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汉玉 于 2019-9-5 11:44 编辑
文本解读要抓住其核心价值
文学是有价值的,一代之文学,引领一代人之思想发展,所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能没有文学,故曹丕云: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那么什么是文学的价值呢?简而言之,文学对人的发展是有用的,有用了就产生价值。
孔子关于文学有“兴观群怨”说:也即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这也即文学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强调文学的“真善美”,这也是它的审美价值——也即在历史理性的“真”里,确立情感评价的“善”,并以“美”的文本呈现给读者,给人们从情感到思想到美感的冲击。
那么,阅读个体怎样获得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呢?我认为,这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丰富经历和阅历,这也即直接的经验知识;另外,要勤于阅读,吸收书本里的知识和营养,丰富知识储备,促进思想感情升华,这也即间接的经验知识。这两方面都很重要。
所以,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已有经历和知识的基础上感受与体验文学中思想、情感、形象、艺术手法等的过程。也即一个“意逆”的过程,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思想认识解读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过程。
文本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经典文学文本更是涵盖广阔,需要多方面解读。但是,我认为解读文本关键要解读它的核心价值。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解读文本的核心价值呢?
有的文本侧重于思想认识价值: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作为“诗史”的杜甫,他的作品有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是对唐代由胜到衰时代风貌的深刻反映,因而其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其主要的方面。《三吏》《三别》就是这样的,文字浅显易懂,今天读来仍然没有多少障碍,关键在于解读他对唐统治者连年征战,外族入侵,穷兵黩武,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也反映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因而,像这类文学就应该侧重对其思想认识价值的解读,这也是其文本的核心价值。
有的文本侧重于情感体验价值:这种价值在各类文学中比比皆是,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很多人只是把这首诗当做一首咏物诗来解读,侧重对其描写手法的解读,结果费了很大劲,还是没有对其本质有深刻认识。其实,细细解读,前两句是夸张和比喻,给人以美感,已经有感染力了。后两句一问一答,使读者明白,原来诗人写柳不在柳本身,而是对春风的赞美。因此,文本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理解诗人对春风对春天的赞美,就如一位巧手的姑娘裁出人间的美景。所以,文本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其核心价值。
这是一种小感情,要说大感情就举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全词写景、咏史、抒情,在层叠的对照中传达的恰恰是诗人功业未成人已老的人生感慨,这是一种大感情,文本核心价值的解读就要落点于古代文人的功业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形成的心态和情感。
有的文本侧重于审美价值,集中体现为内蕴美、形式美、语言美等:比如以“三曹”为首的“建安文学”群就形成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内蕴美就是其文本审美的核心价值;再比如六朝骈文,注重工整的对仗,文字的整齐划一,而不在思想性,因而其形式美和语言美就是其核心价值。这两种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是因为它有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核心价值。
有的文本侧重于艺术价值,比如柳永的《雨铃霖》就以高超的时空架构能力抒发情感——事件和感情只不过是普通的恋人送别,但是为什么能够产生艺术感染力,就是诗人在现实与想象中构架感情发展的空间,配以华美的文字,散发艺术魅力。艺术价值就是它的核心价值。
文本的核心价值解读还会有很多方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读者解读文本就要抓住其核心价值,这样理解才会纲总目张。
在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原因就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懂的你也讲,学生不懂的你也讲,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的你也讲,学生通过努力完不成的你也讲,导致学生认识浮泛,能力得不到提高。因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解读好文本,以核心价值的解读为主线,组织课堂阅读,提高认识,提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