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树春深更著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2-16 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8-2-18 18:06 编辑

——写在王乐斋先生作品集《夕窗拾零》前面的话

    坐落于邹平县魏桥镇西部的崔八村,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了周朝,因辅佐灭商有功,周武王在分封诸侯时,赐姜尚姜子牙为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尚的长孙名字叫季子(即姜德兴),他本应继承父亲齐丁公的王位,但此人宽厚仁德,与世无争,拱手将国君之位让给了自己弟弟姜乙(即姜叔乙),才有了后来《元和姓篡》中的那段记载:“崔姓出于姜姓,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西北有崔氏城。”崔邑即史所载崔子城,也就是今天的崔八村一带。

  既为千年古村,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史可考的人物,早有治国安邦的名相崔杼,清朝初期武举人傅继昌、大力士王嵩,中有乾隆年间的齐东名士、乡土诗人寇兰亭,清末民初时期有闻名乡里的木匠王振平、王化田,也有同期地方名儒王龙太,还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全国高考文科状元董积华,治黄模范傅怀明,近有大名赫赫、痴心不改的农民收藏家傅延常。古村崔八,虽经历史上多次兵燹战乱与天灾人祸,可始终还是绵绵瓜瓞,文脉昌盛,村民们一代代秉承着崇善尚学,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尤其近几年以来各类人才层出不穷,高考升学率年年有攀升,村民安居乐业,村风和乐温馨,活动不断的崔八京剧社吸引了大批的戏迷、票友纷至沓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退下来之后,魏桥实验学校聘我为义务信息员,县政协文史办聘我为通讯员,时间充裕了,我便天天写日记,练书法,学摄影,打打太极拳,练练太极剑,向报刊投稿,上魏桥镇老年大学,在村子里参加了老年京剧协会,拉拉京胡,弹弹月琴,唱唱京戏,日子过得很充实。”这位自己“觉得越活越潇洒,越活越年轻”的古稀老人,就是从魏桥实验学校退休赋闲在崔八老家的本书作者王乐斋先生,他吹拉弹唱,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尤其精通历史人文类的知识,也是一个在四邻八乡颇有声望的地方宿儒、文化名家。上面的这段话,出自于王乐斋先生早期一篇近八千字的回忆性散文《日子越过越红火》,原文发表在由滨州市政协编辑出版的一本名为《与共和国同成长》的书中。

  王乐斋先生出生在共和国建国前的一九四八年,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他的少年时代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少时缺衣少食,生活困顿,但他学习很用功,因为他记得曾祖父对他的嘱咐:“长大以后要和你父亲一样能文能武,扛起抢来能打洋鬼子,保家卫国;登上讲台拿起书本能教学生读书识字,为国家培养人才。”年幼的王乐斋,就懂得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他常和伙伴们刨茅草根攒钱买小人书,看到书本就像饥饿的人看见美食一样地全身心投入进去。他在邹平六中(现魏桥中学)读书之时,正赶上“文革”爆发,他回村务农以后,仍然勤学不辍,手不释卷,面对别人“老三届,穷秀才,嗜书如命实在呆”的揶揄,他依旧我行我素,置若罔闻,兼容并蓄,广采博收,为后来的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

       纵观王乐斋先生的读书生涯、劳动过程和其从教经历,其不断地学习知识,积累充实,丰富阅历,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管子· 形解》 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名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在与先生的交谈中,得知本应“从心所欲”的他,每天都要背诵那些在于常人看来索然无味的文言经典,《蜀道难》《孔雀东南飞》《春江花月夜》《长恨歌》《前后出师表》等作品,他至今仍能过目成诵,信手拈来。在时下,他还是非常喜欢收看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诵者》等于读书有关的节目,记得他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惟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犹如攒钱,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效果,于长远处却大有收获。”

  人们经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乐斋先生的读书生涯,既然承托起了岁月的芳华,那必然年代越久,包浆越厚。正是由于其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年来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不耻下问,笔耕不辍,才成就了《夕窗拾零》这本厚达三十多万字的作品集。乍一粗看上去,该书的作品体裁比较较杂,既有格律诗词,也有时政杂谈;既有民间故事,也有小说散文;既有对童年记忆的美好回味,也有对时下生活的真诚感恩,既有对自己一生的爬罗梳理,更有对地方史料的深度挖掘。所以,我们丝毫不难看出,由于王乐斋先生受这方土地上的厚重文化、悠久历史的长期浸染,他的血脉之中,已经从祖辈那里传承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基因,再者从内容上看,该书侧重于文史内容的深度挖掘,从该书的整体效果上看,该书厚重、悠远、大气、唯美,我们即使说它是一部集民俗风情、历史传说、文学艺术、文化娱乐与大成者,该是名副其实。

