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54|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初冬驰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6 10: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雨湿的街道空旷,悠长。车辆仿佛从多年以前奔驰而来,又向多年以后飞奔而去,来去之间,留给我的是芜杂的念想和莫名的惆怅。空阔的街道被湿冷的风填得满满的。车辆像风中的飘蓬,从秋天的枝干上断落,朝着冬天的方向翻滚,发出风干之后的清越之响。
  
  阳光比风流逝得更快。吹雨的风也在吹拂时光,一吹再吹,街道上就掠过早年间乡村的暮色。
  
  暮色中,潮湿的瓦屋是沉重的,蓝色的炊烟是凝重的。炊烟从瓦屋的孔隙里冒出来,袅袅娜娜的,好像新生儿从襁褓中伸出柔弱的手臂,摇晃着饥饿,召唤者母爱。那种饥饿已经诱导出疼痛,疼痛的饥饿在黑屋子里失去了形状和颜色。是的,失去了,昏暗的灶火是照不到的。
  
  我是在土灶前续柴的人。我把脸贴近灶门,不想漏掉一星儿火光,觉得昏昧的火光与我瘦弱的脸庞及其相配。当然,我只是不想漏掉一星儿温暖,额前的头发被烧焦了也全然不知。
  
  火苗在柴棍上纠缠着、舔舐着,宛如七手八足的怪虫,托举着柴烟和火焰胡乱涂抹的天空。天空就是那个锅底。锅底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锅烟煤。那时,那些锅烟煤开始燃烧了,锅底上闪烁着万点金光,就像夏夜的星空。
  
  柴是我砍来的。
  
  偶尔向门的方向回头,就看见歪斜的门洞。目光穿过门洞,又可见参差的房檐,有些瓦片已经掉了,有些瓦片摇摇欲坠。再远处,又可见雨雾浓重且遥远的山岭。那就是我常去砍柴的地方。
  
  远山上,湿重的云雾让我暗自打颤,继而,我又庆幸自己此刻不在柴山,而在灶火前,虽然灶火不是足够温暖,但毕竟没有淋雨,毕竟没有在雨中拖柴下山,四肢舒展,手脚也很灵便。
  
  也是秋天,也是这样的雨天,我和一群孩子爬上柴山——大人们总是很忙,总是被村长的哨声驱赶到不同的地方去干不同的活计,背柴的事情就是孩子们的了,因为孩子们有一个星期天——年岁更大一些的孩子都被赶去干活了,允许上山砍柴的孩子被看做小,小到只能干自家的营生,村长和一些大人是这么认为的——村长每次站在通往柴山的桥头上拦截砍柴人的时候,他不正眼看我们,只是对我们板着脸,不置可否。确乎也是默许了,但他冷酷的脸庞又在告诉我们:快了,你们快到参加集体劳动的年龄了!
  
  其实背柴就是强体力劳动,因我们未到参加劳动的年龄,而背柴又是替大人筹备生活物资,村长就默许,他的默许也便让他的嘴脸不至于彻底的可憎。
  
  一群孩子在柴山梢林中散开,隐没,砍柴的“咔、咔”声此起彼伏。雾来雨来,雾去雨去。来去之间,留给我的是湿发和湿衣。拖柴下山,湿发和湿衣又被体热烘干。到家,放下柴,坐下,空腹之响几乎成韵,无边的湿冷再也无法抗拒,唯有等到大人回家,做饭,蜷缩在灶前,对着昏昧的灶火,得一些微弱的温暖。
  
  接连的秋雨仿佛重门,雨停,门开,冬天就涌进来,或者,人就跌落到冬的深湖里去。冬天是漫长的。无雨无雪。却有横吹不息的北风。太阳太遥远了,我偶尔有幸看到那张暗红色的脸庞在冬日早间出现,随后,它就变成苍白的,隔在迷蒙的云雾后面,好像高悬天际的一块圆形的薄冰。
  
  一间大房子,没有门扇,没有窗玻璃,但其中有几十个孩子,他们是学生,那间大房子就是教室。也是这样多雨的初冬,孩子们瑟缩如一群寒号鸟,老师也常哆哆嗦嗦,常常停下上课,搓搓手,哈哈气。
  
