烦、劳累、煎熬和不可预见的种种不易。但从以后和街坊邻居帮忙修房子盖屋的过程中,看到房屋的主人,被帮忙盖屋的人们要家什时呼来呵去的,指使得晕头转向,我已经深深地体味到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着实不易。作为家长的父亲,懂得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的道理,盖一座像模像样的房屋是他的童年时的远大理想。我觉得,父母这辈人在这片土地上耕翻耙耘,在这片土地上生儿育女,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憧憬、他们的苦难,在这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有几间遮风蔽雨的房屋,既是儿女一生的蔽身之所,也是他们生命中无法隐去的精神家园。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他最终实现了他的美好愿望,并让我们在他艰辛构筑的温暖小巢中尽享着人间唯美的亲情。

  在农村,父老乡亲们一生中的大事,就是修房盖屋、婚丧嫁娶、长病生灾。他们经常说的就是人活一辈子,谁的腰里也不能掖着个无事牌,都讲究个亲戚里道互相帮忙,但常言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真到了这些大事情上,最终拿主意拍板的还是家长。记得我们家第二次盖屋,是在我十八岁的那年。农村孩子订亲早,有媒人提媒时,女方家人要从侧面私下里相相宅子,看看男方的家境是否殷实,房屋是否气派,或通过正当的渠道让媒人领着女方一干人马相相房屋的里瓤子,家具时兴与否,公婆厚道与否。父母为了我的婚事,已经提前打好了谱,他们也信奉人们常说的有粉抹在脸上,有钱存在银行谁能知道呢?父母决意盖上三间新瓦房充充门面,在他们的词典里,对于儿女的疼爱,没有时髦的词汇,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疼爱着。那时还没有人家能盖起青石垒裙、全砖到顶的大瓦房。父亲和几个亲戚从附近的窑场推来石灰渣,在炎炎夏日的麦场里光着膀子用坯模子踩坯、稍微干实些再脱坯,隔上几天后,灰坯的光滑面干透后还要翻坯凉晒,之后父亲牺牲了一个夏天的中午休息时间,砍架子整屋梁顺檩条、解木头做门窗,赶集上店备足料,找人凿石头淋石灰。一整套程序走下来,崭新的三间大瓦房起来了,父亲瘦了十多斤。风清月朗,玉宇无尘,银河泻影,花荫满庭,忙了一个多月的父亲,吃罢晚饭,站在窗明几净的新屋前面,当帮忙的人们羡慕地向我父亲夸赞到“新屋像城市一样漂亮时”,父亲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无比自豪的笑容。

  一个房子要想成为其家,需要出入其间那生动的人,和堆满角角落落的岁月和生活,需要萦绕亲情的人在其间游走,串联起交往时那美好的回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父亲又从集市上买下了最好的石料,他对于修房子盖屋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所以我们家又盖起了村里第一座前出厦的全砖大瓦房,“领导”了我们村子盖屋的“新潮流,”记得就是从那时候起,一种攀比之风越刮越烈,后来人们盖屋的高度更高,“风水压风水,”我家的屋由于盖得早,几年功夫下来,已经显得其貌不扬。这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在外了,住在三室两厅的新楼房里,对重新盖屋根本不感兴趣。父母不听我的多次劝告,动用自己的积蓄盖起了全砖到顶的东偏房和南屋。他们愿意盖房的理由无非是他们盖得房屋结实耐住,一辈子不塌不倒,让儿子一生不再受累盖屋、等他们的孙子找媳妇时,也不会让别人小瞧了我们家。在我的农村老家,有很多像我父母一样的父老乡亲,明明知道作儿女的在外地的城市上学、结婚、扎根、开花、结果,有父母健在的时候,他们是父母手中牵放着的风筝。父母们还是固执地认为再伟大的人物也要叶落归根,兔子满山跑,早晚回老窝,他们一如既往地给在外工作的儿女留一套老宅、留一处院落。孰不知时过境迁,年老体弱的父母将来都要随了在外地工作的独生子女去城里生活。但朴实勤劳的父母一生中省吃俭用,为着作儿女的能够生活顺畅,无忧无虑,他们心甘情愿地像拉套的牛马一样劳动着、付出着、奉献着、自豪着……父母与儿女的相知相阅,贵在温不增华,寒不放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心善胸宽田地鉴,意在心中万事圆。父母对儿女的疼爱之情,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骄阳,宽阔如江海。