  该书分为《夕窗拾零》《遐思天下》《烹文煮字》《故里情亲》四大辑。第一辑《夕窗拾零》中的诗作,多以王先生退休后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并且多以轻松幽默,引人入胜的“打油诗”为主,此类打油诗并非人们过去印象中先入为主的那类“顺口溜”,它也讲究平仄对仗,讲究诗词格律,读来浅显易懂,平白如素,虽不至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却须殚精竭虑,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反复斟酌。在这一辑中有一首“手握鼠标搜节目,带茧老手敲键盘”的《学电脑》:“网上下棋练脑力,或输或赢都舒坦。最乐还是写博文,写好写孬自己看。聊天朋友十几个,都是一些中老年。谈话内容啥都有,只要能聊就有缘。小小电脑乾坤大,越来越熟越喜欢。有了电脑不寂寞,会玩电脑可延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爱学习、喜钻研的良好习惯,当然,这也非常契合王先生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鲜明的人生态度。

  因为王乐斋先生平时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善于发现,善于提炼,生活中的所见所谓,节令事情,在他的笔下皆能入诗。他在一首《惊蛰》诗中写到:“雨水之后是惊蛰,天气晴好真快活。闲来无事大街走,树上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叫不停,不知他们吵什么。两个顽童蹬滑板,忽东忽西乐呵呵。老榆树上特忙碌,几只喜鹊整旧窝。待到春暖花开日,定能孵出小喜鹊。”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先生只用寥寥数笔的俏皮幽默,便使一幅乡间和乐图真真切切地浮现了读者面前。还有《春雨喜人》:“谷雨临近得喜雨,坡下小麦分外绿。河边芦芽露尖角,燕子衔泥筑新屋。”诸如此类的小诗,旨近意远,意象丰饶,极富生活情趣,令人读来如沐春风,心情舒畅。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关键是我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说,王先生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有一颗善于塑造美的心灵。

  由王乐斋先生退休后学电脑、背诗词这些生活琐事,我们完全可以可得出来,他并非寻求闲散遁世,自娱自乐,“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在不断地充电,力求与时俱进。他虽然根植乡村,却仍心怀天下,他关注时事,抨击腐败,写下了为数不少的时评类诗作,诸如《美国太霸道》《日本鬼子真可恶》《越南的狼外婆》《卖国贼李登辉》等等等等。他在《勿忘国耻》这首长诗的结尾处写到:“国家兴衰都有责,门口有狼别瞑眼。那段国耻永不忘,永远绷紧那根弦。”他还在一首《不忘九·  一八》中写到过:“公元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那一天。日本鬼子攻沈阳,少帅逃跑一溜烟。撇下江山两千里,还有同胞三千万。鬼子杀人不眨眼,东北亲人遭了难。鲜血汩汩流成河,白骨皑皑堆成山。大好河山成地狱,魑魅魍魉好凶残。多行不义必自毙,血债要用血来还。中华民族携起手,同仇敌忾斗敌顽。强弩之末难穿缟,哀求投降举白幡。鬼子喽啰滚了蛋,战争头子受审判。居安思危快发展,不忘一九三七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虽是一介文弱书生,先生身上的血却是热的,他侠肝义胆,忧国忧民,体现了一名文人的责任担当与凛然傲骨。

       《遐思天下》这一辑,他用手中犀利的笔点评历史人物,臧贬天下,其中一部分还是用打油诗的形式,不乏篇幅较长的诗作,如《伏生传尚书》《李斯与赵高》《说幽王》《春秋小霸》《萧皇后》《李渊原来是汉奸》等等。魏桥镇境内有汉代大儒伏生墓遗址,“村东六里处,有一大土塚。塚内葬何人?秦汉儒伏生。”在这一辑的诗中,王先生对身为秦汉大儒的伏生着墨偏多一些,他将伏生传《尚书》的故事,以长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在结尾言简意赅地写到:“伏生年老思故乡,茶饭不想睡不安。八十重回朝阳县,崔子城东旧故园。茅屋篱笆芦花鸡,黄毛小狗绕膝间。土灶树墩泥器壶,瓦罐草绳绿蒲扇。眉豆爬满篱笆墙,金菊长在水池边。花香茶醇俊鸟唱,闲来拄杖到林间。伛偻彳亍赏美景,触景生情诵诗篇。隐居泉林一身轻,逍遥自在赛神仙。文帝名臣是晁错,奉命来到朝阳县。崔子城东寻伏生,伏子耄耋不能言。长女伏娥观口型,转述尚书存竹简。晁错欣喜复命去,文帝见书更喜欢。自此尚书广流传,至今已逾两千年。自古南北两圣人,青史留名万古传。”

       崔八古村,处于崔邑(崔子城)的核心位置,这里历史悠久,民间传说众多,但仅仅限于普通百姓的口耳相传相间,如何深度挖掘整理,使这些几近湮灭的文化瑰宝重见天日,焕发异彩?就是因为基于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王乐斋先生通过多年的挖掘考证,写出了重量级论文《崔氏故里在崔八》,使得众说纷纭、争议不断的崔氏得姓之地确认在崔八古村一带,最终得到了中华崔氏后人的认可。这一辑中的《齐东名士寇兰亭》《齐东崔八老木匠》《盲人卢朝才》《崔八村的王大个》《蒙冤的县令》《弭家庄的大力士》《治黄模范傅怀明》《夕阳无限好》等文章,都是发生在崔八村周边一带的人物故事。包括一些民俗、传说、美食文化类的东西,经过王乐斋先生的妙笔生花,都变成了鲜活、可感的立体画面。相信这些浸透着先生心血和汗水的优美文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进档案馆、图书馆,走进众多读者的书橱中,成为古齐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着王先生的这些精彩而厚重的文字,我都有了一种“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河茫茫去不还”的豁然与旷达之感。

