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欲色观音
也许有人会怀疑:用“欲色”来形容观音,合适吗?观音菩萨,那可是万千信众心目中的偶像,是拥有“广大法力”以及“菩萨心肠”的神佛的代表。如此形容,是否有“大不敬”之嫌?若果菩萨有灵,又是否会因此降下灾难?
其实这一点,笔者倒是没有担心。因为即使有“大不敬”,那也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事,那是万千信众的事,要受灾也是他们受灾。若果菩萨有灵,笔者或许还会因此文而积累功德,以致于天降福禄呢!
提及“欲色”,首先自然是这个“色”字。当然,佛教里“色”另有含义,其与“空”相对,大概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物质。这且不论。只说通常意义上的解释,暂且我们将其定义为“美色”。
那么观音菩萨具有美色吗?答案绝对是肯定的。《西游记》第六回中有对观音正面的外貌描写:“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抛去其典型的法器净瓶与柳枝,只看其眉,其目,其面,其口,当然可以判断观音显现的形象正是一个美女。
不过美女多了,同是美女,也各有不同。有雍容华贵的,有温柔可亲的,有有活泼开朗的,有俏皮可爱的,有妖娆妩媚的……观音究竟属于哪一种美呢?如果属于前两种,倒也无妨,神仙无论多美,都只能叫人心生敬仰,很难生起亵渎之心(《封神演义》中的女娲像似乎就有些不太对劲儿)。可是如果是后几种,就很难说了,此种形象,因其太过世俗化,所以很难不叫一干饮食男女们生起爱美之心。对此,《西游记》书中没有正面描写,甚至也没有如《小二黑结婚》那样通过其他男人们的言行进行侧面衬托。不过在途经比丘国时,对于狐狸精变化的“美后”却有如下一段描写:“一小女子,年方十六岁,其女形容娇俊,貌若观音。”——即使不考虑一十六岁的年龄似乎太过年轻,只说这容貌,就很难叫人不生遐想:狐狸精“貌若观音”,那么是否也可以反过来说观音“貌若狐狸精”呢?而更可怕还是这只狐狸精进宫后的结果:“陛下爱其色美,宠幸在宫,号为美后。陛下不分昼夜,贪欢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体羸弱,饮食少进,命在须臾。”能叫一个国王“宠幸在宫”,“贪欢不已”,直至弄到“命在须臾”的地步,那么这个狐狸精,或者说观音本身的外貌,岂不正是娇美妖艳,妩媚动人,直至叫人凭生无限遐想的吗?
而且以妖精比观音,在《西游记》中并非仅此一例,还有一个妖怪,甚至直接以“观音”为名,那就是住在陷空山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别看这区区老鼠精,却是因为吃了如来的香花宝烛才成精下届的。一个小小的老鼠精,竟然有三个名字:除了金鼻白毛老鼠精外,还有一个“地涌夫人”——既然是老鼠,自然是从地下钻出来的,所以算是可以理解;而第三个名字就叫得惊心动魄了——半截观音。
什么叫“半截观音”?单此一个名字,就很难不叫人胡思乱想:既然是“半截观音”,那么究竟是观音的上半截还是下半截呢?对此,李卓吾就评论道:“半截观音,不知是上半截,还是下半截?请问世人,还是上半截好,还是下半截好?”让我们且把心底的那点下流心思隐藏,装它一把清高,只当是上半截好了。事实上,老鼠精的长相的确的观音十分相似:“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在不考虑这是旧小说中描写美女的套路,我们似乎便可以断言:这个老鼠精的上半截,的确是和观音很像的。而关于半截观音,《西游记》中更有明确的描写,唐僧初见她时,便“只见那大树上绑着一个女子,上半截使葛藤绑在树上,下半截埋在土里。”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土里,正所谓“半截观音”是也。那么,土里的一半且不论,只论上面的一半又如何呢?
