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8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有关《尚书》所载的音乐史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5 0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关《尚书》所载的音乐史料


周柱铨


  《尚书》是我国重要的史籍,它也是一两千年以来研究学者最多,争议最大的一部先秦文献。《尚书》中所载有关我国古代音乐的史料不多,但常被作为重要的上古史料加以引用,很少有人去考辨《尚书》所载有关音乐的篇章其原文的时代性和真实性。笔者过去也如此。近年来,笔者有心对过去引用过的《尚书》史料作点考辨工作,略有所得,写成此文与同行讨论。?

  《尚书》所载与音乐有关的史料,主要在《舜典》与《皋陶谟》两篇。原文如下:?

  二十又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典》)?

  帝曰:“臣作朕股宏耳目……于欲闻六律五声八音。”
?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臣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益稷》)
?
  按今文《尚书》《舜典》与《益稷》篇分属于《尧典》与《皋陶谟》两篇,学者考证这两篇所记载的历史是《尚书》中最古远的,乃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但成书是所有篇章最晚的,即春秋、战国时代。顾颉刚较早提出这几篇的晚出。他说:“《尧典》《皋陶谟》《禹贡》这一组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与那时代诸子的学说有相连的关系。这时拟《书》的很多,这三篇是其中最好的。” 1923年顾颉刚给胡适的信,转引自刘起釪:《尚书研究要论》,齐鲁书社2007年版。据此,刘起 说:“足证《尧典》写成不能早于西周晚期,亦与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观点相合”
(《尚书研究要论》,第169页)。徐旭说:“疑古学派最大的功绩,是把《尚书》头三篇定归于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转引自《尚书研究要论》,第171页)。笔者认同以上观点,因为它与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历史相符。下文从音乐角度作点考证。
?
一、“八音”一词?

  在《尚书》三次出现(见上文引录)。先秦文献中,最早完整界定“八音”一词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段:?

  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说明以八种不同物质构成的乐器类别,总称之为八音。这是我国古代在有多种乐器出现之后才会出现的分类法。据考古,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当时尚无青铜出现,因此决不会有青铜制作的金类乐器。以丝作弦的弦乐器在我国最早的是琴、瑟两种,据甲骨文有弹字与弦字推断琴瑟在商代有其雏形。尧舜时代与商代相距至少在五百年以上,估计还不会有弦乐器。距今四千年以上可以肯定存在的乐器不多,计有近九千年前的骨笛(应命名为骨管更合适);近七千年前的埙,以及石鼓等。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磬是夏磬,还是很粗糙的。估计尧舜时只能有几种类型的乐器,是不可能形成八音观念的。因此,《尚书》中的几次出现“八音”一词,它的观念可以认定是后人的。笔者以为这“八音”观念有可能来源于周官府写作的《周礼》一书或相近时代。?

二、《益稷》篇中提到的乐器?

  计有鸣球、搏拊、琴、管、鼗鼓、柷、敔、笙、镛、箫、石(磬)等十一种。它们分属于八音的,有金:镛;石:磬;革:搏拊、鼗鼓;木:柷、敔;匏:笙;竹:管、箫。鸣球因不明形制,无法归类。这十一种乐器,除管、磬可能有之外其余乐器无法证明为尧舜时代所有。它们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礼乐中常用的乐器,这有文献可证。这些乐器在《周礼》已大部载入,《仪礼》《礼记》也多有记载,这可以作为《益稷》篇出于春秋、战国人之手的部分证据。
?
三、“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

  帝舜说这句话意思是要从音乐中听出政治的得失。有关八音一词,上文已论述,六律、五声的概念,可能同样来源于《周礼》及其同时代。六律是十二律的简说。十二律相当于现代乐理说的在一个八度之内的十二个半音,但古律制与现代不同,音高是不一致的。在《周礼》所记十二律名是这样:以黄钟为首律,依音的高低作半音上行排列,律名为:黄钟、大吕、大簇、应钟、姑洗、南吕、蕤宾、函钟、夷则、小吕、无射、夹钟。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问律于伶州鸠时,伶州鸠说出的十二律。其律名及律序也大致相同。其十二律是这样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按阳阴之序分作六律和六同(依《周礼》说法)。六律为阳律,文献中也常用作代表十二律。十二律的律制是在编钟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尧舜时代不具备完成十二律制的条件,所以六律一词在那时代是不会有的。我国音阶观念形成比较早,有近九千年历史,它的发展也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大家对河南舞阳的骨笛很感兴趣。其实,现在发现的25支骨笛,从最早吹出简单音阶的一支到晚出能吹出较完整七声音阶的骨笛,前后的时空差是有一千多年呢!五声音阶的阶名,春秋时代肯定已有,但其上限还不清楚。如果说八千多年前已存在音阶,那么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存在五声音阶应属可能。但从舞阳骨笛到尧舜时代也有三四千年之遥,目前考古没有提供这方面任何信息,只有到了晚商我们才从编铙、编镛、编磬、特别是五音孔埙得到较多的音阶以至有半音应用的信息。所以“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一语,帝舜在那时代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笔者以为此语也可能源自《周礼》。?

