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9-1-16 07:40 编辑
活着特别好,特别有趣, 可以体会苦,然后特别甜,有爱和被爱的滋味。 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要特别珍惜地活!你比每个人都幸福。 谢谢你!让我看到生活中的光……
以上是影片在最后字幕上打上的结束语,感觉代表了编导们的感慨和认知的一个部分,人们还可以看到了编导一并感谢的七十七个参与拍摄的人们的名单,所以特别记录了下来。导演程工,任长箴,两位在记录片领地颇有建树的导演,一个凭借《舌尖上的中国》蜚声国内,一个靠着《极地》等系列作品获得很高的评价而被人注目,现在他们依旧强强联手,把视角转向普通人和小人物身上,也是他们做相关题目和工作的一次小的整合,相当于拍摄了一部跨题材的电影推向了院线。看过的人们评价相当不俗,且带给了人们相当地感动和震撼。
上海台曾经有过《生活万岁》记录片栏目的出现,那是创作团队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的工作。去年他们的创作团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走了四十多个城市,完成了影片《生活万岁》的拍摄计划,属于记录片拍摄较大的队伍。一个很多人组成的故事。有老人,盲人,贫困山区的老师,广东的打工者,当地人们熟悉的小商贩,快递员,这些生活里面的小人物,交替出现,形成了一部九十分钟的影片的内容。小人物的故事,其实是相当有意思的,接近生活,比大人物还直接。因为大人物不会让你拍摄他们的日常,只愿意呈现想呈现的部分。普通人则愿意对自己能够信赖的人,一起进入自己生活的现场,体现出更多的可爱和亲近。
看记录片,可以最大限度地削减看故事片带来的假和无趣,这也给记录片导演带来的更大的挑战。选题和人物本身,就是编导的水准和故事的分量所在。《生活万岁》因为有内心的依据和判断,所以可以抓住人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让人们在观察很可能是一样或者熟悉的人们的生活状态里,得到观察的结论和某种共鸣。而真实是记录片的灵魂,也是魅力所在。小人物往往带给人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受。小人物酿制的生活原生态,特别有质感。这和看故事片得到的体会还有着明显的差异。
到普通人群里面捕捉和表现,编剧和导演是发现欣赏目标和愿意表现的人选的高手。十四组故事和人物,被有机地切换和运用,也是众多素材的罗列和剪辑的一个部分。这样的影片可以随时进行和继续,记录和表达着画面内外的情怀和时代的点滴光影。人们看到了老兵活到老了,像一个孩童一样的身躯,有电动遥控坦克玩具,有逝去的老伴需要他写信和祭奠,届时他会穿戴整齐,军装帽徽,所有的军功章都一一戴上,接受着每年一度的老伴的忌日读信仪式,然后烧掉。
年轻的快递员,回忆过往,母亲带给他的童年是酸涩和苦闷的,对曾经的记忆可以让他难受到想哭,而他做的事情却比较有意义,快递之外,收集和整理着共享单车,所谓单车猎手。从他的笑脸上可以感觉到他的孤寂,悲哀和挣扎,以及没有消沉的年轻人的自觉自强。影片还使用自己比较熟悉的地点上海的一些小人物来表现,有大热天里,八十多岁还在卖油墩子的奶奶。有高楼大厦外面擦洗玻璃的蜘蛛人。有西海固的小伙子,一个乡村教师,一个穆斯林的后代,围着围裙靠在简陋的门前,他有两个省份和工作,一个要给几个孩子上课,一个要给孩子们做饭。有失恋的城市女子,笑脸之下的内心崩塌和虚弱的坚强,有孤独的人,单身女子带着幼小的女儿开出租车,还有河南的大爷去西藏骑三轮拉客人,在那么远的地方,骑三轮拉客人赚点钱,据说比在家乡赚钱还要好一些,十年前布达拉宫门票一百元钱门票,舍不得去看,十年后门票涨到二百元,更舍不得去看了。年关近了,就带着大小包裹回家,遥远的归乡路上,老人会感觉到自己的衰老吗,老人还会回到拉萨吗?这些人物糅合在一起,先后出现,表现着各自的生活故事,谁都可以了解他们,谁都可以使用他们和通过他们,照一下内心自己的样子。
