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1-3-31 14:22 编辑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之十二 高迎春
古今注曰:促织一名,促机、洛纬亦名纺纬,其言促织如急织,洛纬是纺纬是矣。但蟋蟀与促织是一物,莎鸡与洛纬是一物,不当合而言之尔。诗称六月莎鸡振羽,以至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章而别言莎鸡与蟋蟀,可知其非一物也,盖二虫皆以机杼之声可以趣妇功,故易以紊乱。孙炎解说天鸡,以为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一名樗鸡。陆机则云:莎鸡如蝗而斑色,或谓之天鸡,盖皆非其类。今莎鸡之鸣乃止,而振羽不待飞也。由此可见,莎鸡与蟋蟀是有区别的。但文人作诗,有时候容易混为一谈。《尔雅》云:“蟋蟀,蛩。”晋代的郭璞,博学多才,曾经注释《尔雅》《山海经》《方言》《楚辞》等书,因反对王敦谋反被杀。他曾解释:“蟋蟀,今促织也,亦名蜻蛚。”
唐代诗人雍裕之,平生资料非常模糊,人们只知道他是蜀人,大约生在唐德宗时期,唐宪宗元和年间在世。曾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应试,考了几年都没考中进士,于是飘零四方,不知所踪。如此算来,雍裕之寿命不长,应该在四十岁左右,就离开了人世。他生前著有诗集一卷,有多首诗歌收录在《新唐书艺文志》中,得以传世。对他的评价仅有十几个字: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他生活的唐代元和年间,在唐宪宗李纯治理之下,恢复了对搞自治的藩镇的控制,增强了皇室权利。可惜他小有成就之后,便不思进取,开始贪图安逸,信仙好佛,朝政日见衰败。刑部侍郎韩愈,实在看不下去,便斗胆上疏建言。不料宪宗竟然勃然大怒,要杀死韩愈。幸亏有许多朝中大臣力保,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唐宪宗在吃了所谓的仙丹之后,性情暴虐,胡乱屠杀宦官。公元820年正月,宦官王守澄、陈志宏等人密谋,潜入寝宫将宪宗杀死,并立李恒为新皇帝。从此以后,宦官开始把持朝政,唐朝新皇帝的废立,也都是他们操纵。唐宪宗从当上皇帝,到被杀身亡,只有短短15年,因此他并没有和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的盛世。雍裕之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颠沛流离。雍裕之写过一首《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虽然他模仿前人的痕迹比较明显,但后两句为人称道。其高明之处,在于立意委婉,设喻巧妙,含蓄有味。思念夫君,就像隆头的流水,川流不息。而听到流水的呜咽之声,叫人肝肠寸断,双泪长流,表现了留守女子对于丈夫的忠贞。雍裕之写的《江边柳》,构思也比较新颖:“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的前两句,运用叠字来表现江边翠柳的轻柔婀娜,妙绘出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诗的后两句,才是写分别挽留之意。是说柳丝长长,为什么不能拴住丈夫离去的行船。万般的无奈,就在这感叹之中。雍裕之写的《折柳赠行人》,又是另一番风采:“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岸边的柳树枝条乱垂,每日被风任意吹。这画面与《江边柳》开首两句,形成巨大反差。给人的感觉,是一幅摇曳混乱的画面。后两句,更是令人心惊。一根根的柳条,竟然都是一条条恨丝。包含着离别之苦,离别之恨。带着这样的心情,折柳送别,那场景该是多么悲苦凄惨啊。在雍裕之存世的诗歌中,竟然也有一首写蟋蟀的。请看他写的《秋蛩》:“雨绝苍苔地,月斜青草阶。蛩鸣谁不怨,况是正离怀。”清冷的秋雨,敲打着地上的苍苔。夜空中一轮残月西斜,照着院子里屋前长满青草的台阶。蟋蟀叫声此起彼伏,引发人们的哀怨。更何况,是在这离别故乡的时候呢。
晋代诗人张载,河北安平人,出生日期和逝世日期,都没有记载。以他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位,可以推断考中过进士。西晋末年战乱,张载假说有病,回归故里。张载博学多闻,性情闲雅,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于世,时称“三张”。张载和张协水平接近,而张亢则略微逊色一些。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就是这种说法的直接证据。孟阳,是张载的字,景阳是张协的字。相埒,就是等同,齐等的意思。张载存诗10余首,《七哀诗》二首,是其代表作。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路过剑阁,因此写了一篇《剑阁铭》:“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其大意是:那远远的梁山,是由高大的石块堆积起来,逶迤起伏,可以连接到荆山,衡山;近处则与岷山,嶓冢山相通,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达到褒斜道。这个地方比彭门都狭窄,比嵩山、华山都要高。这就是蜀地的门户啊,坚固又作为此地的主山。这个地方就叫做剑阁,悬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险到了极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极端。