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泥墙 [打印本页]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3 07:57
标题: 泥墙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


[/杜永生]

  上周日中午,在老家。二叔准备了饭菜。桌上坐着的几个乡邻都是和二叔年龄相仿的叔叔,他们都已进入了人生的花甲之年。尽管一辈子在耕作着土地,尽管岁月沧桑他们的面孔,可他们的身板依然硬朗,精神依然矍铄,依然从事着各项农活。他们不仅是种田的老手,而且,每每回望从清贫困顿岁月里熬过来的日子,总是唏嘘不已感喟不止。我最能感受着他们这种交织着生活与命运的跌宕和情愫的悲欢。他们中只有村支书是老退伍军人,其他都还没上过几天学,几乎都是从十来岁就开始从事着农活。生活的磨砺,在他们的身心烙上了一道深彻的印痕;生活的积累,更使他们对现今生活充满着自信。
  饭桌上,我始终注视着他们的双手。这是一双勤劳的手。这双手骨节粗大,皮肤粗糙。这双手,在如百科全书的土地上翻阅了一辈子,终将贫困交加的生活盘运操持的滋滋润润穰穰满家。我充满着敬重之心,问了几位叔叔,你们的手到了冬天还会皱襞开裂、还会特别难受吗?他们异口同声的答,到了冬天,这双手就皲裂很难看。或许是因为我这样的问,而引起了二叔的关注。他突然之间说到曾经泥墙的情况。他说,我这双手,有十多年的泥墙经历呢,每年都要经历十多次的泥墙。而泥墙对于手的伤害还是很明显的。说到泥墙,儿时的生活场景倏地被激活。
  泥墙,是一项和脱土坯一样非常辛苦的活儿,也是当时必须要做的。一般是在夏末秋初来完成。就是用泥巴粉饰墙面,起到维护墙体的作用。由于过去农村很多都是稻草房土坯墙,土坯墙连年遭受着风的剥蚀雨的浸洇,如果不经常泥之,随时都会有垮塌的可能。所以,基本上每年都需要精心泥上一次。
  泥墙不能使用水泥,也不能使用沙浆,只有使用烂泥。泥墙的重点是外墙(山墙)。它长期暴露于外,直接遭受着雨淋日晒的煎熬,最容易受到伤害,也是最需要及时保护或保养。泥墙时需要的烂泥也是极为考究的。要选好泥土,泥土的颜色灰了没有粘性,黑了杂质多,黄了粘性强,这些都不在选择的范围。必须选择那些颜色泛白的,当时,公场的东下沿是块凸起的山地,这里的土质就是最好的泥墙材料。后来,由于需求量很大,不大的一块山地却成了低于公场三米多深的一个大坑。而往后再有需要这种泥土的就只能求助于附近的生产队(姚搂或项庄)了。这种泥土泥墙后的墙面晾干,不仅颜色耐看,光趟,而且,出现裂缝的几率小,还能坚持到来年。
  将这些泥土选择好并用篮罩子或板车挑运回家,在自家的门前,摊开晾晒干,拍碎后还得将其中的杂质,譬如一些碎玻璃或破碗渣子等,都要挑拣出来,以防划伤手心。为了增强泥土的张力和粘性,还要在泥土里掺搅着一定量的稻紊子(屑子)。所以,每到秋收后,许多人家会将扬场后产生出的稻紊子留存着,待到来年泥墙之用。
  和泥,是一项重要的程序。泥和的要粘而不稠,熟而不腻。太粘,泥墙时就糊拓不开;太熟,墙体容易出现坑坑洼洼。掌握了和泥的诀窍,泥出来的墙面光滑,也经久耐损。
  和泥,有时候是用耕牛,牵着它一个劲的在上面来回的踏踩。也有人光着脚丫子踏踩的。反正效果都是一样的。我是踏踩过的,那只是出于一种好奇,轻盈的身体根本起不了和泥的作用。
  泥墙前先要把墙面铲一下,将那些松垮酥黑的墙皮铲掉,此时,整个墙体裸露出的就是土坯块子的痕迹。这个时候,还需要将用水将墙体喷湿,在洇潮的情况下,才可以真正的动工。泥墙基本上是两个人协作来完成,一人泥着墙,一人递着泥。一般都是两口子,但泥墙的一定是丈夫。我印象中,家里再次的泥墙是在我六岁时,是在初夏。当时弟弟刚出生不久,母亲不能做递泥的活,父亲就一个人来完成,不仅爬上爬下,也影响进度。我就主动的要求递泥。当时,父亲并不阻挡,只是说,每次铲少点泥。尽管年龄小,但还是能拎得起、递得上一小桶泥巴的。父亲在上面接泥抹墙,我就在下面观望着,随时听候,随时运泥。不过,头顶上也沾粘着许多掉落下的泥巴。那时的土坯墙不是很高,但从墙檐开始一直往下离地面还是有两米至多距离的。攀高的工具要么搬张大桌子,再架上条凳子,基本就能够得着了;要么借个梯子(很少)。其泥墙的过程颇似现在的墙体粉刷。不过,泥墙全部都是手工,不使用瓦刀之类的工具。而且,在泥墙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纠结着的小块的疙瘩手感最明显。
  泥墙,需要有一定的水准,也就是窍门。泥和的要好,泥的过程中更要细致,细腻。原则上泥在墙体上的泥不得超过3公分,厚了不行,晾晒干了就会开裂并易整块掉落;削(薄)了不照,会翻卷起翘也很快会脱落下来。还得费事,费时,费力再泥墙。所以,为了减少事倍功半,他们或请人来完成,确实请不到,也要恳求指导。村里的任爷,二叔,史叔都是泥墙的好手。他们在农闲的时候会经常被人请去泥墙,他们非常乐意这样。简单的饭菜招待,外加两包“大铁桥(香烟,0.14元)”,图的就是邻里之间的感情。就像我的二叔,每年帮别人家泥墙不下于十多次。
  有些人家还会在泥墙时,将屋顶上枯烂的稻草揭下换上新鲜的,以减少遇雨时“外面下着,屋里滴答”的现象。还有在泥好的山墙体上再铺排上三道等距的、厚实的稻草,这些稻草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并切割整齐后铺排上的。甭小看这三道稻草,就像是给整个墙体穿上了蓑衣,起到护体的作用,也能延长墙面的寿命。而这些厚实齐整的稻草还会引起麻雀们的兴趣,它们会在这里嬉戏打闹,将稻草扒拉的凌乱不堪,还有极个别的燕子会在春天将自己的巢窠安在最上层的稻草里,既隐秘,温暖,又惬意,安全。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农村生活越来越受到我们的羡慕与想望。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全文2310个字,于09728晚)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9-8-13 08:14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阅读弥漫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新作,笔致清疏,轻灵工秀,表现出平实情深的艺术风范。小时候我也干过泥水活,又脏又累人,可年年都得干,不然雨水无情,会把墙面冲的坑坑洼洼。好文!精华支持。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09-8-13 08:2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干净洗练的文字,表述着一种真挚朴素的情怀。我想,唯有经过生活炼狱的人,才会品位到如此甘醇的生活的美酒。朴素无华的墙体,影射的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本身;而那一道道筑墙的工序和用在上面的细腻的心思,难道不是跋涉生活中的智慧和深思?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一切外在的物质的事物都会刻上清晰的年轮的印记;唯独那份沉积心底的质朴情感,在时光的流转中弥散出愈来愈浓烈的芳香。
这,就是跋涉者充实、感恩的理由;也是荡涤一切艰辛和孤寂的理由。喜欢这篇感情质朴的怀旧文章!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8-13 08:3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泥墙,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我们这里也有泥墙的工匠,东家请李家邀,吃香呢.杜版的文字,从泥墙写起,过渡到今天住上楼房的变迁,自然,特别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激发我们感恩生活,热爱生活.作品的生命力和振撼来是来源于生活,只有来源于生活底层的记录,才是一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杜版的文字,娓娓而述中蕴含着这种高度,亲切\是历史场景\曾经岁月的复活.学习好文!问好


