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51|回复: 1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茶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6 0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茶炉

[文/杜永生]

  每次回去,必须要经过这里。

  尽管当年喧阗的景象不复存在,尽管老茶炉已经销声匿迹,可是,那些场景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什么时候,忆念起来,总是那么亲切:排队打水的人们,老陈父子俩拉水的镜头,熟悉的街坊邻居……恍然如昨。

  我的老家在104国道边。这里是个典型的江北小镇。尽管没有江南水乡的奢华暄腾,因有“八大集镇”的历史冠称,而显得气韵非凡。所以,尽管岁月的磨砺与风蚀,却依然改变不了小镇固有的浑厚的底蕴。

  老茶炉,是一个时代的缩写,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当时的年代里,它的存在与发展,确实为街上的居民提供了方便。那时候,居住在街上的人家很多,显然,当时的生活状况也很贫穷。即使家家户户有个小煤炉,可因为煤是紧缺货,而且价钱也很高。所以,自家烧开水,吃开水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时候,陈家也是很精明的。他看出了一个商机,就在原先的老澡堂的外间的基础上,简单改造了下,就迎街开了一家茶水炉,专门烧开水供应。

  茶炉的新张开业在当时引人关注也是非常热闹的。就连当时的乡政府还送来了祝贺的牌匾呢。显然,街上的诸多住户是兴高采烈的。其实,这个茶炉是比较简陋的。也就是用砖头砌垒成个大灶台,镶上两口硕大的铁锅。一个烟囱通向屋顶。不过,这个烟囱的口径比较大,比较高。当然,这也是为了省煤。

  既然烧茶炉了,那么就得有一些设备。其一就是拉水用的水桶(当时没有自来水)。这个水桶实际就是那时供销社废弃的大油桶,自己再加工下就成了大水桶。甭说,还非常实用的。老陈把这个油桶纵卧固定在板车上,在油桶的上端开一个碗口大小的进水孔,再在油桶的底部开一个拳头大小的出水孔,两个旧的板车内胎粘连后固定在出水孔上,这样出水也就更方便了。屋内再砌两个大的蓄水池,一则是蓄水之用,一则是因为遇到井水紧张的时候,另外一个可以澄净下塘水。每个蓄水池能容纳下十大桶的水量。

  开茶炉是比较辛苦的事情。自从开了茶炉,如果不是冬天,其它时候老陈也就把里面的澡堂子关闭着,只有到了冬天才重新开放。当时,老陈的儿子已经小学毕业了,才十二三岁的年纪就跟随着父亲操持经营着这个茶炉。父子俩可谓起早贪黑,忙碌不停着。他们每天要忙到晚上十一点,一要及时地清除出煤渣子,茶炉的外面堆积着的渣子像座山,二要封堵好炉子,凌晨四点多起床,再捅开炉子,不到半个小时,就有滚开的水供应了。其实,几乎整个街道上,都在使用这里的开水。就连我家住在街东头也时不时的上这里冲水呢。附近的卫生院的需求量更大。当时的价格是1分钱一壶水。每天清晨和傍晚时分,是茶炉生意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整个茶炉的里里外外站的都是人,而那个摆台上放置的都是外壳颜色各异的水壶。有木质的,有铁皮的,有塑料的,有竹编的。当时,两个地方的水壶比较引人注目。一个是医院的,上面用红色的油漆写着“相卫院”还有编号;另外的就是乡政府的水壶,同样是用红色油漆写着“乡政府”。还有西街老茶馆的水壶比较扎眼,因为这是清一色的铁皮外壳。而且,许多的外壳已经生锈,不仅锈迹斑斑,拎起来就有种瓶胆欲坠的感觉。来冲水的孩子或老人,一手拎着一个水壶就是很吃力的样子;而那些年轻人则可以每只手能拎上四个水壶而毫不费力。

  拉水的地点是在乡供销社的院子里。这里有口水井,水源充足。当然,这水也不是白用的,也需要付一定的费用。听现在的小陈说当时每车水是一角钱。不过,要是遇到多日无雨的天气,井水相对就少。短绠汲深,打起来就很吃力。那么,也就开始到附近的草塘里拉水。当时的粮站还没有封围墙,老陈和小陈父子俩一个拉车,一个推车则成为了当即的一道风景。尤其是那些塘水,刚拉回来时候水还有些浑浊,倒在蓄水池里还不能立即下锅,还要经过明矾的澄清或过滤。澄清往往需要一个晚上,次日,这些浑浊的水就呈清清亮亮的了。这样的水烧开后实际要比井水好喝,有股子鲜甜的味道。这也是大家伙喜欢的。尤其是西街茶馆的老王还一个劲的要求老陈今后一直使用塘水呢。这样的水泡茶可能更合适吧。可是老陈也有自己的打算,毕竟去街外拉塘水不仅多跑路,沿途还要经过一个缓长的上坡,而且还需要一定量的明矾来澄净,费事,费时,费力。除非万不得已。

