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米 于 2019-10-22 19:20 编辑
唐朝的天空是诗人的天空,诗人灿如繁星。有一颗光彩夺目的诗人最具有家国情怀,最具忧国忧民的悲悯之心,他就是被誉为诗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之门第,年轻时也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喜欢漫游交友。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杜甫参加唐玄宗诏令的应试,因奸相李林浦嫉贤妒能压制人才,以一句“野无遗贤”糊弄唐玄宗而没有让一名考生通过。进士落第功名无望,杜甫困守长安十载。为了寻求前途,杜甫献赋权贵以求仕进未果,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直到安史之乱前一个月44岁的杜甫才谋得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由于有了这样仕途失意的人生经历,使杜甫对统治者的腐败对官场的黑暗和对底层人民的疾苦都有了深切的了解,从而成为一个爱国爱民同情人民替人民发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纵观杜甫漂泊困苦的一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蕴含家国情怀的诗,更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揭示贫富悬殊的千古名句!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率护卫逃往四川,七月叛军就攻下长安。八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宁夏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陕西鄜州,前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杜甫因为官职小,没有被囚禁,只是被禁足于长安。
次年三月杜甫便写下了著名的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叛军铁蹄踏破唐朝的国都,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满目疮痍,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草木还是茂盛生长,长安城内死人无数,人口锐减,人烟稀少,更显得草木深深。一个“破”字,令人惨不忍睹;一个“深”字,甚是凄凉。杜甫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叛军蹂躏的惨不忍睹,该是多么痛心啊!
杜甫面对春天的百花,因伤感国事,更觉伤心落泪,甚至在杜甫眼里,百花也为国破而涕泪连连了。而此时与家人的离别,对妻儿的牵挂担忧,更使杜甫担心受怕,风声鹤唳,连听到鸟的鸣叫声都胆战心惊,更加重了离恨之愁苦。甚至于感觉到雀鸟都在为自己与家人的离别而惊心了。在惨烈的战乱中,杜甫自己都快要成惊弓之鸟了!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了,杜甫日夜思念战乱中的家人,家人何尝不在日夜思念自己呢。战乱中与家人音讯全无,生死未卜,此时一封报道平安的家书多么重要啊,抵得上万两黄金啊。家,在杜甫的心中重如泰山啊!郁达夫《奉赠》诗云“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忧虑国家,伤感时局,悲伤人民、思念家人,满腹惆怅,忧心忡忡,让才45岁的杜甫早生华发。愁染白头,愁长更觉发短,短得搔发几不胜簪了。一个满腹家国情怀的诗人之高大形象立即耸立在我们眼前。
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哀鸿遍野,血流成河,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痛苦。为剿灭叛军,家家户户的男人们都被抓被逼去参军参战,战死沙场。人民的苦难深深刺痛了杜甫的心,替人民发言的诗人杜甫激情澎湃,奋笔疾书,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在安史之乱的国难中,杜甫以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以对家人的深爱之情,在艰难困苦中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坚韧的毅力构筑了现实主义诗人的艺术丰碑,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一腔热血,家国情怀!
为避安史之乱的祸害,杜甫在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春辞官举家迁入西蜀,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涴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一家人总算是有了一个栖身之处。不料第二年的八月茅屋就被秋风所破,杜甫于悲愤中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狂风暴雨损坏了杜甫茅屋,一家人在屋顶飘风漏雨中卷缩在潮湿的床上,苦不堪言。杜甫自己落到如此境地,还以博大的关爱之心由小我的苦难推及到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苦难,联想到天下寒士们的苦难,梦想让天下寒士们都有安居之所。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想到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是“天下寒士”的茅屋在烽火中在风雨中俱破而身无庇护之所。如有广夏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我就是被冻死心也足矣。杜甫不悲一己之哀,却心念天下苍生,为苦难的百姓呼吁呐喊,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伟大抱负的体现!是杜甫高贵的情操和伟大人格的体现!杜甫的家国情怀赢得了后人的广泛敬重,影响深远,其诗歌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无人可及,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伟大的诗人必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人格!
公元768年,晚年的杜甫实现了多年的夙愿登上了岳阳楼,创作了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其中颈联和尾联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老病孤舟,水上漂泊,晚景凄凉,令人唏嘘,却依然心系国家的安危,关注北方的战乱,在岳阳楼上倚窗远眺,想着国家和人民的苦难,禁不住老泪纵横。真正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善良敦厚之赤诚心灵!
叹一生空怀报国之志,悲江湖漂泊老病之身,胸中绵缠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却无救民于水火之力,杜甫唯有垂泪对苍天!
公元770年,一叶孤舟,载着五十九岁的杜甫不朽的灵魂飘向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