作者: 紫逸飘絮    时间: 2009-8-13 08:5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干净凝练的文字,浓郁着乡土文学的气息,学习并欣赏了,问候永生哥,祝开心一整天啊!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9-8-13 09:04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娓娓道来,将平常的活计生动地讲述给读者,引着读者走进了朴素的生活。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8-13 09:0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文笔细腻,描述缜密,语言朴实,无疑这对于描写泥墙的过程而言是起到了质感客观的烘托作用的。皲裂的双手为切入点,铺垫了泥墙的艰辛程度;选择泥墙的土,泥墙的窍门,以及在山墙体上铺排稻草等关于泥墙的方方面面的细节,无不浸透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愫,淋漓地体现出了细处落笔映衬感性意境的宏阔性的文章韵致,并从泥墙这个具象点衍射出乡村生活的生动场景,惟妙惟肖地凸显了泥墙就是不断用自己的劳动,构建生活、期盼美好未来的意义所在。作者的文章总是接满了地气,自然而又淳朴的韵致总是十分浓烈,这无不昭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一直都处在从混沌走向清纯的过程之中,所谓文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欣赏美文并支持精华!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9-8-13 09:12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泥墙,本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活计,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非常生动,通过这种活计的回忆性记述,引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
确实如此,我们这儿也一样,农村都建起了小区,成了小城市。


