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晶苑 于 2020-3-24 21:53 编辑
《似花,非花?》 水晶苑
元丰四年(1081)年春夏之际,章质夫:即章楶(jie),福州浦城人(今属福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章质夫写了一首《水龙吟.杨花词,》形神兼具,笔触细腻,备受当时文人推崇,盛传一时。苏轼高度评价《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苏轼在《与章质夫》信中说:“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苏轼与章是好朋友,章教会苏“承喻慎静以处忧患”,苏甚是敬佩。章的《水龙吟》写得如此之好,使苏在欣赏之余也唱和了一首送给章,以表达赠别之意。信中的“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是指当时章出按江夏一事。 苏轼写《水龙吟·次韵张质夫杨花词》时年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之其中。苏轼对咏物之作有自己的评陟标准,不粘不脱,不即不离。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首句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在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即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无论是与否都没有人注目去怜惜纷纷扬扬的杨花,任它随处飘零。 “似花”句:古人多将杨花、柳絮似作花,但亦有人认为非花者。梁元帝《咏阳云楼檐柳》:“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故有此句。天下惜花者虽然多,惜杨花者却少。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寻觅踪迹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抛家傍路”一言诉杨花离家飘零,无依无靠的凄苦。杨花离开枝头,却又傍路旁,思来似乎无情,又好像有意。词人赋予杨花拟人的感情,其实这杨花又何尝不是词人自己的化身呢,一贬再贬,即没有实在的安稳的着落,好友又即将出任外官。那种情景与情绪,正如这柳絮,思来杨花虽是“无情”,但却“有思。”咏物至此,以见拟人端倪,也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杨柳柔而细的枝条就好像她的柔肠,受尽了离愁的折磨。柳叶飘扬飞舞的媚态就像她困极时欲开还闭的娇眼。用美人比作杨花。柔肠为愁思萦绕,双眼因春困倦怠。花人合一,展现出艺术之创造。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她的梦随风飘游万里,去寻找她的郎君,可惜,被那黄莺惊醒。 以美人梦寻意中人被黄莺惊醒,喻杨花随风飘转。化用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生平不详,大约为余杭(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现今仅存诗《春怨》一首,却是好诗,广为流传。】情感勾勒细腻,真切。画面感与现实对接,艺术展现。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她不恨杨花飞尽,只恨西园里,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杨花的怜惜。把杨花的命运与转瞬即逝的春天联系起来,想到春天即将落幕的场景,柳絮飘飞尽,春天将逝。虽言“不恨”,心中其实还是有着淡淡的惋惜与怅惘,虽言“恨”,又何尝不知岁月是这般的流逝,春去秋来。惜春伤春之情油然。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一场春雨下来,飘零的杨花已经遗踪难觅,或许已经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一池浮萍”即是回答了“遗踪何在”的问题。为了说明柳絮落水,以及给出浮萍的特殊意象——浮萍无根,随处漂流,正可比拟人生的漂泊。所以后来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会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之句。浮萍而加一“碎”字,更见凄楚无依。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如果说春天的景色有三分,有两分似着杨花一般飘落化作尘土,还有一分便是随着流水流走了。将时光量化,一静一动之间,春光已经流逝,给人读感轻快,韵味独到,烘托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思妇的点点泪珠。生动的写出思妇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全词融惜花、伤春、感时于一炉,融美丽的意境和幽约的情感于一炉,融细腻的刻画和丰富的想象于一炉,确实在写杨花,但将杨花比作人,又俨然在写人,在写人的身世流离之感。 “有情有思”一句看似普通,却于四字中融入了前人两种诗意在内,用典而不觉有典。如:前人咏杨花柳絮有的说它有情:“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月宜轻举。”有的说他无才思(杜甫《白丝行》):“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飞雪。”宋初词人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厉景象,竟用数学公式的加减离合表达出来,素称名句。而苏词中“春色”三句,“二分”句承上“抛家傍路”,“一分”句承上“一池萍碎”,通篇意脉关联融通,又是叶词所不能具备的。
从某种角度讲,次韵难于原创,因为它是带着镣铐跳舞。清人唐圭璋:以八字冠之:“遗貌取神,压倒古今。”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比章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
似花还是非花,梦随风万里,一代大师留下千古绝唱。
2020.3.24 228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