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7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运的重建》里的沈从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8-31 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9-8-31 22:24 编辑

    1936年鲁迅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自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茅盾、丁玲女士、郭沫若、张天翼、郁达夫、沈从文和萧军大概是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对作为五四运动前奏的新文化运动和因五四运动而进一步拓展影响的新文化运动,沈从文自然颇多感慨。1940年五四运动纪念日,沈从文写了两篇文章:一是《“五四”二十一年》,5月4日以《“五四”二十年》为题发表于香港《大公报•文艺》,5月5日以《“五四”二十一年》发表于昆明《中央日报•五四青年节特刊》;一是《文运的重建》,发表于5月4 日的昆明《中央日报》。

    《文运的重建》是篇短文,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沈从文回忆了五四运动以来的变化:“从民八起始,近二十年中国变化太大了。”道出了对于文坛的失望:“比较起来社会固有了进步,文坛实已堕落了。”

   
堕落的原因,一为从民十五起始,文学运动势力由北而南,由学校转入商场,与上海商业资本结合为一,文学作品有了商品意义,成为商品之一种。……一为民十八以后,这个带商品性得商人推销的新文学事业,被在朝在野的政党同时看中了,它又与政治结合为一。

    关于文学与商业、政治的结合或者商业、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沈从文在其他文章里也有提到,《新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白话文问题》里就有。1926年有两件大事:一是4月北方反奉战争失败,张作霖奉系入主北京;二是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一路凯歌。沈从文笔下的“民十五年”即1926年,其所谓“文学运动势力由北而南”,很可能指居住在北京的以高校教师为主的知识分子受困于当时政治高压与经济窘迫大批南下上海。1928年12月张学良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拥护南京中央政府,国民党的统治势力表面上遍布于国境,国家统一初步达成。12月一过就是沈从文笔下的“民十八”,“在朝在野的政党”,应该是指国共两党。因为,沈从文随后写道:“‘普罗文学’和‘民族文学’两个名辞,是近十年人所习闻的名辞,可并无什么作品附于这两个政治意识名词下得到成功。”显然,沈从文既不赞成、更不看好文学与商业、政治的结合。


    其次,沈从文从文坛说到作家:“文坛经过‘商业’与‘政治’两种势力分割后,作家的‘天真’和‘勇敢’完全消失了,代替它的是油滑与狡诈习气。”


   
其中自爱自重的,看看这玩意儿越来越不成事,于是同政治方面有心人具同一情绪,‘放手吧,还是让二三子来玩,来热闹活动吧’,不合作,大家搁笔。有希望的作家不肯哺糟啜醨而搁笔,第三流或根本上不是个作家也不能写出什么像样作品的,倒因缘时会,成为文坛活跃人物。

    在这里,沈从文有点夸大其辞。五四运动的1919年(民八)至沈从文发表《文坛的重建》的1940年,文学或被商业熏染,或被政治拥抱,但并没有多少“自爱自重的”包括沈从文自己愿意放下手中的笔,老一辈老当益壮,新作家势头逼人,文坛百花齐放,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不但影响一时,就是在今天依然是我们可啜可饮的玉液琼浆,颇值得品之再三,传之后世。


    沈从文一生有两个谜:一是为什么一下子就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位作家,而且作品如此优秀;二是为什么突然停止文学创作转而研究传统文物,而且研究成果斐然。前一个谜,或许只能在“天才”这个词里去体会。许多人在文坛圈子边转悠了一辈子,努力也努力了,但依然只能在外窥视,只是文学的“票友”,永远也无法成为文学的一员,就是因为他没有写作的天赋。第二个谜,《文运的重建》里的一句“放手吧,还是让二三子来玩,来热闹活动吧”,或许可以解释。这句话既是一道神秘的“讖语”,不期然地预示了沈从文后来的命运,更是一组人人都懂的“明码”,清楚地向我们阐释了沈从文一生最为重要的抉择。


    文章的最后,沈从文对“文运的重造与重建”充满信心:“五四已有了二十年历史,我们还需要再来个二十年继续努力!”


   
我们必需努力的第一件事,是重新建设一个观念,一种态度,使作者从“商场”与“官场”拘束中走出,依然由学校培养,学校奠基,学校着手。……我们应当把文运同“教育”“学术”联系在一处,不能分开,争取应有的自由与应有的尊重,希望它在明日有个更大的发展!

    对文坛,沈从文虽不满意却充满希望。他认为只要文坛“成名的作家”和“更年青的”“不再自轻自弃,将那点本来可以独立发展的精神,变成为商人与官僚政客的附属物”,通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就能重新拾回五四的精神,使文学走上更为健康的道路,成就更为纯粹的文运。在沈从文心目中,纯粹的文运只能“同‘教育’‘学术’联系在一处”,虽然文运或许并不一定如此“狭隘”,但至少沈从文是真诚地相信文运应该“象牙”一些。至于沈从文期许的“十年二十年”后,文学究竟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


    1940年五四运动二十一周年之际,沈从文在专门的纪念文章之外,另写这篇《文运的重建》有他的深意,他想借五四说文学。《文运的重建》里的沈从文是生动的,他讨厌什么样的文学,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他说得清清楚楚。《文运的重建》里的沈从文是直率的,他放言无忌、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性格,明明白白地表现在文字里。《文运的重建》里的沈从文也是意气的,他将自己最为极端的“不自由毋宁弃”的文学态度,淋淋漓漓地告示天下。


    作家的一切,都在作家的文字里。读《文运的重建》,对沈从文会有更深入更丰富的理解。虽然只深入丰富了一点点,却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点,至少于我是这样。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8-31 21:48 | 只看该作者
年轻,所以什么都敢想敢说敢做。成熟之后,一些锐气便消磨了,隐匿了。
关于沈从文的前一个谜,贾平凹有篇文章写得比较到位,毕竟他是模仿沈从文开始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08:41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8-31 21:48
年轻,所以什么都敢想敢说敢做。成熟之后,一些锐气便消磨了,隐匿了。
关于沈从文的前一个谜,贾平凹有篇 ...