作者: 西北明月    时间: 2009-8-13 09:5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农村生活越来越受到我们的羡慕与想望。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好文,欣赏!问候杜老师。


作者: 晓君    时间: 2009-8-13 11:04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0 编辑 <br /><br />文笔细腻,质朴。这道活,是我们父辈沧桑的历史见证,现在看到它的印象也不多了。虽然,岁月风蚀残年,但也许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血脉。也许,我们应该有很多幻想----关于亲情,关于生活。读你的文章总能被一中浓郁的情绪所感染着,有韵有味-----。问候!


作者: 心中的秘密    时间: 2009-8-13 11:08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8-13 07:57 发表
泥 墙

[文/杜永生]

  上周日中午,在老家。二叔准备了饭菜。桌上坐着的几个乡邻都是和二叔年龄相仿的叔叔,他们都已进入了人生的花甲之年。尽管一辈子在耕作着土地,尽管岁月沧桑他们的面孔,可他们的身板依 ...




文章开头自然的进入主题,由农民的手在冬天的皲裂写到土房的山墙,再到泥墙,层层深入,形象细腻的语言很自然的在读者的眼前展现泥墙的情景,生活气息浓重。
十分敬佩杜老师的文笔!
学习!问候杜老师!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09-8-13 11:10
读永生《泥墙》感受
  这是一篇怀旧性的乡土农事文章。纵观全文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可读性强。我们读一篇文章,能否吸引我们读和卒读是关键,这就在于涉及到的内容和文字表现力的问题。这样的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读,耐读,不仅在于新鲜了写出了泥墙这样农村长大的人都司空见惯的内容,而且在于其文字的质朴流畅和其中渗入的深厚情愫。
  二是题材不俗。永生一直运笔于农村农事农人,总有挖掘不尽的鲜活素材题材,而且,据我观察,他没有雷同过,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和仔细思考研究。该文写泥墙,我是见过的,也自己参与过,写得令人信服。
  三是文章情景交融。也是我常评他的散文味浓。文章写泥墙的全过程,选土、和泥,上墙,除了首尾的交待和照应升华外,情愫和引申意义其实本身就融在细腻的叙述里。如果文章能透出言外之意,景外之象,本身就是好文章,大文章。该文具备这点,因此令人喜读,读而有趣有味,使作者与读者能够较好地合鸣起来。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8-13 11:18
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农事活动的真实写照,历历在目,叫人破案叫绝。我们这里现在大部分都住上了瓦房,但依旧有少量的泥房子,还需要泥墙。这种活我也曾经干过,很费劲。但没有见过要牛来踩泥的,原先的暑假常干这样的活。你的最新力作也启发了我,乡村生活永远有写不完的话题,关键是用心去挖掘、真情去开拓。我要好好向你学习取经。问好朋友!
作者: 俄克勇    时间: 2009-8-13 11:30
问好杜版,充满乡土气息的文章,学习了。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9-8-13 12:09
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乡土气息浓厚的怀旧文字。这样的生活场面已经不多见了,但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永远占有一席之地。问好杜老师!
作者: 落梅    时间: 2009-8-13 14:52
此文应该算是作者尤为出彩的一篇佳作。
从一双粗糙沧桑的手中回忆起过往岁月里的黑白剪影。纵算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没有在乡间见过泥墙,从作者细致的表达中也能读出那份质朴与浓情。
我是见过泥墙的,只是不曾有这样的经历,回首那段朴素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作者: 若水    时间: 2009-8-13 14:55
乡土的气息时刻充实着我久居城市二十年的光阴里,过去的日子如泥墙、脱坯、垒墙基、打夯、挖河等等,那些闪耀着千年古朴文风和智慧的劳作,时刻震撼着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读杜版的文字,那些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字字含情,透露着对劳动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以及对现在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好文,学习!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9-8-13 14:58
我们这里叫叉墙。小时候看见过,也是稀里糊涂的,断没有杜版记得这么清楚,这几年是完全没有了。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09-8-13 15:44
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

