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68|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悄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0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

   
    在麦积山山腰,秋日和煦的阳光充足地照射着这片宁静的山林。坐在简易的木梯之上,有一种温度正悄悄地增升,就像力士手臂上的虫豸们缓缓的从斑驳的背面翻过身来。潜伏者的身影瞬间被转为正面。窟顶上的那匹古马依然从不同的角度,鲜艳地奔跑而来。阳光使它的筋骨,从壁画深处遥遥地发出了一种鸣叫之声。寂静的世界开始热闹起来。我仰着头欣赏着绿野里的景致,任山风荡过暖暖的面颊。恍惚间,古马仿佛逼近了我劳碌的视线。它的丰润,它的圆通,就像要破壁而出似的。我清楚地感知到,它的每一个抖动间都精致地镶嵌着一条条跃动的金线。它不停地跑着,金线就不停地交织在一起,有如放射之状。其实,它的距离与我很远,但它的举动却带着荣归般的炫耀。我知道,在山林后面,就是它们遥遥无期的故祖。我悄然地闭上眼睛,它就不再奔腾了。

    一切又回归到宁静的状态。山林还是山林。

    出门在外的我,总会在忙乱之中更多地想到机缘。一种不期而遇的机缘,就像在这样的恬然之境与壁画中的那匹煌煌之马相遇一样。万千浮生,原本有着看不见的关联。由于人的介入,掩饰,或调换,也就有了不同的归宿,与演绎。如此,与古马的相遇,也就有了一丝丝宗教的意味。

    这样不见繁华的山林,不像一般的景点,它有助于游人安静下来。断垣之上,残壁之间,我悄然阅历着与这个石窟有关的一切印记。一座座佛龛,一个个神态,惊鸿一瞥般记忆了北魏以来不同时期有关佛的变迁。古人在悄然之间向巨大的山体开战,一凿一锤下塑出了这么多举世无匹的佛像。这样真实,这样美奂。巨佛慈祥的慧眼,手中轻盈的瓦罐,即便是那些环绕其间的灌木、杂草,也会使时间变得悠远莫测。它们原本宽阔的肩头上长满了苍茫的青苔。青绿敷衍。山的根子已扎入了它们的体内(原本它们就是山的一部分)。没有青绿的地方,有一些黝黑在时光中在悄然划过。我想,世俗所谓的陈旧,或许就是这种颜色。我不知道,机缘是那么的茫然。当我真正仰视它们时,视线已经被模糊。几个民工模样的人,正不动声色地粉刷着。大佛沧桑的容颜将被篡改。但庆幸的是,机缘对我来说还不算吝啬,至少让我在改变之前仍能观赏到它们的原貌。不过,这样的遭遇却让我哑然失笑。我们正在悄然改变,或者粉饰着历史的容颜,有意将遥远的本相陌生化。也许在不久之后,会有一种崭新让人疑惑——时光的倒置,韵味的稀释。

    浮生一世的人,对于如古马这般飘逸的灵物悄然之间所显示的力量,会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向往。相比较于满山的佛龛——这如山一般巧夺天工的造型和装置,人只能是渺小的。佛为心造,境由意生。在那悄然覆盖的厚味里,寄寓的是浮生俗世中难圆的夙愿。当顶礼膜拜,或仰望凝视成为一种宗教,那么,巨大者则愈大,渺小者则愈小。其实,由此而生的恐慌,也就在仰望之中萌生了。这是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就像那些燃烧的香火及其遗存的灰烬,可以还原为祈盼还原为渴望一样。在宗教的世界,祈盼就是灰烬,灰烬就是祈盼,它们都属虚幻之境。秋日的温热,正在四处飘散。转瞬之间,渺小被转化,跪拜成昂首。恍如一片落叶的两面,任意翻转,而叶脉仍清晰可鉴。一叶一菩萨,一沙一世界。当相片中人与巨佛有了同等的高度时,俗世的满足与渴望也就悄然降临了。
    我看见,巨佛闭上了眼睛。它的眼里已经空空如也。
    除却雕刻的佛像外,石窟里蜗居的大多还是泥塑的佛像,它们济济一堂,就像浮世之中的一家人,或塑造而成,或被塑造而成。时光,在悬浮的尘埃中渐渐老去,就像那些庸常的日子。而这些佛,这些泥胎之上披撒了金粉的佛,却安坐于殿堂之内享用着一双双虔诚的目光与祈愿。在它们看来,这是应得的因果之缘。但是,因着无形的佛俗两界,那些温情,那些惯常的礼遇却被冷冷地隔漠开来。也许是有了香火的修饰,它们也喜欢被荣耀,被标新。在这远离喧嚣的山林之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因为年岁的陈旧,而意味着保守,或被积存。佛,也不例外。

