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6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有时天长地久——电影《地久天长》散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2-6 1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边老桑 于 2021-2-6 15:09 编辑


有时天长地久
——电影《地久天长》散记
文/潭边老桑

  我为数不多的观影,大部分放在了欧美片,尤其是欧美艺术片。当然,非常优秀的国产片我也不会错过。昨天回看2019金鸡百花奖颁奖晚会,才知道有一部《地久天长》的好片子,于是下载看了,看了整整三小时。我推荐给朋友们说,这也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文艺电影,没有之一。这个评价确实过高,但回想一下,感觉说这话没什么太后悔的,相比脑子里那些中国好电影,至少这个片子毫不逊色。
  
  在谈感受前我不想去查网上影评。说说第一印象。

      这个影片时长达三小时,换句话说,留给导演和演员的表现与表达时间十分充裕。电影的叙事基调冷峻舒缓,但感染力十足,可谓滴血的欢笑。故事一开始是一组远镜头,水库玩水,这个切入点非常好,故事的整个讲述,都没有疏离这个切入点。结构上,双线叙事,闪回,倒叙、顺叙、顺叙中的倒叙、插叙、补叙,将故事切割、整合,前后呼应,层层剥开故事的面纱。每每当我想说这导演怎么能这样叙事?这个逻辑不合理啊!这个时候,注解性叙事就出现了。就是先给你一个架子,然后往架子上填肉与血,故事于是生动起来,丰满厚实起来,悬念逐一解开。
  
  故事是好故事。类似故事,莫言在《蛙》以及某部短篇里有过详细讲述,就是关于计划生育这么一个点。这是一个雷区,一般的小说家都不会轻易触碰。但这又是一个巨大的痛点。只要一触碰,人们的感情就会瞬间崩溃。曾几何时,计划生育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农村还好说,城里人则成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超过三十岁的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时代之痛。比如罚款,比如结扎,比如丢金饭碗。有多少人是从那个时代侥幸逃生出来的?告诉我,你就是!刮宫,引产,结扎,坐牢,拆屋……有多少人如今都没有身份证(好在现在国家已有相关政策出台,黑市孩子也可上户口了)。那么,这个电影,讲的就是就么一件事,其实很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波及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在城里大把大把,这些孩子从来不知道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表哥表妹舅舅姨妈这些概念。我以前一位老同事,独子骑摩托车出门钻进货车底,去医院抢救了好几天都没救过来,老同事后来就像个神经病人一样,跨了。火葬厂就在离他家几百米远的地方(如今是拆迁了,变成了公园)。
  
  所以,这个影片的背景及情节,都是真实的,甚至是对真实历史的还原与再现。这样,就在情感上引起了观影者强烈的共鸣。三十年啊,伟大的祖国翻天覆地,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老县城北环路的规划设计号称是五十年标准。如今看来,北环路恐怕快过时了,真不够宽啊。所以,电影中那个母亲二十年后回到以前工作生活的地方时,在老同学的车上,从窗外一路看,都不认得了,一点影子也没了,正如我回到曾经工作生活过的老县城,完全没了记忆中的那些街景,消失了。时代的发展,就是这么快。但是,影片呈现的,是一种变化中的情怀,这种情怀,这种友谊,我们称之为“地久天长”。
  
  这个电影,就是由计划生育给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带来的创伤,这个痛点,辐射开来,传递了一种痛苦中的反思,一种友谊,一种宽容,一种大爱。
  
