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53|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西来古镇的留守者(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1 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
/ 嘎玛丹增




   
    多次来到蒲江县西来古镇,在那条青石条铺砌的老街上,每次看到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以及少量的游客。老街由数百年历史的清建筑物构成,穿斗式木结构青灰瓦房,典型的川西古民居建筑式样。它的耄耋之态,对于唤醒记忆中的声音和色彩,从来都是绵软的暗合。

    西来古镇,以及众多的乡村小镇,留下老人和孩子继续坚守,并不奇怪,人们总是喜欢走向距离现代化更近的远方。

    虽然道路上布满了荆棘,年轻人还是一拨又一拨地离开了古镇,把一些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和无法离开的孩子,留在了老屋。他们的儿女或者父母,也许会在某天回到小镇,卖掉房子,接走家人,从此拉开和土地的距离。事实上,多数背井离乡的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发家致富,历来就比想象艰难。人们在小镇,大多居住了数代。个别家庭离开了,老屋依然站在时光深处,一天天老去,但房子的主人却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一般的情形是,附近的农民搬到了小镇,而离开小镇的人们,欢天喜地的到达了更加繁华和现代的城市。土地,给了我们一切,但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着离开,一代又一代地远离。人类的文明史,就在不断的迁徙中完成。

    老街上住着近1300多人,大多是退休职员、教师、工人,每月可以领取微薄的退休工资。有临街铺面的家庭,作为家人生计的来源,用于出租或自己经营。还有一部分家庭,原本是附近的农民,虽然住在老街上,依然过着农耕生活。在西来,你随时都可以看到檐下堆满了秸秆、菜蔬和柴禾。老人佝偻着身体,在街面上翻晒刚刚收割的粮食。经营五金、日杂、服装、药品、丧品、农具等商铺,以及苍蝇馆子(小饭馆)林立地开着,清一色的铺板门,门板已被蝼蚁画满了地图。每次到西来都没有遇到赶场天,老街很安静,几乎看不到食客或买主,在铺面门口进出。老板们坐在屋子里,瞌睡或永远都在忙活着什么。 

    各式各样的茶馆,在老街上最多。四川人喜好棋牌,茶馆之多,远远胜过中国的其它任何省份,大赌小赌,通常都在茶馆进行。西来也不例外,除了茶馆,在街檐、院落、巷子里、树阴下,任何一个经过的地方,都可能看见坐在牌桌上的老人。西来古镇口,有一座初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文风塔(惜字宫),修葺于道光13年,这座有古镇代表意义的古建筑,旧时专门用于烧毁写有字墨的纸张。塔高13米,砖石结构,由下到上三重檐。塔形六棱状,飞檐吊铃,塔身上有戏曲人物,配有九曲篆文,官神雕像端坐于塔基底座,他的上方就是烧纸祈福的灶眼。历史上,西来古镇尊儒崇文之风盛行,惜字宫承载的记忆,就是民众对文化的尊崇。你可能看过许许多多、各种式样和各种花纹图案的塔,但不一定见过戏剧故事作为雕像的塔。

    镇口有家老茶馆,就在著名的文风塔对面,没有装修,但空间很高,接近房顶的竹篦墙体,面泥已经脱落,阳光就从那里挤了进来,给人造成老屋随时可能倒塌的险象。竹椅、木桌、搪瓷茶杯,茶叶是老树叶炒制的夏茶,烧水用的也只是普通的铝壶。见不到那种没有光泽的铜壶和细瓷的盖碗。五角钱一杯茶,管你喝够,从早上开门喝到打烊都可以。人们的精力和眼睛都在牌局上,对游人在房子里的拍照毫无反应,不拒绝也不惊诧。茶馆是西来最热闹的地方,也是人们娱乐、交流、解决邻里纠纷、互相纠缠和流言蜚语的场所。每天“打打小牌、赌赌小钱、喝点小酒、早睡早起。”这是一种简单的幸福,也是西来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张乐汝老人已经77岁了,祖上三代都在镇上教书。他的祖籍广东,一再重复祖辈在小镇居住很多代了。但他已经不能准确地记忆,自己的祖上在什么时代,因为什么原因迁住于此。问过许多老人,没人记得清楚。文革中,“族谱”也是革命的对象,多数家庭记载血脉根须的家谱,已被彻底革命。跟着张乐汝老人,到了原“王爷庙”旧址,地表上面矗立着一栋四层楼的水泥建筑,根本看不到气势恢宏的寺院痕迹。作为茶马古道上,西去吐蕃的繁华场镇,更是无迹可寻。灾害、战争、不明原因、革命、工业化、现代化,把一切陈迹都删除了。