  我们兄妹五人都已经在城里成家立业。父母身体多病,冬天随了我在城里生活的时候,家族中婚丧嫁娶的大事,需要我和妻子回家处理。每逢走在家乡的小路上,踩着枯黄的荒草与落叶,顺着微淡的记忆寻觅老屋,充满着苍凉与孤寂的老屋的轮廓呈现在眼前。路过家门,难免触发“越鸟南枝,池鱼故渊”之眷眷之依依。冬日阴冷的阳光照着地上,双手抚摸着那粗糙而潮润的砖块,湿润的眼眶泪珠在打转。如今的我已经远离了老屋的庇护,挤身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眼里看到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然而我却提不起半点的兴趣。在我的梦中,父亲倾其一生的心血盖起来的老屋总会每每不期而遇,在某一个我疲累困乏了的深夜,或在某一个风清气爽的清晨把我紧拥入怀,让我尽情地哭泣,让我尽情的喧泻,让我尽情地感受,感受着老屋的宽容,老屋的温馨。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9-3-22 16:14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3-20 20:33 | 只看该作者
  文字质朴,表达了对现在美好生活的感恩之情,其间融着亲情。另对事物的描写上,稍平铺直叙了些,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个见,如有不妥之处,请原谅!
3#
发表于 2009-3-20 20:45 | 只看该作者
若雨的意见提的中肯,可以再修改下。问好!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9-3-21 09:59 编辑 ]
4#
发表于 2009-3-21 08:59 | 只看该作者
笔触质朴,情愫真挚。作者可参阅若雨版主的意见再斟酌一下。
5#
发表于 2009-3-21 16:4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范老的美文!可以根据版主的意见修改一下,相信会更精彩!

周末愉快!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16:1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以上几位版主的阅评。已经对原稿进行了修改调整。
7#
发表于 2009-3-22 19:52 | 只看该作者
刚刚阅读,这样一修改,漂亮多了。等版主们再过目吧。我先欣赏了!问好!
8#
发表于 2009-3-23 11: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朋友文章,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12: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9-3-22 19:52 发表
刚刚阅读,这样一修改,漂亮多了。等版主们再过目吧。我先欣赏了!问好!

谢谢您的鼓励. 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12: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石丁香 于 2009-3-23 11:32 发表
学习朋友文章,问好!

谢谢您的阅读.  问好
11#
发表于 2009-3-23 13:1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修改后,感觉好多了。钦佩你为文的认真!
12#
发表于 2009-3-23 13:22 | 只看该作者
  修改后的文章比原情感的表达真切、文字描写质感细致,感动你的对文字的认真、严谨态度,问好!
13#
发表于 2009-3-23 13:47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温馨的城市单元楼里,我在和父母的一次闲聊中,说起了老家闲置的房屋,曾经有人有购买我家老屋的意向。我们每个人都在各抒己见,热烈地讨论着老屋是否该卖这个让人难以定夺的内容。最后的结论是,父母在天气转暖的时候,还要经常回老家小住一段时间,老屋不能至少目前还不能卖掉。

欣赏好文章!我们家也有这样的一座老屋,感情深啊!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4#
发表于 2009-3-23 15:04 | 只看该作者
房屋的变迁,实际上也是生活变化着的见证。不管房屋是老是新,它都是饱含着一种艰辛,这里融进的是家人辛勤的汗水。在乡村,如今还是这样,要想娶媳妇,首先是房子,没有房子,那么,就很难进行下去。文章援情入理,情理交融,记事说事,真抒胸臆,既充满饱经沧桑的沉重过往,又洋溢着对于现实景况精神的追求与向往。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17: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3-23 13:15 发表
文章修改后,感觉好多了。钦佩你为文的认真!

感谢高老师的鼓励。期盼您的新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21:48 , Processed in 0.07902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