心脏手术的一家人,女主角需要心脏移植,男主人的贴心鼓励和安慰,都是非常小声的表达,他们有高度近视的孩子,女主角因为虚弱,都没有力气去表达,更多的是眼神,和小声的交谈来进行。被推进手术室前,病人对家人的一句小声的话语,像是在鬼门关之前对家人的依恋和不舍。心脏前的皮肤被切开,病体被捧出,鲜活的心脏被植入其中,导演亲自扛着经过消毒的摄影机在医护人员的旁边记录下这令人凝神静气的瞬间,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和死的边缘。在插满各种管子的手术者的脸上,干裂的嘴唇和慢慢睁开的眼睛,应该是挣扎之后迎来了生命的又一次降临和感知。
还有一对盲人夫妇,没有争吵和琐碎的烦闷,只有期待和平静,满足和喜欢,在街头卖唱,互相牵引,一起吃饭,两个人总共的收入是4700元,卖唱收入很微薄,但是可以带给他们喜悦,男主人想买一个价值不菲的伴奏电子琴,最终也买回了家。女主人盼望自己的老伴能摸一下自己的脸,想证明一下自己是漂亮的女子。这种本来悲苦的生活境状,居然可以如此高贵和不俗,即使是中产阶层的人们未必能够达到的心境。坦然和平和,满足且愉悦,怎么可以和可能,居然可以和可能。
看一个片子,最好什么都不知道,只以名字为想象依据,展开想象。生活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也是充满期待的,只是随着。导演甚至说这种记录片为非虚构电影。像非虚构写作一样。找困境之中的人。生活既困境。生活也是幸福,是绝望,希望。这种一思考就涉及到哲学的事情,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得到的体验。三个月的时间,十四个人,每个人拍摄四五天。拍记录片的人有一个本领,就是要迅速得到拍摄对象的信任,关注和爱护。拍摄者愿意和信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表现,导演也在为了故事的主人公们完成着自己的愿望。
程工导演说拍摄的这些人物,就是一群蚂蚁。导演还感觉应该带着餐巾纸一样观看,因为会触及泪点。其实每一个人的感知会因人而异,感动的部分也会因人而异。单纯地从生活本身却验证和评论,未必准确和客观。从另外一个层面去观察众生,其实还相当地专注于自己生活的本身,没有和社会有多大的交流和责任的付出,改变命运的只是自己的消解和努力,就是说不可能依靠他们去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即使是老兵,即使是死而复生的人们,一脑门梦想的孩子,在街头因为醉酒而东倒西歪的小商贩和艺人,改变社会还需要更多的觉悟和另外的人们,有着更大心怀和抱负的人们。
喜欢看河南的大爷在拉萨街头骑三轮自行车载客的片断,那些街道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熟悉,因为去年笔者在拉萨住过几天,每天都要步行在拉萨的各个街道。生活的压力,还算健康的身体,背负的思乡,孤独,虽然有相遇的人可以一起喝酒谈话,毕竟不是可以陪伴的亲人和朋友,好在可以还家,经过国道的转运,完成返回。而遥远的地方可以赚钱,可以滋养一下困苦的生活。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看到的人物故事,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和随感,脑补出看电影中缺少的部分。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我还没有流泪,但是可以感觉到自己相当地投入和沉浸。
每一个的愿望,就是每一个人的光。人一出生,即入苦境。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导演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态度。喜欢这样的片子的人,应该都是善良的人。世界固然很冷,也会有人奋力燃烧。记录片导演们,有了超越一般人的视界和热情,就拥有了走进人心,点燃火炬的能力,生活里的人们,也会不断靠近心灵的阳光,向上的人们无论独自燃烧还是聚团起火,都是已经可以发光发热的人群了,人们可以凭借着点滴的光热,投身于这冰点的生活,去改变着自己的点点滴滴,去改变着身边的社会和人生。
2019年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