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80|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返璞归真,大道通达——张立国故乡系列散文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9 0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返璞归真,大道通达
                                                                                                           ——张立国故乡系列散文解读
  
  读张立国的散文和读别人的散文不同,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出了浓浓的暖意,这是一个被感动的过程。
  
  张立国是一个执著于故乡叙事的作者。他出生于华北乡村,对乡村有难舍难分的感情。人需要面对生活的多重选择,该怎样选择,这样的困惑充满了中国,也充满了世界,而来自乡下的张立国,找到了表达自己的突破口,他的散文里充满了人性的温暖。态度决定写作,感情决定素材,我从他发表在报刊的“故乡文字”看,一篇篇充满了对故乡的赞美,对于故乡人物人性美的赞叹。赞美乡村,赞美故乡,反映了张立国写作的基本走向。
  
  张立国是一个从乡村来到城市的作者,对于现在所居住的城市,他写道:“古城并非不可爱,我只认为:在没有炊烟的古城里生活,我的心是空落落的,感到有一种无助的孤寂。”人在城市,情在乡村,这样的反差本身就是对“存在”的一种态度。
  
  一、 在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点的挣扎
  
  人类社会在进步,从国际经济循环来看,发展中国家为了增强国力,纷纷向工业化过度,中国也处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根基,可是,中国的工业化也带来许多问题,如环境问题,土地问题,农民工问题等,问题反映在现象,内在的却是精神的缺。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老百姓,包括许多知识分子没有做好这个过度准备,存在许多不适应,笔者不知道这样的不适应算不算“保守”,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工业文明的副作直接质问和抨击。笔者读张立国故乡系列散文,里面虽然没有激烈的言辞,但是他用“张贴风景”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一个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心态。
  
  城市的追名逐利,反映在欲望爆发。城市洞穴里发酵和搅动着欲望,盲目的欲望,原因在于过度期的中国城市生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文明。面对这样的严峻态势,张立国采用退守的态度,退到乡村去,用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形成对应。我们在他的散文里,到处都是诗一般的乡村生活,看到了乡村可亲可敬的人物。他因为热爱乡村,表达出“恋家”情结,这样的情结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他的父亲就是一个恋家的人。“大烟囱抛出了拴住父亲的心都常常的线,就是炊烟”。
  
  每个写作者的写作都有自己熟悉的场。笔者认为张立国的写作是有根的写作——他的根就扎在故乡土地上。他从乡村来到城市(古城)生活,表现出不习惯,“多年之后,游荡在塞外古城的我,欲感到自己的内心里有着一种无法稀释的情愫,折磨着我的灵魂。”这就是说,人是需要精神家园的,在城市,张立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家园,他还没有萌生归属感。有人说,山西洪洞县的老槐树是许多中国人的根,而作者家乡的老槐树也是作者的根,“我发现我已经走的离故乡好远好远,面上的褶皱讲述了我在漂泊中的故事,天真与纯洁在我的身上慢慢变质。当我重新看到老槐树和站在下面的母亲时,我才幡然回醒,我是老槐树下的子孙,老槐树是我的根啊!”老槐树凝集着亲情,因为老槐树下常常站着他的母亲,母亲就成了家乡的代名词了。
  
  散文《老宅院的故事》近距离地凝眸他家乡的老宅房。人对于出生的房子无法选择,只能接受,这所老宅院是老一代人用辛苦钱挣下来的。作者讲述了这个老院子的传奇经历,“且在这属于自己的地上盖起了错错落落的房屋,圈起了土坯围墙,使得这个家有了一个自我的天地”,这个院子里有果树,有藤类,都是孩子们天堂。院子里还有菜地,有压水井,院子的门口有杨槐树。“母亲告诉我们,槐花闻着香气泌人心脾,吃起来清淡香甜,是极好的清肺败火解毒的食物”。在文字里,他描写了母亲对于老宅子的感情,“清楚地记得:在我接母亲离开老宅院来我这里的时候,她哭了,无数次的回头,好伤心,并且悲切有声”,中国人的归根心理情结在作者母亲身上体现的很充分。
  