  
  烧水的灶上两口大锅并排着,烧开一锅水大约需要半个多钟头,等待的时间看来很漫长,但此时又是最热闹的。男女老幼俨然也把这里当作一个小集市。孩子们在玩乐,大人们在聊天。话题五花八门,纷纭杂沓既有国家大事,也有家长里短;既有斗嘴抬杠,也有打诨调笑。他们唠嗑着乡村趣事,描述着道听途说,也绘声绘色地聊侃着老掉牙的神话与传说。有些人说到激动处,声音极为洪亮,特别是那几个爱“抬杠”的人,会为某件事情或某个看法上的迥殊而争执的脸红脖子粗。这里又是民间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小镇上的新闻大多也是从这里发布出去的。到了晚上十点多,当最后一锅开水送走了所有的客人时,老陈父子俩才把那个摆放在台面上的铁皮罐子拿在手,精心的盘点着一天的营业收入。几乎都是硬币和毛票。尽管收入不多,但却给街坊邻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后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家烧开水的越来越多,茶炉在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经营了五年多之后,也很快就关闭了。老陈终于可以闲赋在家尽享天伦之乐,而小陈也把这个茶炉拆除掉,当作了修车铺。后来,他又将这个茶炉整体转让出去,现在的茶炉已经被三间大瓦房彻底的掩盖了,曾经的痕迹荡然不存。而,街上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是非常惦念着这个老茶炉。它毕竟是一段难忘岁月的见证人啊。(2194个字,于0946日夜)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09-4-16 17:16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4-16 03:3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紧扣主题,结构缜密,场景描写细致,生活气息浓郁;通过对老茶炉曾经的历史景象及淡出历史的细节描写,加之自然穿插了老陈父子与老茶炉的生活细节,老茶炉是一代历史的缩影,并见证了一段岁月的变迁,表达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蕴含了作者朴素、自然的老茶炉情结。文字质朴、质感、疏密有致,结尾直抒胸臆,整篇文字气韵流畅,有着自然古朴的美,欣赏并问好永生版主,精华支持!

[ 本帖最后由 琴若雨 于 2009-4-16 09:37 编辑 ]
3#
发表于 2009-4-16 06:15 | 只看该作者
后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家烧开水的越来越多,茶炉在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经营了五年多之后,也很快就关闭了。老陈终于可以闲赋在家尽享天伦之乐,而小陈也把这个茶炉拆除掉,当作了修车铺。后来,他又将这个茶炉整体转让出去,现在的茶炉已经被三间大瓦房彻底的掩盖了,曾经的痕迹荡然不存。而,街上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是非常惦念着这个老茶炉。它毕竟是一段难忘岁月的见证人啊。(2194个字,于09年4月6日夜)
借物寓事,文字沉稳,写出人事历历,顿有沧桑之味。欣赏永生新作,问好。
4#
发表于 2009-4-16 07:01 | 只看该作者
老茶炉,是一个时代的缩写,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质朴的语言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欣赏。问好。
5#
发表于 2009-4-16 07:30 | 只看该作者
老茶炉记录了一段历史,记录了一段乡情,文字简洁沉稳,读来亲切自然。
问好老弟。:)
辛苦了,总熬夜对身体不好,注意身体。:)
6#
发表于 2009-4-16 07:39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总是以点带面自然鲜活,亲切自然质朴的文风一如既往。问好版主!
7#
发表于 2009-4-16 07:40 | 只看该作者
茶炉见证了并记录着一个时代。杜版一路娓娓道来,重温过去。学习好文。
8#
发表于 2009-4-16 08:10 | 只看该作者
一座老茶炉,方便了一个街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堪称温暖了整个街道。
这样的场景很熟悉,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记忆,也在曾经熟悉者的心里打下了烙印。
问好永生!总是这么晚还在线,辛苦了!
9#
发表于 2009-4-16 08:2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的看点不容忽视。看点一:文章围绕老茶炉展开的具象描述,明晰地呈现了一段生活的细腻情节,质朴清醇,栩栩如生,让人们在回望与重温之中,深切体验到了所谓明白之日就是重生之日的意味,天地人间就是这样气象大方百川归海——还需要什么证明呢?如是的生活描述因为接满了地气,踏实质感,韵致醇厚,散发出了原生态的气息。看点二:同样是围绕老茶炉的具象描述,让老茶炉的物象,在内涵与外延上,都获得了凸显——老茶炉在此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物象,更成了历史的一个代词,诚如作者在文章里写到的那样“老茶炉,是一个时代的缩写,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历,甚至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被历史包围着的,完全们随时随地都是生活在“遗物”的包围之中的,在浮浅、急噪、功利、贪婪和倾轧的对面,能够保持安静与恬淡,用接纳历史、呵护“遗物”的心情维护历史的尊严,只有具备了延绵不绝的爱心和悲悯的情愫才能够做到,这是一种人格的高度,生命的高度。

