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56|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母亲的粗织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 2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夕阳1 于 2016-1-21 21:21 编辑

  节日里走亲访友,好友小聚,授受礼品那是自然,那日,收到朋友赠送的一条老粗布床单,看着上面纵横交织的线纹,好一种亲切的感觉。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粗布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广泛应用的日常家用品,已逐步被化纤、条绒、丝绸及近几年一度盛行的竹纤维制品而替代。但在不断享受现代工业产品带来不同感受的同时,曾经生活过的“老粗布”年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那份记忆却深深的镌刻在脑海深处,久久不忘。

  记得小的时候,家中用的毛巾、枕巾、抹布,以及我们所穿的内衣、鞋子、棉靴等等,都是自织自纺的老粗布做成的。虽然,老粗布的颜色单一,线条粗糙,但对皮肤无任何刺激,抗静电、不起球、透气性强,还具有独特的自然按摩特点,能增加人体的微循环,调节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曾记得昔日那些年,每每到了七、八月份,地里的庄稼到了生长期,季节也轮回到了雨季,此时,农民们显得稍有空闲的时候,母亲便忙碌了起来。母亲先把棉花纺成线,母亲可是纺线的高手。记得母亲右手在摇动着纺线车的把柄,左手拿捏着一根棉花条,轻轻地向后拉,一根线条连着锭子,棉线从棉条里被抽了出来,锭子在不停地旋转,棉线在不断地变长,待到左手向后拉到不能再拉时,母亲那摇纺车柄的右手突然停顿了一下,并往回倒转了半圈儿,左手拉着的棉线便从锭子的尖部脱穗(卸)下来,然后把左胳膊向上一拾,再往前一送,右手重新摇动纺车把柄,这条棉线就缠到了锭子上。以上动作不停地反复,锭子上缠着的棉线渐渐在增多,逐渐变成一个锥形的大线团,那线团叫“线穗子”,是将来织布时最基本的线材原料。

  母亲纺出的线接头少,粗细均匀,即使有结线头的地方,也会捻匀,不影响质量。母亲把纺成的线锭放在柜台上码得整整齐齐。好奇的我总会围绕在母亲身边,那时的我,唯一能帮上忙的就是晚上搓棉花条,在一块木板上,把弹好的棉花均匀地摊成一个个小毯,用秸秆把棉花毯搓成条,再把秸秆抽出,棉花条就是空心的了。我会把一根根棉花条放在母亲身旁,提供给母亲纺线用。想想那时能与母亲“并肩战斗”,真是一种幸福呀!

  织布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辛而有趣的过程,仅单单是那庞大的织布机,就让我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母亲坐在织布机上脚踩踏板,手持木梭,随着踏板的上下跳动,只感觉母亲“手舞足蹈”挥洒其间,木梭在母亲的手中和沙线之间来回穿梭飞翔,织布机发出“咔嚓嚓、咔嚓嚓”节奏感极强的声音,同时那白生生平展展的棉布在母亲的手下缓缓产出。无数个静寂的夜晚,常常见到母亲和织布机合二为一的灯光叠影,仿佛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母亲俨然一个乐队指挥家,排排沙线,犹如列队歌唱的演员,在母亲的精心指挥下,发出美妙动听的歌。我伴着织布机那“咔嚓嚓、咔嚓嚓”的声音入眠,又伴着那“咔嚓嚓、咔嚓嚓”的声音醒。从母亲那疲倦不堪的身影里,我读懂了生活中的艰辛。就这样,母亲伴着织布机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冬夜。

  粗布织好之后,下一步就是染色了。记得,母亲先将新布洗去浆性,在布处于不干的时候开始漂染;母亲先将染料用水化开,倒入锅内,每袋加食盐少许,水的多少以布料不露出水面就行。然后,将布料抖散,放温水锅内,勤翻动煮开三十分钟左右,即可出锅;下一步呢,就是把布料取出,用清水洗去浮色,放在阴凉处晾干,但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射, 最后,用清水冲洗掉一些浮色,浮色掉完布料不易掉色。

