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秋·乔伊斯(Rachel Joyce)女士,是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资深剧作家,著名小说家。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朝圣》是其小说处女作。此书使其一举成名。
乔伊斯还是《星期日泰晤士报》专栏作家,且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国家剧院担任主要角色。可见她一身多栖才华横溢,既是著名演员,又是金牌编剧,还是名小说家。乔伊斯于20年的舞台剧和电视职业生涯之后转向写作。2007年获得英国十佳广播剧奖。2012年出版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荣获当年英国最佳新人小说奖,并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及英国联邦图书奖。布克奖是英国文学的最高奖,相当于中国文学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该书目前已畅销40多个国家,译成许多种语言。2014年后,她陆续出版名作《一个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时间停止的那一天》《奇迹唱片行》等。
“那封改变了一切的信,是礼拜二寄到的。四月中旬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早晨。”这是全书的开头。充满了悬念和故事!
哈罗德·弗莱,酿酒厂退休的老人,做酒厂的销售代表默默无闻40年,他没朋友也没敌人,
不曾升迁,生活平静,半生平庸,退休时公司连欢送会都没开。中年丧子,在他心中烙下断肠之痛!整个扭曲了他的人生。他与妻子长达20年的隔阂,主要因为儿子患抑郁症上吊自杀。虽然忍受着夫妻的分居和疏离,退休后的生活还算平淡安稳。他以为,碌碌无为平淡灰暗的一生,可能就要这样过去了!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原女同事兼朋友奎妮的信,此信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这是一封临终告别信。距奎妮替他顶罪被辞退,他们已经有20年没有联系了。那是因为,当年儿子死后,绝望中的哈罗德大吵大闹,酒醉后损坏了公司的公物。勇敢而羸弱的奎妮站出来,说是她干的。她当即被公司辞退了!她从此销声匿迹,哈罗德也找不到她!所以,而今见信后哈罗德又惊又喜,从信中得知奎妮癌症晚期即将离世时,他陷入了无限悲痛。哈罗德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但他投信时犹豫了,舍不得寄出此信。每遇到一个邮筒,他都想等到下一个邮筒再投信,就这样走过一个个邮筒,直到走出城市之后,才终于寄了那封信。
在路过加油站时,他遇到了一个女孩,他讲述了他和奎妮的故事。女孩告诉他:她的一个亲戚就是靠信念治好了癌症。信念?经过加油站女孩无意中的提醒,使哈罗德逐渐决定,徒步去奎妮住院的城市贝里克看望她。他想用这种方式让奎妮坚持活下去;他单纯地想,只要奎妮在等待他,她就会继续活下去;他到达得越晚,她便活得越久!然而,他所居城市和贝里克几乎纵跨整个英国。哈罗德手机也忘记带了,用付费公用电话机,给他的妻子打了电话,也给奎妮所在医院打了电话,让护士转告她,他正在去看她的路上,希望奎妮能够等着他。就这样,几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他就冒失仓促地出发了。
在寄信的路上,哈罗德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一个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他只凭着一个信念:“只要他走着,老友就会活下去!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627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是的,一次精神、人生之旅,一场灵魂的跋涉与歌唱!
哈罗德不擅与他人打交道,性格内向、拙于言辞,但很诚实,人品高尚,是个老实巴交的正人君子。在路上,有人鼓励他,有人劝他回去,他自己也犹豫过、彷徨过:这样走过去真能救奎妮吗?自己真能坚持下去吗?他自己也没有答案。年纪大又不锻炼,身体素质不行。行程可想而知很艰难。他脚上满是水泡、裂口,小腿累得发紫,腿和脚走肿了,有时甚至无法正常走路。每天都是在疲惫不堪、病痛状态下度过。后来,有人为他提供了睡袋和指南针,他决定不再投宿旅社,靠睡袋在外面露营过夜。同时他抛弃其他的随身杂物,轻装上阵。中途,他再次给奎妮所在的医院打电话,护士说奎妮听到他要来看她的消息后,病情已有好转,这更增加了他的信心。
慢慢地有新闻媒体记者,注意到他的朝圣之旅,于是新闻铺天盖地。各路记者守候在沿途路上等待报道。同时,有其他“朝圣者”逐渐加入他的行列,一些商业性机构也利用他的朝圣来谋取商业利益。朝圣队伍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由“首领”里奇率领着队伍浩浩荡荡前进。他频繁地组织大家开会,做这个干那个,接受媒体的频繁采访。于是,里奇很快闻名遐迩!貌似他是队伍的自然领袖!相比之下,哈罗德黯然失色。把个朝圣弄得面目全非蜕化变质!哈罗德迷茫了,这还是他原来心目中的朝圣吗?这个朝圣,在许许多多各色人等加入后,已经变成了什么?