贾平凹,感觉他的风格与沈从文不太相同,竟然是模仿沈从文开始的,奇怪。

4#
发表于 2019-9-2 09:34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9-2 08:41
贾平凹,感觉他的风格与沈从文不太相同,竟然是模仿沈从文开始的,奇怪。

所谓脱胎换骨,这就是大家。
5#
发表于 2019-9-2 16:32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陈寅恪对学问的态度。虽然他也并没有按照他说期望的路走。
他说: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经商最妙。对于写作来讲,一个人最初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沈从文的写作,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湘西山水,加上他特殊的从军经历,那就是他文学的丰富储备。
所谓的纯粹如果成了单纯的纯粹,那么,文学会当枯竭,所以,沈从文的理想,到如今,依然是理想。
问候字母老师。
6#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0:10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9-2 16:32
我很喜欢陈寅恪对学问的态度。虽然他也并没有按照他说期望的路走。
他说: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 ...

想起四川老一辈作家李劼人(私下认为他是近现代四川最好的作家,超过巴金),开过饭馆(因生意极好,竟被匪人绑架儿子勒索,只好关张了事),经营过公司(担任机器修理厂厂长和造纸厂董事长兼总经理)。虽与沈从文所说文学与商业结合大不一样,却是算作家经商一例。
7#
发表于 2019-9-3 10:41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9-3 10:10
想起四川老一辈作家李劼人(私下认为他是近现代四川最好的作家,超过巴金),开过饭馆(因生意极好,竟被 ...

看看,这大概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经商。
8#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09:42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9-3 10:41
看看,这大概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经商。

我将它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或曰“体验生活”。
9#
发表于 2019-9-7 15:47 | 只看该作者
看你写到沈从文一生的两个谜,我有些话说。

曾到凤凰一游,沈从文故居,卧室内竟有一架留声机,当时觉得奇怪。我没记错的话,沈到北大是旁听,因为只读过小学,又没有经济来源。留声机和经济紧张,不匹配吧?。。。有的问题,不在乎答案的,说到谜,就这么一说而已。

为什么不搞文学转而研究服饰,曾看到这么一种说法,是因为妻子张兆和,与时俱进的张,不合时宜的沈,自然沈很痛苦,寂寞,研究服饰给了他一个人生出口。文学创作在那个时代,于沈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他发不出那种声音,硬要他说会坏事,不说出来又会憋死。一家之言。

我还是比较相信纸质的东西。买了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很厚一本,才翻了没几页,沈自己写的前言和后记,字里行间或许能看出一点什么。后记中说“。。。用另一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也觉得十分高兴。。。如有十年时间,不受过多干扰,又得到工作便利..."关注其中”不受过多干扰“等词句。文 革 ”。。黑书毒草。。不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后记写于1981年。解放后政治压力太大,曾自杀,还能写文吗?时代选择了他,他选择了服饰研究。

不知道我想表达的有没有表达清楚,哈哈,见笑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9-9-9 08:35 编辑
月牙 发表于 2019-9-7 15:47
看你写到沈从文一生的两个谜,我有些话说。

曾到凤凰一游,沈从文故居,卧室内竟有一架留声机,当时觉得 ...

1944年沈从文在《黑魇》中有段话,或可助于我们解他转行之谜。
“我凑巧拣了那么一个古怪事业,照近二十年来社会习惯称为‘作家’。工作对社会国家也若有些微作用,社会国家对本人可并无多大作用。虽早已名为‘职业’,然无从靠它‘生活’。情形最古怪处,便是这个工作虽不与生活发生关系,却缚住了我的生命,且将终其一生,无从改弦更辙。”
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1944年,沈从文是准备“终其一生”从事写作的。
11#
发表于 2019-9-14 21:36 | 只看该作者
不多说,慢慢读。

问候节后快乐。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09:43 | 只看该作者
鲜然 发表于 2019-9-14 21:36
不多说,慢慢读。

问候节后快乐。

谢谢阅读。
只是自说自话的一点小感慨。
13#
发表于 2019-9-16 09:55 | 只看该作者
风凰是个好旅游城市,苗族居多,青一色的吊角楼,独具一格的苗族大风歌。这儿的小米曾经写过一篇很美的游记。尤喜沈老先生的《边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故乡的气息。我老家湘中,邻着湘西。
14#
发表于 2019-9-16 18:11 | 只看该作者
枕石问天 发表于 2019-9-16 09:55
风凰是个好旅游城市,苗族居多,青一色的吊角楼,独具一格的苗族大风歌。这儿的小米曾经写过一篇很美的游记 ...


听到你在这里唠叨,亏了你还记得我那篇破文字。湘西是出大作家大学问家的风水宝地呢。
15#
发表于 2019-9-16 18:1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老师的大作,学习了。沈从文的人生有点传奇色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17:41 , Processed in 0.05312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