  我们不能否定计划生育政策,毕竟那是国策,人口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人作为地球上的生物,和别的生物一样,不能在繁衍上泛滥成灾。从食物链角度看,人类处于最最顶级的地位,没有天敌,谁来控制种群数量?中国人口,从清朝时期的1个亿到解放初的四个亿,再到七八十年代的十个亿,惊人的繁衍速度!欧美发达国家则相反,一则当然是其人口基数小,二则人家经济文化发达,思想理念先进,不像我们越穷越要生。反过来讲,现在中国经济好了,人们手中有钱了,却不愿意生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更关注我们个体在这个时代的生存发展权利,多生孩子就是沉重负担。但是,不生孩子行不行?不行,我们的理念,香火的理念,是根子骨里的,融入了基因之中的。我们的父辈们牺牲了他们的青春,用一生成就了我们,而他们几乎什么都没享受到。这个电影要表达的要探讨的,就是这么一个深刻的问题。没有孩子的老者,到底如何过下去?或者说,到底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王景春和咏梅,是好演员,他们是幸运的,幸运有这样一个好本子,好故事。当然,他们完全融入了角色,用精湛的演技,还原了历史,还原了人物。这两人,深深打动了我。这个故事的讲述是舒缓的,不容易迅速产生泪点,也就是说需要积累,那么影片就无比细腻地耐心地讲来,直到王景春发现咏梅昏迷在床上,背起她下楼时那撕心裂肺的喘气,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这个镜头,完全是演员融入角色之后的本能反应,就是说,是真的发生了,丈夫对妻子的那种爱,在这一刻,你才知道爱得有多深。你死了,我怎么活下去?不,你不能死,不能死!我们的养子离开了我们,我们成了孤老,你死了我怎么办!你要活着,无论如何不能让你死,我要救你!这个镜头,其实在上一届金鸡奖影片《烈日灼心》里有过,邓超背受伤的老道去医院,也是,那种兄弟间的真情。异曲同工之妙。
 
  印象深刻的镜头之二,是耀军去酒店见了即将出国的女徒弟茉莉,激情之下发生了肉体关系,回家后与妻子丽云对话那场戏。咏梅的表演绝了,那种控制,那种沉默中的张力,完全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切土豆时眼神的那种迷离,那种第六感(预感)完全演到位了。但电影有其独特的叙事语言,看破而不说破,这种含蓄的画面与语言魅力,给观者留下巨大的艺术想象与享受空间。
  
  第三个让我难忘的镜头,是海燕在医院弥留那场戏。我个人觉得,以后但凡遇到这种场面,我们都应该以此为学习榜样。就是说去送别逝去的朋友时话不要多,真挚、诚心就够了。真挚、诚心比一万句安慰的话都顶力。那场戏,所有演员都无比到位,仿佛一场真的生活中的告别。而事后为海燕的死而设的宴席,大家在一起并无悲伤而是有说有笑,这个也是拍得极其真实准确。想一想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丧宴吧。这个就是什么呢,哭泣有时,欢笑有时,如同《圣经》里讲的一样。该悲伤的时候要悲伤,该欢笑的时候要欢笑。人走了,你心中确实还有悲痛,但那么一群人一群朋友一群老友聚在一起,悲伤中的欢笑就是主要的了。这就是什么呢,就是编剧、导演、演员们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表演时候就到位了。我曾经到过墓园祭祀先人,绝大多数上香的人,都是欢声笑语的。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们去过城市墓园,只要你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笑语盈盈的。当然,你可以选择沉静,但欢笑的那些人你并无可指责。因为那些欢笑的人,谁能说他们在送葬时候没有真挚地悲恸过?这幕戏里,李菁菁的哭戏,令人动容,那种有控制的,作为死者生前好姐妹(后来许多年没在一起)的那种悲伤的哭,恰到好处。二十年没见面的朋友,多少恩怨,但只要你来了,就什么也不要说了,你的表情,你的肢体语言,大家都看在心里,你是否是真挚的,谁都看得出来,根本无需任何的语言。这场戏,我认为是最精彩的情节之一。
  
  两大主演,或者说两大影帝的表演,实在太过精湛,不想多说,完全融入了人物。我们来说说主题。
  
  故事中李海燕的安排是她晚年得了绝症,死了。李海燕是个什么身份?当年厂里的计生主任。李海燕的绝症,其实是影片要表达的一种隐喻。也就是什么呢,当年的计划生育这样一种政策,在当下已经走到头了。我觉得是这样一种隐喻。李海燕不得不死,她必须为当年的强制执行行为买单,这就是代价。其实李海燕这个人物,在和好姐妹丽云分开二十年不相往来之中,是一直在忏悔与反思的,她对于丽云与耀军一家的情债,除了不能让丽云生育,还有就是让丽去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当然不是她杀的,是她儿子杀了好朋友(过失杀人,虚荣心让一个不会游泳的好友下水死去,这让我想起了我儿时的伙伴溺水死亡情景)。所以李海燕一直有一种负罪感。尽管她的老公成了记地产开发商,家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的内心,一直有一种负罪感,也一直希望曾经的好姐妹能够再聚一聚见一见。所以她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坚决请求丈夫无论如何联系当年下岗后远走他乡生存的丽云与耀军夫妻,一定要在临死前见一见他们,亲口说声对不起。
  
