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76|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余光中走了,我们还会记得乡愁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0 0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足道哉 于 2017-12-20 07:23 编辑

  余光中走了,我们还会记得乡愁吗
  
  在中国人的心里,乡愁就是一个情结,几千年都解不开;在中国文学中,乡愁就是一个精神符号,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不断书写,绵延至今。那么,乡愁于余光中,又是什么呢?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如今,余光中乡愁里那浓重的一抹了结了。他跨过那层薄薄的黄土,与老母亲在一起,再不分离。却把更加浓重的乡愁,留给我们,让我们无可寄托。
  
  你在里面,我们,在外面。
  
  一首《乡愁》让人们记住了余光中,一个生在大陆,成名于对岸,隔一湾浅浅的海峡中国人。余光中,用一把最为敏感的钥匙,轻轻打开了隐藏在中国人心中那扇最为柔软的门扉。于是,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生活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怀有相同情结的中国人,每到相思最浓的时候,都会眼含热泪吟咏起:“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的名字,连同他的诗,就会走进我们的心里,成了一个民族情感的纽带。能被数以万计的人不断吟咏着,像唐诗宋词那样,这样的诗人,放眼当下,能有几人?
  
  余光中的诗文,在当下华语写作者中,是最具中国古典气息的创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从古至今,中国文学里从来不缺少思乡怀人的鸿篇佳句。这些妇幼皆知,耳熟能详的诗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也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路走来。可是,与余光中相比较,这些传诵了几千年的诗句,其内涵与格局,竟然淡了一些,窄了一些。诗句里面所传达的无非一些亲人、朋友间的相思、相守、相望。余光中却能将家国情怀赋予诗句之中。眼界高了,内涵也厚重了许多。“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样的诗句,除了让我们望断秋水,怀念对岸的亲人外,还会引发我们几多深重的思考:这一湾浅浅的海水,竟能阻断我们几千年的血脉亲情么?我想,一首短短的乡愁诗被那么多人所喜爱,口口相传,其中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罢。
  
  我曾经怀着虔诚的心情拜读过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那字里行间弥散出来的那种浓浓的中国式的文人情怀,让人深深迷恋。我就想,中国的散文,尤其是现在中国的散文,竟然会有这样浓厚的古典意味,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是啊,当下这样具有中国式韵味的散文真得是太少,的确的弥足珍贵了。很多从事散文创作的人,或是过于追求散文的西化,或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浸润不够、熏陶不够,写不出那种中国式的文人情怀。我们读现代的散文,总是会感觉缺少点什么。但缺少点什么呢?读了余光中的诗文,才明白,我们现在的诗文,所缺失的是民国时期鲁迅,朱自清,俞平伯,戴望舒,冰心那样的文人情怀,和他们文字间所渗透出来的那种醇厚韵味。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余光中的诗文所蕴含着的,中国式古典情怀,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
  
  中国文学,几千年革新、发展,始终都有浓浓的中国韵味在里面。那就是浓郁的思乡情结,家国情怀。从最初的《诗经》到屈原的《离骚》到司马迁的《史记》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乡愁就是一条情感纽带,维系着中国文学一路走来,不彷徨、不迟滞、不断裂。尽管不时有外来文化冲击,但我们的文学,还是将中国韵味进行到底,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诗人作家,创作出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所以,我们中国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那种浓浓的中国韵味,就在于那种浓郁的家国情怀。
  
  当下的诗人作家中,余光中无疑是最接近于朱自清,冰心的作家。无论是诗文中的诸多元素,还是诗文里面蕴含着的那种能够感受得到的精魂。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在这首叫做《风铃》的诗里,诗人写道:“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如今,诗人离去了,我们的心里,是否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如今,余光中走了,谁能像他那样,高举中国文学大旗,让乡愁,永远萦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无论天涯海角,无论现在还是未来。
  
  2017/12/18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2-20 07:2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我是听过《听听那冷雨》的,真的很感人的......还有《乡愁》,一个作家一生中能有一两篇名篇,足够了。顺致冬琪!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07:24 | 只看该作者
幽谷幽兰 发表于 2017-12-20 07:22
老师,我是听过《听听那冷雨》的,真的很感人的......还有《乡愁》,一个作家一生中能有一两篇名篇,足够了 ...

晓妮早啊,谢谢这么早就来读。
问好,早安。

点评

我在中学教英语  发表于 2017-12-20 07:29
4#
发表于 2017-12-20 07:29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7-12-20 07:24
晓妮早啊,谢谢这么早就来读。
问好,早安。

嗯,幽兰已经习惯早晨写文学类的,上班到学校,全力以赴教书......
5#
发表于 2017-12-20 08:18 | 只看该作者
余光中走了,可乡愁还在。在我们几代人的心中。
6#
发表于 2017-12-20 10:22 | 只看该作者
余光中走了,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好在,还有他留下的诗篇。跟随版主的文字,重温《乡愁》,也借此祝福他!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4:21 | 只看该作者
海树 发表于 2017-12-20 08:18
余光中走了,可乡愁还在。在我们几代人的心中。

谢谢海树来读,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4:21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7-12-20 10:22
余光中走了,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好在,还有他留下的诗篇。跟随版主的文字,重温《乡愁》,也借此祝福他 ...

感谢光临留墨,谢谢。
9#
发表于 2017-12-20 15:31 | 只看该作者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这句写得太好了,我得拿小本本记下来!
问好何老师!
10#
发表于 2017-12-20 15:32 | 只看该作者
余光中的诗,极具传统精神。诗人远去,惜哉!
问候!
11#
发表于 2017-12-20 21:27 | 只看该作者
我对他印象最深的那首“乡愁”诗歌,都可以背诵下了。他人走了,但诗歌活着。欣赏老师的美文!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1 07:19 | 只看该作者
潘霞 发表于 2017-12-20 15:31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这句写得太好了,我得拿小本本 ...

潘霞现在似乎专心撰写爱情故事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各大刊物,都有芳踪。可喜可贺。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1 07:20 | 只看该作者
逐鹿江南 发表于 2017-12-20 15:32
余光中的诗,极具传统精神。诗人远去,惜哉!
问候!

是啊,很喜欢余光中的诗文。
谢谢来访。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1 07:20 | 只看该作者
月牙儿1 发表于 2017-12-20 21:27
我对他印象最深的那首“乡愁”诗歌,都可以背诵下了。他人走了,但诗歌活着。欣赏老师的美文!

谢谢来读,谢谢。
15#
发表于 2017-12-23 11:17 | 只看该作者
没怎么读过余的文字,看来得补课了,感谢老师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7:25 , Processed in 0.04977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