就在孙悟空得知妖精吃人,变化成一个小和尚欲引妖怪出现时,那女妖一经出现,便急忙“走近前,一把搂住”;紧接着便“与他亲个嘴”;在两个出了佛殿,径到后边园里,悟空使个绊子将她绊倒,她便“口里心肝哥哥地乱叫,将手就把掐他的臊根”——猪八戒濯垢泉戏弄蜘蛛精也只是变了条鱼在那些妖精裆里乱钻,而我们的孙大圣不但与妖精亲了嘴,还险些被抓住命根子,这个观音的上半截,也实在太放肆了些。由此可以想见,之前那几个倒霉的和尚,无一不是被她先奸后吃的——这个“半截观音”的上半截和下半截都是同样可怕。
当然,无论是“貌若观音”的狐狸精,还是“半截观音”的老鼠精,单靠她们要证明观音的“欲色”都嫌不足,都不如观音本身的表现更有说服力。《西游记》49回,因观音的宠物小金鱼下届成精,号称“灵感大王”,捉了唐僧,悟空上珞珈山求助。当他闯进竹林时,见到的就是一个未曾梳妆的观音:“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头没梳,脸没洗,妆没化,光着脚,露着胳膊,穿着内衣……你能想象出是一种什么模样吗?这身打扮,甚至连从来不知忌讳的孙悟空都觉得不妥,救师父那么紧急的事,他都顾不得,反倒“慌忙跪下道:‘弟子不敢催促,且请菩萨着衣登座。’”而观音的回答则是:“不消着衣,就此去也。”——她就这么一身跟着悟空前去降妖了。即使硬要往什么“情况紧急,来不及梳妆”之类的理由上靠,也实验很难说通。观音法力无边,变化多端,在《西游记》中,就曾变过什么“白衣秀士”形象的妖怪凌虚子,以及“身穿破衲,赤脚光头”的老和尚,要变成另一种形象,还不是轻而易举吗?在汉传佛教中,观音更有“三十三化身”之说,变化成哪一种还不可以?何以偏要弄出这么一副性感的形象示人呢?答案只有一个: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下面还有,观音捉拿小金鱼精的方法是:“即解下一根束袄的丝绦,将篮儿拴定”——本来就穿着一身内衣出来,还把束袄的丝绦解开了,对于熟悉旧小说者,一定会知道“宽衣解带”暗示着什么。
更有后面更离奇的,就在观音捉了金鱼精,准备离开时,孙悟空居然提出一个很不靠谱的要求,叫观音“且待片时,我等叫陈家庄众信人等,看看菩萨的金面:一则留恩,二来说此收怪之事,好教凡人信心供养。”——叫一个没有化妆且穿着内衣赤脚露膊的菩萨出来办事也就罢了,还要叫大家都来围观,而且观音居然毫无为难之色,立马答应,这仍然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安排。之所以要这么写,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照应民间流传的“鱼篮观音”的图像。本回中便写道:“中有善图画者,传下影神,这才是鱼篮观音现身。”而鱼篮观音的的故事,则带着赤裸裸的性暗示。
传说观音得道后,下凡渡人,化为美女渔妇形象,众渔民争相求娶,她便提出条件,令其背诵佛经,结果只有一人背会,渔妇便答应嫁给他。可是就在新婚之夜,新娘突然病死。这时,观音又化身老和尚前来点化他,告知那个渔妇乃是菩萨化身,叫他掘开坟墓察看。他依言掘坟,果然见到只有一副黄金锁子骨,于是便塑了渔妇的形象,供奉起来,称之为“鱼观音”。此即鱼篮观音的来历。
不过关于这副黄金锁子骨,还有一个更有名的故事:锁骨菩萨。据说观音菩萨见尘世欲根深重,便化为绝色美女,投身妓馆。凡王孙公子见其容貌,无不倾倒。一与之交接,欲心顿淡。后来无疾而死,被人埋葬。久后有胡僧见其冢墓,合掌作礼。众人见他对妓女的坟墓礼拜,大惑不解。胡僧却说:“此非娼妓,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来度世上淫欲之辈归于正道。如若不信,破土观之,其形骸必有奇异。”众人不信,掘开坟墓,见骨节联络,交锁不断,色如黄金,方始相信。于是因冢立庙,名为黄金锁子骨菩萨。这就是“锁骨菩萨”的传说。 观音化身美女,以色诱人,以色度人,这样的故事并非无中生有,甚至汉传的《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很难想象,如果有诸如“貌若观音”或“半截观音”这样的美女主动前来勾引,或者可以轻易花钱买春,会有哪个男人能够抗拒(除非是唐僧或孙悟空)。在《西游记》里,镇海林禅寺那几个和尚就用他们的生命证实了这一点。用与人交媾的办法引人入道,也亏那些打着清净修行的旗号行淫欲之实的“大德高僧们”想得出来。不过即使有诸如《维摩诘经》之类的文本做证,也没有几个真正的出家人敢于效仿的。究其原因,如果不是由于他们已经修行到了一定的层次,再不需要什么“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勾当,便只能认为是他们的生活中还没有遇到诸如“貌若观音”或“半截观音”这样美女的缘故。否则,便只能如真实历史上那位玄奘法师的大徒弟辩机一样,拜倒以高阳公主的石榴裙下,落得个惨遭腰斩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下场了。 其实,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还算是客气的,大概由于观音信仰在大众中太过普遍,为了不影响其小说的受众,所以并没有把民间传说中一些不堪的情节写入其中,而只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向读者进行隐晦地暗示。否则,我们读到的就绝不仅仅是半遮半露的“欲色观音”,而可能是真真正正的能够“引诸好色者”甚至与其“翻云覆雨”的“锁骨菩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