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2|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行迹山水,自成本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5 0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6 编辑 <br /><br />   


    完全可以,安静地坐下,阅读张明辉文集《江南笔记》。在这本有散文、诗歌、小说和读书笔记等体例的文集里,我最初以为的混杂,只是经验的错觉。读完之后,自觉先入之见,必定害人。这本文集很丰富,不是我想当然以为的繁杂,虽文体有别,但独立独行,自然本色。
    张明辉行迹山水,喜欢游走,这和我剩下不多的生活志趣相投,故欣然应许为之写点文字,算是一个行者,对一个行者的心心相惜,进行一场近距离的交流和对话。
    文集第一辑收录了作者近年游走各地的游走文字,也是我看得比较细致的部分。游走文字的言语,艰难而寂寞,徐霞客们已经写到了极致。我们走向大地深处,怡情山水,感官世界,然后坐回最深的房间里,记录并呈现,等待辨识和认同。如果游走文字,只是对风土人情、远山近水、游走经历的简单还原,无疑只具备导游的意义,不在文学范畴。作者很清醒,开始就很警惕。
    “荷池西岸的‘东升阁’是西洋式的建筑,是刘家小姐的住处,俗称‘小姐楼’,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充满浓郁的外国情调。可以想见,当时的中国,已经接受了西洋化的风格,上海是中外通商的前沿阵地,西方的文化引入中国,湖州首当其冲,从这个西洋化的建筑上可见一斑。”明辉对《小镇寻园》的叙述,语言简练,因和家人同游,虽志趣有别,却更有烟火气息,阅读起来亲切自然,情趣盎然,不至于与之疏离。
    《云水乌镇》中写道:“乌镇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恒久不变地重复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惯了平淡的日子,透着一股随意的祥和。徜徉其间,竟生出几许暖意。”旧时光,旧生活。陈旧,对于久居闹市的人们,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词。很多时候,背离着喧嚣,成为追寻记忆和精神归属的诉求之源。“乌镇的水乡风情实在是太诱人了。不知该用怎样的词汇来形容乌镇,它与世隔绝,却阻挡不住游人匆匆的脚步;它古朴幽远,却不能远离繁华的集市。”有欣喜,也有担忧。古朴和现代,永远对立,在矛盾中,总有一天要走向一体。
    不同的视界相对于同一个地方,有完全不同的感官和表达。《遥想西湖》,作为明辉游记写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并没有浓墨于西湖秀色,不虚饰,无矫情,感官在场,心灵在场,把触角伸向了时间深处,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历史文化的尊重。 “没有了雨,白堤少了些神秘,听惯了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亲临其境,自会平添一丝淡淡的哀愁。人与景是不同的个体,在某些时候却能情景交融,天上没有鹊桥,硬生生让天下的百姓给想象出来,何况是在历史悠久的西湖呢!”尘世真是很多美丽,经由作者和作者的眼睛,我看到很多。
    作者生于江南,成长于江南,至今仍生活于江南,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江南的过去、现在、未来,情有独钟。当一方山水,蜿蜒于身体,如何继续与日渐同化和差异不再的山水风物对话?江南,已经不厌其烦地出现于古今中外众多文本段落,或风雨如晦,或阳光明媚,几乎把言语发挥到了无限。有没有一种可能,构建个性化的自主表达?“推开阳光虚掩的门,仙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我们是幸运的,一如那个误入桃源的捕鱼人,在斑澜的阳光下,得以踏遍那一方锦绣的天地。而时间是隐秘的,不因光阴的阻隔而间断,无尽的空间得以绵延至今。当我小心翼翼的步入某一处山洞,时间呈现出迥然的两面,一面是远古的空洞,另一面则是真实的观照。而倪翁洞是真实的,它的洞口就裸露在阳光下。”在《人在仙都》,我惊喜地看到了这种可能。《灵隐笔记》、《走读畲乡》、《闲梦西溪》等文本,对个性和本色写作的追求,成为自觉。
    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多时纠缠于物质,无暇终极追问。当下生活对精神向度的逼仄,作为写作者和行走者的张明辉,行迹于广阔大地,对深厚的历史文化、古风民俗、名胜古迹,众多承载物理记忆和精神记忆的时光片段,通过不断地走访、发现、审读、考量和思考,既呈现出了历史文化的原本厚度,又融入了作者深切的真挚情感,从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对那些即将远遁的地理,满怀悲悯,不断地叩问,呼唤着古风民俗的环境皈依。这是张明辉行走文字中,不可或缺地的主要基调。文本的结构虽无大起大落,但作者对一方水土的历史本源,人文基座,做足了功课,他笔下的山山水水、古刹老街、名胜旧迹、风土民俗,充满了诗性的审美意境,笔下山水风物灵动如画,秀色可餐,拒绝了空洞抒情的不知所以;尊崇现实具象,把笔端更多地深入于历史和文化的远年、当下和未来,渐成个性色彩的言语方式,对大地,满怀敬畏,完全有别于游记散文等同于相机功用的旅游类文字。
    如果说《行旅》是一种呈现,文集第二辑《偶寄》,侧重于生活感悟,个人生活经验与心灵世界的对话、纠缠和评判。《寂寞红尘》,叙述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对宗教寺庙的走访,坦露对信仰和宗教的敬畏、疑惑和慨叹。字里行间,充满探寻澄明之境的辛苦。“那些在蒲团上枯坐的禅师们会否也听到了空谷的鸟叫,落叶的轻响?”发出这样的疑问,当是俗世背景,和宗教意义的终极关怀无关。“红尘这个字眼,似乎与佛教有关,佛海无边,有天堂,才会有凡尘。红尘是喧嚣的,也是寂寞的。”追问,对人生从来都是苦难,远离了“难得糊涂”的快乐。
    在《无人的空巷》,他写道:“终究是生活在梦里,生活在水样的年华里,光阴荏苒,有谁会去想念旧时光?浅浅的微笑,笑意盈盈,是三月江南女子的素雅,是妩媚如春的笑脸,还是一如你冰清玉洁的身影,在我的记忆里重现?”追问的转身,彻底面对俗世,且凡心难眠。“是谁,在落雨的清晨离去?又是谁,在诉说着花开的消息?”“……早已告别了昔日葱郁的少年时光,梦想着在一个如梦的清晨,一次偶然的相遇。”足够多的记忆,和现实境遇的冲突,经常让人突发奇想。忧而不伤,痴而不迷,清晰地勾画出一个男人直面生活的勇气和诗意。
    无疑,这个家伙和我一样,对精神问讯经常浅尝轧止,还是更热爱生活现场。“女儿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爬行,有人说,越早学会爬行的孩子越聪明,爬行能够锻炼四肢的协调性,我信。”《直立行走》、《宝贝,爱你永远都不够》,实为初为人父的喜悦,和关于教育和成长的哲学。源自情感现场的文字,大多精短温暖,一个父亲的俗世情怀,一览无余。“无论如何,宝贝,爱你永远都不够,路很长,无止境!”