  散文《远去了的乡村故事》也是写家乡发生的故事,写的是明朝的山西洪洞县大移民。中国人缺乏四海为家的意识,缺点也是优点,中国的寻根意识很浓。“大槐树迁徙者们就是这样,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但是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便重新抖擞精神,立地生根地去建造着自己又一个新的家园。在新的土地上,他们栽种了许许多多的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作者在这篇散文里不再满足于一般叙述,而是增加了文化质问的元素。“我家住的那个村子就是这样,家家户户长满槐树,每到初夏,树上垂着一嘟噜一嘟噜雪白的槐花,整个村子里流泻着槐花的香气。”作者追溯了先辈们的勤劳,在新来到的荒野放火烧荒,一锄一锄地挖断草根,整理土地,播种,拔草、松土、浇水、清除害虫……庄稼长起来了。最后迎接到了丰收,“先祖们还在村子的周围种植桑树,人们采桑养蚕,蚕丝或织绸或出卖,他们日耕夜织,虽谈不上丰衣足食,但倒也一日三餐填饱肚,粗茶淡饭布衣衫。”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
  
  散文《水洼洼韵事》写的是张立国故乡的水。北方本来少水,但是有河流,河流集中了北方的灵气。水是北方的眼睛,作者就住在眼睛里,“河的左岸有片微挟着泥土散发芳香的翠色欲滴的芳草地,绿柳成荫中悠闲地座落着一个小小的村落,几十户人家栖身于那里,这便是我的小村——水洼洼。”“那清莹透明的河水,象一面镜子,明澈地一眼即可看到水中鱼儿游动的身影,那阵它是一个人畜兴旺的村子,在岸上稍走几步就惊飞起成群的野鸭大雁,用网箩子在河里搅几下,就会鱼虾满网”,这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美丽的环境培养了作者的文学思维。这篇散文的和他写的故乡系列散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增加了传说元素。
  
  人类的生活是需要有尊严的。我读张立国的散文,读出了他对人类尊严的孜孜不倦追求。他的内心深处对乡村的人和人之间和谐的赞许,正是以儒教为核心的乡村生活状态。这样的状态使得他看到了“真”,什么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样的感情是饱满的感情?张立国以自己的散文对这些很难解答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二、 蕴含在诗意乡村里的文化诠释
  
  凡是写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场和写作的根。张立国自觉地把根扎在农村,扎在自己的故乡。他在人近中年的时候,反刍一般回忆自己的故乡,把故乡的美好用文字整理了出来。从文学史来看,一个作家的童年生活对作家的影响巨大,张立国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家乡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是鲜活的。在对于家乡的描述过程中,他找到了一个词汇——热爱。他感受到自己内心和乡村风景之间的互动与和谐,虽然他还无法用哲理化的语言概况乡村生活的本质,但是乡村和有关乡村的生活图像已经在他脑海里形成本真的哲学——关于乡村生活的哲学。
  
  写作总是有感情成分的,从来不存在“零度写作”。笔者认为,用愤恨写东西相对容易一些,用热爱写东西就不太容易了;愤恨往往是具体的,热爱往往是笼统的,这就是热爱的难度所在。张立国在写作中跨越了这个高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诗意。比如炊烟是乡村的符号,他就写了《炊烟升起的地方是故乡》,“我总以为,乡村的天空是让炊烟撑起来的。”接着,他写了一家人坐在小桌子前吃饭的和谐氛围。家乡的可爱,来自作者对于亲情的感受。哪里有真挚的感情,哪里就可以称作家乡。乡村有作者的亲人,有街坊乡亲,所以,讴歌家乡就是讴歌亲情,“那一刻,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起了离开多年的母亲。”他和故乡之间的关系,“我感觉,故乡的那根情丝啊,似乎正亲切地呼唤着我的乳名……”,这样的关系分明就是亲人的关系。
  
  张立国是一个很善于诗意生活的人,因此,他笔下的家乡生活是诗意的,是阳春白雪的。炊烟,香气,热喷喷的灶,常常出现在他的笔端,他用诗意的语言写了故乡的清晨和黄昏,“天还没有完全亮,空气里还散发着潮湿的场院和牲口粪便的气味……….家家户户烟囱,冒出了一缕缕飘渺的炊烟。”他自己把这样的审美倾向也做了说明了,“带着审美的眼光看,故乡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我们知道农业劳动是辛苦的,因为热爱,农业劳动也就有了诗意,“这当口,故乡的庄稼主们开始了雨季前的固苗,他们后背上背着一顶大草帽,光着两只大脚丫子,半跪在松软的泥土上,小心翼翼地扶苗、铲土,没有系纽扣的布衫的衣襟垂挂着,随着动作,不住地摆动着,边角不停地擦着地皮。”(摘自《故乡的情韵》)。
  
