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粥香悠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7 0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粥香悠悠


    人出生后靠母乳喂养,但断乳后的第一种食物肯定是粥;在人的一生中,也不可能顿顿吃饭,因为喝粥有助于消化。清代大诗人袁枚曾这样描述过粥的熬制:“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由此可见,水米融洽、柔腻如一是粥的特点。

    尽管我已届花甲之年,可是我总难忘外婆熬制的粥,那是我从小到大吃惯了的粥,又香又稠,没法形容。外婆煮粥的功夫是一流的,那诀窍就是一个“熬”字,米要浸透,水要到位,煮沸以后,文火来煨,外婆是深得其神韵。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粮食要定量凭证供应,家里的三顿总是两粥一饭,节省着吃,我们兄妹是喝着粥长大的。冬天,外婆把一锅粥煮得“咕嘟咕嘟”翻滚,那香气和着热气在厨房里弥漫,一碗粥喝下去,从喉咙暖到胃里,继而全身都觉得热烘烘的;夏天,外婆会提早一点熬粥,再在粥里放几颗红枣,煮透后分盛到一只只碗里,放在桌上用饭罩罩好,凉到吃的时候,那感觉真没法表述,吃着舒畅,闻着喷香。外婆当然也不会忘记夏至粥、腊八粥,每逢节令总是精心准备,用心熬制,除了我们自己享用以外,还忘不了为邻居们送上一碗。今天想来,外婆熬粥不仅仅是技术好,更主要的是她在操作中融入了无微不至的慈爱。

    最难忘的是在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外婆怕我晚上做功课熬夜,常在热水瓶里放一把米,然后灌入沸水,盖紧瓶塞,叫我在临睡前倒出来喝了充饥。说实话,那种粥里的米是被沸水硬泡开来的,远没有外婆熬的粥好闻好吃,但是直到今天我仍然感恩不尽,对于当年才十五、六岁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必须的营养补充啊!

    岁月悠悠时光流,在食品供应充沛的今天,粮食早已取消了定量供应,粥已经从主食中逐步淡出,只是偶尔地被用作早餐的调剂,间或成为病人康复期间的流质。在超市的货架上,很早就出现了各种品牌的易拉罐包装的八宝粥,不过它已经失去了粥的概念,只是一种适应工作节奏的快餐罢了。人们开始怀念以前经常吃的粥了,当然不是简单将就的饭泡粥,而是文火慢工的腻粥,我老妻常常应女儿和外孙的要求,隔三岔四地熬上一锅白米粥或是八宝粥,让他们解馋,看着他们吃得开心,老妻会倍感欣慰。我自然也当仁不让,总要比平日多吃半碗,因为我也挡不住那种又香又稠的诱惑。人就是这样的奇怪,在经常喝粥的时候渴望吃一碗白米饭,在可以顿顿吃饭的时候,又对粥产生了莫名的向往。

    其实,粥代表着一种文化,在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喝粥是一种节俭持家,细水长流的无奈选择,明代张方贤有一首《煮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做羹汤。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可见粥在社会的形态中含有大众性和普遍性。过去的百姓把它作为度日的基本食物,今天的人们更看重它的养生和保健作用。

    厨房内又飘来浓郁的粥香,那是老妻在为孩子们熬制晚饭吃的腊八粥,她早就准备好了红枣、赤豆、薏米、莲心、核桃肉等,选用的新米也提前浸透,正在用文火慢熬。在这充满温馨和诱惑的粥香中,我不禁想起了外婆那难忘的慈容。







[ 本帖最后由 柔木 于 2010-2-17 11:1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2-17 09:4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朋友光临散文版!发帖时请注意段落间空一行。
3#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1: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指点,我已改正。
4#
发表于 2010-2-18 10:37 | 只看该作者
粥,古人称糜,俗称稀饭.是东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加入中药,就是具有食疗作用的药粥。《食医心鉴》收入药粥方57个,《太平圣惠方》收入药粥方129个,《圣济总录》收入药粥方113个。开展食疗健身,大有作为。欢迎你来散文版。
5#
发表于 2010-2-18 21:05 | 只看该作者
用暖水瓶弄粥,比较稀奇。困难时期,有这样的温暖,粒粒皆有情。
6#
发表于 2010-2-19 09:42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欣赏!
7#
发表于 2010-2-19 12:2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11:40 , Processed in 0.37794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