练达的文笔,细腻的描写,文章结尾处对主题的提炼和升华,都值得学习。遥握,问好。
作者: 清浅居    时间: 2009-8-13 16:30
时光无语,岁月无语,但对古老记忆中的人和事却清晰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无需多少惊艳的杜撰,和夸张的陈述,就是这样平淡而又本真的文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世事的变迁!
问好,杜老师,老师那么辛苦,注意休息,远握!
作者: 炬焰炯炯    时间: 2009-8-13 16:50
学习,问好永生兄长!
作者: 洪水河畔    时间: 2009-8-13 17:28
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乡土气息浓厚的怀旧文字。这样的生活场面已经不多见了,但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永远占有一席之地。问好杜老师!
作者: 川媚    时间: 2009-8-13 17:39
感觉很新鲜,我的童年记忆中,就没有这一个章节呢。

杜版此文感情冷静深沉,大有别一种韵致。
作者: 紫逸飘絮    时间: 2009-8-13 19:40
再来学习永生哥的乡土文学,问好!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9-8-13 21:11
这些属于乡村生活的现象与往事,反映得是特定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泥墙”作为那个年代的特有符号,呈现出乡村历史进程中,特有的人文视角和味道。永生的文笔自然、鲜活,既有身临其境的描绘也有时光回顾的感受和体会。
确实不错。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9-8-13 21:16
一件事物,如果面临着消失,如果在作者的记忆里涌现,它就具有美的特质。用文学手段去表现出来,就是美的文章。读杜版文章,信然。
张中行的《负暄琐话》,也就是写消失了的美。
作者: 清风拂面    时间: 2009-8-13 21:30
一直到现在,我每每想起老家,都忘不了那围在庭院周围的泥墙。旧是旧的,却是留满了深切记忆的一道墙。
问好永生。这样的文字,因为有根基,更显出厚重来。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8-13 21:43
再次欣赏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格的生动写照!问好朋友!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9-8-13 21:47
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把乡村以往常见的泥墙用细致的笔触描绘出来,更重要的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切泥墙的人所拥有的一种神情和韵致,反映了父辈们曾经的生活情形,是历史的淳香,是岁月的见证。欣赏、学习,头号好杜版!
作者: 木祥    时间: 2009-8-13 21:59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农村生活越来越受到我们的羡慕与想望。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细致的对泥墙的描写,是用心体会来的.结尾是对描述的精彩总结.
作者: 刘敬胜    时间: 2009-8-13 22:16
乡土气息浓郁  文字细致耐读    欣赏!!!!!!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09-8-14 01:06
拜读,美文连同妙评——感觉中财论坛,这里,真是高手如云!
问好杜版!
作者: lcn1001    时间: 2009-8-14 05:18
他们都已进入了人生的花甲之年。尽管一辈子在耕作着土地,尽管岁月沧桑他们的面孔,可他们的身板依然硬朗,精神依然矍铄,依然从事着各项农活。
                  浓浓的乡土气息,清新的文笔。拜读并问好!
作者: 掩帘听雨    时间: 2009-8-14 06:57
泥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蕴藏着逝去的时光。一篇深情的讲述,把我带入儿时的回忆。欣赏并问好杜版。
作者: 若荷    时间: 2009-8-14 07:27
那种房屋已经不多见了,有一次我去一个乡村,发现住在为种房里的全都是老年人,年经人已经没有人住了。我婆家有个二姨,老两口把新房让给儿子,自己买老房子当老年房住着,房子还是泥坯墙,里面很窄小,房梁也不高,只是感觉很温暖一些,只温暖两字,就让人怀旧了。
作者: 寂寞沙洲    时间: 2009-8-14 07:34
这样亲切又遥远的生活场景又才不的文字里感受到了,充满着泥土的气息,充满着感恩的心,祝杜版主周末快乐!
作者: 紫逸飘絮    时间: 2009-8-14 08:49
像永生哥这样的文笔,我不要细细拼上三次都没出味的,好文章就是如此,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04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8-13 08:14 发表
阅读弥漫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新作,笔致清疏,轻灵工秀,表现出平实情深的艺术风范。小时候我也干过泥水活,又脏又累人,可年年都得干,不然雨水无情,会把墙面冲的坑坑洼洼。好文!精华支持。