  戏台子是乡村里常常可以看到的建筑,张立国笔下的戏台子是诗意的。他在《村庄叙事》里写了戏台子,写了戏台子的历史,戏台子的作用,“戏台成了村里人休息、娱乐和交谈政治高见的场所。”写了戏台旁边的老井,“老井从天地之灵性中汲取生命的水份,经受年深日久的浸泡、滋润后,它供应大半个村子吃上好甜水”,老井旁边有老碾盘,他还写了老井南边的荷塘,“荷塘里的莲花在开放,树荫下边送来的凉风,带着大田里可人的清香”,故乡的人夏天上井台,冬天上戏台,这里成了公共的场所,也是话本文学萌生的地方。《乡村叙事》这篇散文没有中心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行文平平淡淡。飘飘渺渺,似乎没有写什么,又把什么都写了,他这样的“糊涂写法”,以无技巧而涵盖技巧,具有无可代替的艺术魅力。
  
  散文《风,从故乡岁月的河道里刮来》写是故乡的河。“这条河叫拒马河,古称易水河。”河流的品性往往可以影响村人的性格,作者极力写了河流的美丽,“拒马河从西缓缓地向东流淌着,那水呀,清澈明亮,就好像天穹下流淌的月光,轻轻地浮动着。”“冬天的拒马河也不寂寞。那时的雪好像特别大,且一场接着一场,但并不觉得冷。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男孩子满河道里滑冰,女孩儿只敢蹲在冰上,让大人用手拉着走。”他还写了不同的季节里河流的不同形态,他因为热爱,而描写的极为细腻。水汽,花香,银白色的鸟,潮湿的空气,狗叫,艾蒿的味道,蝈蝈的唱歌,烫烫的水…….一切的一切构成属于乡村的甜蜜,构成了人和自然互相和谐的乡情,是别的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张立国还写了庄稼人闻到庄稼成长气味的感情反映,“他们知道,庄稼秀穗的时候是清香味,庄稼熟了是焦香味。这阵子,一股浓郁的清香味,随着风扑入他们的鼻中,你说,这怎不叫他们心里又松爽又凉快,像喝了凉糖水一样。”由于作者深谙农业劳动,才写的入情入味。
  
  写散文《故乡的年集》的由头来自故乡的风俗,写的场面很大,“故乡的年集极具特色,记忆里,故乡的年集是这样的,一大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闺女,小媳妇,成群结队担着自己的东西,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朝集市上涌来。一入集内,满街筒子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连成一片的喧闹和嘈杂声。”他在这杨的场面描写中,充分体现了乡村人在过年过节里的激情和幸福。过节放鞭炮是中国特色,作者对鞭炮的喜庆氛围进行了精心描写,“整个炮市,千字头、起火、雷子、两响、灯光炮、二起脚……炸起了一片片的喝彩声”,他这样的描写属于群体性描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快乐,因为过节是家乡人的共同节日。张立国写“动感”也很出色,他在散文《故乡的年集》中写到,“戏台下边,你挤我,我拥你,人声鼓噪,杂音喧天。在热闹的年集的街口上,净些不成买卖的“买卖”,什么缝破鞋的啦,卖鞋楦的啦,张箩底的啦,攒水筲的啦,绑笤帚的啦,粘破缸的啦,还有剃头的,修脚的,锯碗的,杂七杂八样样有,密密麻麻一大片。”写出散文里的动感,很不容易,需要对场面有整体的把握,他在“调度”散文场面方面,显然是行家里手。
  
  散文《我家的燕子又呢喃》写的是他的家乡的燕子。张立国写了燕子的品性,“燕子是择家而居的,每年当桃花笑碎了阳光、柳枝弄弯了东风时,它们便飞进了和谐宁静的平常人家,开始了筑巢。”他写了燕子在老家老房子里筑巢的细节,“面对着燕子的执着,姥爷只得登梯上梁,在屋里又重新悬挂了一个木勾。”于是在他的老房子里,和人燕子得到了和谐。“十多天以后,一个灰色的大巢筑成了,石子密密麻麻地罗列着,牢固地粘在一起,凹凸有致,陡然望去,风格像浮雕的建筑。”他写燕子粪便的细节,写姥爷的去世和燕子的归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主线存在于村庄。读着张立国散文,就如听一曲小夜曲,不由地感到轻松愉快。
  
