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6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蛀书记(2019年3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7 2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9年3月1日
    《汪曾祺全集》第5卷,是散文卷第2卷,辑作者1987至1991年的散文作品。汪曾祺这一时期的散文,“汪味”越来越浓,汪氏风格渐渐成形。精彩者多,一般的少,无味甚或“低下”的篇目,虽稀罕却也有一二。这是全集的必然毛病:为求全,良莠并收。旧相识,再见很亲切;初遇的,亦有惊艳处。好书。

    风中的雨:人民文学精心编辑的《汪曾祺全集》,装帧漂亮,封面简洁,与汪曾祺的文字文章比较匹配。读第5卷,读出两处错误,令人遗憾。《七十抒怀》一文里(220页),说:“他的宗法公羊家的奇崛矫矢的文体对于当时和后代都起了很大的影响。”只知道有“矫矢”一词,不明白“矫矢”是什么意思。网上查,也没这么一个说法,应该是将“矫夭”错写成“矫矢”了。这,或许是汪曾祺的笔误,而编者没有审出来。《我的家》一文里(335页),说:“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文中的“竺家口”应该是“竺家巷口”,掉了一个“巷”字。这应该不是汪曾祺的问题,而是排版、校对、审稿者的错误吧。虽有这两处错误,但瑕不掩瑜,这书还是好的。不但值得认真读,还值得反复读,值得藏之书橱,传之后人。
    风中的雨:汪曾祺的散文,与时下许多散文不同。这些不同,在我看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似乎并无主题。汪曾祺的很多散文,特别是他写写家乡风物的文,缺乏鲜明的“主旨”。多絮絮而言,娓娓道来,只是介绍,只是告诉我们曾经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一些人物、风俗存在。比如《我的家》,就只是详细介绍他高邮老家的房舍布局,花草所在。读了,什么道理也没明白,什么意蕴也没领会。要么是他的文本身就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深邃的意蕴,要么是他将这些道理、意蕴隐藏在文字很深很深处,我读不出来。二是很有人文味道。小说里的绰号,戏曲里的唱词,古典文献里的一个词语,民间到处都是的小神,只要汪曾祺写到,都要认真地考证其来龙去脉。但这考证,却又不纠缠计较,知,就写出来;不知,亦不勉力而为。比如《锒铛》《呼雷豹》《城隍•土地•灶王爷》《〈水浒〉人物的绰号》《贾似道之死》等等,虽然短小,读来却很有启发,很解谗。三是不贪多求全。因为有西南联大读书、师从沈从文、创作样板戏等等际遇,汪曾祺识得的名家大家很多,这也是他散文创作的重要源泉。但他写人,都如简笔画般,只画最重要的面部,只画出人物的神采,意到即止。比如《金岳霖先生》《吴雨僧先生二三事》《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修髯飘飘——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怀念沈从文的《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怀念沈从文老师》一篇,就很是全面,很是丰盈。由此亦可看出,汪曾祺写文,多随情随性信笔而写,有话说则多写,无话说就搁笔,需长则长,要短则短。

    2019年3月3日
    “易中天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讲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经过一系列“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奠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超级稳定”系统:“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乐观),三大精神(人本、现实、艺术),四种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虽无多少史实,但读来颇解惑,有味道。

    风中的雨:从第三卷开始,“易中天中华史”的腰封上的最为醒目的推介语,从第一、二卷的“易中天开讲轻松好读的中华正史”,悄然变为“易中天开讲轻松好读的中华历史”。“正史”与“历史”,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历史;也有相区别的地方:“正史”是“历史”里的“正”者。“正”,有“不偏斜”,“合于法则的”,“纯、不杂”等意思。“正史”,就是“不偏斜”的历史,就是“合于”历史“法则的”历史,就是“纯”而“不杂”的历史。显然,易中天觉得:自己的历史,不是标准的“正史”,不宜称为“正史”,只能泛泛而言其为“历史”。读“易中天中华史”,最大的感慨也在这里:他的历史,少甚至没有史实的考证、拔疏、剔抉,充盈满纸满书的,是文化的梳理、概括、提升。在我看来,易中天中华史不但不能称为“正史”,甚至不能称为“历史”,而只能称为“文化史”。
    风中的雨:《奠基者》第六章名为:根本所在,其第三节“文化内核”颇可多读、多思。易中天认为中西方的文化内核有根本的区别:“西方是个体意识,中华是群体意识。”当然,个体与群体,不是绝然对立、互不相涉的两个概念。“任何民族,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一个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无一例外。”“群体”,由“个体”构成;“个体”里,离不开“群体”。这个观点,在我的记忆里,早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并不是易中天的发明。但易中天对其的进一步阐释,很有易中天的味道,摘录以飨自己和他人。“所谓‘个体意识’,就是‘以个人为本位’,叫‘个人本位主义’,简称‘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自利,更不是损人利己。相反,彻底的个人主义者反倒可能会‘利他’。境界高一点的认为,利他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叫‘助人为乐’。境界低一点的则认为,能过利他来利己,比通过损人来利己,风险更小而效益更高,叫‘人我两利’。至少,真正的个人主义者不会损害他人。因为他很清楚,我是个人,别人也是。我有个人利益,别人也有。我的个人利益不想被损害,别人也会这样想。既然如此,那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群体意识’,就是‘以群体为本位’,包括思想观念上,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先有社会,后有个人。族群、社会和国家在个人之上,个人则是其中的一分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个人的价值,道首先体现于他所属的群体,比如家族和单位;个人的功过,也影响到甚至决定着群体的荣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获罪,满门抄斩,道理就在这里。”个体意识、群体意识之说,与海洋文明、大陆文明之说,与创新、守成之说,与竞争、和顺之说等等,互相派生,互相阐释,大差不差,都是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制度、现实等等里抽象出来的。说它准确,也准确;说它偏颇,就偏颇。因为,个体、海洋、创新、竞争与群体、大陆、守成、和顺,是相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谁多谁少的问题;是适合辩证法则的,你可以是我,我可以是你,时机一旦成熟,互相转化也可能;它们还遵守和平共处的原则,你在东,我在西,隔着重洋,互相瞻望,彼此靠拢,握手言欢,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互相借鉴彼此提升。

