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大师与农妇。 [打印本页]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9-12-9 15:51
标题: 大师与农妇。
                     


                     国学大师。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国学大师”。人们敬仰季羡林先生主要是敬仰他高洁的品格和谦和的作风。季羡林先生一句话广为人知——“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这短短一句话浓缩了季羡林先生一生坚持真理、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但非常遗憾的是,季羡林先生因儿子的婚姻问题,与唯一的儿子之间关系恶劣,父子间断绝联系长达13年,直到季先生临终时,才和儿子见面。东方文化讲究“忠孝”,注重“家庭伦理”,而季先生作为一个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这种罕见的父子关系尤其让人感到惊讶。父子间仇恨至13年互不见面,这即便在中国寻常百姓人家也是极其罕见的了!

  从季先生的名言“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可以看出季先生善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为何与自己儿子的关系是如此之恶劣呢?也许,理论和实际是有距离的。


                                             文盲农妇。

  我的二姑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农妇,我父亲的堂姐。我老家亲戚很多,但我最喜爱走的亲戚是二姑家,因二姑家有种特别的氛围。很小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和谐”这个字眼,现在回想起来,二姑家那种独特的氛围就是“和谐”,一种让人倍感温暖的东西。二姑家是一个大家庭,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生子,但二姑家少见的没有给儿子另外分家,这样一个大家庭却几乎从不见为家庭琐事争吵,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其乐融融。我小时候特喜欢二姑的模样,一个慈祥的老太太,笑眯眯的看着我,她话不多,也从不数落教训调皮孩子,但是即便再调皮的孩子在二姑笑眯眯的眼神下,都会不由自主的“自惭形秽”,立即会变得如一个乖巧的绵羊,收束起顽劣,变成一个好孩子。亲戚们最喜欢去二姑家走亲戚,也最欢迎二姑来家里串门,去二姑家能感受到一种由衷的快乐,而二姑走到哪里就会将快乐带到哪里,二姑来了,家里便常常笑语不断。那是一个很贫穷的年代,但二姑的话语里没有忧愁、没有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言碎语,只有平和、豁达、宁静和满足。二姑不信宗教,但我后来的人生经历里经过各色各样的宗教人士,我觉得二姑比他们更接近宗教的本真。二姑不识字,也没有什么人生的大道理,但现在回想起二姑,觉得她本身就是一本活的书,无言的向她的四周发散着最朴实的做人道理。



                                        做人的道理很简单。

  国人向来喜欢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误以为“做一个好人需要复杂的学问”,误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离不开道德学家的指导”,误以为“只有多学习于丹等现代国学大师的道德理论,就能挽救道德滑坡”,误以为“当代道德的滑坡是因为缺乏四书五经的指导”。于是,家长们送孩子学这学那,寄希望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诵读四书五经声中”,孩子们未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好人。其实,做人的道理很简单,用我文盲二姑的话说——“心眼好!”如果再详细一现,就是“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仅仅这八个字就全盘概括了“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标准”,任何一个小学生都认识这八个字,但是做到这八个字却难上加难。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当充斥利益冲突时,往往“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便会被抛掷于九霄云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便占了上风。做人的大道理人人会说,余秋雨、于丹等当代道学大师电视节目里犹如舌绽莲花、口若悬河,但是总是让人感觉有点海市蜃楼般的虚幻缥缈。

  人们大多记得文天祥的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但这寥寥一句话却树立了一种比洋洋万言的道德经卷更为深厚的中华精神内涵;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晓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更多人津津乐道于他做人之风骨。


                                             道德的土壤。                                

  道德本身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道德很简单,很通俗。“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这种道德标准本身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应该不难做到,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简单的做人标准却成为稀罕。因为当今的金钱社会严重缺乏一种道德可以生存的土壤。

  在封建社会,道德的土壤是“皇权”。在封建时代,道德是通过皇权来强制维系的,皇帝通过封建专制力量来强行宣扬封建道德观,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和言论被国家力量所摒弃。

  现代法治社会,法制就是道德的土壤。前些年,一个美国人在新加坡因喷涂别人汽车被鞭刑,即便当时总统克林顿求情也不能幸免。新加坡环境很好,人们很文明,这离不开新加坡严苛的法律约束,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在新加坡会被重罚。

  可见,无论是封建人治社会还是现代法治社会,道德离不开强系力量之维系。


                             社会转型期——道德土壤的贫瘠

  我二姑纯朴善良的一生,和二姑生存的环境是离不开的,二姑的时代是纯朴的时代,二姑的家处于一方纯净的乡土,民风淳朴是诞生二姑这样纯良农妇的土壤。

  金钱至上的时代,人们发现金钱的增多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急于从传统经典和道学大师那里寻觅“人生的迷津”。于是,道德经典热卖,《百家讲坛》的于丹很火,从于丹、余秋雨们娓娓动听的道学诠释声中,人们的心灵暂时受到了大师道德雨露的滋润。但是,当几十分钟电视节目过去,当我们合上道德经卷时,却发现仍然要面对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尔虞我诈的金钱世界,道德并不能分辨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猪肉中的瘦肉精、蔬菜中的剧毒农药,还有那么多的见利忘义、见死不救……道德面对三聚氰胺,是多么的软弱和委屈!

