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9-4-2 19:08 编辑
原始 蒙昧 与 真实 ——儿子小时轶闻花絮(终结版)
今天,将孩子从小到大的笑话、逸闻,用竹筢子满地划拉划拉地摊儿,零零八碎乱七八糟地一锅烩了——凑个杂盘儿。算是对这个他的幽默小品系列画个句号。
一、儿子一两岁时,刚刚会说简单的话、用最基本的词语,还不会说——你、我、他,等代词。不会说“我”字,也不会说你。所以,张口闭口都是“成城”,爸爸,妈妈。 比如:只会说:成城吃饱了,成城喝水,成城睡觉。不会说我渴了,我要睡觉…… 比如:我问他,我是谁?他答:爸爸。妻问他:我是谁?他答:妈妈。不会说,你,他,也不会说:和,或,都,虽然,但是,然而,等各类连词转折词。
二、约一岁前后,吃过晚饭,我们经常带他在街上散步,见到路边的一排排水果菜摊,他上去就抓西红柿,苹果。我们一看,赶紧给他哄下来、放回去;或者,交钱买下来一些果蔬。 那时候,他还分不清我的、你的、集体、个人、东西的权属问题等,空空的脑子里还没有这个概念。可能将所有东西,都以为是自己的,可以随便拿取。 这时的脑子,应该还是混沌一片吧。
三、等到大一点,儿子就开始犯浑了。比如,有时候漫不经心地满地闲逛,一边自言自语 、洋洋自得、自问自答:“谁吃饭?我吃饭。谁吃饭,我吃饭!”一遍遍没完没了。这个“例 句”,可以无休无止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 类似的“造句”还有各种“模仿版本”:“谁聪明,我聪明。”志得意满、只给自足。一派陶醉。有时候还故意在我们眼前晃悠,边说边看着我们晃悠:谁聪明,我聪明。……脸上还得意洋洋的。
四、再大一点,可能是从小人书上看到的,以后就开始学着调皮、戏耍、模仿表演——他一个人站到门一旁:苍蝇你先请,再走到门的另一侧:蚊子你先请,同时手臂还配以相应的邀请的姿势,像个彬彬有礼的英国小绅士。这样,翻来覆去一遍遍重复戏说、表演。不厌其烦。
五、儿子小时候,周日,我们骑自行车去山上拾柴火。我车前面带着他,柴草不重要,目的主要是玩耍。我们拾柴,他到处跑玩儿,或者与花草石头会面交友、和虫虫花前月下去了。间隙,我看见孩子一个人,在坎坷的山间土路中间的小沟里,用脚使劲儿踢着土块石块,边踢边走边咕噜,从北边风风火火呼隆呼隆地一路踢过来。他脚下尘土飞扬。 看着好奇,我上前问他:成城,你在干什么呢? 他说:我在踢虫子,你看这些蚂蚱,虫虫,我要叫牠们都害怕我!都听我的,老老实实听我的!
六、孩子上幼儿园以后,便有了一个著名的句式——“老师说”。成天以“老师说”三个字,来打压我们;老师的话,在他眼里似乎全都是“圣经”,一句顶一万句!我们不论说什么话、也不管说得多么伟大、英明、正确,只要和他幼儿园老师说的不一样,他便会立即举起屠刀、镇压我们:不对,错了,老师说……
七、儿子小时候,在我们的引诱之下,常和我们一块儿下跳棋。三个人坐在火炕上(租房住),围着彩色塑料的跳棋盘一圈,开始鸣锣鏖战。为了鼓励他,我们总是有一个人让着他。或者叫他第一个赢,或者第二个胜,反正不让他输在最后,当“大拉子”。 几盘奕毕,他都胜了。他手一挥:嗷——!看看,看看,我多聪明,把一个工程师、一个会计师都刹了! 我和妻交换一下眼色,三个人咧嘴哈哈大笑,各怀心事。
八、在家里,比如星期天,我们有时候为了图省事,三个人先后依次去卫生间一块儿方便 。特别是冬天很冷时。后来,孩子便也学会了,并且加以发挥、优化、升华之——孩子要去厕所小便了,大叫说:爸爸,小便吗?妈妈呢,不过来吗?来,都一块儿过来吧!——我请客! (表示他一块就着手冲刷厕所,我们就不必费时自己冲刷、脏手了)。 于是,我们回应:好的;或者不去。然后,一家人,不禁哈哈大笑。 这个事情,也可以“请客”?也能称为“请客”吗?乱用词汇!
九、儿子小时候(大约一岁半),曾在120里外的爷爷奶奶家暂住。过年回家,正月初一春节早晨,我和妻子叫孩子问奶奶好,给奶奶拜年。他憋了老半天不语,我们一遍遍提醒他,说呀,问奶奶好!谁知,他最后憋出来一句:奶奶坏! 天哪!我们一家人都惊呆了,不知道如何收场是好。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不会生气,会如何理解?特别是,担心母亲会不会怀疑:是我们平时说奶奶坏了?在孩子面前说奶奶不好了?甚或,还以为是我们背后教唆的,说奶奶坏! 这样的事情,简直是说不清,有口难辩啊!既无法解释,也不能说明!似乎越描越黑。可是,不解释,又似乎更是“默认”了!关于这个小事情,后来,我们没有说什么,爸爸妈妈也是从来没有提起。就像从来不曾发生过。这一次写作时,我突然又想起来了。 唉——,养个孩子,多不容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