    2006年12月8日,一具在地下埋藏了3000多年的古巴蜀国船棺,在西来出土,让无数专家学者兴奋不已。这具船棺长6.8米,直径1.5米,由一根树龄超过1000年的楠木凿制而成。船棺内出土环首铜削等64件文物,其中被命名为“巴蜀图语”的符号印章,震惊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这个没人读懂的符号图语,对于破解巴蜀古国失踪之谜,似乎又多了一个可能。我们的祖先在大地上留藏了无数秘密,有的被记载了下来,有的没有文字记录,还有的被不明原因或人为的毁掉了,许多空白的历史真相,于今只能通过不断的发掘,寻找和发现一些证据,用以证明古人在地球上存在过的蛛丝马迹。无疑,张乐汝的先祖,应该是清朝初期来到西来的。四川在经历了流寇张献忠屠城、南明残军和清军的血腥屠戮之后,蜀地居民“十不余一”,西来古镇的先人们拖儿带女,走进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遗憾的是,在革命中,那些狂热的榔头,不仅彻底荒隔了张乐汝们追宗溯源的道路,也完全毁灭了见证历史和文化的旧物。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曾经被彻底革命的对象,会在时间的默许下,成为极端怀念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文物和旧迹,遭遇到了灭顶之灾,不得而知。王爷庙、清林寺、观音庙、羊观庙……所有神的居所,一个都没能幸免,仅仅作为名字,遗址于老人们渐渐模糊的记忆。 

    十年前,张乐汝老人廉价卖掉了老街上祖传的铺面,在新街重新修造了住宅。这是老人一生中,至今仍后悔不已的错误决定。儿子居家成都,老人和女儿生活在一起。日子虽然过得紧紧巴巴,但能够天天穿行于落满了祖先脚印的老街,老人显得十分从容和安心。老人说起话来没完没了,恨不得向你唠叨老街所有的往事,声音洪亮,表情生动,对古镇的旧年充满了真挚深切的怀念。 


2#
发表于 2009-7-11 1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很安静的叙述 很沉稳的文章  喜欢 问好!

3#
发表于 2009-7-11 1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历史的与生活的感悟与场景相得益彰,大气之笔。学习

4#
发表于 2009-7-11 2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  去过很多蜀地的古镇,却在丹增老师的笔下才真正体会到它们的凝重和沧桑。
  非常喜欢丹增老师的文笔,细腻而大气!

5#
发表于 2009-7-11 2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文笔从容沉稳,历数古镇风貌和历史渊源,一篇厚重佳作!精华支持。

6#
发表于 2009-7-11 21: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很好看的一篇介绍地域人情的文章.学习问好

7#
发表于 2009-7-11 21:53 | 只看该作者

读嘎玛丹增散文《西来古镇的留守者(上)》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  远方的一处古镇,被纳入作者的视野与心怀,写下这篇新作《西来古镇的留守者(上)》。落笔从容,笔触细腻,从容与细微之中,体现出一种个性的认识与意境。

8#
发表于 2009-7-12 0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其实,像文中所述,农村的想进镇,镇上的却想进城。“土地,给了我们一切,但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着离开,一代又一代地远离。人类的文明史,就在不断的迁徙中完成。”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打捞出历史清晰的版本。面对这种版本,作者的思维不可能不从历史到现实之间来回的奔走着。奔走中,有对历史的追抚,有对现实的感叹。追抚中,西来古镇就是手心滑过时的突起物;感叹中,它们又是眼中没有着色的风景,古镇见证了这里曾经的喧腾与落寞,兴旺与颓废。支持精华!

9#
发表于 2009-7-12 1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很多过往的事与物,正在时光的流逝中消失,而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只是保留这样一个回望的姿势!
深习过这深厚文字!问好你!

10#
发表于 2009-7-12 1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还原历史风貌和人文风情,很有古镇的气息,问好!

11#
发表于 2009-7-12 1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  古镇是时代的见证,也是岁月的缩影,透着凝重与沧桑,对其风貌的展现和历史事件的穿插,妥帖、自然。文字质朴、细腻,开合自如,欣赏并问好嘎玛兄,支持精华!

12#
发表于 2009-7-12 16:12 | 只看该作者
大赏!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这种游记随笔其实很难写,没有一定功力和角度,对读者是没有吸引力的。
问好~
13#
发表于 2009-7-12 21:01 | 只看该作者
对这副图,印象深刻。
多种意象的穿插,就像时光在老街上的斗转星移。
而如今,这样的留守,不仅仅在西来古镇。
我们在抛弃,不断地抛弃,最后的最后,是抛弃自己。
14#
发表于 2009-7-12 22:57 | 只看该作者
对一个古镇景象的叙述和描写传承的是一种人文文化。
精炼的文笔,细心的观察,透彻的理解。
15#
发表于 2009-7-12 23:23 | 只看该作者
嘎玛丹增老师好!西溪先阅读,明天回复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4:06 , Processed in 0.0551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