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07 编辑
“光而不耀”的哲学思想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辩证法命题。它出自于“.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第五十八章。
按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是说,执政者实行仁政,人民就淳朴忠诚;执政者实行暴政,人民就刁滑作奸。灾祸啊,辛福依傍在它的里面;辛福啊,灾祸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还是辛福呢?它们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光而不耀是老子依据“道法自然”原则,从太阳光的强弱对人的感受中领悟出的人生智慧。在老子看来,无光或过度弱光不利于人生,过度强光也不利于人生,只有“中和之光”才有利于人生。他以暗淡无光喻人之逆境,以光采照人喻人之顺境。这里所谓“光而不耀”,是说人在顺境即在光彩、得意之时,也就是“有权”、“有钱”、“有名”之时,要牢记“光而不耀”的告诫,既不要过度地炫耀自己,也不要以强光耀眼他人,能够以“和其光”的平常心,低调做人,低调做事。这是一种不露锋芒的高超的处世哲学。
老子所倡导的“光而不耀”的思想,要求圣人应具有“大智若愚”的高贵品格。这里有一段老子与孔子相见之间的故事。老子在东周做官,官虽然小,但是他的学问却很大,因为他是守藏史,掌握着大量文献资料,因此在全国很有名气,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要从山东到洛阳问礼于老子,拜老子为师。有一次,老子在送别孔子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一言乎?凡当今之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处境危险的人),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见于《孔子家语.观周》、《史记.孔子世家》)意思是说,我这个官很小,也没有什么钱,不能送你以钱财,那就送你两句话吧。这两句话意思是说,那些聪明透顶的人总是喜爱深察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讥讽挖苦别人,所以他总是处于“近于死”的危险境地;那些学识渊博、能言善辩的人总是喜好在公开场所揭发别人的隐私,这样的人也是非常危险的。老子之所以认为上述两种人处境危险,是因为他们为小智所惑,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道家主张待人处世要“大智若愚”,“宽而勿察”,提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糊涂哲学”,千万不能对他人大事小事都要“察之又察”,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使自己时刻处于他人的怨恨的危险境地。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宝。
老子“光而不耀”的哲学思想,要求圣人应具有“四不”的高贵品格。从正面说,即主张“自见(自我表现,自我吹嘘)者不明(聪明),自是(自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自我炫耀)者无功(功劳),自矜(自我炫耀)者不长(长久)。(《老子》二十四章)在老子眼中,这些“自见”、“自是”、“自伐”、“白矜”,都是违背“道”的“无为”本性的表现。从道的高度看,这些都是“余食(剩饭)赘形(如形体上的骈拇、枝指、肉瘤之类)”,“故有道者不处”。因为在老子看来争强好胜违反自然,令人厌恶,故“适得其反”。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辩证法。从反面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所以,老子一再告诫人们:“果(成功)而勿矜(自高自大),果而勿伐(炫耀),果而勿骄……果而勿強(逞強)。”《老子》三十章。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
但是,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人一旦功成名就,就会“以功臣自居”,争名誉、争私利、争地位。这是老子所不赞同的。老子指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第二章)又指出:“万物恃之而生而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第三十四章)这是天道的“无为”品格。圣人以天道为法,亦理应“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老子》第七十七章)正因为圣人能够做到“功成而不居”(或功成而不处),所以,他才能名垂青史。这是圣人处世的人生艺术。
在《庄子.山木》篇中,庄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阳子到宋国,投宿于一家旅舍。旅舍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长得美丽,一个长得丑陋。但是,在店里丑陋的受到尊宠,而美丽的反被冷落。阳子问其故,旅舍童子回答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于是,阳子告诫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这则故事说明,具有“四不”品格的人,因为自己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受到大家的拥护和称赞。
许多实践证明,“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在这里,关键在于能不能以“平常心”对待成功,保持“四不”之美德,真正做到“光而不耀”。在这里,成功成名者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
当人成功或成名时,一定要牢记老子的“光而不耀”的告诫,切不可以“暴发户”的心态,处处弦耀自己,张扬功劳和财富。
老子的“光而不耀”的哲学思想,要求圣人坚持“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的处世之道,能以谦卑态度对待他人,从不高傲和霸气。“不敢为天下先”这一立身处世原则,为中国历代名人学士所推崇。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放翁家训》中指出:“虽高官,亦当力请居其下。”明代杨继盛告诫儿子说:“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无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无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让人,勿使人让。”《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
这与今天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中“谦下”、“让人”和“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这一美德相一致。
“光而不耀”的哲学思想至今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