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里有两次印象深刻的寻觅。
第一次是找一本书。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有一天借来一本散文集,翻开目录看到赵鑫珊的《黄昏却下潇潇雨》,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打开很快就读完了。或许处在容易感伤的年龄吧,更何况当时正值黄昏又是秋天,西窗外皂荚树的黄叶随风片片飘零。霎时间,作者的惆怅像水一般从书页漫过来打湿了我的心。那几天我把那篇文章读了不知多少遍,一遍又一遍跟着文字品尝惆怅的滋味,整天沉浸在深深地怅惘里面不愿意出来。但是书总是要还的,便把这篇三千字左右的文章抄了下来。
从那时起,就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想买到赵鑫珊文集的冲动。于是翻遍了城里所有书店里的每一本书,没有;又去了成都书市里寻找,没有;每到一座城市都要将当地的书店翻个遍,还是没有;后来也终于失望了。
几年后的一个暑假到了天津,第一件事就是去了市里最大的书店。先向服务员询问有无,回答说不知道;于是在两百多平米左右密密排列的书架和层层叠叠的文学书籍里一本一本地寻找,用了半天的时间终于找了赵鑫珊的文集《精神之魂》,最后一篇就是《黄昏却下潇潇雨》,啊,终于让我找到了!我为此兴奋了好多天,几乎是手不释卷的读了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内心深处的渴盼才消解了。
前不久在网上又淘到了赵鑫珊作品集《黄昏却下潇潇雨》,是一本旧书,再一次细读了同名文章,以前找寻的经历一一浮现,一转眼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韶华不再青春老去,不免又沉入深深的惆怅。
还有一次是找寻一支曲子的名字。
那是几年前一个夏天的黄昏,独自在临江楼外凭栏远望,太阳刚刚下山夕阳的余晖在碧波上流淌。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旁边来了一群太极人在音乐伴奏下轻盈舞动衣袖飘飘。
忽然间,听到一首曲子,琴声窾坎古雅沉厚,如深谷回音如钟鼓余韵如江河澎湃;紧接着箫声响起,舒缓婉转苍凉悠远,如弱柳回风如夕阳铺地似江水呜咽。我触电般呆住了,明月之下琴箫曲的每一声都叩击在我的心上,仿佛前生前世早已熟稔。听完了忙打听这支曲子的名字,他们都不知道,说是下载到U盘作为太极背景音乐的。没办法,怀着一线希望打开手机百度去听但是毫无反应,就站在那里迟迟不愿离开,真想把整首曲子背下来,多么担心一去之后就和它失之交臂,但是最后也只能怅怅的离开。
月亮升高了,光辉洒遍四围的群山,那长长的光波仿若悠长的旋律在连绵起伏的峰峦间回荡,又像纤长的手指在抚弄夜色下苍茫的山河大地。
由曲子的风格猜想是巫娜的作品,于是搜出她所有的曲子听了一遍没有,又去听了许多风格相似的琴箫曲也没有,问了许多喜欢音乐的朋友还是没有结果……静下来时总是念念不忘。
有一天,在茶室里喝着茶聊着天,一支支曲子轻轻流淌过去。突然,一声熟悉的琴音把我震住了,紧接着那婉转舒缓的箫声响起。终于有人知道曲名叫《秋水悠悠》,还真是巫娜演奏的。啊,《秋水悠悠》,找你的时候你藏在哪里了呢?让我寻得好苦啊!不过总算找到了,还有让人遐思万千的美丽名字,也足以安慰我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寻觅了。赶紧加入我的歌单,静下来时轻轻点开:琴声响起,之后是略带忧伤的箫声,雄雅沉厚悠远苍茫,总让人想到王昌龄的诗范仲淹的词,还有徐小凤的歌。
想着有一天能用古琴把这支曲**奏出来,那一定也要有一位吹箫人,我想,她一定是个美丽的女子吧。
这两次来来回回的寻觅要是在今天都太简单了,然而幸好不在今天,才成就了两段深刻的记忆。
寻觅有时的确很艰辛但又很迷人,辛弃疾的那首词便是最好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