直到有一天,里奇脱去伪装,煽动并带领朝圣者一干乌合之众,快速完成了这次神圣的“朝圣”!并获得了社会各界与各大媒体的热情关注、高度赞美和无上荣耀。他们,实际上已经抛弃了哈罗德!哈罗德这个可怜的老头子,早被人遗忘了!他又恢复了真正的“一个人朝圣”。
哈罗德再次想起了儿子、妻子和此行的目的。渐渐地,他迷失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了,这样做的意义、价值是什么?也不知道他是否还能坚持下去。失落的情绪开始蔓延,他开始不顾一切地走,没有了方向、没有了目的,直到走错路、偏离目的地很远才醒过来。所以,当他到达目的地以后,因为找不到奎妮住院的地方,而犹豫再三,差一点调头回家,而不再想去“朝见”奎妮!那个时刻,失望落寞的他,身心俱疲万念俱灰遍体鳞伤的他,似乎对一切都已经不在意了!
他给妻子的电话中一再说:我不行了,我坚持不下去了,我要回家。他边说边哭,像个对妈妈诉苦的小孩子!妻子当晚为他订了酒店付了款,让他先休息一晚,不要多想明天再说!并鼓励他继续前进。这时距离终点只有十多英里。可怜的哈罗德,这时候是何等失望灰心、悲观孤单!他再次看清了,这个悲惨的社会现实的面目与温度!但是,表面上的冷落、寂寞,其实并没影响哈罗德,因为,他本来就是个不喜热闹、内心干净而宁静的人!
经过近三个月的艰难跋涉,他终于浑身尘土长发飘飘,到达贝里克见到了奎妮。此时的奎妮已经被癌症折磨得没有人形,本来就瘦小的身躯跟小孩差不多,脸上的肿瘤已经导致她无法说话,舌头已经切除。此刻他明白了,电话中她始终没有跟他说话的原因。奎妮终于见到了他,她从迷失的记忆中慢慢搜寻着他,认出了他,回忆起了过往的事情。然后她静静地去了。
这时,其实已经很晚了!朝圣的滚烫一时的表面热闹,早已尘埃落定!里奇们,早已不知道去哪里嘚瑟了!一路上,一直是有“朝圣者”在热热闹闹地用球球、博客等手段,对他们的朝圣进行直播、报道!反正,他们一个个都赚足了名声和围观者的眼球!只是,这一切几乎没有哈罗德的份儿,没他什么事。好像根本就与他无关!
一路上,哈罗德不断在回忆、思考少年时的经历,对儿子的悔恨,还有与妻子20年的婚姻鸿沟。同时,他离开的这些漫长日子里,妻子也在翻看旧时的照片,回忆他们相遇时的美好以及日常诸多琐事,对他的那份怨恨也慢慢化解了。最后,当夫妻俩再次相见,两双手再次相牵,他们又回到初恋时的甜蜜美好时刻!
此书2012年3月在英国上市,成为欧洲首席畅销小说。面世一年,仅英美德三国累计销量一百万册!一年半里,一直保持在亚马逊图书排行榜总榜前15名。是2012—2013年度春季英国“最有影响力图书”,“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书单排行榜第—名,“欧普拉读书俱乐部”夏日最佳选书、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
此书问世以来,世界各大媒体《今日美国》《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嘉人》等报刊、纸媒、网媒,都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赞美、倾力推荐。
英国《卫报》盛赞此书:“Wonderful(太棒了;好极了)!”注意,能够担起此高评者,凤毛麟角!