       《烹文煮字》这一辑,该是一锅烩菜。在邹平偏远的魏桥、码头镇一带,红白大事的午饭中,人们即使不用八大盘子、十大碟子伺候帮忙的街坊,大家也能吃到一大碗将各种菜肴、炸货掺在一起的“杂烩汤”,它菜烂汤浓,香气逼人,凡是吃过“烩菜”的人,几乎都是终生难忘。王乐斋先生的这一辑之中,既有故里轶闻,也有传说故事;既有精短小说,也有屐痕游踪;既有评论杂谈,还有童话故事,俗话说“说书唱戏教人方”,这些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实在是寓教于乐,教化合一,令人读来感悟良多,颇受教益。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貌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王乐斋先生的文章,语言有着书香味道。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文字的褶皱里,填满了丰沛的意蕴,表征着生活的复杂,心灵的深邃,或许他文字的魅力正在于此吧?

  最后《故里情亲》这一辑中,饱含童年回望,时光回溯,怀念师友等内容,也收入了王乐斋先生为村里文艺活动撰写的相声、唱词、三句半、琴书等节目台词,还有部分怀友念师、赞美友谊的诗词作品。王乐斋先生是一个重情重义、诚笃厚道之人,与人为善,礼让乡亲,与街坊邻居结下了深厚情谊,故而,他在一首题为《街谊似水长》的小诗中写到:“同住千年崔八村,休戚与共好街坊。万里长江滔滔水,不及街坊情意长。亲戚虽好距离远,危难时机难帮忙。七姓八族住一村,和谐相处度时光。”近三十年的从教生涯,成就了王乐斋先生那种儒雅内敛,严细有加的个性。在我们的一次交谈中,他说起了人们为什么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因为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读书之人在不知不觉之间便受到书本知识的熏染,终乃受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书卷之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肯定高远不俗。

  在与王乐斋先生结识以来的十多年间,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他的治学严谨、谦逊博学;感悟到了他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退休之前,他舌耕于教坛,教书育人,倾心相授;退休后,他笔耕于书案,不遗余力,为挖掘厚重的地方文化,走街串巷,深入采访,其功德、功绩当是有目共睹。有道是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比宽容,熟谷下垂,智者谦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只是王乐斋先生一个阶段性的暂时总结,相信他必将以此为一个崭新的起点,快马加鞭,更上层楼。承蒙王乐斋先生的厚爱,不自量力,贸然给他的新著写下了这些鸡零狗碎、杂七杂八的文字。在此,我愿意将中国作协铁凝主席的一句话写在文后,与王乐斋先生共勉:“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时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现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

      
2#
发表于 2018-2-18 07:32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序文,洋洋洒洒,看得出作者的用心。
拜读,问好。
3#
发表于 2018-2-18 15:06 | 只看该作者
该书分为《夕窗拾零》《遐思天下》《烹文煮字》《故里乡亲》四大辑。

范老师这篇序写得详尽,拜读学习了。问候,祝新春愉快!
4#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7:59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8-2-18 07:32
一篇序文,洋洋洒洒,看得出作者的用心。
拜读,问好。

问好版主老师,应邀为朋友写的新书序言。恐笔力不逮,辜负朋友信任。顺祝您新年笔健,多出佳作!
5#
发表于 2018-2-19 04:19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序言,从历史渊源,到本人简介;从创作初心,到文集内容;娓娓道来,写的厚实,可谓精心之作,精品之作!
6#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8:58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2-19 04:19
这一篇序言,从历史渊源,到本人简介;从创作初心,到文集内容;娓娓道来,写的厚实,可谓精心之作,精品之 ...

感谢高老师来读。已安排人去拿书。
7#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8:59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2-18 15:06
该书分为《夕窗拾零》《遐思天下》《烹文煮字》《故里乡亲》四大辑。

范老师这篇序写得详尽,拜读学习了 ...

感谢来读。问好您
8#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09:07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8-2-18 07:32
一篇序文,洋洋洒洒,看得出作者的用心。
拜读,问好。

感谢点评。祝愉快!
9#
发表于 2018-2-27 08:13 | 只看该作者
很详实的序,欣赏学习。。
10#
发表于 2018-3-5 17:07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18-2-24 18:58
感谢高老师来读。已安排人去拿书。

想必已经收到了吧,还望多提宝贵意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17:51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3-5 17:07
想必已经收到了吧,还望多提宝贵意见!

今天下午刚收到。没有包装,小崔抹的书刊上有油痕。
12#
发表于 2018-3-6 15:34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18-3-5 17:51
今天下午刚收到。没有包装,小崔抹的书刊上有油痕。

我给了他一个提兜,看来是他或者其他工人摸过书籍。
我用的是老年手机,故而不能互加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16:52 , Processed in 0.14213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