  封建社会有皇权来强制维系道德。西方法制社会用法制来强制维系“诚实守信”之规则,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等道德低下的东西在西方法制社会是无法生存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而中国当下,处在一种社会转型期,道德的土壤相对贫瘠。首先,曾经用国家力量来强制“均贫富”、文革中批林批孔,这些摧毁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但是,在摧毁传统价值观的同时,没有及时的建立新的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制价值观。文革时的中国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国家,没有现代法治,也不同于封建时代传统人治,是一种混乱道德观、价值观时代;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时代来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但是法制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经济的速度,于是,诚信低下、见利忘义、环境破坏……在市场经济时代,旧的腐朽的封建道德观被丢弃,人性得到张扬,人性的束缚被大力释放,但是相应的是,人性中的“恶”也被充分的释放,缺乏法制的约束。

  中华五千年文明,从来就不缺乏道德学问。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同样不缺乏的是道德学问,而是维系道德生存的法制土壤。当今人们最缺乏的不是被教导“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是完善的法制怎样约束你做一个现代社会有道德的公民!


[copyright]
版权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12-9 16:03 编辑 ]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09-12-9 16:00
在市场经济时代,旧的腐朽的封建道德观被丢弃,人性得到张扬,人性的束缚越来越少,但是相应的是,人性中的“恶”也被充分的释放,缺乏法制的约束。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堪称一日千里,但,在大力歌颂丰硕成果的同时,国人不能回避腐朽的产生与道德的沦丧.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问好!
作者: 运涛涛    时间: 2009-12-9 17:43
每一题目都是精华 :victory: :victory: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12-9 17:46
欣赏学习朋友的最新力作。问好朋友!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09-12-9 17:54
道德要法律来维系,此言不假。建设法制社会,这也是我们政府的宣言——当然,口里说的和手里做的还是有差距的。
微风此文的辩证观点颇得中国古典禅理之精华,叫人耳目一新。且引一则禅宗故事与大家分享:
  大约在唐代穆宗初年,有一位名叫鸟巢道林禅师(741——824),从西安学华严得法之后,回到南方,在西湖秦望山,看到有一棵大松树,盘屈犹如伞盖,于是就居于其上修行,整整四十余年,而在他的居处之傍,有鹊构巢上面,相互安住不犯,时人因以鸟巢名之。
  不过,如果没有提到另外一位主角,那么这个故事就无法上演了。这位就是中国诗坛上赫赫有名的诗人白居易(七772——846)。他因为担任刺史而到了杭州。刺史为一州之长,也称为“太守”,是个颇有份量的官陨。初次来到杭州的白居易,听到了有关鸟窠禅师的奇特行径,也想来拜见一番。
  当他走到了禅师的住处一看,不由自主地大声惊呼:
   “你住在这上面,不是很危险吗?”由于白居易也是学佛之人,多少也懂得一些佛法。因此提出这样的警讯,多少也是针对禅师这种显异惑众的行径加以反讽的意味。
  “好危险啊!”白居易这句话说得恰到好处。因为如此一来,我们就可藉由禅师的回答,而对他的修行工夫一目了然。同样的,对禅师的回应,也可看出白居易的功力如何。所以此番问答可算是一场精彩的辩论。
  师回答说:“我看太守的危险,比我大得很多。”
  的确,政治家的处境真是危机四伏。像是贬职、垮台、革职或被诬陷当替死鬼等等,无论在政治界或工商界都充满了这样的危机。白居易也正是因为被贬职从京城来到的杭州的。无宁说还是在老松树上的禅定世界来得安全。
  “好家伙!真是历害!”
  白居易说:“现我忝为此间郡守,位镇河山,何险之有?”
  师曰:“心火相交,识性不停,不是危险是什么?”
  白居易不以为忤,反而很欢喜。他知道禅师颇有禅境,白居易可能心里这样想着。这时,话题便转换了。 就以偈问曰: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师以偈答:
  “来时无路亦无踪,去与来时事亦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白居易问佛法大意,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乐天以为平常,并说什么人都知此。
  师再曰:“三岁孩童皆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听了,真正对师五体投地的崇拜,问答到此结束,很显然,白居易心服了,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有道高僧。
  
作者: 云端    时间: 2009-12-9 18:27
我觉得道德重在扬善,是感性倡导;法制重在惩恶,是理性约束.法制是建立在道德不足以管理人性之恶的补充也是建立秩序的工具.法制和道德不是一个范畴的东西.法制是硬性的一事归一事,道德则更有弹性.法制约束下即使人们懂得自律但仅是一种被动的"习惯"而不代表道理如此.法制催生不出道德领域的爱心,更无"志愿者".农民朴实多也是传统美德更多的地方,受一些思潮侵入的少.另外法制下的美国会想当然地枪杀进院问路的客人;而中国乡下不懂法的农户常常引路人进屋喝水暖身乃至借宿.
作者: 春柳    时间: 2009-12-9 19:09
做人做到了真、善、美,就无愧于一个有道德的人了!欣赏版主力作,问好!
作者: 一水    时间: 2009-12-9 19:17
我觉得道德重在扬善,是感性倡导;法制重在惩恶,是理性约束——六楼不愧是名牌大学(律师)出身呐,瞧这逻辑,俺服,哈哈:)