  起初,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单句口号,教我们认读、背诵。后来,我们的“功课”难度逐渐加深,就变成抄写、朗读和背诵成段成段的语录。那些口号和语录是什么意思,我们不知,老师似乎也不做讲解。我就觉得那些白色的粉笔字就像湿重的云雾,也像残雪和碎冰,让我更加感到冷。下课了,我们手脚僵硬,就到院子里追逐打闹,让身体回复正常热度。
  
  放学后——当然最好是在星期天——如果不被村长和大人赶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家有存柴不必去背,我们就可以钻进砖窑的门坑里取暖。熊熊窑火发出隆隆的响声,门坑里温暖如春。但门坑太小了,容不下太多的孩子,再说烧窑的人享有最高资格,仗着村长选拔他的荣耀,他总是蛮横地驱赶烤火的孩子们。他一个人续柴,也是他一个人独占温暖的门坑。烧窑的人也有临时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那时,我们就可以涌入门坑,尽情享用。最终不免被驱赶出来,烤暖的身体一下暴露在寒冷之中,北风的啸叫依然残酷无情。
  
  砖窑是大家建成的,烧窑的“大柴”是村里大人们按照划定的份额背回来的。年年烧砖,年年卖砖,但据说卖砖赚来的钱都存在“公处”;也常听一些大人抱怨从不分钱。直至集体劳作解散,紧箍的砖窑终于塌落溃散,分钱的事情也没有发生。白白付出了力气和工夫,村里人抱恨了许多年。抱恨归抱恨,不分钱的事实就像烧结的砖头,对它的消解,还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
  
  无法取暖的冬天尤其漫长,太阳的脸总是不能红润起来。偶尔的晴日里,太阳亮得惨白惨白的,阳光不暖和,那样的惨白反而增加了冷意。晴日里也常有风,那些风好像也在阴冷的暗角里被冻得忍无可忍了,也想借阳光暖和一下。但朔风如刀,惨白的阳光像残雪和碎冰,让冬天变得更冷。家里和外面一样冷,大人们在集体劳作现场挥汗,孩子们只好聚集一处,游戏取暖。那时候人人腹中存食不多,玩耍不多时,饥饿和疲累同时降临。孩子们就挤挤挨挨地坐在背风的地方,看着斜斜地掠过南方天空的太阳,一起重温夏日时光,一起预期来春情景。实在无聊到极点了,有人竟会兴致勃勃地呼喊口号或背诵语录来解闷儿。起初是一个人,渐渐地,更多的人受了感染,同呼同诵。此举对我们也有一些效应,毕竟,寒冷被暂时忽略了,饥饿被暂时忘记了……
  
  有时候是相继离去,有时候是一哄而散,星期天就那样度过了。那样的冬天,除了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取暖,再没有教给我们别的什么。喊口号背语录让我们更容易感到疲惫,寒冷与饥饿也卷土重来,更加的声色俱厉。
  
  我所在的城市再次进入冬天,还在下着秋天没有下完的雨。雨湿的街道空旷而漫长。在我,此情此景与城市无关,它只代表我少年时候羁留过的乡村,代表冬天里的孩子们没有暖和的棉衣裤和袜子。鞋子,早已是破旧到不跟脚的。
  
  如今的城市不再是衣衫褴褛的。方方正正的楼房中包裹着吃穿住用的丰裕。更多的乡民涌入城市也融入城市。他们从乡间走向城市,衣着已经相当的光鲜亮丽,炎凉之际再无缺衣之苦。然而,他们与所有城市原住民一样,方方正正的房子并没有把他们的灵与肉变成棱角分明的,倒是从圆润变得更加圆滑与世故。他们中的大多数所操劳的,也都一样含有方方正正的隐喻——麻将,那是忽略时间、掩藏一切困顿与苦厄、麻痹灵肉的东西。由隐蔽而公开,由个别而多数,当街楼层中传出“哗啦”之响,终日不断,彻夜不绝。
  
  如果天气尚可,城市还会回到扰攘、喧腾之中。店铺门口的音箱里冲荡着诱惑与挑唆的声音,倾泻着促销的激情。鱼贯的车辆塞满了能够行车的所有街道。人行道上摩肩接踵。包括人行道的边沿,每一寸可为利用的空地都在履行商业使命。小县城的纷扰之相主要体现在人情关系默许之下争夺生存空间的强烈竞争。不过,城管及其相类,他们也要为自己的生存绞尽脑汁,装模作样地,每天上演着驱逐与反驱逐、禁止与反禁止的悲喜剧。忙碌,凌乱,拥挤,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没有生活,只有生存。
  
