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244|回复: 1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不眠的文字——洪水河畔散文鉴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2 0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眠的文字——洪水河畔散文鉴赏

            ■敬一兵

   一个文字,就是一只眼睛,闪烁,炯亮,不眠。外有生活的色彩,内有感性的故事,朝有旺盛的张力,夕有绵延的弹性。这个印象,不是招摇中捏造出来的,而是洪水河畔的散文在我脑海里沉沦的结果。

  读他的散文,首先就读到了文字的精神。

  凡是被我的视觉触摸过的他的文字,都有神经充盈的那种特有的轮廓感,还有被瓷实镶嵌后形成的团块粘结性。这两个伸手可触的文字感觉,显然是经过作者淬火处理过的,难怪在一篇文章组成的家庭里,作为家庭成员的每一个文字,都能够自觉忽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都能够恰当地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位置,精神抖擞地展露出自己的面貌,原来在每一个字的背后,支撑它的杠杆不是庸俗的实用主义,而是恬淡的审美观。比如“很荒远的山城,鲜有繁华和喧嚣、传奇与故事,安静得像上苍遗忘的一片树叶,树叶的脉络就是地底下埋着的蛛网似的管道。山城的总动脉是城西那条弯弯曲曲苍茫横亘的大河,静静地泊着飞落的花影鸟影,流淌着无始无终的时光岁月(山城)”传递的自然宁静宁静之美,又比如“柔软、清亮的月华泻满院落,树缝间落下银箔似的圆点,屋子里灭了灯。廊檐下的一根圆木便充做凳子。邻里几人坐在月光下面,说些张家的猫儿上了李家的房之类的琐事。不时地唧溜一口茶。月色浸泡在暖暖的水气里,烟一样地跟了杯子晃悠。隔壁传来了贵娃和银花两口子的叫骂声,声音起初隐隐的,像缠在水草上的月光。继而抽丝一般细切,呼地洪大起来。这两口子怕是永无宁日了 ,老人们都这样叹息,口气里渗着不容怀疑的坚硬(银花和兰兰)”透射出来的人与自然交融映衬的气息,都是凭借文字的精神才驮来了感性的况味。


  以自己的感性阅历,生活积累,识认积淀,与自然适应的习惯拿捏把玩,甚至是穷其瞬间的灵感进行雕琢,文字才会具有不眠的外表和内在的精神。对文字进行雕塑,是行文的一个要素,对洪水河畔的散文来说,就是其风格建筑的一个过程。我不得不承认,精神具有感染性,至少我自己就被他的文字的精神所感染,时常发出会心的笑容。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洪水河畔朋友散文写作的一条持之以恒的准则,丝毫没有受到在场主义形式上的影响,这点确实可贵。

  持之以恒,它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只不过少了乌托邦的味道,多了精神的元素,一种主观层面上的精神被文字驮运和标记。如是精神元素,与其说是它必然和现实之间存在鸿沟,不如说是它必然要超越生活的层面,一头扎进理想的桃花源里。他的文章《坐在记忆的门槛上》,可以说是我读到他的散文里最典型,也是最具文学色彩和写作功底的一篇力作,就试图通过跨文体的笔触,细腻到细腻深处的感性描述,还有经由强烈的具象铺垫烘托而出的人性镜面感,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质朴清新的民俗风情、永远不会败落的真挚情愫和忍受痛苦磨难始终不失优美之态的温馨记忆,托举到了一个未被现实污染过的纯净的理想境界里了。文章本身已经十分感人,而文章意境辐射出来的光芒,更是贴近了散文的真谛。“奶奶和虎头的魂是化作了自由游弋的鱼儿,我坚信他们在水里也很快活。我坚信水里有古朴的村庄,青青的平野,清脆的蛙鸣,哞哞的牛叫……”这样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努力想让我们看到更多、更新、更纯和更美的东西的企图,在散文写作中它的歧义之一就是创新,即便读者对此抒情语言归之于虚幻而加以拒绝,并且我们把拒绝也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接受形式的话,那么一个创新的事物就会因为不幸而变得幸运起来。