  张立国善于写意,他的散文很少着力写一个完整的事情。他对于事物的态度是从描写中透露出来的,而不是直接说出来的,比如他写家乡的美好,没有面面俱到,而只是写了一个局部——炊烟,写了拍翅的鸡,蹒跚的牛,写了乱窜到猪,蹦跳的孩子,井边的姑娘,拾粪的老汉……这些生活的物象,组成了他热爱的对象。笔者注意观察文坛2009年写故乡散文的作者,大部分为写的零碎和表面化,写出故乡诗意的不多。而在这个方面,张立国可以说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他的《故乡的情韵》是围绕着“情”去写故乡,因为有情,他眼睛里的故乡,“故乡极像一首诗和一幅画,晚霞飘落之后变得极为朦胧和古朴”。“太阳是暖暖融融的,风是柔柔和和的,花喜鹊和麻雀跳跃在墙头上“叽喳”乱叫,新鲜的空气,春掺桃杏夏掺洋槐花的香味飘过来,真醉人哪”(摘自《故乡的情韵》)。可以看出来,张立国因为热爱乡村,他主动摒弃了乡村生活里那些阴暗的补丁,可以凝聚和提升故乡的环境美,故乡被描写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三、对于乡村人物文化品性的挖掘
  
  故乡是张立国的写作之根,写故乡,必然写到故乡的人。写人,是散文里的难事,张立国采取的写作策略是“一边叙述一边联想”。作者的系列散文均是以叙述为主,在叙述中杂糅联想,这样的写法构成他的基本风格。对于一个人来说,最亲的亲人莫过于母亲,张立国散文里很多地方写了母亲。如在《乡集情结》及有这样的描写,“我觉得故乡的集就像母亲敞开的怀抱,有着谁也无可替代的温暖。”他和别的作者不一样地方,在于把故乡许多风景和母亲的存在一起写,也就是说,许多故乡的生活景象都有他母亲的影子。
  
  张立国的散文写作,很是注意挖掘乡村的和谐之根。为什么乡村要比城市更加和谐呢,笔者认为乡村的文化根子扎的深,人何人之间在常年的农业劳动中基本形成了和谐相助的关系,这在张立国散文里表达的很充分,他散文里的村庄是和睦的,“平素里,村里的人和和睦睦,就像一家人家过日子。倘若谁家生了孩子,全村都会送蛋去;谁家的老人过世了,全村都会去给他化纸钱。一家的喜事等于是全村的喜事,一家的丧事也是全村的丧事。村里从没有出过偷窃,白日里,鸡可街乱跑,晚上,鸡是如数归窝。”(摘自《村庄叙事》。
  
  人是害怕孤独的,孤独常常令人缺乏归属的尴尬。张立国写乡情,最后还是落脚到人——故乡的人。比如对于他对家乡的“集会情结”的描写:乡人一年到头做着单调的农业劳动,有集会的时候,生活就有了波澜,就有了狂欢。“集对乡下人来说,永远是生活里的欢笑,是泪水,是一坛香味醇浓的老酒,是一束美妙的花,更是一双泪眼相望的一幅乡间老画。”作者的这样的刻画是准确而到位的。乡集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集对我来说,就和土地一样在我的心中涨潮着爱的激情”,实际上,张立国的个人体验就是乡亲们的共同生活体验。他还写了河流对于家乡人的影响,“此时,只有风儿知道他们的心,撩拨着柳枝儿,柔柔地响着。听到这柔和的声音,他们的手指发抖了,撩起被角,很快地一股暖流充盈在他们的体内,倍感舒爽。”水的灵气是生命的活力,也是家乡人的梦。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亲情世界里,博爱就是那缕缕阳光,耳濡目染着长辈对后辈一往情深的关怀,更有着思接千载,纵横万里的矫情之言。”(摘自《老宅院的故事》),他的《滴血槐花》是作者故乡系列散文中的力作。在文本里,他把真善美和假恶丑对照着写,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当然,以家乡的老槐树开头,还是有诗意的,“岁月的刻刀早已将它的树干雕刻的凌轹沧桑,但它的生命力极强,似乎有股子永不服输的气概,枝头七股八杈地如巨人舒展的手臂,遒劲茁壮”,虽然是诗意的,也已经有了力量和内在的弹性。这棵老槐树不仅和七仙女的故事有联系,更重要的是在抗战期间一位烈士的牺牲也是在大槐树下发生的,于是这棵大槐树就有了壮列的意味。张立国在《滴血槐花》里叙述了自己的母亲,写的很细,写了母亲的出生和槐树有关,“母亲的名字叫槐花,听姥爷讲,母亲生下来的时候,槐树可着劲地放花,那花开得象雪山,象雾海,铺天盖地的洁白,满村落里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馨香,花映人面,人掩花中,风一吹,几里地以外都飘散着清香。”作者的母亲是有槐花性格的中国妇女形象。
  