  无论在哪一个季节,城市的这一副尊容呈现着另一种冷意。
  
  生存的棱角是锐利的,如冰冷的锋刃。生存的实体却很脆弱,有太多的自私、猥亵与怯懦,它们毫无同情与怜悯地切割着城市资源,至于七零八碎而造成新的穷匮。城市里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关联着生存的紧张度,生活就永永远远成为保证生存之后才能考虑的,,而生存需求,好像根本无法等到满足的时候,生活的现身就是遥遥无期的。
  
  生存并不存在一个量化的基数,每一个时尚事件都在增加着生存的紧张度;新的紧张度得以缓解,新的生存标准又被所有人制定出来,不然,要么是尚未进入城市,要么是再次从城市存在中沉没。
  
  我不能不想起先前经历的生存和生活难分彼此的日子,那时候的贫弱与匮乏确乎是一种冷,不明真相的狂热的确让人感受到热。过后才知,屏蔽饥饿与寒冷的狂热也把生存与生活完全遮蔽了。
  
  作为生命体的存在时间极其短暂,这个不言而喻。为了不让自己感到惶恐,我常常想起1980'——是的,我说的是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给这片大地真正带来过春天,人性之树勃发,人性之花怒放。一个群体的精神回暖,让那个时代温暖而光明。合法的不仅是生活与生存,还有爱情与性。求知是自觉的,自省是自发的,凝聚是自愿的,复活的俚俗是雅致的,丰足的食物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真诚的,找回的幸福是实在的。值此良辰美景天,各种神灵回到人间,定居下来,重获金身,挂彩披红。生存的凹坑被丰足填满,流溢出简单而真实的幸福。而生活,也不仅仅是六畜与五谷、美服与华屋,还有劝学与修身,术科与神课。我觉得,那个时代由内而外都是热的,特别是,人的肉体与灵魂是热的,土地与房屋是热的,大地与星空是热的。四季之中,再无严酷。
  
  但如此好景不足十年,生存的大地和生活的天空都因人的懒惰与乖巧而变得崎岖、险峻。人把自己推入了一个全面违约的泥沼地带,倾轧与动荡就是不可免的。发热的和受热的都开始贬值、分裂、流散。直至后来,所有人把肉体和灵魂的寄托之处都锁定在城市,继而漂泊在城市。
  
  在我和我的同龄人,贫弱与匮乏的冷和城市生活的冷意之间,真正温暖的日子竟是那样短暂。我们的中老所面临的又是貌似美丽实则刻薄的城市——太冷了,人们聚在一起,要么因为麻将一样美其名曰娱乐的博彩,要么因为聚餐一样各取所需的消费。我就看到,一个不读书的人实在无聊,而一个浮躁的城市实在猥琐!群体的人竟然如此容易满足,一旦饱食暖衣就丢失自己。不过我对如此尚未彻底失望,我相信一定有人把大地和星空收藏在灵魂里。
  
  雨湿的街道很快被风吹干。风更犀利,提前宣示着隆冬的力道。车行入流的大街,熙熙攘攘的行人,五光十色的夜景,声色俱厉的促销,无处不有的广告,语音交流的浪笑,走在街上,我就看到动感十足的城市确乎是一个拥挤扰攘的无人区。
  
  从一条街上过去,从另一条街上过来,我遇到过一些熟人,但我们谁也没有说话,彼此只是点头一笑,表示很忙。当我发现自己再次回到广场,那里聚集着清一色的老人,他们都穿深色衣裤,或走或站,攒三聚五,高论者与低语者都是弯着腰差不多要鬓边厮磨的,看上去,活像冰原大陆上的企鹅群落。
  
  他们在晒太阳——原来太阳出来了,虽然阳光不是十分温暖,但毕竟有了。
  
  天空由灰变白、变亮,我的视线就可以抵达更远的地方。在小县城里所见不会更远,我看到的还是日日必见的四围高山。雨后天晴,水汽蒸腾而为白云白雾,云雾盘桓在山顶与晴天之间。此情此景,让我的心终于发起热来:若告老还乡,若冬日晴好,在这样的星期日,我一定登上柴山去了。
  
