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时光安然 于 2017-10-17 17:47 编辑
归有光年少时候那是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可就是屡试不第,传说他考了八次,直到六十岁的时候才中进士,做了浙江的一个小小县令。他的文读的少不敢评论,只知他和当时大名鼎鼎的后七子成员之一王世贞是同乡,而且二人似乎没啥交集,也互相不服。不过,王世贞倒是官运亨通,而归有光就是穷乡僻壤的一介儒生啊!王世贞晚年的时候倒是给了震川先生极高的评价。在当时的文坛,众人鼓出募古之下,震川却以最平实的文,唱出最深沉的人生哀歌,实在是文坛上的一缕清风。像震川的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透露出的如此平实的文章,读来真是平易近人,透着无限的人情味。
项脊轩,不过是一个小的只能容一人居住的小阁楼,百年老屋,尘泥渗漉。经过他的一番修葺后,种几棵桂花树啊,栽一片竹林啊,这阁子就添了风采,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瞧,聊聊数语就把项脊轩描述的栩栩如生,仿佛那园子就在眼前,那阁楼下的院墙是自己亲手打造完毕。
然而,人生多可喜,亦多可悲。这阁楼曾经并非此番模样。当初叔伯父分家后在这设置了许多小门,分了家,狗也不识得人。家中两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祖母的婢女,曾给两代人喂过奶,她告诉我这个地方母亲常站在此处。问祖母娃娃哭泣着是冷了还是饿了?每想到此处就接不下去了,因为泪痕伤身。
我从十五岁就在这读书,祖母常说我女孩子总呆在屋子里,可她还是拿出一个象笏给我,说这是太祖父拿着去朝见皇帝的,也许我能用得到。瞻仰回顾旧日遗物,犹如昨日,令人不禁放声大哭。
写下此文的五年后,妻子来到我家中,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也伏在桌前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后,回来告知我,娘家小妹妹听说项脊轩这有个小阁楼,那么小阁楼是什么样子?这以后的六年,妻子去世,房子破旧我亦不修。
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派人重新修正园子。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那是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的像一把大伞。
这篇散文,震川共写了两次才完成。明写项脊轩,实则暗写对亲人深挚的感情,一处宅子的兴废,人亡物在,三世变迁。他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祖母对震川的牵挂和期许,他也许觉得自己辜负了先人的期望而无限沉痛的心情。这也许就是此篇散文的优秀之处和感人之处吧。很多人说文章的末尾最感人,因为当年妻子亲手种下的枇杷树,如今人没看,可枇杷树长的愈发的旺盛,这种移情于物,不言情却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应就在此吧。
某天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和他在院子里种一棵树。无论是枇杷树还是梅花树。
[copyright][/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