  凭借不眠的文字传递出来的精神这条线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洪水河畔总是把一个物相同我们庸俗的生活密切关联起来的事实,譬如一棵苦楝树等同于作者的父亲(父亲的故事永不老),粪筐成了遗物的符号(梦中的那只筐),书柜像臣子宫女(阳光·书房·我)等等。诸如此类的关联,就是审美的发现。发现不是他的写作目的,探询其真正的来历和意识的延伸,才是他审美所需要的结果。对照作者的散文和我周围的现实,我时常发现我们的审美具有很多的变态成分,就像我们只欣赏珍珠的璀灿,忽略或者漠视它是由一粒沙砾侵略蚌贝的结果。优美并不仅仅只是与悲惨形成不解之缘。不断延伸和拓展想象的链条,使一个审美发现的客观事实,尽量覆盖更多的事物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它本身,就是作者文字具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散文里,我常常可以看见的不是拟人、想象、夸张、虚拟、比喻和暗示的技巧,而是那些必须用技巧来表现的思想。技巧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形式之所以让我感到重要,更多的因素还在于它们驮载了作者思考和感情的力量。对于一切庸俗的生活而言,技巧从来都是陌生的,反映在散文上,就成了文字和意境的精神,奇异而又生动,不想有魅力都不行,一如作者的《坐在记忆的门槛上》。

  拨开草窠与花丛,总会找到一些幸福的蘑菇。洪水河畔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记忆也最刻骨,从肉体上升到了精神的那种刻骨铭心。

  在作者的散文里,技巧不是用来修饰好看的因素,不像《海上钢琴师》中,镜头以多角度夸张的特写一次次抓住被抛向大海的那顶礼帽一样,纠集了太多好看的因素,从而让剧情在做作和矫情中,失去了合情合理的生活逻辑。洪水河畔散文里的技巧,是为剥离表象服务的,目的在于呈现一些让我们惊愕的东西。例如“奶奶和虎头的魂是化作了自由游弋的鱼儿,我坚信他们在水里也很快活(坐在记忆的门槛上)”,虽然想象与比喻不如庄周梦蝶般高妙神韵,但一种崇高仁厚的爱,还有对亲人真挚的思念和祈祷的情愫,却从这想象与比喻的表象背后,冉冉升起,感天动地。又譬如“山路,丈量着父亲生命的高度;烈风,考验着父亲生命的硬度(父亲的故事永不老)”,艺术上的陌生化处理,让山路和烈风有了映衬与丈量的秉性,并通过对物象外表的剥离,让坚韧和毅力这些高尚的人格元素,得以直接呈现。洪水河畔在散文中采用剥离物象表面的显而易见和众所周知的东西,从而制造出他构思和欲表达的令人惊愕的新奇的技巧目的,确实值得借鉴。再者,惊愕与新奇,本身就是精神的一种歧义表达,具有很强的质感,我一直认为这就是他的散文具有西北特征的硬度的来源之一。