非常感谢高版主的鼓励。你的点评给了我极大的鞭策。紧紧握手!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04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09-8-13 08:21 发表
干净洗练的文字,表述着一种真挚朴素的情怀。我想,唯有经过生活炼狱的人,才会品位到如此甘醇的生活的美酒。朴素无华的墙体,影射的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本身;而那一道道筑墙的工序和用在上面的细腻的心思,难道不是跋 ...


我注意到你的点评。很专业,也很剀切。这是很难得的。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05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09-8-13 08:30 发表
泥墙,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我们这里也有泥墙的工匠,东家请李家邀,吃香呢.杜版的文字,从泥墙写起,过渡到今天住上楼房的变迁,自然,特别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激发我们感恩生活,热爱生活.作品的生命力和 ...

大相的点评让我感动着。至于写作乡土文字,你是好手。多向你学习。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06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8-13 08:52 发表
就像即将绝版的土屋,在时代的变迁里,泥墙是即将失传的手艺,尽管无需抢救,但文学不能漠视任何一种事物的消亡,哪怕是自然的淘汰。透过生活的表层,其实触摸到的是一粒种子对那片土地的关照和回报,还有时代跳动的 ...


感谢你一直以来给予的悉心的点评与热情的鼓励。我始终把你的点评收藏下来,经常翻出来欣赏,体会着。尽在不言中。紧紧握手!多多联系!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07
原帖由 紫逸飘絮 于 2009-8-13 08:57 发表
干净凝练的文字,浓郁着乡土文学的气息,学习并欣赏了,问候永生哥,祝开心一整天啊!


感谢灿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07
原帖由 跃农 于 2009-8-13 09:04 发表
娓娓道来,将平常的活计生动地讲述给读者,引着读者走进了朴素的生活。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0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8-13 09:08 发表
文笔细腻,描述缜密,语言朴实,无疑这对于描写泥墙的过程而言是起到了质感客观的烘托作用的。皲裂的双手为切入点,铺垫了泥墙的艰辛程度;选择泥墙的土,泥墙的窍门,以及在山墙体上铺排稻草等关于泥墙的方方面面的 ...


非常感谢敬老悉心点评与热情的鼓励。每次,从您的点评里,我收获了很多启示或教益。这是尤为难得的。点评里殷殷的期待,切切的指引,我感动。我铭记。在这里,有您。尽在不言中。敬礼!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0
原帖由 跃农 于 2009-8-13 09:12 发表
泥墙,本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活计,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非常生动,通过这种活计的回忆性记述,引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 ...


再次感谢你的悉心点评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1
原帖由 西北明月 于 2009-8-13 09:57 发表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农村生活越来越受到我们的羡慕与想望。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 ...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鼓励。握手!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1
原帖由 晓君 于 2009-8-13 11:04 发表
文笔细腻,质朴。这道活,是我们父辈沧桑的历史见证,现在看到它的印象也不多了。虽然,岁月风蚀残年,但也许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血脉。也许,我们应该有很多幻想----关于亲情,关于生活。读你的文章总能被一中浓 ...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悉心的点评。多联系!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2
原帖由 心中的秘密 于 2009-8-13 11:08 发表




文章开头自然的进入主题,由农民的手在冬天的皲裂写到土房的山墙,再到泥墙,层层深入,形象细腻的语言很自然的在读者的眼前展现泥墙的情景,生活气息浓重。
十分敬佩杜老师的文笔!
学习!问候杜老师!


感谢朋友悉心的点评与热情的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3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9-8-13 11:10 发表
读永生《泥墙》感受
  这是一篇怀旧性的乡土农事文章。纵观全文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可读性强。我们读一篇文章,能否吸引我们读和卒读是关键,这就在于涉及到的内容和文字表现力的问题。这样的文章之所以吸引 ...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与悉心而独到的点评。昨天因为事情多,没及时回复。但看了点评,感动着。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3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8-13 11:18 发表
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农事活动的真实写照,历历在目,叫人破案叫绝。我们这里现在大部分都住上了瓦房,但 ...


