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268|回复: 8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喋血西征谱壮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8 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台人整理的红西路军战史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陕甘宁交界地带胜利会师。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置进逼华北的日本侵略军于不顾,调集中央军主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马家军围剿过来,企图一举消灭立足未稳的红军。党中央在加强张、杨剿共部队统战工作以缓解敌人攻势的同时,从打破困境扩大周旋余地着眼,计划通过实施《宁夏战役计划》取得苏联支援,在西北开创独立抗日的新局面。
  
  10月24日,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于甘肃靖远虎豹口一举突破由敌马步青骑五师防守的黄河天险,五军、九军和三十军其他部队相继渡河。盘踞在青海的敌新二军军长马步芳接报后,立即委任亲信悍将马元海为前敌总指挥,率一OO师骑兵主力会合马步青部向红军反扑过来。已进至景泰县境内的红军前锋部队依托村寨以逸待劳迎头痛击,激战8天共消灭包括骑五师参谋长马廷祥在内的3000多敌人,取得了著名的“一条山大捷”。紧接着又沿河北上连克锁罕堡、打拉牌和五佛寺等地,控制西岸渡口准备支援河东红军渡河。
  
  不料,敌中央军胡宗南、关麟征、王均、毛炳文等部从对岸蜂拥压来,将我军东、西两路联系彻底切断,并抢占了通向外蒙的战略要冲定远营,《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途夭折。已渡河的一方面军五军和四方面军九军、三十军根据中央命令组成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为首的军政委员会率领下向河西走廊推进,承担起了西接新疆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使命。
  
  新组建的红西路军由九军突前,总部和三十军居中,五军殿后,势如破竹向凉州方向推进,经古浪干柴洼、横梁山等战斗后,顺利攻占了古浪县城。然而,红九军进入古浪城后误以为正面敌军已经逃走,在未派部队控制西进山口和加固过去地震损毁城墙的情况下,即麻痹大意转入休整状态。潜伏在山后的马家军集中精锐2万余人,利用雾雪天气掩护突然从多处城墙缺口攻入,仓促应战的红军将士与敌短兵相接拼杀3天,直到全军伤亡过半才勉强突出重围,九军军长孙玉清负伤,军参谋长陈伯稚等众多战将捐躯。“古浪失利”使红西路军三只铁拳残其一,由战略进攻转入了与马家军艰苦相持的消耗阶段。
  
  随后,红西路军总部根据中央指示,积极设法与马步青部达成 “停战借道”的口头协议,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利用过去与马步青在保定军校同学和西北军同事的关系,派人持亲笔信做工作,确保了全军安然绕过凉州城继续西进。代替九军开路的三十军在永登城攻坚受挫的情况下,避实击虚于11月中旬占领永昌,红五军也由后转前急行军攻取了山丹县城。
  
  马步芳得知红军要在当地驻扎急红了眼,从青海抽调海南警备一、二旅和宪兵团、手枪团及大批民团增援马元海,并强令马步青出动骑五师主力加入围剿,迫使红军在永昌周围陷入苦战。西路军虽然依托城垣和堡寨多次打退敌人,但创建政权、筹集粮草等工作举步维艰,创建根据地的目标一时无法实现。
  
  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前来督战的蒋介石及其随行要员,于学忠和解方也领导东北军兰州驻军积极响应,局势发生了有利于西路军的戏剧性变化。就在“二马”举棋不定、军心动摇时,西路军却在复杂多变国内国际局势下,一再承担过于繁重的战略任务,在策应河东和西进新疆之间辗转往复,错失了趁势扩大战果的宝贵机遇,直到12月下旬才决心西进临泽、高台。致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西路军反倒处于日益被动的境地。
  
  回到南京的蒋介石背信弃义调集重兵威胁西安,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在外逼内讧下相继瓦解,中央面对危机再度电令向临、高挺进的红西路军给予配合。为策应河东红军并扭转战局,徐向前根据临、高一带便于筹粮且有较多城堡可依托的相对有利条件,将以三十军和九军余部为基干的主力置于临泽东南的倪家营子地区,派出五军攻取临泽、高台两县城,布成犄角之势诱敌来攻。计划待“二马”久攻不下损兵折将、士气低落时,动员全军内外夹攻一举击破强敌,为西进打通国际路线扫清障碍。
  
  董振堂军长接到总部命令后,指挥红五军马不停蹄赶在敌援军之前抢占临泽县城,并安排政委黄超携电台率部分主力留守。然后亲率三十九、四十五团和特务团、骑兵团的部分兵力,不顾疲劳连夜奔袭高台,途中在渠口与敌增援高台的2个骑兵连狭路相逢,董军长命令步兵就地展开吸引敌军,骑兵团迂回包围,将这股敌人全歼,在县城督战的敌马步康部一排骑兵随之闻风而逃。1937年元旦清晨,红五军顺利攻克高台,将国民党县衙官员及800多民团全部俘获。
  
