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9-4-29 12:45 编辑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起情感,说得更确切一点,引起适合我们的那种情感,即快感。当然,黑格尔所说的情感快感,在随后有更深层次的论述,我所列出,不过是断章取义,或者说,是“适合”二字让我断章取义。
小说《爱》,用了三天的暇余时间读完,许是翻译的原因,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我没有感觉到任何的情感快感,反而是一种沉闷与压抑。像在旁观别人的故事,没有丝毫的代入感。《爱》表面看来是在书写黑人文化的爱恨冲突:热烈、冷艳、激情,放荡,与东方文化的温柔、含蓄完全背离。也可以将之看成一首爵士乐,爵士乐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混血儿”,《爱》也是混血儿。只不过,黑人血统占比更重,还有那么一点点迷幻摇滚的味道。
美国著名的女小说家托尼.莫里森是这部小说的作者,1993年曾获诺贝尔奖。“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观察家》报曾以此言盛赞她。她的黑人身份,她的平民出身,是她书写黑人文化的奠基。她的父母热爱黑人文化,却又不堪歧视,数次搬家。托尼.莫里森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笔修复黑人文化,又在为消除种族歧视做努力。
小说的主体构成并不复杂:成功的商人比尔.柯西,因为有钱而备受尊崇,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王,虽然他成功得并不光彩,但除了柯西自己谁在乎是不是光彩呢?他身边的女人们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得到他的宠爱,无所不用其极:妓女凌霄、寡居的儿媳梅、孙女克里斯汀、克里斯汀的童年伙伴留心、厨娘L。除此之外,小说还写到许这个家庭的边缘人物,桑德勒、维达夫妻、他们的外孙罗门、朱妮尔以及朱妮尔的父母亲人、城镇的白人治安官等等。本来这些关系是平衡的,保持着某种诡异的和谐稳定,直到比尔.柯西娶了孙女的童年玩伴十一岁的留心为他的续弦妻子,此时的柯西已经52岁。这本就是一个荒唐且有违道德伦理的决定,十一岁的留心,连月经都还没有来。所有的关系,由此变得混乱,原本的和谐成了彼此敌视。曾锦衣玉食,出入豪车接送的克里斯汀因为恨自己的爷爷柯西和留心几次出走,交过无数男友,数次打胎,并且也和留心一样,报复性地做了年老医生里奥的情妇,年轻寡居的儿媳梅、克里斯汀的母亲精神异常,留心,也因为得不到“爸爸”柯西的爱而出轨怀孕甚至想要私奔。五岁即认识柯西,十四岁在柯西家工作,成为柯西家和柯西酒店的厨娘的L,刻骨铭心地爱着柯西,不愿柯西的家庭毁掉而用毒药杀死了他。
小说是以回忆的形式写成,切入点非常有意思,由一个和守寡多年的留心有着同样不堪童年朱妮尔开始,朱妮尔和留心一样,出生在黑人贫民家庭,为冷漠的父母和亲人所虐待,跑出来后进过少管所,流浪过街头。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到留心家为其工作,其中就有撰写回忆录的任务。当然,出生于贫民家庭的留心不识字,朱妮尔也不过聊聊识得几个,写回忆录是幌子。朱妮尔也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叙述角度,另有其人。不止一个:朋友、陌生人、恩人、情人、丈夫、监护人、父亲,甚至幽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画像,不同的叙述,让小说人物之间的 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爱存在吗?他们之间只有恨吗?
小说有厨娘L的自述。她对柯西,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五岁初遇,十四岁为其工作,为柯西的家人和柯西的酒店做了一辈子的饭,在柯西家有着说一不二的话语权,是唯一能左右柯西的人。柯西在年老时留下遗嘱:将大部分的财产送给妓女凌霄,因为也许凌霄怀着他的骨肉。厨娘L用毛地黄杀死了柯西,并修改了遗嘱。让柯西家的女人们:寡居有精神疾病的已然年老的梅、被老医生里奥撵出公寓无家可归的克里斯汀,不再年轻的留心有一个栖身之地,可以一起生活,不至于流落街头,然后自己坐着柯西生前的汽车远走。临死前的梅和女儿克里斯汀的彼此原谅含笑相拥,克里斯汀和自己童年玩伴—“奶奶”留心最后的和解,莫不充满着凉薄人世余留的温情。
到底什么是爱,如何爱?托尼.莫里森并没有给出答案。或者,她的意不在此。在读小说时,我的脑海中始终交叠着前几天刚看的一部电影《绿皮书》。电影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主角是一位著名音乐家、钢琴家—唐.谢利。
唐.谢利有优渥的物质条件,有着高贵的职业与身份,名校毕业,具有非常优秀的文化素养。但是,当他决定一路南下演出,依然不得不雇佣一名白人混混作自己的司机。演出途中,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不能住白人住的宾馆、就算上一秒还在演出厅受着掌声雷动,下一秒却被白人管家拒绝使用卫生间,就算你是尊贵的受邀嘉宾,也不能用白人的化妆间,只能在窄小的杂物间里化妆,不能进进白人餐厅吃饭。不能试穿白人服装店的衣服,不能走只允许白人走的路。一路南下演出的唐.谢利,不得不拿一本黑人版的《绿皮书》,作为行程中的指南。唐.谢利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呆在种族歧视不严重的北方,在豪华的音乐厅里受万人追捧,但为了争取种族平等,冒险南下,以自己的音乐为武器,为黑人平权而努力。
唐.谢利,在现实中确有其人,他就是美国著名的黑人音乐家Don Shirley,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
电影《绿皮书》的平权意识表达的非常明显。《爱》却表达得隐匿,小说中写到一个14岁的北方男孩,因为不了解南方禁忌,对着白人妇女吹口哨而被活活打死的事件。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曾列入美国平权运动三大纪录片之一,算是比较露骨的点,也是无声的反抗。更多的是面向黑人文化的内部,如何自省、如何相处。
唐.谢利虽然有着能与国防部长直接通电话的友谊,但依然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身陷囹圄,他们无法真正融入白人的上流社会,为白人社会接纳。2016年还有过一部电影《隐藏人物》,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和《绿皮书》一样,是真实人物传记改编。三位黑人女科学家,虽然有着过人的智商,与白人科学家一起为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奉献,但却依然被种族歧视所包围。同时,他们也回归不了真正的黑人文化。《绿皮书》里有一个片段:唐.谢利站在公路边与甘蔗地里做苦力的黑人同胞对视,他们的眼中,有着深深的戒备。托尼.莫里森上过白人学校,也和白人做朋友,但在爱情中,她明白了黑人与白人的鸿沟。
小说中克里斯汀的浅色皮肤以及与黑人不一样的棕色长发,是对这一现象的隐喻。我想,小家庭的爱恨情仇不过是托尼.莫里森耍的障眼法,是表象,同时也是小说的护身符,包容、平等与博爱才是《爱》想要表达的最终涵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