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雨果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我们都非常欣赏胸怀宽阔之人,也常常赞美一个人的旷达品质。然人有七情六欲,往往易被眼前的声色所迷惑,被利益所牵绊,想要做到旷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旷达向来只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翻开历史的画卷,苏轼身着青衫坎坎坷坷地从时光遂道中走来。他的命运可谓悲惨凄切,仕途上几经贬谪,相亲相爱的人先后离去,还身陷过乌台案入狱,我们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的样子,这就是一种旷达。
苏轼在京为官,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七年的时间不曾与胞弟苏辙见面,他向朝庭申请希望去与苏辙相距近一点的地方任职,却被拒绝。一个中秋圆月夜,月圆人不圆,他思弟心切,悲从心中来,一挥而就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心中的悲思与怨恨何止于不能眠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在这里作者笔锋一转安慰自己不能心中不快呀,你看世上哪有一件事是长长久久的圆满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处更进一步借明月都有圆缺来证明不能事事圆满,亲人间的欢聚亦不能强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给全词增添了积极奋发的意蕴,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
苏轼那个年代,达官贵人一般只吃羊肉,猪肉贱如黄泥。苏东坡因为乌诗台案被贬黄州,担任了一个很小的官,收入甚微,要养活一家二十余口人,谈何容易,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带着家人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同时打起了猪肉的主意。并写了《猪肉颂》传为美谈。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就是传说中的东坡肉烹饪方法,此词一出,民间争相流传。苏轼就是以这种旷达的态度把苦逼的生活,过得如神仙般快活。
被贬到黄州,苏轼官小位卑,没什么公事,他和几个好友常出去游玩。有次遇上了雨,被淋得湿透,十分狼狈,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他就此写了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乌台诗案,政治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词人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正所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也。在人生风雨面前,苏轼确实做到了昂首挺胸,超越世俗的烦扰,在人生的风雨中修炼人格。
苏轼晚年被贬到烟瘴之地惠州,人们传言几人去后几人回来呢?其辛酸可见一斑了。
苏轼不像别人说那么惧怕,带着一家老小就来了。他诉说自己的不幸“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这是他正视苦难的表现,而可贵的是他能够超越苦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及“此处心安是吾乡”。苏轼的旷达,让他在荒蛮之地把苦难缩小,品出的是荔枝的香甜。
苏轼说过一段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我们知道苏轼的仕途受阻与王安石这个政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政见不同多次贬谪苏东坡。风水轮流转,王安石因变法失败遭遇同样被贬谪的命运,在王安石最艰难、最需要友情相助时,苏东坡却不念旧恶,专程探望。俩人还诗词唱和:“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正所谓一笑泯恩仇。
苏轼对人生的挫折,坦然处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山雨欲来,无风雨也无晴,任其自然。苏轼一生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有味。
读了苏轼,经过他的过滤,生活的阴霾渐渐消散。苏轼的旷达不但为他自己撑起了人生路,也为我们撑开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愿我们生命都是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