世界名报、伦敦《泰晤士报》评述:“从遇见哈罗德的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离开他。”“
这趟旅程穿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
世界名报、美国《纽约时报》高评道:“《一个人的朝圣》不仅关于爱,还关于日常生活的信念及万物之美,从哈罗德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前面的微小动作开始。”“这一年,全球40余国读者交上了同一个朋友;这一年,我们都需要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每日快报》评说:“令人笑泪交织的迷人小说……读完好几天,我几近哀悼般怀念着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每日邮报》赞美道:“这本小说凝聚了作者的智慧,绕过过度伤感或异想天开的泥淖,达到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承受的动人结局。”
BBC知名主持人爱德华·史铁顿说:“《一个人的朝圣》让我们看见,即使是性格上的弱点也能带来振奋和救赎。”德国“北德广播文化”雅评道:“哈罗德的旅途,让我们回过头去,面对自己的生命和挚爱的人。”
《书单》高赞说:此书是“温柔优雅的迷人作品,充满英式的独特趣味,深刻且睿智地检视了爱与奉献的主题,安静的力量盘踞心头,肯定会成为读书俱乐部的最爱选书。”
台湾的一些读者表示:“很久没有读一本书直读到凌晨……当一切似乎都已太迟时,哈罗德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我觉得他就是我自己。”“是一个简单、素朴但会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一本阖上书后对于人生启发与感触良多的佳作。”
英国文学的最高奖“布克文学奖”的“入围”评语:“这本小说用强有力的新声音,讲述了充满英国式趣味的独特故事,优雅,细腻,感人。”
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全书,便是——
主角哈罗德先生沿着乡间公路,从英国的几乎最西南,徒步走到几乎最东北。完毕。
走路“参数”——一个人,60多岁,历时87天,行程627英里(接近2000华里),纵跨几乎整个英国,事先没有任何准备与装备。连手机和换洗的衣服都没有。近乎赤手空拳。
就这些?果真如此简单吗?
就这一点点?再没有别的?
但是,你简直想象不出来,这一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哈罗德看见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思考什么,反省什么,忆起了什么,醒悟了什么?全书究竟还有那些人、事、物?有什么具体的故事?有什么心灵的轨迹,灵魂的忏悔、格斗与肉搏,精神的长征与升华?他的自杀的儿子,他险些离婚的妻子,他一生的事业、爱情、家庭、为人处世处事等等。一切一切,都在这一条路上,在哈罗德的心中,重新展开;进行了一番再演绎、回观、咀嚼、反省;然后再次——重新播种、浇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在路上、在心中,铺展开、生长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份新的生活,一个新的人生!
全书以哈罗德沿路孤独地行走及其所见所遇所思为主线、明线。而若隐若现的副线、暗线有多条:回忆他的工作、事业线,妻子与回忆,儿子与回忆,妻儿与家庭,异性朋友兼同事,半路新增加的朝圣者等。同时妻子也在回忆上述相关的部分,妻子与他的言行和回忆交叉、辉映。
哈罗德的原生家庭很不幸!少年时代母亲离家出走,对他冷漠无情,父亲更是酗酒、带不同的女人回家胡闹荒唐。他刚满16岁就被赶出家门,父亲只给了他一件旧大衣。他从未感受过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这正是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妻子和儿子的原因。
事情并不像莫琳想的那样——哈罗德不爱他们,事实上哈罗德很爱他们,但他不善言辞、懦弱胆小、害怕失败。原生家庭的不幸让他更加畏惧挫折伤害。这一点,给他的整个一生,给儿子妻子,给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重大影响伤害与损失!