    2019年3月12日
    “易中天中华史”第四卷《青春志》,分“刺客”“情人”“战士”“人臣”“使节”“鬼神”六章,写中华民族“青少年时代”的代表人物。人物为主,佐之以事件,构成独特的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群志:“那些少年心气,那些男生女生,那些花花草草,那些磕磕碰碰,都无不透出青春气息,湿漉漉地扑面而来。”

    风中的雨:在“易中天中华史”前三卷卷尾的宣介语里,第四卷名为“刺客与情人”。到第四卷出版时,改名为“青春志”。这一改,使书的内容从单纯的“刺客”和“情人”,延展到了“战士”“人臣”“使节”“鬼神”等更多领域,更能体现中华民族“青少年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特色。不管内容,单看书名,“青春志”也比“刺客与情人”要有味道得多。
    风中的雨:在书里读到三处错误。一是65页有句“在襄老战死知罝被俘的那次战争中”,其中的“知罝”应该是“知罃”。二是122页有句“楚人则耍赖皮说,那就我们两家小弟们见见好了。”但这句后,却紧跟着又来一句:“楚人却耍赖皮,说那就我们两家小弟们见见好了。”显然,是重复了。三是149页,蹶由的“城濮之兆,其报在邲”,被翻译成了:“比如贵国在城濮占卜到的吉,不是后来才应验在卹之战吗?”不是“卹之战”,应是“邲之战”。

    2019年3 月20日
    《汪曾祺全集》第6卷,是散文卷的最后一卷,辑作者1992年以后的散文。虽说姜是老的辣,但写作也是一个体力活。年龄越大,越近末年,汪曾祺的文越短、越少,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体力不济的影响外,汪曾祺的文字,多“实录”,少“虚构”,熟悉的内容写完,不“强写”,“创作”少也就自然而然。

    风中的雨:汪曾祺的散文越后越醇。这醇,一是体现在文字锤炼愈来愈炉火纯青上,越读越有味道;二是体现在创作题材的愈来愈集中上,所写多是熟悉的人与事;三是体现在主题思想愈来愈明显上,对一些时代的反思也渐渐大胆起来。但正因为如此,汪曾祺的散文也有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文越写越短。这,应该与他年龄越来越大,精力越来越不足有关。二是文越写越少。这,与汪曾祺不愿硬“创作”的创作态度有关。总之,汪味,也是相辅相成的,在好的同时,也隐藏着必须正视的不好。这,也是所有“全集”的令人遗憾之处:因为是“全集”,所以良莠并收,好与不好都必须“集”在一起。
    风中的雨:此卷收录有一篇长文《西山客话》,对北京西山的八大处进行详细介绍。文字精炼,考究,细腻,是一如既往的“汪味”。但很可惜,这是“作者为广州白马广告公司所作的关于西山‘八大处山庄’地产项目的广告文案。”真想不到,汪曾祺会写这样“主题”的文字。虽然文字并不错,很美,很有品味,但作为一位文字里满满全是儒雅、淡泊的“老作家”,为人写“广告文案”,似乎有点“那个”,至少在我这里是很影响汪曾祺形象的。多年前,读汪曾祺的《湘行二记》,想起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觉得汪曾祺到处留诗题字,与沈从文是两个风格。现在,读到《西山客话》,更加深了这样的认识:汪曾祺的儒雅、淡泊,只存在于文字里;生活里的汪曾祺,或许并不是他文字里那么儒雅、淡泊,而是或许如常人有些俗气,甚至庸俗。我知道,这样说对已经逝世的汪曾祺有些不公平,但这的确是我的真实感受。幸好,我只是读汪曾祺的书,只读他书里的文字,不需要去认识生活里的汪曾祺。我不愿意去认识生活里的汪曾祺,我只是喜欢他的文字,他的文章,我愿意认识文字里的汪曾祺:儒雅、淡泊。