四、“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此语常被音乐史学者应用。说的是韶乐表演时以排箫作伴奏,共表演九次。引动神鸟凤凰成双来临。乐舞在尧舜时代是存在的。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现五千多年前(比尧舜时代早)的舞蹈纹陶盆可以作证。从图像看出那是韵律性很强的颇有感情的舞蹈。春秋时代有几钟文献均记载了韶乐,并有季札与孔子亲睹后的评价记录。笔者将有关史料集录如下:?

  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

  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周礼·春官》?

  见舞韶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也。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复周之冕,乐则《韶》舞。”《中庸》?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也。《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礼记·乐记》?

  据以上史料,可作这样推断:(1)可以肯定《韶》在春秋时尚在表演的乐舞。(2)《韶》乐表演时,可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以排箫作伴奏,作九次变化;这可能是比较原始的形式;其二,《韶》乐表演时作器乐、歌、舞三段方式,伴奏以钟为主奏乐器。这可能是比较发展的形式。“《箫韶》九成”一语,其来源《箫韶》与《韶箾》(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同文还有《象箾》之语)有关。据《康熙字典》箾字有两读法,其一箾与箫同;其二箾读朔。按箾字原意以竹干作舞具。一般按第一种解释《箫韶》与《韶箾》同义。“九成”与《周礼》这段话有关:“《九德》之歌,就《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武》乐六成含六段不同内容,九成也可同解,九变也是有九次变化的意思。(3)季札与孔子对《韶》评价都很高,季札的评语主要是从《韶》乐的内容来说,孔子则从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来说。季札观乐时孔子才七岁,观《韶》的地点前者在鲁国后者在齐国。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左传》中“传”的部分完于战国早期,所以不免加上战国人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舜典》中的舜是儒家政治理想化的化身,《韶》乐便被推崇到极致。“凤凰来仪”,说的是成对的神鸟降临,也寓意有贤德人来临。春秋之前未见有《韶》的信息,而春秋时代则多起来,所以笔者认为《韶》乐是在春秋时结合时人对舜的政德评价,完美起来的。“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夔,何人也?一般音乐学者均认为是舜时的乐官。孔子也说过“夔一,足矣。”夔可能是传说中的乐官,但也可能是《尚书》有关篇章作者据传说编造的人物。《尚书》:“伯(伯夷)稽首,让于夔、龙。”舜让伯夷主持祭礼,伯夷推让夔、龙二人干。有意思的是为何这两个人名都是动物名。夔是传说中的神兽、异兽,其字是象形字,“由上而下的两只角、爪及一只足组成”(见《古代汉语词典》)。使用兽名在祭礼官名,可能与巫术有关。司祭官扮成兽形,从而引出“百兽率舞”。这句话,有两解的可能:其一,夸大音乐的作用;其二,以乐人扮成百兽而舞。“击石拊石”,一般解作重击和轻击石磬。现代考古学还无法证明舜的时代是否有磬,从生产力说是可能的,我们已发现了夏磬,夏与舜时代已相近,所以不排除有舜磬的可能。但要作重击与轻击有力度变化的演奏得有如商代玉磬或打光平滑的磬,才会有好效果。?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段话有两个内容,其一是以礼乐教国之弟子;其二是要求音乐有它的完美性和合乎音乐的规律。其一的内容,表现为一种中庸的完美的礼乐道德观,这已是春秋时代的观点,《尚书》研究者刘起 在《尚书研究要论》中说:“(《尧典》)说了对胄子之教要‘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和《皋陶谟》的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已义,’是一种精神,这都是儒家德教之义,《论语》《孟子》这方面的阐扬不少,只是不像这两处集中提出其简要规定,成为儒家之义醒目的提法。”其二的内容也是在音乐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总结出的规律和形成音乐以和为美思想。如“诗言志”,这是儒家艺术的核心思想,孔子说的:

  “诗无泯志,乐无泯情,文无泯意”(《孔子诗论》)

  “诗无泯志”正过来说就是“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的是歌唱是语言的升华,声调是咏叹的提升,声调要与律的音高一致,不要跑调。这都是很内行的话。四千多年前的人是说不出来的。下文有关八音一词前文已论述过了。?

  笔者认同前文提到的《尚书》篇章晚出的观点,因为它与我们在音乐方面发展的史实是一致的。??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09-11-15 09:44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09:4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具有史料价值,转来大家一起欣赏。
3#
发表于 2009-11-16 10:1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专业的文章我们也只能是欣赏下哦。先谢谢敬老师!
4#
发表于 2009-11-16 10:21 | 只看该作者
学问很深,得慢慢学习。
5#
发表于 2009-11-16 12:40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如此专业的文章,只能是浅浅的领略一番。问好一兵先生!感谢您对我的厚爱!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8:37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进来再欣赏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1:23 , Processed in 0.04966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