  如果说李海燕的死象征着旧体制的消亡,那么李海燕儿媳的生产,也就是孙儿的降生,就是对于新时代新生活的一种象征与隐喻。这个, 是我们在读小说看电影时一定要理解到的作者、导演的用意,或者说良苦用心。新旧交替,新观念的代表是李海燕的儿子和孙子。
  
  影片中徒弟茉莉这个人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配角。影片对这个人物,也有着非常细致、细腻的刻画。
  
  另外,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曲子,在叙事过程中有过至少三次正面与侧面描述,贯穿全剧。刘星与浩浩,是发小,好朋友,这是一种友谊;海燕与丽云及李菁菁演的那个谁,是姐妹情深的友谊;耀军与沈英明还有那谁,是包括知青友谊与同事友谊朋友友谊在内的另一种友谊。故事就是围绕这几组友谊来写的,非常切题。
  
  故事的最后,丽云与耀军夫妻俩面对现实,已经非常平静了,可以说,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他们早已看破了,早已原谅了,宽容了,和解了。有没有孩子,无所谓。因为,那种人间最最难得的友谊还在,那么真切地存在着。
  
  另外,王源扮演的刘星,这个抱养的儿子,象征着一种叛逆,一种时尚与时髦。他带领那群小伙伴骑摩托车到家门口的那一幕,令人热血贲张。他们是一群真实的存在,是问题少年。同时也是激进派,是希望。他们的这种激情与叛逆,如果加以疏导,会变成社会的一股强大的青春活力。这种叛逆,是对旧有体制与思想的挑战,同时又是一种考验。所谓浪子回头,刘星找到了他的身份,电影中耀军给他的身份证明,就是一个象征与隐喻。那就在告诉你,你从哪里来,你的根,在哪里。所以,刘星(养子)的回归,非常温暖,最后是带着女朋友一起回来的(关于养子与亲子的不同,我有很深的体会,养子与亲生子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因为我的表哥就是做了人家的养子,当年不听养父母的话而成了问题青年。但后来出狱后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用有益的好人)。
  
  天长地久有时。有时天长地久!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2-6 16:01 | 只看该作者
电影是一种用声光表现的综合艺术,是文学艺术的极大发挥。换句话说,文学看似一路式微,实际是融入了另一种蓬勃的生命形式里。欣赏起来,依然需要相当程度的文学修养。那些只能欣赏快餐文化的眼光,恐怕连热闹都看不出来,何况门道。
3#
发表于 2021-2-6 16:32 | 只看该作者
桑妹妹又一篇影记,估计是受砖家影响了。读完桑妹妹写一篇让我感受更多是人随着时光变化而变化。年轻人就是年轻人思想,而我们变得宽容和祥和以后同时也代表我们老去了。年关已至回首过去一年发现不是成熟而是老去,人老了自然就看开了。但也晚了。
4#
发表于 2021-2-6 18:29 | 只看该作者
看过,好片无疑。。。。
这老片都能翻出来,你可以当影协副主席了。
5#
发表于 2021-2-7 11:29 | 只看该作者
写之前不查网评,那样文中更多的是自己观影的感受。
文这东西,大抵两个指向,向内,向外。前者多走心,后者多热闹。
6#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9:14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2-6 16:01
电影是一种用声光表现的综合艺术,是文学艺术的极大发挥。换句话说,文学看似一路式微,实际是融入了另一种 ...

文学艺术与电影艺术不可分割……拟同意之……呵呵……
7#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9:16 | 只看该作者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21-2-6 16:32
桑妹妹又一篇影记,估计是受砖家影响了。读完桑妹妹写一篇让我感受更多是人随着时光变化而变化。年轻人就是 ...

人老了自然就看开了,看淡了,超然了。所以孔老儿怎么说来着,四十……五十……六……
8#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9:17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21-2-6 18:29
看过,好片无疑。。。。
这老片都能翻出来,你可以当影协副主席了。

副主席还是让铁树同志继续担任罢,我嘛,闲云野鹤,不理政事的……嗯嗯……
9#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9:18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1-2-7 11:29
写之前不查网评,那样文中更多的是自己观影的感受。
文这东西,大抵两个指向,向内,向外。前者多走心,后 ...

领会一下月牙同志的思想精髓即:内指,外指。拟同意之……呵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5 01:12 , Processed in 0.18605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