我们相互学习。你的乡土系列文字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呢。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4
原帖由 俄克勇 于 2009-8-13 11:30 发表
问好杜版,充满乡土气息的文章,学习了。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鼓励。握手!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4
原帖由 范廷伟 于 2009-8-13 12:09 发表
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乡土气息浓厚的怀旧文字。这样的生活场面 ...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5
原帖由 落梅 于 2009-8-13 14:52 发表
此文应该算是作者尤为出彩的一篇佳作。
从一双粗糙沧桑的手中回忆起过往岁月里的黑白剪影。纵算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没有在乡间见过泥墙,从作者细致的表达中也能读出那份质朴与浓情。
我是见过泥墙的,只是不曾 ...


非常感谢落梅版主关注此文,并感动于你悉心的点评。泥墙的岁月一直潜藏在内心的深处。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6
原帖由 若水 于 2009-8-13 14:55 发表
乡土的气息时刻充实着我久居城市二十年的光阴里,过去的日子如泥墙、脱坯、垒墙基、打夯、挖河等等,那些闪耀着千年古朴文风和智慧的劳作,时刻震撼着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读杜版的文字,那些场景仿佛就在眼 ...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悉心的点评。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8
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09-8-13 14:58 发表
我们这里叫叉墙。小时候看见过,也是稀里糊涂的,断没有杜版记得这么清楚,这几年是完全没有了。


感谢龙女版主的关注。泥墙不同于叉墙吧。叉墙,也是要写出来的。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8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09-8-13 15:44 发表
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

练达的文笔,细腻的描写,文章结尾处对主题的提炼和升华,都值得学习。遥握,问好。


感谢匣子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9
原帖由 清浅居 于 2009-8-13 16:30 发表
时光无语,岁月无语,但对古老记忆中的人和事却清晰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无需多少惊艳的杜撰,和夸张的陈述,就是这样平淡而又本真的文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世事的变迁!
问好,杜老师,老师那么辛苦 ...


感谢你的关注与悉心的点评。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19
原帖由 炬焰炯炯 于 2009-8-13 16:50 发表
学习,问好永生兄长!


感谢你的关注。没见过泥墙吧。握手!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0
原帖由 洪水河畔 于 2009-8-13 17:28 发表
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乡土气息浓厚的怀旧文字。这样的生活场面 ...


感谢老朋友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0
原帖由 川媚 于 2009-8-13 17:39 发表
感觉很新鲜,我的童年记忆中,就没有这一个章节呢。

杜版此文感情冷静深沉,大有别一种韵致。


感谢你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0
原帖由 紫逸飘絮 于 2009-8-13 19:40 发表
再来学习永生哥的乡土文学,问好!

再次感谢灿!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1
原帖由 房子 于 2009-8-13 21:11 发表
这些属于乡村生活的现象与往事,反映得是特定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泥墙”作为那个年代的特有符号,呈现出乡村历史进程中,特有的人文视角和味道。永生的文笔自然、鲜活,既有身临其境的描绘也有时光回顾的感受和体 ...


感谢房子版主悉心的点评。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1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8-13 21:16 发表
一件事物,如果面临着消失,如果在作者的记忆里涌现,它就具有美的特质。用文学手段去表现出来,就是美的文章。读杜版文章,信然。
张中行的《负暄琐话》,也就是写消失了的美。


感谢武版主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2
原帖由 清风拂面 于 2009-8-13 21:30 发表
一直到现在,我每每想起老家,都忘不了那围在庭院周围的泥墙。旧是旧的,却是留满了深切记忆的一道墙。
问好永生。这样的文字,因为有根基,更显出厚重来。


感谢你的关注鼓励。信息已经发了。请注意查看。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2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8-13 21:43 发表
再次欣赏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格的生动写照!问好朋友!


再次感谢文华的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3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09-8-13 21:47 发表
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想,但泥墙的记忆始终显豁于心。此刻,在我的心里,那些朴素无华的墙体显得色彩斑斓。

把乡村以往常见的泥墙用细致的笔触描绘 ...