  2017-10-26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0-26 11:45 | 只看该作者
首赏~~~~~~~~~~~问好~~~~~~~~~~~~~~
3#
发表于 2017-10-26 19:48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太冷了,如今的人们宁愿拿着冰冷的手机聊出最热烈的话,真是恨不能将手机融掉的架势。却往往,会忽略身边能给你温度的人。或许,有人陪伴的冬天会越来越冷吧,不如上山去砍一捆柴来得实在。
问好李老师,秋安!愿冬天不冷!
4#
发表于 2017-10-26 20: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师的文章了,希望温暖的太阳能够驱走寒冷,希望的柴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欣赏老师的文章,问候老师!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08:38 | 只看该作者
朱国前 发表于 2017-10-26 11:45
首赏~~~~~~~~~~~问好~~~~~~~~~~~~~~

谢谢留评,即诵冬祺!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08:52 | 只看该作者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7-10-26 19:48
是的,太冷了,如今的人们宁愿拿着冰冷的手机聊出最热烈的话,真是恨不能将手机融掉的架势。却往往,会忽略 ...

女妖所言甚是!我们正进入一个人的概念化时代,即,人本来是具体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再具体,而只是一个个交流的抽象对象。人的概念化和生活的虚拟化正在发生,那么,找回自然本真的人和真切的生活就是以一种需要,当然是人本体意义上的需要。在时尚社会,这种需要可能被忽略。这就是现在人的两难选择。
再次感谢女妖抬爱!

点评

李老师所言甚是,赞同!  发表于 2017-10-29 04:1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08:57 | 只看该作者
张爱珍 发表于 2017-10-26 20:04
学习老师的文章了,希望温暖的太阳能够驱走寒冷,希望的柴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欣赏老师的文章,问候老 ...

谢谢爱珍文友,并祝体健笔丰!
8#
发表于 2017-10-27 09:3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人活着很无奈,甚至一辈子活着真难。要远离世俗,到理想的桃源也由不得你,找回自然本真仅仅是心中的一种需要,努力尝试吧,或许有幸得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10:02 | 只看该作者
河西村夫 发表于 2017-10-27 09:38
其实,人活着很无奈,甚至一辈子活着真难。要远离世俗,到理想的桃源也由不得你,找回自然本真仅仅是心中的 ...

一切精神纠结都是当下性的,认同与批判的客观性,才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的可靠动力。
谢谢河西村夫文友留评!并祝文友体健笔丰!
10#
发表于 2017-10-27 14:22 | 只看该作者
文字质感,从容。读李老师的文章,总觉有一种言此及彼的感觉,好像字面后还有着许多的含义,让人读着读着忍不住想到许多事情。这或许就是文字的魅力吧。
欣赏!问好!
11#
发表于 2017-10-27 16:04 | 只看该作者
从季节天气到物象和人,从感觉到意识到思想,作者将对城市的感受与印象,融入到个人对世界的体验与发现之中,为读者提供了具有独特个性化的认知。兴文的文笔更加沉稳有致。欣赏。
12#
发表于 2017-10-27 16:42 | 只看该作者
      问安。武术有种指东打西,也就是达到了一种造诣与境界。文章回顾上世纪真冷,流年到如今到底冷不冷?深邃的眼光直击现实。
    厚度美文。
13#
发表于 2017-10-27 17:29 | 只看该作者
从过去的冷到现在冷的不同,言及社会及其他。从感观到思想,从肉体到灵魂。水到渠成的文字,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14#
发表于 2017-10-27 21:05 | 只看该作者
  李先生散文进步很大,尤其是前半部分,有一道力劈的新意识,同时语言上也极力营造一种陌生感,作一种陌生化处理。但是写到城市这个部分,就与自己前面写的回忆性的复述完全切断了,整体没有融汇自然,流淌贯通。另外论述到城市这个部分,意识上越来越趋于理念化的抽象,有点偏离文学的本质。当然也可以这样理念化的论述,但是一定要有足够的文学艺术语言的支撑,才不会显得过于理念抽象化,也不会显得刻意说教。说白了就是文学本身是一种艺术,艺术要由艺术本身来完成。总之李先生这篇散文比以前突出,更上了一层楼。

点评

凌老师这个点评极妙,客观地点明了我不能正确表达的东西。  发表于 2017-11-2 10:10
15#
发表于 2017-10-29 0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10-29 09:07 编辑

李老师好。粗粗读了。随着您心怀飞驰。利养身心即是好,您一直持守的严谨不从俗,恩和有敬。
等时间宽裕,再来请教。多日不见,问好。给您图片看,当祝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00:59 , Processed in 0.17937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