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296|回复: 7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西北秧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4 0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  北 秧   歌(散文)           
                          
                          文/于文华
   



          欢快、喜庆、热闹、奔放的西北秧歌,欢送着年远走他乡,而那种红红火火的唱秧歌、闹秧歌、扭秧歌的场景,那种男女老少天人合一、城市乡村万众欢腾的氛围,那种人人喜笑颜开、个个喜形于色的架势,仍日日萦绕于眼前,盘旋于心扉,驰骋于记忆,只能借助一只拙笔,试图勾勒出一星半点,描拟出一鳞半爪,以期了却一种祈愿。


      从字面理解,秧歌起源于人民插秧耕田的劳动场面,为解除疲乏,缓解困苦,人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人看见了喜悦异常口中唱之嘴中诵之。久而久之,在祈求丰收、民间祭祀、祈福禳灾、欢度春节时,便不断演化发展,广受欢迎,逐步演变成为灯会、年节中一项重要而必不可少的表演习俗。这和所有的发明创造包括语言文字的产生、歌舞诗歌的来源一脉相承,都与劳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且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发展,随着人民鉴赏水平的日益提升而丰富。


      秧歌顾名思义,是一种且歌且舞、载歌载舞的表演活动,单纯的歌和单一的舞是不能浪得虚名。光扭不唱的应该名正言顺为扭秧歌,而一边跳舞、一边敲鼓的美其名曰秧歌鼓(或叫腰鼓),广场上年轻女子迎合着时髦歌曲,前来后去、扭来扭去的称其为广场秧歌,以剧目形式在舞台上演出的称起为秧歌剧,但最集中、最鲜明、最好看的还是春节期间的秧歌。这种有唱有跳,与衣服鲜艳、造型有异的社火组合在一起的秧歌,让人大开眼界,精神愉悦,思想拓展,灵魂升华。


       一个地方的习俗,是该地历史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基因、人文气息的曲折反映与体现。西北悠久深邃、深厚绵延的历史,四季分明、寒暑有别的气候,幅员辽阔、不同种类的地貌,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化,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多民族聚居,让传统秧歌大放异彩、大展艳丽,加之党的惠民政策,日渐富裕起来的人民,利用庆贺传统佳节之际,想方设法,聚智合谋,以唱秧歌、扭秧歌舞、敲秧歌鼓的形式,来欢庆春节。西北大些正规的社火队中,有专门请了数人唱秧歌的。此人一般撑一柄黑阳伞(或花伞),头戴礼帽,身披红礼,文质彬彬,气质不俗,跟在锣鼓前,趁着敲锣打鼓者歇息之际,用高昂的嗓音、洪亮的声音自不而然唱起来。这唱既是一种缓解,也是一种助兴,更是一种气氛的衬托、一种境界的提升。唱秧歌好的人,每每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观赏热情,抬升了社火队的声望与名气,让闹得汗流浃背、一身热气耍狮子的、跑旱船的、骑竹马的、踩高跷的大跌眼镜,而又无可奈何。唱秧歌的虽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要张口就来,随机应变,唱词可长可短,但往往都是吉利喜庆的话语,结合场所地点变化、人家及单位身份,唱出心中的祝福与赞美。有些歌者唯恐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唱不出口,平时注意搜集、编撰唱词,到时像节目主持人一样,手心握一些小纸片,照样博的人们齐声喝彩,兴致勃勃。一些唱词就是一首完整的歌,抑或一首优美的诗。有些唱词句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锣鼓在其中适当敲打几下,以使停顿。比如下面一首:“正月里来那个正月正,千家万户贴春联,一元复始新年到,万事随心真呀么真开心;正月里来那个是新年,四季冬去迎新春,五谷丰登好年景,一年一节真呀么真开心”,咚咚锵锵咚咚锵,咚咚锵锵咚咚锵……“正月里来那个正月正,合家欢乐接财神,喜气洋洋喜盈门,阖家团圆日子开呀么真开心;正月里来那个瑞雪飘,男女老少闹新春,小伙子围着锣鼓转,大姑娘小媳妇扭呀把秧歌扭起来。”咚咚锵锵咚咚锵,咚咚锵锵咚咚锵……“正月里来那个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花灯那个挂在大门外,我和我的尕妹子真呀么真开心;正月里来那个闹新春,二月紧跟着庄户人耕种,大麦小麦都种上,盼望着来年有呀么有个好收成。”这样的秧歌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传达出人们的普遍心声与大众心里需求,听的自然人人如痴如醉,似梦似幻。而有些秧歌因人而宜,因地有别,不一定押韵,但照样唱的人心花怒放,神情喜悦。没有谁不想听赞美的歌吟,没有谁不想闻吉祥的话语,尤其是人人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春节,社火队若进学校门,就大声赞美教育:百年大计人为本,教书育人好营生,来年大学考的多,人才济济强国家。商铺门前放了一串鞭炮,就这样唱:四季来财客源广,春夏秋冬都进宝,东南西北财源广,富如东海长流水。歌词稍加变化,即可应对下一家。