中途,他在路边捡到一只小狗,怎么也赶不走,他就带着它上路了,一直陪伴着他。后来它大概是找到了更好的主人,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就连它,也抛弃了哈罗德!这又一次经历“失去”,让哈罗德想起了父母的遗弃,儿子的孤独与自杀,妻子的冷漠怨恨,事业的低迷或失败。哈罗德终于精神崩溃了。他看不清人生的意义在哪里。重又陷入了迷惘。
当哈罗德终于到达目的地,竟然差一点找不到这家不出名的医院。没有一家媒体在等待、或采访哈罗德。当然,这一切,也正好不是他所需要的。事实上,里奇们的所有言行、炒作,哈罗德基本是不知情的,他也根本就不在意那些蝇营狗苟的俗事。哈罗德的精神、心灵,永远是干净、纯粹、一尘不染的!他完全不谙世事,单纯得像一个三岁孩子!
他在这一路上,也是与他的一生一样——默默无闻,毫不起眼!朝圣是他的事情,苦累是他的事情!但是,荣誉,名声,光芒是他人的!与他无关!热闹,那是别人的事!是那些半道杀出来的“程咬金”——朝圣者们所有!里奇,抢得了头筹、头彩,获得了“朝圣”的全部荣光!他在所有媒体面前侃侃而谈,出尽了风头!然后,他毫不客气地对所有媒体进行了权威宣布:朝圣已经正式、全部结束!你们都回去吧!哈罗德早已退出了“一个人的朝圣”!他当逃兵了,他坚持不下来了,已经回家去了!所以我们接替了他继续、并完成了他伟大的朝圣事业!
作家没有放过那些投机钻营的市井小人。想来,这些俗人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作家用她含蓄却辛辣无情的笔触,有力地批判了这些荒唐可笑、沽名钓誉的机会主义者、跳梁小丑。
当哈罗德终于写出那封信,给当初无意间促使他急迫上路的加油站小姑娘,把他心里最黑暗,最深处的那个秘密以书相告。直至此刻,他才愿意面对那段关于儿子的悲惨疼痛过往,他终于知道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此信,带给我们久久不散的悲痛哀伤及沉重而深刻的思考。
由此,我们才突然理解第12章结尾,哈罗德为什么会张开双臂,边在雨中疯狂地挥打,边悲痛欲绝地大声呐喊:不要!不要!为什么会无法制止痛苦!他一遍遍自言自语重复着: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让你失望!这是作为父亲,可怜的哈罗德对儿子逝去的无限悲痛、无尽的哀思悔悟。实在是令人揪心、疼痛万分!
这时候,哈罗德几乎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几近绝望!妻子20年冷战,爱子离去,家庭冰冷骇人,事业平淡灰暗等。这一切都在向这个可怜无辜的好人疯狂袭来!他怎么能不崩溃?
正如小说里所言:“哈罗德又一次离开电话亭,心里想如果莫琳能理解多好。但过去那么多年,他们都淡漠了语言的沟通,莫琳只要看他一眼,她就会被拉回到痛苦的过去(指儿子的离世),还是三言两语交流最安全,他们都自觉和对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为言语之下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过去20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的是回忆。”
本书将整个路途中所有的心理路程记录下来。虽然最后的结局是,没有拯救得癌症的朋友的生命,但是让她安详地死去,赋予她极大的精神安慰和最珍贵的临终关爱。最重要的就是整个过程,哈罗德找到了自我,了解了自我,在不断的徒步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思索自己、拷问自我。还有妻子在整个过程中,终于了解到两人之间的真爱,将因为儿子去世而留下的夫妻间的巨大裂痕抹掉了。两个人又重新找回了那份丢失20年的爱情、感情和亲情。他们俩携手,一起找回了那个遗失了20年的爱、家与温馨!
书中写道:“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有那么多人困顿于自己的世界,无法真正迈开人生的脚步。哈罗德这次旅途,不仅仅是真正地迈开了他人生前进的步伐,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往自己内心深处迈开了步伐,由外而内向自我前进,对自己开发挖掘,从而终于看清了自己。
简单而万分艰辛的一个人的朝圣,使哈罗德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他认识了自己,找回了自我,挽回了遗失很久的爱情与家庭。原来,他表面上看上去平庸平凡的人生,实际上却暗藏着这么多的黑暗与磨难。他是平凡的,更是勇敢的、神圣的!