  粗布在织好,染色以后,母亲便会一针一线缝制成我们身上的衣裳,床上被褥,衣服穿在身上粗粗的,硬硬的,涩涩的,甚至有些剌身,但是洗过几水后,就开始变得细密绵软,越穿越舒服,愈穿愈暖和,做成的被褥或床单,也是如此。

  读高中时,同宿舍的七、八个姐妹,平时把内衣洗净,晾晒着同一条晾衣绳上,她们的内衣都是细致柔软的布料做成的,而只有我的内衣是母亲的老粗布做成的,姐妹们无不说笑道,“该换换了,怎么还穿着这么粗糙的老粗布呀?”听后,我一笑带过。并不是因为她们的说笑令我感到惭愧,而是觉得在我们这个家,在处于最“贫困”的那个年代,只要能省出一分钱,就绝不浪费一分,身着母亲亲手做的老粗布内衣,感到内心暖暖的,也总会在想家时,感受到母亲就在身边。

  一路走来这么多年,感觉吃穿对于自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再让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的老母受半点委屈。母亲的老粗布,早已远离了我们。但母亲织布时那端然静淑的样子,一直深深地植入于我的脑海,定格成一幅永恒的剪影。母亲织的粗布,也沉淀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每每忆起,心中顿觉暖意融融。现在,市面上花花绿绿种、类繁多的布替代了老粗布,很少有人再自己织布了。但我很怀念那个温馨的年代,怀念温暖的老粗布。


2#
发表于 2016-1-21 20:5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道具、一个场景,带给我们的是浓浓的爱意和温暖。真好!
3#
发表于 2016-1-21 21:43 | 只看该作者
真好。
4#
发表于 2016-1-22 09:39 | 只看该作者
经见过那个场景,织布机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后来也亲手尝试过纺棉线,过程虽笨拙,但很新奇,至今不忘。
5#
发表于 2016-1-22 09:43 | 只看该作者
搓的棉花条,我们这里叫“布基”。我曾经写过一篇《鲁锦身上衣》。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1:02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1-22 09:39
经见过那个场景,织布机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后来也亲手尝试过纺棉线,过程虽笨拙,但很新奇,至今不忘。:h ...

我是个喜欢怀旧的人,昔日的那些人,那些事,总会不经意间在脑海中映现。在文字写作上,还需老师多多指点。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1:06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6-1-22 09:43
搓的棉花条,我们这里叫“布基”。我曾经写过一篇《鲁锦身上衣》。

细读过高老师的美文,的确很令我学习,我的文字写作之路刚刚起步,还希望高老师多指点!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1: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还需多指点呀!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1:13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6-1-21 20:50
一个道具、一个场景,带给我们的是浓浓的爱意和温暖。真好!

母亲的爱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母亲的情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感恩母亲的人是一朵永放幽香的花。我们身上留有母亲的体温,脉搏理奔腾着母亲的血液,性格上烙有母亲的印记,思想里有母亲的智慧。多谢18老师的指点!
10#
发表于 2016-1-23 06:33 | 只看该作者
老粗布,不经意间的暖,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都能体会到。用笔细腻亲切,情感真挚朴实。喜欢。
11#
发表于 2016-1-23 15:43 | 只看该作者
真实,温暖,细致,入心。好文!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7:59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6-1-23 06:33
老粗布,不经意间的暖,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都能体会到。用笔细腻亲切,情感真挚朴实。喜欢。

每每见到手工织布,那靛蓝色的条纹,疏密有致,看上去清爽干净。用手轻轻抚过,凉凉的、涩涩的,一种久违的亲切,就是情不自禁的想起母亲做得粗布衣服,让我忆起儿时的往事,涌上来是种暖暖的感觉。多谢夏老师点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8:02 | 只看该作者
虞城传奇 发表于 2016-1-23 15:43
真实,温暖,细致,入心。好文!

非常感谢老师的精彩点评,谢谢!
14#
发表于 2016-1-23 18:13 | 只看该作者
真温暖。
15#
发表于 2016-1-23 21:38 | 只看该作者
老粗布,布基,织布机,纺车,棉花,这些字眼,让我想起从前,这些都是带着温度的词汇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1:44 , Processed in 0.1825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