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无改 今年12月22日是冬至,太阳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冬至,是一年中顶顶重要的日子。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这一天阴气达到极至,所以物极必反,阴极阳生,是阳气回归的时候。《周易》“十二消息卦”中代表“复”卦,表示一阳来复(参见《村夫学易之复见天心》)。宋代易学大师邵庸有诗:“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羲。”所谓“天心”,不妨可以释为自然规律。尽管入冬以来天气渐寒,阴气日盛,但阳气回归是早晚的事儿,我们只是要耐心等待而已。 俗语有“冬至大似年”。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把冬至当成一个重要节日来过的。周朝以子月(即冬月,包括大雪、冬至两个节气)为岁首,所以冬至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辞旧迎新的日子。彼时,不但君主们会休息免朝,欣赏欣赏音乐;百姓们也可自由放纵,尽情玩乐。到唐宋时期,官吏们的假期很少,但无一例外地,冬至都是全年最重要的假日之一。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文武百官都要参加,祭天的仪式不但盛大,而且繁琐,可见帝王对其重视的程度。 而冬至也是真正寒冷的开始。民间流传的“九九”即从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一个周期,从“初九”“二九”“三九”……直到“九九”,共八十一天。民谚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过去,也就到了春天,用不了多久,就是犁地播种的时候了。所以,这首民谚也称为“九九消寒歌”。 古代的士子们则更有情趣,要画“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一般有两种:或是书法,或是图画。书法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上书“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划,填充的颜色则根据天气决定:晴为红,阴为蓝,雨为绿,风为黄,雪为白。每过一九填好一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便告成功。图画又称“雅图”,是在纸上画一树九枝寒梅,每枝九朵,分别代表每一九;梅花每朵五瓣,从冬至起根据天气分别在不同瓣上点墨。九九之后,图中点尽,正所谓:“上点天阴下点晴,左风右雨雪中心。点尽图中墨黑黑,便知郊外草青青。” 冬至于帝王是庆典,于文人是雅事,于百姓则是祭祖和庆祝的重要的节日。古籍中载:“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东京梦华录》)“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梦梁录》)而冬至这一天,饺子则是必不可少的食品。民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一习俗,据说来自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人,曾任长沙太守,当地发生疫情时,他以太守之尊坐在官府大堂上为百姓诊治,留下了“坐堂医生”的典故。传说他辞官回乡时,正值冬季,他见百姓受冻,许多人耳朵冻烂,便让弟子搭起医棚,以羊肉配药物在锅里熬煮,煮后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形状,称为“娇耳”,分发给前来求药的百姓每人两只“娇耳”,一碗肉汤,以此治人无数。后来人们争相效仿,将馅包在面里,称为“饺子”,或“扁食”。这便是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冬至又是一年中养生的重要节气。因为“冬至一阳生”,阳气尚弱,所以只宜进补,以补自然阳气之不足;切不可纵欲,损失了阳气,则会造成身体虚弱,不易康复。况且冬至正在冬半,冬主收藏,所以一方面要注意保暖,免受风寒,一方面也可以适当进补,以养精气。古人还认为,养生绝不仅仅是将养身体,“养心”同样重要。而养心,一要养宽厚善良之心,二要养乐观豁达之心,三要养轻松闲适之心。简而言之,内敛而不外露,安然而不劳累,宽心而不忧虑,方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其实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度冬至,庆冬至,无非是为了祈求一年的平安健康。自冬至起,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无疑代表着“老天”的又一番眷顾,是生气渐渐回归的开始。尽管这种眷顾、这种回归可能尚在酝酿之中,甚至叫人不知不觉。邵子诗中“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正是此意。然而无论怎样“淡”,无论怎样“希”,自然规律的洪流是谁也抗拒不了的,“天道有常”,“天心无改”,正是这一点一滴、一日一时的积累,终将迎来一个温暖明媚的春天。如此,庆祝冬至,岂不宜哉? 九九消寒图 复卦:上坤下震,上面五阴爻,下面一阳爻,表示一阳来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