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的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0 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的祖先,真是太精于“说”!

今天偶然看了一个短小的帖子,内容是关于探讨“讲话”与“说话”之间的区别的文章,而作者的文意主要是想证明:“讲”字因为是用一个“言”字加一个“井”字组成,所以“讲话”这个词的表意就很有可能是冠冕堂皇地给听者设置圈套或陷阱,而“说”这个字,却是由一个“言”字加一个“兑”字组成,于是作者就判断“说话”这个词,很有可能是指代讲信誉的意思,也即“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要兑现”。

汉语是象形字居多,但也不乏形声字,更不乏表意字。

从象形的因素来考虑,这段帖子的作者也许可能言之成理,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地对古人所创造的关于“说”的汉字进行一番考证之后,就会突然发现:我们的祖先,实在是太精于“说”了。

不过就是张嘴“说”些什么而已,然而我们的祖先却发明了无数关于怎样去“说”的表意方式,由此我开始相信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会拥有像汉语这样如此多样的关于“说”的单字或词汇,而这一点,也可能就是汉语最突出的特点所在吧。
    我们暂且来看看至少有多少种常见的关于“说”的动意性汉字。

-----------------------------------------嗦……。

上面所列举的每一个汉字之表意,估计都不完全相同,而在使用方面,也几乎都或多或少有些差别,而把这些单个的汉字随意进行两两组合,也依然能衍生出表意更多的“说”法出来,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实在太精于“说”这档子事儿!

而在我国历史的民族文化中,占比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且生命力也最旺盛的文化,恐怕就是这种关于“说”的文化了!

上下五千年的古典文明,的确孕育出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然而自从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关于“说”的文化,很显然逐渐占据了我国文化历史中之最重要的统治地位——在此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其他种类的文化形式在社会地位及社会影响力方面能超越这种“说”文化的现象。

这种“说”的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文化形式,几乎统治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与此相反,关于如何“做”的文化,却很显然越来越滞后于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所以我国在处于封建社会之末期时,才会被西方老外们用鸦片烟膏及坚船利炮给硬生生地捅开了国门!

虽然我们的祖先早就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供选择使用的“说”法,但现在这个世界,早已不是那种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畅行于天下的春秋战国时代了——现今时代的本质特征是:谁做的更好谁就更有资格说话!

我们一向喜欢痛骂日本,不过日本也的确该骂,谁让日本老是喜欢欺负我们来着。

可现在我们也的确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为什么刚战败时的日本全国都穷得叮当响,甚至小孩都没裤衩可穿,然而仅仅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就稳稳当当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这其间,甚至还曾一度跃升为第一大经济大国呢?

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最能“说”的也无非就是中国和印度。

原来我们都在深受佛教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在发展民族科技与国民经济时,根本就干不过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督教国家——基督教的主要教义是教导人们用劳动去创造人间天堂,而佛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劝导人们用苦行去磨炼身心。

而最消极的一面也正是:只知道光说不练的儒家学说与佛教之几千年的大吸收大融和,造成我国的“说”法越来越趋向精彩纷呈且更光说不练的地步了!

我们在惊异于祖先们的“说”法多如牛毛之同时,是否也应该以此为戒:如果我们再不学会团结民族融和力去实实在在地做些实事的话,那我们中华民族究竟到了何时才能真正强盛起来呢?

“说”的同时,也更应该学会去“做”,不但要“说”的好,更要追求去“做”得好才行,在如今时代,光说不练,只会自毁前程——个人是如此,一个集体是如此,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国家则更是如此!





2009
710

山野居士
2#
发表于 2009-7-10 11: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说文化世界一流,特别是官场的说文化,特别有讲究。
3#
发表于 2009-7-16 08:16 | 只看该作者
对“说”这个汉字的研究真是精辟。看来学识深厚。
可惜没有原创首发版权声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2:24 , Processed in 0.0470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