可以说,哈罗德这一路步行,接近三个月,他甚至把整个大半生,重新“过”了一遍,再次潇洒而沉重、血泪淋漓地将人生“走”了一个来回!
是的,这真的就像、就是哈罗德平凡、灰色、可悲,而最终又结局可喜的大半生!
可怜的夫人,多少年来把所有的痛苦回忆,默默藏在心里,不断煎熬着。失去儿子的肝胆欲裂与绝望,平时婚姻的冷战与疏离,眼前又可能失去丈夫。他这次的不辞而别,成了她巨大的包袱与苦痛。她不了解情况,百思不得其解,三个月里将其折磨得死去活来、几乎崩溃,且她多次想过要和他离婚。这一切,都是由于丈夫的孩子气,头脑简单、幼稚单纯使然。加上平日里,丈夫的不善处事疏于交流,婚姻关系本来就不好!便使本次出走对妻子的伤害,放大到最大化了!
仅就丈夫,平白无故离家出走这一点,事先没有任何说明,只是说去发一封信。然而一去无踪。三个月,不见人!首先,不了解丈夫与这个女人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情人?如果不是,那怎么会不远两千华里去探望。这一去,他是不是永远不再回来?而且,他急切得连手机、衣服,一切一切都不要了,简直就是义无反顾、不顾一切离开了家!这在妻子眼里是多么严重,简直就是天大的事情!妻子并不了解、不知情他当时是偶然决定。所以,在妻子看来,完全可以认为是蓄谋已久、别有用心!所以就觉得格外复杂和可怕!
这一点,足以击败一个妻子的全部自信心,自尊心,全部的自豪与骄傲。
因此,她完全可以认为,儿子,丈夫,家,自己的一切都可能失去!变得一无所有。现在,丈夫似乎也正走在“失去”的路上!越走越远。
但在丈夫看来,就这么简单,是个意外,偶然决定,幼稚又单纯,有些随心所欲,一根筋的偶然神经错乱。他完全没有想到,给妻子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折磨,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其实,这个60多岁的、可怜的小男孩挺可爱,善良,热情,乐于助人,是个热心肠!他身上永远没有是非,不会害人、做坏事!怀揣一颗爱人、博爱的赤子之心!但就是说不出来!在单位,在家里,在社会上都一样!看看,一个小事情,在夫妻双方的眼里心中,完全成了截然相反的两件事情,是完全无法互相理解、有效交流。
纵观全书,是一部直击心灵,透彻灵魂,极其疼痛,又深度感人、震撼人心的杰作。女作家细腻、真挚、温暖又直接的笔触,仿佛把我们一把拉进书中的社会,现实,生活里。
作家很会讲故事!她把平凡、庸常的生活与人事,叙述描写得温婉抒情十分动人,同时有些段落又非常悲惨,令人无比疼痛!书中许多精彩的句子,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其含蓄而深远的寓意与象征意味,真的使人回味无穷、百味杂陈、喟叹不已。全书因而更具深度、厚度、丰富,便更显其分量与高度!
最后,获得了新生的哈罗德,终于能够放下丧子之痛。幸好,这同时,妻子莫林也原谅和理解了哈罗德,他们20年的互相冷落与折磨,至此便雪融冰释;她“放生”了丈夫,也“放过”了自己;两个人,夫妻俩,一个家庭,由此也获得重生!
这曲曲折折的一条漫漫长路——多么像一个人生!哈罗德用这条逶迤坎坷的公路,串连起来他的大半生,串连起了爱人、儿子,许多人,以及整个现实生活、现实社会。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627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的另一场内心之旅。这趟旅程经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
不错,这是一次伟大的精神跋涉,是心灵与灵魂的纯粹而崇高的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