文章因为有了这两个看点而与众不同,文章因为有了这两个看点而意境厚实。这就是散文的精髓所在,这就是能够写出别致独特的个人风格的文章的秘密所在。建议朋友们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身边的事情,来写好自己的散文。支持精华!
10#
发表于 2009-4-16 0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4-16 08:22 发表
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的看点不容忽视。看点一:文章围绕老茶炉展开的具象描述,明晰地呈现了一段生活的细腻情节,质朴清醇,栩栩如生,让人们在回望与重温之中,深切体验到了所谓明白之日就是重生之日的意味,天地人间 ...


细腻的具象描写铺垫老茶炉的历史和它反映出的民间世情,是一段难以抹去的记忆。从侧面烘托了现今人民生活的改变。好文,欣赏、学习,问好杜版!
11#
发表于 2009-4-16 09:1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紧扣主题,结构缜密,场景描写细致,生活气息浓郁;以老茶炉历史的景象及淡出历史的客观规律的叠合描写及老陈父子俩与老茶炉背景的自然穿插,陈述了老茶炉是一代历史的缩影,并见证了一段历岁月的变迁,表达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蕴含了作者朴素、自然的老茶炉情结。文字质朴、质感、疏密有致,结尾直抒胸臆,气韵流畅,欣赏并问好永生版主,精华支持!


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的看点不容忽视。看点一:文章围绕老茶炉展开的具象描述,明晰地呈现了一段生活的细腻情节,质朴清醇,栩栩如生,让人们在回望与重温之中,深切体验到了所谓明白之日就是重生之日的意味,天地人间就是这样气象大方百川归海——还需要什么证明呢?如是的生活描述因为接满了地气,踏实质感,韵致醇厚,散发出了原生态的气息。看点二:同样是围绕老茶炉的具象描述,让老茶炉的物象,在内涵与外延上,都获得了凸显——老茶炉在此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物象,更成了历史的一个代词,诚如作者在文章里写到的那样“老茶炉,是一个时代的缩写,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历,甚至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被历史包围着的,完全们随时随地都是生活在“遗物”的包围之中的,在浮浅、急噪、功利、贪婪和倾轧的对面,能够保持安静与恬淡,用接纳历史、呵护“遗物”的心情维护历史的尊严,只有具备了延绵不绝的爱心和悲悯的情愫才能够做到,这是一种人格的高度,生命的高度。

文章因为有了这两个看点而与众不同,文章因为有了这两个看点而意境厚实。这就是散文的精髓所在,这就是能够写出别致独特的个人风格的文章的秘密所在。建议朋友们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身边的事情,来写好自己的散文。支持精华!



好文,好评,一并学习。茶炉是时代的缩影,见证着我们的生活,永生是个有心人啊。问好,最近的会议多,开好!呵呵!
12#
发表于 2009-4-16 09:14 | 只看该作者
老茶炉,是一个时代的缩写,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的确如此,是一种文化!
13#
发表于 2009-4-16 09:15 | 只看该作者
永生的文字朴实,凝重,忠实的记录了一段历史。其实,个人的历史,往往就是民族的秘史。但愿永生的文字,能够成为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的百科全书,通过记述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兴衰际遇,展现时代的风云变化。
14#
发表于 2009-4-16 09:27 | 只看该作者
提读永生的文字。
这篇文字,围绕老茶炉展开,复活了一段久远的记忆。让读着这篇文字的人,也感受到了那段旧时光的温暖。喜欢。
再有了敬版的评,一并学习,让这篇文字的意韵更深厚了。
15#
发表于 2009-4-16 09:59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我们怀念某样东西,与东西的本身没关系。就像我们怀念童年的游戏,实际上,是在怀念童年。
永生的字里,诸多怀念。
人说:恋旧的人不好。但是我说:恋旧的人,值得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4 04:43 , Processed in 0.0692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