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眉眼如初 于 2018-2-11 11:46 编辑
过年的期盼
乡下长大的孩子,自小就没啥像样的期盼。再加上越来越紧张的学习,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一年里,唯一的盼头就是过年,年三十到新年的初几日,我以过年的名义,可以放松放松。
其实,过年真好,小孩子们全不操心,有滋有味。腊月二十三,人称小年,家乡的习俗是送灶爷上天,回娘家。听父亲说,灶爷在我们家执勤一年,保一家平安,到了年底,送灶爷上天,算是坐坐娘家。并祷告灶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了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将灶爷接下来,焚香、磕头,希望灶爷在新的一年里,保一家人平安。
除夕一到,火红的春联贴上了,印有“尉迟、敬德”的门神贴上了,父亲不厌其烦的给弟弟讲门神的来历,这些我早已烂熟,可是,在节日的氛围里听这些年俗,却有另一番风味,长辈们大方的给我们压岁钱。除夕夜,天上盛放着缤纷的礼花,最绚丽也最耀眼,一声声礼炮闪着亮光,震天响。新春的祝福到来了,亲戚朋友们在手机里传送着新春的祝福,最明显的感觉是人与人之间比平时多了礼节,小孩子们见了长辈要磕头,同事相见互道过年好,互相祝福,整个年节格外和气而有礼节,周围的空气也清新而湿润,弥漫着芳香和喜气,这或许就是欲动而未动的春之气息吧!
大年初一早晨,家乡男女老少要去出行。他们端上贡品,虔诚的到喜神方位点起烟火,焚香、化表、放炮,祷告神灵。那些祷词我还记得,什么“空手出门,满怀进门,东干东成,西干西应,狼来封口,贼来迷路”等虽然显得古老,但体现了乡民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企盼。
正月初二日,那些穿戴一新的俊男靓女们,坐小车的、骑摩托车的、步行的,一律大包小包,沉甸甸的,走在宽敞的大马路上,包里装着各种牌子不一的酒、糖果、牛奶、蜂蜜之类,脸上洋溢着喜盈盈的气色。
到了亲戚家,轻叩门环走进去,家有老人的磕个响头,主人则赶忙扶起来,要是小孩子,老人们笑呵呵地发给福钱。然后寒暄着让到沙发上,炸好的油条端上来了,瓜子、糖果、香蕉、橘子丰盛的摆上一桌子,热情的催促你吃喝。然后有一句没一句地拉家常,问丰收,谈年景,话桑麻。互相说开年的打算,外出打工的苦辣酸甜、瓜棚篱下的深浅体会,有意无意,全都和盘托出了。会心时,抚掌大笑,失意时,互相鼓励。人间亲情似股股暖流,荡漾在庭堂炕头。
说话时,饭已端上桌面,有凉有热,卤鸡、排骨、清汤牛肉、焖羊肉、清蒸鱼,一起上,饭罢,酒斟上来了,紫兰州、红塔山递上来了,小孩子们喝起姜饮来了。
亲戚们吃着、喝着、谈论着党的一项项惠民政策,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有奔头了,真正感受到了幸福,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拜年的习俗,自正月初二始,大约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告结束。如果村里闹社火的春官老爷到各家各户祝福拜年,则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这是人们精心期盼的一场幸福,也是乡村生活的一次大展览。年节中一家家尽力招待亲戚,平日人们忙忙碌碌,到了春节,人们巴望着一年不见的亲戚们来分享收成、分享幸福。过春节拜大年可以说是乡村最隆重最集中的一次走亲戚了。它是淳正、质朴而又感情真挚的大联系,使人与人之间保持互好往来。惟其如此,我才觉得整个正月极亲近又亲切,有了让人永远怀恋和期盼的内容。哦,正月,我希望你乘着东风,年年正月胜往年,岁岁都能红似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