  老奸巨滑的马步芳探明红军部署后,立即指示马元海针对红军兵力分散的弱点展开围攻,其具体部署是:对红军驻守兵力相对较少、但城防坚固且容易在攻打时遭受东、西方向夹击的临泽县城隔而不围;以部分兵力和当地民团牵制袭扰位于倪家营子的红西路军主力;集中精锐指向距红西路军总部及主力最远、孤立突出的红五军,高台县城得失成为双方决战成败的关键点。
  
  为拔下高台县城这个“眼中钉”,马元海集中了四个骑兵旅、炮兵团、特务团和由回民组成的大批青海民团,攻城总兵力达2万多人,于元月12日将县城团团围住。而红军守城部队仅有正规军2800余人,有枪的不到一半,而且弹药奇缺,收编的民团尚未得到有效改造训练,完成坚守任务显得异常困难。但董振堂临危不惧,迅速组织部队划分防区、加固工事,选派精干力量据守东关大碉堡和西关财神楼制高点,并动员城内工匠不分昼夜打造大刀、长矛,没有武器的战士也加班加点把砖瓦、石块搬上城墙,还制作了许多冰砖,严阵以待准备随时打垮敌人的进攻。
  
  元月15日至18日,马家军采取车轮战术连续强攻城外红军据点,据守财神楼和大碉堡的两个加强排在打死上千敌兵后弹尽粮绝,但仍威武不屈。毒辣的敌人强迫群众搬来柴草展开火攻,剩下的红军将士砸碎武器后喊着口号跳入火海牺牲。敌人随即将小炮和机枪搬上制高点,在用火力封锁城头的同时,对县城发动了狂攻,但在红军的英勇抗击下,敌人当天遗尸累累却毫无进展。
  
  不甘心失败的马家军除从周边村庄搜罗壮丁充当炮灰外,还针对红军兵少力单、弹药将尽的弱点使出“麻雀”战法,以数十股部队抬着云梯不分昼夜从各个方向骚扰攻城,并施放冷枪乱炮,这种虚实莫测的战法使红军将士无法休整,疲惫不堪。董军长审时度势与军部其他同志商量突围,在敌兵力相对空虚的北城下挖好暗道,准备在危急时刻趁夜突出去经黑河北岸向主力靠拢。然而,节骨眼上又接到了西路军总部的死守命令,董军长他们明知守下去凶多吉少,仍毅然集合全军干部传达指令,面对军旗做出了“誓与高台共存亡”的保证。
  
  19日,获悉高台县城危急情况的西路军总部决定组织增援,但派出的骑兵师刚到小海子就被埋伏在这里的敌骑兵主力包围,虽然红军战士策马挥刀奋勇冲杀,但终因寡不敌众牺牲大半,连师长董俊彦和政委秦道贤也战死沙场。打援成功的马家军戾气暴涨,于20日以人海战术发动了总攻,极度疲劳的红军将士咬紧牙关与敌人殊死搏杀……战至中午当双方攻守达到白热化程度时,混在收编民团中的个别坏分子动摇变节,从背后杀害我将士多人,敌人乘机从西城墙涌上来打开了突破口。
  
  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亲自带队前往增援,但敌人已里应外合将原本堵死的西门炸开,城外的马家军如恶狼般涌了进来,杨主任隐蔽不及身中数弹阵亡街头。董振堂获悉噩耗怒发冲冠,手持大刀亲自指挥教导队和特务团向进城之敌冲去。然而,由于兵力和弹药不足,连续三次反击均未能将敌逐出城外,部队因伤亡过大被马家军冲散分割,最后董军长只得率领身边仅有的10余名警卫战士上城退守东南角。
  
  眼见敌人为抢功从东西南三面围攻过来,董振堂决定向城北方向突围,但他在跳下城墙时因疲劳过度不慎扭伤了腰部,在警卫员搀扶下跑了不远,敌人就追了上来。董军长横下一条心命令身边战士赶快突围,自己坐在地上断后吸引敌人。他双枪齐发接连击毙冲到跟前的马家军10余名,然后将只剩最后一发子弹的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董军长和杨主任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割下他们的头颅,挂在高台城门上威吓群众。马家军为斩草除根在城内外展开疯狂搜杀,红五军其余将士除张力雄、吕仁礼和徐以新等个别同志突围外,大部分牺牲或被俘,坚贞不屈的卫生部张护士长落入魔爪后仍痛斥马匪,残忍的敌人将他活活钉死在县衙前的大槐树上。“血战高台”成为红五军这支起义铁军的悲壮绝唱。随即临泽县城也被敌人攻陷,占据上风的马家军调集主力回头扑向倪家营子,痛失一臂的西路军进入了为生存而抗争的极端困难阶段。
  
  西路军总部接到临、高失守的消息,于1月21日拂晓趁敌人尚未四面合围的机会,集中剩余兵力迅速突围东返。马家军收缩包围圈后只捉到几百名重伤员,气急败坏之下将他们全部赶进一个大涝池,用骑兵反复践踏成肉泥方才罢休。
  
  1月26日至27日,撤退到西洞堡的红西路军经过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后,突然杀了个“加马枪”,将尾追而来的敌宪兵团全歼,并击溃敌手枪团,取得了兵败祁连前的最后一次胜利--“西洞堡大捷”。
  