感谢你的关注与悉心的点评。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3
原帖由 木祥 于 2009-8-13 21:59 发表
现在农村土坯房几乎没有了,瓦房也不多见了,而两层楼房已成了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农村生活越来越受到我们的羡慕与想望。泥墙,是父辈们辛劳的见证,也是当即生活的见证。尽管,岁月风蚀着年轮,时光淘洗着思 ...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4
原帖由 刘敬胜 于 2009-8-13 22:16 发表
乡土气息浓郁  文字细致耐读    欣赏!!!!!!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很佩服你,一年之内在大报上发表了那么多文章。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5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09-8-14 01:06 发表
拜读,美文连同妙评——感觉中财论坛,这里,真是高手如云!
问好杜版!


感谢你的关注。真向往你在大山里生活的那些日子。真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5
原帖由 lcn1001 于 2009-8-14 05:18 发表
他们都已进入了人生的花甲之年。尽管一辈子在耕作着土地,尽管岁月沧桑他们的面孔,可他们的身板依然硬朗,精神依然矍铄,依然从事着各项农活。
                  浓浓的乡土气息,清新的文笔。拜读并问好!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5
原帖由 掩帘听雨 于 2009-8-14 06:57 发表
泥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蕴藏着逝去的时光。一篇深情的讲述,把我带入儿时的回忆。欣赏并问好杜版。


感谢你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6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9-8-14 07:27 发表
那种房屋已经不多见了,有一次我去一个乡村,发现住在为种房里的全都是老年人,年经人已经没有人住了。我婆家有个二姨,老两口把新房让给儿子,自己买老房子当老年房住着,房子还是泥坯墙,里面很窄小,房梁也不高, ...


其实,这种土坯房子还是比较塌实的。就有一种冬暖夏凉的感觉呢。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7
原帖由 寂寞沙洲 于 2009-8-14 07:34 发表
这样亲切又遥远的生活场景又才不的文字里感受到了,充满着泥土的气息,充满着感恩的心,祝杜版主周末快乐!


感谢沙洲的关注与鼓励。也祝你周末愉快!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0:28
原帖由 紫逸飘絮 于 2009-8-14 08:49 发表
像永生哥这样的文笔,

我不要细细拼上三次都没出味的,好文章就是如此,问好!


再次感谢灿的鼓励。我只是写了生活的过往而已哦。握手!致意!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09-8-14 10:57
呵,上次看一个朋友的摄影,恰是在做着永生字里的活计。
我胡诌了几句小字,帖来一乐。

2.  家

青  我确信
蓝  离青不远
只要青招一招手  或者
温柔的注目

所有颜色
都在这里聚集
柔情的绿  温暖的黄  热烈的红

站在离你最近的位置
听风声和鸟鸣掠过屋顶
微笑着 看你将麦色的阳光
和着坚韧的泥土  给一砖一瓦
填满幸福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9-8-14 10:58
请杜班教我一下:怎样将图片贴上来?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09-8-14 10:58
那些颜色词语的得来,是阳光和树木以及天空。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9-8-14 11:16
近日外出去了趟青海,刚刚回来,先记号,待后学习,问好兄!

[ 本帖最后由 汤如浩 于 2009-8-14 11:17 编辑 ]
作者: 仙姑    时间: 2009-8-14 15:31
杜斑的文字和情怀,朴素无华而又色彩斑斓。致敬!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6:28
[quote]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09-8-14 10:57 发表
呵,上次看一个朋友的摄影,恰是在做着永生字里的活计。
我胡诌了几句小字,帖来一乐。

2.  家

青  我确信
蓝  离青不远
只要青招一招手  或者
温柔的注目

所有颜色
都在这里聚集
柔情的绿  温暖的黄 ... [/quote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6:29
原帖由 跃农 于 2009-8-14 10:58 发表
请杜班教我一下:怎样将图片贴上来?


哦。蜥子已经告诉你了吧。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6:29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09-8-14 10:58 发表
那些颜色词语的得来,是阳光和树木以及天空。


抒情也诗情。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6:30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9-8-14 11:16 发表
近日外出去了趟青海,刚刚回来,先记号,待后学习,问好兄!