  文字只有具备了精神的元素,才能肩负起展现、渗透和交融的重任。

  在我看来,洪水河畔朋友不仅将自己对环境自然和人物的感受灌注到散文里,他还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凭借不眠的文字活性传递出来的语言,对他所接触到的物象和意象作了诗意般的记录。我通过“到了洪水河边,再向北拐,中间要经过一片坟地,那些无家可归的灵魂都被活人驱赶到这里,来自五湖东西的魂魄就都成了近邻。葛柴、冰草、狼毒花、狗牙花一起奏响生命的旋律。山雀、家雀、鸱枭鬼(猫头鹰)、老鸹上窜下跳,拥拥挤挤,它们热闹着亡灵的寂寞与忧伤,是一伙缺少思想没有眼色的批评家,在坟冢、树头吵吵嚷嚷,从来不顾及亡灵的感受(梦牵魂萦圣天寺)”,“灯塔发出昏沉的光茫,像一位年长色衰的妇人,似乎熬不住岁月的磨砺,正在默默中走向将息的尽头。灯塔下面是自习上罢欲回家的学生,有的睁开明亮的眸子,伸长细细的脖颈,在搜觅异性的学生,讪着脸搭讪几句才肯离去,似乎不那样晚上就会失眠。有的则骑着单车风一样驰过,冷漠的如同路灯的光,他们是漫长生命的过客,吸纳清风雨月色,生产冷漠与无奈(夜未眠)”,还有“他诵的是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很优美的文字,很忧伤的情绪,很阔大的境界,都被他带着方言的语调渲染出来了。但我想到的是,在这么深的地下,面对如磐的黑暗,一本书,一首词,能照亮他的灵魂和肉体吗?(我在故乡的日子里)”的记录文字,发现他是一个善于鞣制皮革的匠人,寒冷没有让他的手指发冷,黑暗没有让他的眼睛困乏,缤纷的世象没有让他的感官迟钝,而是统统化成了一股张力,浸润文字,使文字有了精、气、神的特质。这种特质,让他的文字有了充盈感和弹性,是说我读他的散文,总是能够感受到语言才华的展示,凭借散点透视的触觉延伸,深入到他的周围环境里,在历史和现实的喧哗与萌动中,飘逸翔泳,原来支撑文字不被表面的喧哗所淹没的,尽是文字背后的精神元素。读一次他的散文,硬度、意志力和风格的特性就越发清晰起来,再读一次,还是这般一个情形。硬度、意志力和风格的特性,说白了,就是精神的外化形式,不由你相信与否。散文只有用具有精神的文字灌注,才有呼吸的景象,并且,每一次这样的呼吸,都是与自己的心跳和时代的心跳,嵌合在一起的。如是情形表明,散文的大向度特征表现是否明晰,在本质上,都是与文字是否具有精神息息相关的。


  依我的学识和能力,绝对不可能沉沦到洪水河畔文字的内核深处,只能够透过其文字精神的表象,在一个有限的层面上,感受到想象和暗示带给我的出其不意的印象。他的散文,或多或少都具有伤痛、渴望、纯粹的华丽以及诙谐带来的向善之感。这些感觉,清醇质朴,有的时候甚至像不太会着装的孩子,但都笼罩上了浓郁的色彩,一种经由忧郁产生出来的既高尚又高贵的血色光泽。我以为,正是这样的光泽照耀,文字才会摆脱早衰、蜕变、迟钝、麻木和睡眠的情形,绽放出忧郁而又优雅的精神,让我赏心悦目,一如他的散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8:14 | 只看该作者
答应了洪水河畔朋友很久的这篇文章,今天总算完成了初稿。
3#
发表于 2010-3-12 08:17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个板凳!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8: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荷 于 2010-3-12 08:17 发表
先占个板凳!
期待你的点评意见!
5#
发表于 2010-3-12 08:3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文字,就是一只眼睛,闪烁,炯亮,不眠。外有生活的色彩,内有感性的故事,朝有旺盛的张力,夕有绵延的弹性。这个印象,不是招摇中捏造出来的,而是洪水河畔的散文在我脑海里沉沦的结果。
————
  敬老师永远都是不平凡的,不平凡的本质,更在于老师有一颗极度敏锐、极度智慧、极其丰富和深厚的文字把握尺度,并且给文字赋予了高境界,绝佳的艺术力,以及艺术之渲染力。老师常说:要信仰卑微,那是写作源泉无穷的至高象征。沿着老师的精神,聆读在文字之中,无限荣幸。在阅读过此篇洪水老师的著作一序时,在感受洪水老师著作的优秀同时,更能感知那一颗审视力高尚和严谨的心灵,这是对文学的态度,是对生命的态度,说白了,更是无倦无悔地投入于艺术的态度。之后,成为功德,无量。好序,好书的引介,一并欣赏! :victory: :handshake
6#
发表于 2010-3-12 08:39 | 只看该作者
洪水的文字,感情充沛.敬版的点评,字字玑珠,写出了洪水的行文风格和特色,是一篇引入胜的精美文评\散文,畅快而受益多多.祝贺洪水朋友,问好敬版
7#
发表于 2010-3-12 08:42 | 只看该作者
“奶奶和虎头的魂是化作了自由游弋的鱼儿,我坚信他们在水里也很快活。我坚信水里有古朴的村庄,青青的平野,清脆的蛙鸣,哞哞的牛叫……”