  就在此时,中央电报要求红西路军就地坚守两个月待援。红西路军总部在陈昌浩主持下,于1月28日在龙首堡召集军政扩大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做出了重返倪家营子的决策,刚有转机的1。3万将士再次扑向虎口。
  
  红西路军二返倪家营子后,依托当地屯庄逐次收紧阵地,与6万多马家军和反动民团苦战20多天,不得不二次突围到威狄堡,复因无法立足又三返倪家营子。坚持五昼夜后,虽然红军在倪家营子前后毙敌上万,但自身也减员至7000多人,所余粮食只够每天喝顿稀粥,再熬下去无疑是坐以待毙。
  
  1937年3月1日,红西路军拼尽全力向祁连山方向展开第三次突围,然而马家军穷追不舍,迫使红西路军在南柳沟、梨园口、牛毛山、康隆寺等地与敌连番血战,九军政委陈海松、总供给部长郑义斋等大批干部惨死敌手,九军余部、妇女团和三十军的最后3个主力团先后全部打光。当他们出生入死退到石窝山时,全军仅剩不到3000人。西路军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石窝会议,决定由陈昌浩、徐向前化装回延安报告,剩余部队编成左、中、右三个支队分头打游击。但其中只有李先念、程世才率领的左支队历经艰险翻越祁连山,经受住了攻打安西失利和红柳园突围的考验,成功到达新疆并保存了400多革命骨干。王树声和张荣率领的两个支队除个别人辗转回到延安外,包括九军军长孙玉清、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在内的大部分同志牺牲或被俘。
  
  红西路军在历时近半年的战斗中,前后歼敌2。5万多人,自身也付出了近万人牺牲的代价,除近5000人返回原籍或流落当地外,其余被俘将士遭到了马家军的肆意屠杀和摧残。在中央和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有4424名被俘同志被营救归队。
  
  红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有力策应了河东红军主力“逼蒋抗日”的战略行动,并在甘肃大地播洒了革命的火种,为后来大西北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献身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6-20 19:39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17:5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老Q最近为红西路军纪念馆写的战史资料,本想发到孙子上,可那儿军迷太少,冷清的很,贴到江天请各位杂文家踊跃拍砖,发表评论,共同研究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3#
发表于 2009-6-18 18:39 | 只看该作者
西路军来自红四方面军,西路军的主力大都是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其军官大都是二十多岁到三十出头,原是红四方面军的精干力量,后来只剩下500多人。
西路军,孤军深入西北,后勤补给不足,缺少援军支援,几乎是全军覆没,但西路军浴血杀敌、顽强战斗的史实可歌可泣,值得万世瞻仰!
伟大的西路军万岁!
强烈建议版主精华支持! :victory: :victory:
4#
发表于 2009-6-18 19:0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读来令人沉重。
5#
发表于 2009-6-18 20:0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三楼的回复,想到四方面军的历史——这个军队非常能打硬仗,有一半以上的军人是红安人。红安后来有“共和国第一将军县”之称。主帖还要下来仔细拜读。

问候楼主。
6#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2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言者 的帖子

欢迎言兄,本来原文有大胆的评述,单位领导怕惹麻烦,删了。文中尽量使用官方结论,客观记叙,没敢放肆--请大家谅解
7#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2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玉德 的帖子

玉德兄,不吵不成交啊--请多拍砖
8#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2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一水 的帖子

水文友,请教一下:红五军到底应该算一方面军的(前身系宁都起义的红五军团),还是四方面军的(过草地时,五军团只剩下千把人,张国焘给补充新兵和干部,趁机吞并了)?好像中央没承认将该军划出去。
9#
发表于 2009-6-18 20:42 | 只看该作者
红西路军战史
听一位老中医讲过这些历史,很悲壮,可歌可泣!
问好,希望成为好朋友!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20: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院长看着面熟,是不是武林风上那厉害的一尘师父?别以为穿了制服,老Q就认不出来
11#
发表于 2009-6-18 21: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三虎 于 2009-6-18 20:33 发表
欢迎言兄,本来原文有大胆的评述,单位领导怕惹麻烦,删了。文中尽量使用官方结论,客观记叙,没敢放肆--请大家谅解

三虎朋友你好!
看了文章,为文章中流露出的信史精神叫好!你能把此文章发我邮箱吗?[email=?wjlng@163.com]wjlng@163.com[/email]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09-6-18 22:06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9-6-18 22:04 | 只看该作者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战争与和平,合作与争斗,忍耐与挑战,苦难与安康,生与死,疾病与健康,爱与恨,烦恼和愉快,渴望与失望,总是交替出现,让人找一到出路。
13#
发表于 2009-6-18 22:05 | 只看该作者
徐州儿歌:"九里山前古战场,儿童拾得旧刀枪"
中国历史上,国内战争数量也很大.而战争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饥饿.
14#
发表于 2009-6-18 22:06 | 只看该作者

王三虎与杜甫

读史诗有两人必看,一是杜甫,一是王三虎。
15#
发表于 2009-6-18 22:10 | 只看该作者

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

国共两党理应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反思过去的往事,吸取教训,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握手言欢,共同构筑鼎盛中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7 10:22 , Processed in 0.61705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