    任何时候,亲情都是照耀我们前行的温暖光亮,包容着人间最大的包容,所有黑暗,不再黑暗。《臂弯里的月亮》写母亲,言语拙朴感人。《散落在风中的记忆》,对外婆、太公虽然着墨不多,亲人形象生动慈悲,跃然纸间。
    我们曾经深陷的任何一个场景,都与时光渐渐荒隔。文字的好处,可以记忆和还原。生活是越来越匆遽了。很少人存有足够的心灵维度,听人倾诉。“直到有一天,当幸福悄悄降临的时候,我就像个孩子,满脸喜悦。”作为倾听者,我也满心欢喜。
    我以为许多苍茫的追问和旁观,许多现实生活的迷惑和困境,得到阅读者的体认,只要不加修饰,就自成溪渠。
    第三辑《闲读》,是作者的读书笔记,也是一个人的阅读简史。我想,那都是作者挚爱,精读过的文本。有的读过,有的没有,而读过的书,因了作者这些旁白,加深了对原著的记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至今仍是挚爱,于我有宗教般的意义。在《野性重归来》一文里,我惊异的发现,张明辉对杰克·伦敦的作品,其解读的深度和精准,让我顿生敬意。原来,我们的血管都注入过野性,不管作为寄望,或是理想,那都是关乎坚韧和流浪的。想必,张明辉帮我阅读过许多书,远远不止这些。关于这部分,说多了,只是饶舌。有人说,写作是一个人的孤独,每个人以碎片的面目,闪烁在彼此眼里。能够找到共鸣,亦然万幸。
    关于最后部份的小说,是我不熟悉的文体,没有更多话语权。
    《山鬼》可否归于灵幻一类?读完这部小说,婆婆,小女孩,阿忆,雪山,还有哭泣的鬼怪,一直在眼前晃动。他们的晃动,说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这篇小说,可能更切合青少年的兴趣,情节曲折,其间的想象充满力量,只是距离我的现实有点遥远。可见我,垂垂老矣!
    我一直很羡慕小说家,在故事里,可以随意安排人物命运,做这样的事情,想必充满了快感。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刀剑无双》,有章回小说特性,阅读开始,就被情节吸引。小说的背景放到清朝,叙述了一个渔村抗击倭寇的故事。我注意到了文本中诸多涉及历史人文,和地方生活习俗的细节描写,如结网,染线,纺织等,很传神也到位,能够引导我的感官共动。
    张明辉在这本文集里,把不同体例的文本聚合一体,是否有作为未来文字言述的预演故意?或者就像作者本人所言:给自己一个交待。在我看来,这本文集,既是作者生命体验的审美传达,也是个人心性指向的书面确认。作者还很年轻,有很多可能接近和抵达文学高地。只要对现实具象足够尊重,不断探索个人经验与陌生化的话语方式,坚持精神的自主性和写作形式的探索性,感官系统永远在场,文本话语,自成本色。