    2019年3月23日
    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将一段跨国恋情,置于“一百多年前的天津风貌和中西冲撞”里。平常人物的命运,世家大族的衰亡,在历史大背景里,异常惨烈。人性相通的“爱”或谓“欲”的原始张力,虽冲破了文化的阻隔,但最终被乖戾的世事毁灭得干干净净,留下的是缕缕哀伤,令今天的我们扼腕而叹,感慨百生。

    风中的雨:《单筒望远镜》好像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又不是正统意义上的爱情故事。因为“恋爱”(如果可以称为“恋爱”的话)中的一方是天津卫的已婚男人欧阳觉,另一方是租界里的法兰西少女莎娜。而且,他们的“爱”来得也有些唐突,迅猛,第四次见面,就在原始的“欲”的主导下身颈相交,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说“爱”不准确,说“欲”更可见其底里。欧阳觉与莎娜言语不通,只能通过简的纸片进行交流,但“爱”或“欲”却可以冲破这种文化的阻隔,形成山洪,吞没他们。在这里,冯骥才显然是想告诉我们:原始的“爱”或“欲”,是人类共通的东西,完全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只需要通过倾心的目光、身体的交流,就能实现。这是上卷的重点。只是,这个或许是爱情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庚子年(1900年)。此时天津卫,不是他们享受“爱”或“欲”的乐土,而战乱之地。随着中西方冲突的加剧,从山东、河南进入天津卫的义和团,得到颟顸的清政府的支持,与租界里的洋人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冲突。虽然,在某种观念主导下,这或可谓是反欺凌反侵略的“自觉”,但在实际的运动中却有许多令人不可解的“迷妄”和“愚昧”,既可悲又可叹。在下卷里,冯骥才通过身陷义和团里的欧阳觉的视角,更多的写这场运动,把运动里的正气、正义,荒诞、荒谬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窥见涌动的时代大潮“偶然”里的“必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对年轻人的“爱”或“欲”自然不可善终。欧阳觉终于回到天津卫,但莎娜已不可寻,家也被毁灭了。他看到侵略者的凶残和无人性,看到了被毁灭的美好的天津,他突然“觉”醒了,想起妻子的好,想起家庭的好,走向了他自己的选择:向侵略者展示自己的意志,迎接死亡。欧阳觉这个名字里的“觉”,其实也有冯骥才的寄意:这个曾经只知琴棋书画、不问世事的富家子弟,终于在国仇家恨里“觉醒”了。到时,他不再只是独立的个体欧阳觉了,而是“觉醒”国人这个群体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看,《单筒望远镜》里的“爱”或“欲”,只是表象,冯骥才真正想写的,其实是民族的历史,中西文化的冲突。所以,冯骥才在书的扉页特别说明:“正如男人眼中的女人,不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也不是男人眼中的男人。//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不是西方人眼中的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当代人写历史小说,无非是先还原为一个历史躯壳,再装进昔时真实的血肉,现在的视角,以及写作人的灵魂。”这段话,或许就是《单筒望远镜》的主旨吧!
    风中的雨:《单筒望远镜》里欧家两位少爷及其妻子的名字,很有意思。老大承继父业,兢兢业业,是一把经商的好手,所以叫欧阳尊。他的妻子,是个人未到声音先到,叽叽喳喳,沉不住话的急性子,所以叫喜凤。老二风流多才,不事经营,不闻世事,天天棋琴书画,而最后却“觉醒”了,所以叫欧阳觉。他的妻子沉稳内敛,不多言多语,把对丈夫的爱寄寓于日常的细节里,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所以姓庄,名婌贤。《单筒望远镜》里欧家那株浓荫遮日槐树,似乎也是一个意象,或可谓传统中国的象征。它虽有深厚的历史,有曾经的华美,积淀着一代一代居住者的人文信息,但临近庚子年,却诞下“吊死鬼”,集聚了成群的乌鸦(这里的“吊死鬼”、乌鸦,显然也是意象,其所指,谁都明白),还被放鞭炮引起的火烧掉了一些枝叶;到了庚子年,更是被八国联军的炮火彻底摧毁。
    风的中雨:还有三点要说说。一是《单筒望远镜》里的插图很好。这些插图,都是真实的历史,有天津市民的日常,有租界的景象,有义和团、八国联军的训练场景与队伍。它们,增加了书的历史感,厚重感,沧桑感,一翻到,就把你拉到百多年前的天津去了。二是《单筒望远镜》与我的期待有一定的距离。这距离,主要体现在它的“津味”上。冯骥才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文字里浓郁的“津味”。翻读他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里的随便一篇,都能体味到天津卫特殊的文化气息。《单筒望远镜》虽然比较细致地写到了天津老城、租界的景致,许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名、店铺名,但语言却缺乏“津味”,或谓“津味”不足,更或者说与我期待的“津味”有差距。反正,读《单筒望远镜》,收获更多的是故事、意象,这些故事、意象,放在其他地域里,也可存活。而《俗世奇人》里的短篇,却只属于天津卫,离开了天津卫,故事、人物就会失去生命。虽然,这只是我的感觉,并不一定准确;但这感觉却是真实的存在,挥之不去。三是小说开篇,第3、4页之交,有一个句话:“反正有这巨树护着,大雨浇不着,大风吹不着,大太阳晒不着,东暖夏凉,无忧无患,安稳踏实。”这句话里的“东暖夏凉”不好理解,反正我是理解不了。或许是错了。如果真错了,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么人文的出版社,与冯骥才这么有底蕴的作者,与这本这么有文化味道的小说,就很不相称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5-8 09:23 | 只看该作者
风雨兄这般读书,如品茗,如饮好酒,对于整天忙于俗务“韬奋”中的人,真不是羡慕二字能道尽的。
3#
发表于 2019-5-8 09:54 | 只看该作者
删繁就简而不领异标新,冲淡朴素却多含蓄隽永。汪老的文章须得细品才知滋味。看来作者得到了其中三味。好赏读。
4#
发表于 2019-5-8 13:54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一直忙,书买到家里一本都还没有翻。
和三变一样,羡慕老师的大把读书时间。
5#
发表于 2019-5-9 10:40 | 只看该作者
有时间,静心读自己喜欢的书,人生最美的事,对读书人来说,不过如此了。
但是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里观点挺好玩。
西方的个人主义有其地域性的原因在内,很多高人论述过,不像中国有大面积可耕地,而且是几乎封闭的纯农业社会。
封闭的农业社会不太可能产生个人主义。我们可以看中国自古以来的英雄,无论政治英雄还是民间英雄,有好下场的没几个
6#
发表于 2019-5-10 13:51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9-5-9 10:40
有时间,静心读自己喜欢的书,人生最美的事,对读书人来说,不过如此了。
但是关于个人主义和集 ...