  在《滴血槐花》里,张立国还写了他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是矿上的工人,一年到头在外做工,回家很少,家里的活计里里外外全靠作者的母亲。特殊的生活环境必需女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中国,许多家庭就是由女人来承担的,张立国的母亲只是其中的一个。他还写了父亲的去世,“记得父亲去世那天,母亲哭得撕肝裂肺,老槐树上的花串也在渲染着情绪,红得似血,浓浓的,看似要淌落下来。我感觉到老槐树很有灵性,它开得红色花串满是情绪,仿佛扯满一天晚霞,诉说着母亲那含辛茹苦的日子。”树有情,人有情,树木的生命和人有关联的,在他的这个是散文里得到清晰的阐释。在这个散文里还出现了作者的舅舅,这个人物是发生中国历史背景里的悲剧,“在老槐树下,舅舅被五花大绑地绑着,低着头,脖子上还挂了个大牌子”,“母亲给我讲过,舅舅因为是在画一幅毛主席带领红卫兵永远向前的宣传画时,一不小心把一滴墨汁滴在老人家的脸上,才被那些口喊拥护的人作践而死”,舅舅在老槐树下受过斗争,使得这棵老槐树就有具备了另一种悲壮,另一种惊醒。人性是善良的,人性也是丑恶的,如果人性被政治扭曲的时候,只能是丑陋无比——这是张立国给读者的有益启示。
  
  一旦写到人,张立国往往写群像,写一群人的共同的活动,然后从众人的活动中寻找到诗意,使得散文的诗意更加可信。比如他写农人一天劳动结束回到自己宅院的情景,“极力享受着日作完的轻松,弯下腰掬起一捧冷水,浇在头。头上、胡须上挂满了水珠。”这样的享受不是一家一户的,而是整个乡村的。散文《故乡的五月》写的是丰收的喜悦;他很少直面写乡村里的不平等和阴暗面,在这个散文里却为一个乡村大嫂做了一个是诗意化的写意特写,“她的脸上没有喜悦,只有焦急,抬头望一望那无际的麦田,轻叹一口气,嘴里喃喃地不知说些什么,但从她那焦急无耐的脸上能读懂她的心思,那是盼望自家男人能出现在田头。”当时正在麦收的时候,是最需要男人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大嫂的男人偏偏不在家,这样的场景已经有了“悲剧”因子,但作者处理得极为柔和,她用宝宝说话方式体现了大嫂的内心活动。“她这拨动着最纤细最柔和的心弦,是母与子和谐的此呼彼应的声音,是寄托着亲融无限缱绻的希望。”这样的处理是暖色调的,不会破坏散文整体上的诗意。
  
  劳动是美好的,作者在2009年散文里写了不少农村劳动场面,写了农业劳动的美好,比如写榨油,写了榨师的劳动场面,写的很详尽,介绍了这项劳动的工艺过程,“吩咐四个壮汉开始用两边的木梢捶砸榨槽里的油籽饼。两边的壮汉一个掌梢尾,一人与他并立牵住梢头,一齐往后仰,将梢高高扬起,然后,极有节奏地一上一下象撞钟似地奋力猛撞。”当作者写到油珠顺着油槽往大铁锅里淌的时候,他的心是欣喜的,他已经全身心加入劳动的全过程。张立国虽然习惯用大块的色彩涂抹家乡的生活,同时,也不放弃精到的细节。如写故乡人在水泡子里钓鱼,写了垂钓人的悠闲自得,写了器物的具体,“蹲在河沿的草地上,在钩子上按上蛐蟮,把鱼线甩到水里去,望着漂在水面上的鱼漂,出神的盯着它。”最为动人的是写出了动感效果,鱼漂在动,眼在动,鱼在水下动,鱼钩也蓄势而动,但最后的结果是空钩。太公钓鱼不在于钓到鱼,而在于钓鱼的快乐,无形中已经体现了一些朴素的生活哲理。
  