2#
发表于 2009-12-15 0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      问好嘎玛哥,又读到你的文字,很开心。先提读,若雨明日细读后作回复。握手!

3#
发表于 2009-12-15 0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嘎玛丹增老师的这篇评论,用独到的见解和视角,审视、剖析了一个作者的写作姿态,显现出一种安静和从容,让读者又认识一位很多可能接近和抵达文学高地的作家。
问候嘎玛丹增老师!

4#
发表于 2009-12-15 0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战友,我好久没见你了。问好!

5#
发表于 2009-12-15 0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解析详尽,是一篇书评文章的佳作.问好

6#
发表于 2009-12-15 0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对一本容游记,随笔,小说的文集,进行了周密的解析,无疑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7#
发表于 2009-12-15 0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写得真好.问好嘎玛丹增老师!

8#
发表于 2009-12-15 0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通过学习了解与认知了江南作家的张明辉作品文集《江南笔记》,详尽的绍介与娓娓道来的笔触,既是一种解读也是一种客观公主的评阅。欣赏并问好!

9#
发表于 2009-12-15 0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老朋友的文笔缜密,文字张力,掷地有声,读来很是惬意,欣赏并问好老朋友!

10#
发表于 2009-12-15 0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对文中提及的张明辉老师很陌生,通过作者的笔试探着了解这个行走的作家.
好久不见嘎玛老师,问好!

11#
发表于 2009-12-15 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7 编辑 <br /><br />对于江南的印象,我想每个经历不同的人都会有着自己的感受,我想嘎玛老师对《江南笔记》是怀着一种明净虔诚的心去聆听和书写的,所以给我们营造出的这份水乡情韵愈发的灵动和妖娆。敬仰于这样的字!学习了!
问好,冬安!

12#
发表于 2009-12-15 10:41 | 只看该作者
自成本色的解读,看得出作者的忠实意图与驾驭题材的宏愿,是并不满足“由一滴水看一个世界《张明辉文集,江南笔记》。”其实,这样的评品文章已经超以象外,卓而不群了。纵笔铺叙,文终奏雅,构思奇巧,引人遐思。可以这么说,你撷起文章里的任何一个段落,一句话,都具有深厚的个性鲜明的质地。问好!


战友啊,此文非首发哦。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 ... ssage/1/85478.shtml
13#
发表于 2009-12-15 1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12-15 10:41 发表
自成本色的解读,看得出作者的忠实意图与驾驭题材的宏愿,是并不满足“由一滴水看一个世界《张明辉文集,江南笔记》。”其实,这样的评品文章已经超以象外,卓而不群了。纵笔铺叙,文终奏雅,构思奇巧,引人遐思。可 ...
按照论坛规定,非首发文章不能精华,只能算作交流文章,请老朋友理解。
14#
发表于 2009-12-15 12:1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通过对作家张明辉的文集《江南笔记》进行解读,以行走山水的视角对作者的篇章进行了深度把握和诠释,呈现出作者的人文精神和诗意的情怀。从容节俭准确的话语,呈现出了作家的文字的本色特点。欣赏,问好嘎玛兄!
15#
发表于 2009-12-15 15:0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好嘎玛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4:21 , Processed in 0.05550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