————
再次聆读洪水老师的优秀段落!受益深刻!暖来认真学习! :handshake
8#
发表于 2010-3-12 08:51 | 只看该作者
上午事情多。先记号。后慢慢学习着。问好!
9#
发表于 2010-3-12 08:59 | 只看该作者
以自己的感性阅历,生活积累,识认积淀,与自然适应的习惯拿捏把玩,甚至是穷其瞬间的灵感进行雕琢,文字才会具有不眠的外表和内在的精神。对文字进行雕塑,是行文的一个要素,对洪水河畔的散文来说,就是其风格建筑的一个过程。

 持之以恒,它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只不过少了乌托邦的味道,多了精神的元素,一种主观层面上的精神被文字驮运和标记。

    先生的文字总是能够给人以思考的力量与感悟的深度,总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启迪与精神向量的提升。匆匆忙忙先感悟学习一番,晚上再细细品味咀嚼!
10#
发表于 2010-3-12 09:21 | 只看该作者
敬版的评论文章总有许多过人处,在行文脉络上,更能一以贯之地把作者的文章理析条缕。用语也很考究,分析尤为精辟,颇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无形中将原文得到进一步升华。欣赏欣赏
11#
发表于 2010-3-12 10:50 | 只看该作者
敬版主的评论,真的是深刻而精到。这一方面是作者真诚品性的写照,一方面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和引领方式。阅读着如此的评论,于每一个被评论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记得,暖也曾这样说过。
我也应洪水朋友的约写过关于她的散文的鉴赏文字。不过与敬版的相比,真是自愧不如,不过下周还是准备贴出来,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啊。呵呵。
问候尊敬的敬版主!
忠心祝您一切顺利,身体健康,天天有个好心情!

[ 本帖最后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3-14 15:43 编辑 ]
12#
发表于 2010-3-12 11:50 | 只看该作者
快下班了,先提起,稍后来学习。
13#
发表于 2010-3-12 12:27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感谢夏日荷风老师和敬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和自己的心里畅叙,这对我一个教学匠来说是最适合也最无奈的事情。得到你们的帮助,我信心倍增,当不负老师文友的期望,力求写出好文字来!问好两位老师!问好各位文友!

[ 本帖最后由 洪水河畔 于 2010-3-12 16:24 编辑 ]
14#
发表于 2010-3-12 12:59 | 只看该作者
谦逊的人品,深入老到的好评!尽在评论中
15#
发表于 2010-3-12 13:1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文字,就是一只眼睛,闪烁,炯亮,不眠。外有生活的色彩,内有感性的故事,朝有旺盛的张力,夕有绵延的弹性。这个印象,不是招摇中捏造出来的,而是洪水河畔的散文在我脑海里沉沦的结果。

  读他的散文,首先就读到了文字的精神。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洪水河畔朋友散文写作的一条持之以恒的准则,丝毫没有受到在场主义形式上的影响,这点确实可贵。
拨开草窠与花丛,总会找到一些幸福的蘑菇。洪水河畔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记忆也最刻骨,从肉体上升到了精神的那种刻骨铭心。
文字只有具备了精神的元素,才能肩负起展现、渗透和交融的重任。
正是这样的光泽照耀,文字才会摆脱早衰、蜕变、迟钝、麻木和睡眠的情形,绽放出忧郁而又优雅的精神,让我赏心悦目,一如他的散文。”
大师的每篇评论都是一次对我们认真的辅导和启示。网络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6 04:27 , Processed in 0.05693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