  人无完人,文无完文,如果说缺点,张立国的散文在语言上还尚待完善,在语言节奏方面应该有些变化,既有长句子的叙述,也有短句子的点缀,产生出平仄的效果。再就是能看出来作者在选择描写家乡的词汇时,还是选用“大路货”词汇居多,这些词汇出现的概率太高,缺乏质感,容易给读者造成阅读疲劳。在这两个因素方面,还需要作者努力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选词力,尽量避开现成的词汇,逐渐形成自己的词语群。从叙述的角度说,作者的散文是铺张有余,收敛不足。再就是笔者认为张立国可以在文本里增加一点幽默。乡下人不乏幽默,可是在他的文本里,幽默感的味道不浓,也许是作者害怕因为幽默而影响了文本诗意吧。另外作者还有几篇写的长一点的散文,显然精炼不够,对于素材剪裁的也不够,这是值得以后注意的。
  
  综上所述,张立国的故乡系列散文已经形成特点,发展态势良好,尽管有些不足,瑕不掩玉,相信他会以自己的勤奋和悟性修正缺点,写出更好的散文。
                                                                                                      ( 注:2010年3月9日晨首发)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0-3-9 17:2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3-9 06: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克楠发来长篇散文评论与大家交流,这无疑会对论坛散文作者起到指引作用,有利于写出更好的散文作品来。
3#
发表于 2010-3-9 07:05 | 只看该作者
“凡是写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场和写作的根。”这句话太精彩了。
仔细阅读和欣赏通篇文章,阅读别人一场优秀,洗礼自心一场无知。自省身心啊!
4#
发表于 2010-3-9 08:59 | 只看该作者
个性的解读,欣赏并问好朋友。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09: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三个朋友的阅读,克楠首发到这里,希望对于朋友们的写作有用。
6#
发表于 2010-3-9 09:10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样的贴子很受益,谢谢楼主。
7#
发表于 2010-3-9 11:02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没编辑好啊。
8#
发表于 2010-3-9 11:45 | 只看该作者
  评论的作用,就是在于加深和强化我们对受评的了解理解,也助于我们对原作闪光点的认识挖掘提升,而更重要的,在于我们把受评拿放在时代历史的坛子里,去“称 斤算两”,去品评咀嚼,以再度体验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及思考。
  可以肯定地说,评者在这几方面都做到了,且做得很好。评论从时代和艺术的高度上,洞见了受评作品的品貌质地,拿在了时代的天平上去称量,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确切结论,是充满独见的。也具有相当的前瞻性。这对于我们认识原作,加深理解原作,重新估价原作,开辟了便利的借鉴通道。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评作的无量价值!
  文章写得极有耐性,有条不紊,述证翔实,体验可信右感,信人称叹。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4: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0-3-9 11:45 发表
  评论的作用,就是在于加深和强化我们对受评的了解理解,也助于我们对原作闪光点的认识挖掘提升,而更重要的,在于我们把受评拿放在时代历史的坛子里,去“称 斤算两”,去品评咀嚼,以再度体验我们的生活,提升 ...

星钧兄过奖了,多交流
10#
发表于 2010-3-9 15: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克楠 于 2010-3-9 09:03 发表
谢谢三个朋友的阅读,克楠首发到这里,希望对于朋友们的写作有用。
如果是首发,请在文后加原创声明。
11#
发表于 2010-3-9 16:03 | 只看该作者
解读的很有深度,而且有着大背景的文化为依托,深刻的诠释引人共鸣。
12#
发表于 2010-3-9 17: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3-9 06:40 发表
谢谢克楠发来长篇散文评论,这无疑会对论坛散文作者起到指引作用,有利于写出更好的散文作品来。
看到你添加了版权声明。精华支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9: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3-9 17:26 发表
看到你添加了版权声明。精华支持!


谢谢迎春,克楠只是想在引导朋友们的写作方面做一点事情。握手。
此文个人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f37540100hvo3.html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0-3-9 20:08 编辑 ]
14#
发表于 2010-3-9 21:0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并学习。
15#
发表于 2010-3-9 21:16 | 只看该作者
先提一提,再慢慢学习。
问克楠老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3:01 , Processed in 0.20343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