哦。一定有不少感想了。等待着。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4 16:30
原帖由 仙姑 于 2009-8-14 15:31 发表
杜斑的文字和情怀,朴素无华而又色彩斑斓。致敬!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09-8-14 16:49
再读杜版美文,品味真挚情愫的芳醇。
作者: 符纯云    时间: 2009-8-14 17:23
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我也刚刚写过一篇有关土墙的小文章,个中细节着墨并不多。学习了!
作者: 杜文辉    时间: 2009-8-15 10:03
标题: 朴素中的深.......
 泥墙前先要把墙面铲一下,将那些松垮酥黑的墙皮铲掉,此时,整个墙体裸露出的就是土坯块子的痕迹。这个时候,还需要将用水将墙体喷湿,在洇潮的情况下,才可以真正的动工。泥墙基本上是两个人协作来完成,一人泥着墙,一人递着泥。一般都是两口子,但泥墙的一定是丈夫。我印象中,家里再次的泥墙是在我六岁时,是在初夏。当时弟弟刚出生不久,母亲不能做递泥的活,父亲就一个人来完成,不仅爬上爬下,也影响进度。我就主动的要求递泥。当时,父亲并不阻挡,只是说,每次铲少点泥。尽管年龄小,但还是能拎得起、递得上一小桶泥巴的。父亲在上面接泥抹墙,我就在下面观望着,随时听候,随时运泥。不过,头顶上也沾粘着许多掉落下的泥巴。那时的土坯墙不是很高,但从墙檐开始一直往下离地面还是有两米至多距离的。攀高的工具要么搬张大桌子,再架上条凳子,基本就能够得着了;要么借个梯子(很少)。其泥墙的过程颇似现在的墙体粉刷。不过,泥墙全部都是手工,不使用瓦刀之类的工具。而且,在泥墙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纠结着的小块的疙瘩手感最明显。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09-8-15 10:03
将普通的农家劳作工程,写得这么细致入微,看得出不仅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还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通篇流露出对平民生活的敬畏之情。
问好永生!
作者: 杨纯柱    时间: 2009-8-15 10:11
标题: 回复 1# 杜永生 的帖子
细腻生动,质朴自然,充满情趣和感情的文字!学习,欣赏!问好杜版!
作者: 绝版蔷薇    时间: 2009-8-15 10:20
又见杜版,问好!
杜版,知道你不见怪,就直言了,觉得这篇文章的开头两段,作者个人的主观导入过多,后面讲叙和泥泥墙部分极好
作者: 石丁香    时间: 2009-8-15 22:37
久不见杜版,先学习,再问好!
作者: 兰若子    时间: 2009-8-15 22:48
质朴平静的文章,欣赏学习!◎!
作者: 佳儒    时间: 2009-8-15 23:07
语言朴实,选材独特,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拜读学习,问好杜版主!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6 02:15
原帖由 绝版蔷薇 于 2009-8-15 10:20 发表
又见杜版,问好!
杜版,知道你不见怪,就直言了,觉得这篇文章的开头两段,作者个人的主观导入过多,后面讲叙和泥泥墙部分极好


感谢你的关注。你指出的很好。我会斟酌修改的。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6 02:15
原帖由 石丁香 于 2009-8-15 22:37 发表
久不见杜版,先学习,再问好!


感谢你的关注。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6 02:15
原帖由 兰若子 于 2009-8-15 22:48 发表
质朴平静的文章,欣赏学习!◎!


感谢朋友的关注。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6 02:16
原帖由 佳儒 于 2009-8-15 23:07 发表
语言朴实,选材独特,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拜读学习,问好杜版主!


感谢你的关注。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6 02:16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09-8-14 16:49 发表
再读杜版美文,品味真挚情愫的芳醇。


再次感谢你的关注。你的新文,写的很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6 02:17
原帖由 符纯云 于 2009-8-14 17:23 发表
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我也刚刚写过一篇有关土墙的小文章,个中细节着墨并不多。学习了!


看了你的那篇文章,写的内涵很丰富。我叹服!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8-16 02:17
原帖由 杜文辉 于 2009-8-15 10:03 发表
 泥墙前先要把墙面铲一下,将那些松垮酥黑的墙皮铲掉,此时,整个墙体裸露出的就是土坯块子的痕迹。这个时候,还需要将用水将墙体喷湿,在洇潮的情况下,才可以真正的动工。泥墙基本上是两个人协作来完成,一人泥着 ...


感谢本家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