      西北秧歌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不断杂糅了民间武术、杂技以及地方戏曲的一些技艺与形式,从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为民间歌舞、说唱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富裕,秧歌的动作幅度进一步加大,改变了动作的单一性与重复性,变得越来越时尚与富于节奏感、时代性,可手拿扇子,亦可手执彩绸,化妆一番,身着鲜艳衣服,在大庭广众之下,热热闹闹地跳跃、奔腾、闪挪、走动,表现出新一代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展示出西北粗犷大气、憨厚拙朴的乡俗,真诚善良、团结互助的民风。有些居民平时在广场练习,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过年时穿起衣服,稍加化妆,即可风风火火扭起时尚现代的秧歌舞步,看的人热血沸腾,而她们热热闹闹青春活泼动感十足的现代版秧歌,又分明揉入了流行元素,使人感受到社会的变迁。但如今当众唱秧歌的社火队已凤毛麟角,能听到几句优美抒情、朗朗上口唱词的人成为一种稀罕、一种奢望。


      西北秧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绽放着美丽的容颜,芬芳着甜美的花蕾,带给走进春天的人们新春的美好祝福与新年的翠绿憧憬,也展示给人们一幅优美和谐、欢快喜庆的亮丽画卷。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3-4 11:26 编辑 ]

029zh07.jpg (82 KB, 下载次数: 846)

029zh07.jpg
2#
发表于 2010-3-4 09:12 | 只看该作者
上课了,先坐坐。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1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关于西部秧歌的一些观察、思考与写照,渴盼各位版主与文友一如既往的批评、指导与关注。
     向各位问好,祝愿心想事成,家庭和睦,事业兴旺!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16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10-3-4 09:12 发表
上课了,先坐坐。 [/quote]

     永红好快手。谢谢提读,送一张照片欣赏,问好!

1110508840819.jpg (131.84 KB, 下载次数: 646)

1110508840819.jpg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17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10-3-4 09:12 发表
上课了,先坐坐。 [/quote]

     西北秧歌你也熟知,请多多提些宝贵意见。再次问好!

01300000025788121939123764184.jpg (122.83 KB, 下载次数: 669)

01300000025788121939123764184.jpg
6#
发表于 2010-3-4 09:23 | 只看该作者
正忙,有空拜读。问候文华朋友!
7#
发表于 2010-3-4 09:29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些热烈、红火的场景中,聆读如此细腻和丰泽的叙述,是阅读者的幸运。以欢快、喜庆、热闹、奔放的西北秧歌打开民间艺术的端口,引领思维渐渐向民间艺术的内核靠近和解读,被彼此关注的心灵是生动的,而被心灵关注的任何艺术更是至上的。欣赏并学习于老师的精彩散文,是今天早上生动的课题,认真学习。
8#
发表于 2010-3-4 09:30 | 只看该作者
西北秧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绽放着美丽的容颜,芬芳着甜美的花蕾,带给走进春天的人们新春的美好祝福与新年的翠绿憧憬,也展示给人们一幅优美和谐、欢快喜庆的亮丽画卷。

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西北秧歌的风情。欣赏、学习,问好文化!
9#
发表于 2010-3-4 09: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也有著名的秧歌呢,一样的热烈,一样的奔放。
问好文华!
10#
发表于 2010-3-4 10:2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也有传统的秧歌,不过,现在只能在大型活动中偶尔见到一下.文字富有乡土气息,让我们见识了西北秧歌的神韵.欣赏美文.问好
11#
发表于 2010-3-4 10:34 | 只看该作者
西北大秧歌,粗旷雄浑,大气,有一种西北风的雄劲!文图并茂,欣赏
12#
发表于 2010-3-4 10:38 | 只看该作者
描写形象,刻画入微,特别是气氛营造得很足,学习于老师生龙活虎情文并茂的文字!
13#
发表于 2010-3-4 10:46 | 只看该作者
唱秧歌、闹秧歌、扭秧歌的场景,在我们的感觉中就是喜庆,祥和,沸腾,激荡人心。在城市里的一些广场或居民点,经常会发现唱秧歌、闹秧歌、扭秧歌的场面,而这样的场面又非常吸引人,非常鼓动人。文章以西北秧歌的起源、发展、变化、传承中作了细腻又悉心的记述。语境浑厚,场景显豁。围绕着中心点,以虔敬的笔触,以大量的详实的素材,记载着也展示着一幅优美和谐、欢快喜庆的亮丽画卷。好文。精华支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1: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3-4 09:23 发表
正忙,有空拜读。问候文华朋友!


    谢谢荷风朋友的提读,多多提些意见呀!

01300000025788121939123764184.jpg (122.83 KB, 下载次数: 689)

01300000025788121939123764184.jpg
15#
发表于 2010-3-4 11:07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实在!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5 12:06 , Processed in 0.06037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