欣赏微风之文。
作者: 玉德    时间: 2009-12-9 20:07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妙!毕竟是大师,有所说有所不说。不愿意说或不敢说的不说,只说愿意说的,那么假话也就不必说了。

一个美国人在新加坡因喷涂别人汽车被鞭刑,即便当时总统克林顿求情也不能幸免---------唉,可怜的克林顿,也许亲身鞭刑才能理解鞭刑文明的必要。
作者: 云端    时间: 2009-12-9 21:30
8楼颠倒黑白,太不讲“道德”了。。。。。。
我要是法学专家,就响应微风斑竹的号召,研究一套叫人讲道德的法律体系。呵呵
大师与农妇这个话题,我最赞同微风的一个观点就是,道德与学问高低不成正比。
不过我又想了,文中“二姑”虽不识字,但不能说她没有学问,社会也是所大学,学问的不同形式而已。那些朴实的农民正是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那学问来得质朴,“心眼好”也是一种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呵呵。乡下人有许多不识字,但可以流传许多俗语,颇具哲理。
传道授业者是一种职业,人们尊敬他们更在于他们的学问和贡献。于丹能把论语通俗化让大众受益不再鸭子听雷自然是好事。现今教师与爱好乃至道德也不画等号,但是老师教的东西确实是好,精神食粮,即便与社会现实不符,但我以为有那样一段纯粹的理想世界也是人生之美。教的是好,受之与否就在于品行与悟性了。
我们既要敬爱如二姑之农夫,也需尊重季羡林这样的大师。
至于那个克林顿,要么是知法犯法,要么是不懂法。可悲啊,他老是犯这种错误,假记者犯了间谍罪,他也是去朝鲜求情,叫人家有法不依。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9-12-10 09:07
  道德与法制问题,历来就有争论。这两方面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但道德是软的,法制是硬的。道德全靠人们的自觉和教育,而法制应该是对于犯罪的处罚。它们都是互相补充的。
  季老与儿子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少,不敢发言。
  文章更深层地论述了道德与法制的关系问题。对此展开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 西夏楼兰    时间: 2009-12-10 10:32
欣赏微风的新作和大家的跟贴,受益多多。
作者: shen1029    时间: 2009-12-10 15:44
道德的养成重在自我修养,这是孔孟儒学一再强调的。一个内心不求善的人,你就是用法约束他,他也只是一个恶人。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9-12-11 11:02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09-12-9 16:00 发表
在市场经济时代,旧的腐朽的封建道德观被丢弃,人性得到张扬,人性的束缚越来越少,但是相应的是,人性中的“恶”也被充分的释放,缺乏法制的约束。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堪称一日千里,但,在大力歌颂丰硕成果的同时 ...


问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9-12-11 11:02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12-9 17:46 发表
欣赏学习朋友的最新力作。问好朋友!


问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9-12-11 11:03
原帖由 云端 于 2009-12-9 18:27 发表
我觉得道德重在扬善,是感性倡导;法制重在惩恶,是理性约束.法制是建立在道德不足以管理人性之恶的补充也是建立秩序的工具.法制和道德不是一个范畴的东西.法制是硬性的一事归一事,道德则更有弹性.法制约束下即使人们懂 ...


道德也需要强系规则维系,否则,道德就坍塌了。问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9-12-11 11:03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12-9 19:17 发表
我觉得道德重在扬善,是感性倡导;法制重在惩恶,是理性约束——六楼不愧是名牌大学(律师)出身呐,瞧这逻辑,俺服,哈哈:)

欣赏微风之文。


问好一水!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9-12-11 11:04
原帖由 玉德 于 2009-12-9 20:07 发表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妙!毕竟是大师,有所说有所不说。不愿意说或不敢说的不说,只说愿意说的,那么假话也就不必说了。

一个美国人在新加坡因喷涂别人汽车被鞭刑,即便当时总统克林顿求情也不能幸免 ...



大师也是凡人,问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9-12-11 11:04
原帖由 lqm407 于 2009-12-10 09:07 发表
  道德与法制问题,历来就有争论。这两方面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但道德是软的,法制是硬的。道德全靠人们的自觉和教育,而法制应该是对于犯罪的处罚。它们都是互相补充的。
  季老与儿子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少, ...


道德离不开法制,法制离不开道德。

问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9-12-11 11:05
原帖由 shen1029 于 2009-12-10 15:44 发表
道德的养成重在自我修养,这是孔孟儒学一再强调的。一个内心不求善的人,你就是用法约束他,他也只是一个恶人。


善需要引导。

问好!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9-12-13 16:12
维系道德生存的法制土壤是道德得以张扬的关键。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