老师想来也是读书万卷,也可以给我们介绍点么。
7#
发表于 2019-5-10 14:54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5-10 13:51
老师想来也是读书万卷,也可以给我们介绍点么。

冷版又来笑话我
可能我很少来书话版,一直在太虚和江天吹牛来着,
那里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论吹牛,我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P
8#
发表于 2019-5-10 15:34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9-5-10 14:54
冷版又来笑话我
可能我很少来书话版,一直在太虚和江天吹牛来着,
那里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论吹牛,我 ...

要把牛吹好,吹得有水平,实则比写篇文章还难,不是吗?
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3:49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5-8 09:23
风雨兄这般读书,如品茗,如饮好酒,对于整天忙于俗务“韬奋”中的人,真不是羡慕二字能道尽的。

读书,对我来说是打发时光的最好方式,也是唯一方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3:49 | 只看该作者
槐下客 发表于 2019-5-8 09:54
删繁就简而不领异标新,冲淡朴素却多含蓄隽永。汪老的文章须得细品才知滋味。看来作者得到了其中三味。好赏 ...

读汪老,才知道文章在散淡里有大智慧。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3:50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5-8 13:54
最近一直忙,书买到家里一本都还没有翻。
和三变一样,羡慕老师的大把读书时间。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年轻时读书时间少,人老了读书时间却多起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3:51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9-5-9 10:40
有时间,静心读自己喜欢的书,人生最美的事,对读书人来说,不过如此了。
但是关于个人主义和集 ...

的确,有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是人生快事。、
只是,想读的书太多,永远也读不完,却又是人生憾事。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3:52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5-10 13:51
老师想来也是读书万卷,也可以给我们介绍点么。

对啊,老师也多多介绍一些好书,免得我像没头苍蝇乱飞乱闯。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3:53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9-5-10 14:54
冷版又来笑话我
可能我很少来书话版,一直在太虚和江天吹牛来着,
那里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论吹牛,我 ...

最佩服能吹牛的人。
因为我口迟言钝,人前人后,不知道说什么话。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3:53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5-10 15:34
要把牛吹好,吹得有水平,实则比写篇文章还难,不是吗?

的确如此。想要吹好牛,比写文更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2 09:17 , Processed in 0.06781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