    这,绝非亵渎之想。一切都要消失。悄然之间所作的改写,显然是对消失的抵御。其实,我很不明白,人为什么非要阻止它们命数的跌落呢?那些颓废的古迹,在朝阳中升起落下,它们的破旧,也并非意味着没落。但是,我庆幸能见到这种真实,见到这种时光流逝的轨迹。悄然抚摸,泥尘已糊满了掌心。也许我下次来到时,它们已经被改变了。

  巨佛之下的亭子里,秋色晕化开来。仰望大佛,已整个隐于幽暗的色调里。落叶零落而下,扶摇而上。一片片,一圈圈,在地上围成了一个圆形状,就像树冠的投影。在树与地之间,一片叶子,或一个生命萧瑟地走完了自己短暂的行程。它们转瞬就缩入了岁月的阴影里,只留下一些古旧的气息和影子。回望山崖,那些手的创造,坚硬的岩石般的创造,已如泥土一般揉捏且归隐于山林之中。

  许多的悄然,就这样发生在我们的行程里,而我们却浑然不知。

   


2#
发表于 2009-12-20 2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坐沙发欣赏这从心里流淌出的心声和对人生的感悟: “许多的悄然,就这样发生在我们的行程里,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珍惜一切,让那些悄然遗失或发生的事情能留下一些痕迹......
问候老弟。:)

3#
发表于 2009-12-20 22: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悄然,悄然之间所作的改写,显然是对消失的抵御。
是的,人生的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学习,问好!

4#
发表于 2009-12-20 2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精致的文本,大气的抒写,传神的文字里,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5#
发表于 2009-12-20 2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        作者以精妙的文字,恢弘的视野描写了麦积山风光和动人景色,尤其古马山上“满山的佛龛”带给作者关于人生与文化的畅想,其境界和情感,有着奔涌的气势。深刻的反映出人和自然景观以及佛像相互的精神融会和提升。很美很有深度的文章。

       欣赏,精华支持,问好何也老师。


6#
发表于 2009-12-21 0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提下。白天来欣赏。问好!

7#
发表于 2009-12-21 0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透过物象来阐述自己的感受,文字依然精致。支持精华!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坐沙发欣赏这从心里流淌出的心声和对人生的感悟: “许多的悄然,就这样发生在我们的行程里,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珍惜一切,让那些悄然遗失或发生的事情能留下一些痕迹......
问候老弟。 ... [/quote]
谢过海怡大姐的阅批啊!
也问候你!
多日不见,感觉你更加勤奋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1: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悄然,悄然之间所作的改写,显然是对消失的抵御。
是的,人生的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学习,问好! [/quote]
谢过丁香的阅评。也问候你!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精致的文本,大气的抒写,传神的文字里,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quote]
房版客气了。
多日没来,问你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        作者以精妙的文字,恢弘的视野描写了麦积山风光和动人景色,尤其古马山上“满山的佛龛”带给作者关于人生与文化的畅想,其境界和情感,有着奔涌的气势。深刻的反映出人和自然景观以及佛像相互的精神融会和提 ... [/quote]
谢过若雨斑斑的精华支持和悉心的阅批!
近来有点忙,但论坛里的新人让人耳目一新。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12-21 02:03 发表
提下。白天来欣赏。问好!


问好永生斑斑!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1: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12-21 06:52 发表
透过物象来阐述自己的感受,文字依然精致。支持精华!


谢过高版的支持!天冷了,保重身体啊!
14#
发表于 2009-12-21 11:28 | 只看该作者
精致,委婉,深刻的文章,读之令人感悟!
问好!
15#
发表于 2009-12-21 11:30 | 只看该作者
许多的悄然,就是对悄然发生后的惋惜。那些古朴陈旧或破败的迹象才是历史的真迹,而一旦经过了粉饰着历史,其容颜固然清晰,固然鲜艳,但对于历史的真相容颜有几人真切地观瞻过?文字具有理性与感性相交织的质地,将丰沛的感情与理性的思考融入笔端,具有醒亮的提示。支持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 15:14 , Processed in 0.0605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