天下混乱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归顺。它从汉朝开始关闭,到了晋朝才重新开放。秦朝得到了120座雄关,得以兼并诸侯;齐国得到了12座雄关,田生才得以献出筹略。况且这种关口,是国土的边缘。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当年魏武侯泛舟游于西河,赞叹河山险固而喜形于色,被吴起批评。国家的兴盛,在于德行,无德无才,险地也难稳据。那具有洞庭的楚国和具有孟门的晋国,早已没有后人祭祀。从古至今,但凭着险阻昏庸地统治,很少有不败的。公孙述已经被灭,刘家也已投降。这些已倾覆的车子的轨迹,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我如今把这篇铭刻在这山凹处,就是为了告诫四川的老百姓的。据说,晋武帝在读了张载的这篇《剑阁铭》之后,曾派石匠将其镌刻于山石之上。这篇《剑阁铭》,也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张载的《七哀诗》有两首,其一:描写汉代帝王陵寝被毁后的景象,感慨世道离乱和沧桑变迁。其二:“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阳鸟收和响,寒蝉无余音。白露中夜结,木落柯条森。朱光驰北路,浮景忽西沉。顾望无所见,唯睹松柏阴。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仰听离鸿鸣,府闻蜻蛚吟。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这一首描写秋风横扫树林,满目凄凉的景色。鸟儿们不再和鸣,寒蝉也停止了鸣叫,白露凝结,树叶落光,唯有松柏还和以前一样枝叶墨绿。高高的桐树枝条上,只有孤单的禽鸟在上边,高天上鸿雁迁徙,留下一路叫声。俯下身子,聆听蟋蟀哀鸣,不由令人伤感,徒增悲心。忧愁让人一夜白了头发,迎着秋风徘徊,双泪沾湿了衣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与苦闷的心情。
晋代诗人王讚,生年不详,大约故于311年,字正长,义阳(今河南新野县)人。他大约在晋代惠帝初年前后在世。泰始中辟司空椽,迁著作郎,太康中迁太子舍人,惠帝拜侍中,永嘉中为陈留内史,加散骑侍郎。在担任陈留太守期间,曾在石勒围攻仓垣时击败石勒,到了西晋末年,为石勒杀害。时称他博学有俊才,著有诗集五卷,可惜都以散失,仅存五首诗歌传世。钟嵘曾评价他的诗歌,将其列入中品。其中《杂诗》一诗,被世人称道。而这一首《杂诗》中,就有蟋蟀的身影:“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王讚的这首杂诗,题材是游子思归。这个题材,曾被许多诗人写过,。比如汉代的李陵,曾在《录别诗》中说:“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唐代的李白,曾在《静夜思》中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的白居易,曾在《客中守岁》中曰:“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明代的陈炼,也曾在《送朱子南还》中说:“十年辛苦在京华,梦里何时不见家。”这些思乡的佳作,可谓意味深长。而王讚的这一首《杂诗》,便是思乡诗歌中,比较突出的一首。它被《宋书》的作者沈约称赞,也在情理之中。开首两句,从季候入手。寒冷的北风,吹动着秋草,在这深秋时节,在边塞征战的马,都有了归心。何况是常年征战的人呢?这种从侧面着笔的方法,更让人感到表达的力度。胡宁二字的意思,是怎么和为什么;分析在这里,是分离的意思。靡靡,意为迟迟。这几句的大意为:分离怎么这么长久,迟迟拖延至今。商参,是天上星星的名字,一出一没,互不相见,古诗中常用来比喻离别。比如杜甫就曾写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诗句。王讚用商参二星不能相见,来感叹抱怨在边关行役太久。王讚用鸧鹒鸣,表示春天;用蟋蟀吟,表示秋天;从而表达物候的流转。接下来的诗句,则是抒发思乡之情。最后两句,则是用了一个典故:《韩非子 十过》。卫灵公至淮水之上,到了夜晚休息,夜间卫灵公似乎听到鼓乐奏鸣,问身边的人,都说没有听到。卫灵公便将师涓叫来,让师涓听一听,并用乐谱写下来。师涓听命,静坐抚琴而写之,到了公鸡报晓,师涓将乐谱交给了卫灵公。王讚用这个典故,意思是人皆闻师涓能写音于无声,我虽不言,若有师涓在,应该知道我强烈地怀归之心吧。王讚在诗中借用蟋蟀,起到了物候流转和象征的作用。
晋代的傅亮,生于公元374年,故于公元426年,字季有,北地郡灵州人(今陕西耀县),他的祖爷傅咸,是刘宋开国元勋,西晋司隶校尉。这样看来,他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小好学,博览经史,尤其擅长文赋。他最初为建威参军,又担任中军将军桓谦的参军。桓玄篡位时,选择傅亮担任秘书监,让他整理秘阁藏书。虽然并未来得及上任,但也说明他的才华颇受赏识。义熙元年(405年),傅亮转员外散骑侍郎,入值中书省,掌管昭命。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受封宋公,以十郡建立宋国,傅亮升任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后迁任中书令。元熙二年(420年),刘裕想让晋恭帝禅让,自己却不好意思说。于是,在国都寿阳举办宴席,宴请群臣。在宴会上他说,桓玄篡夺帝位的时候,是自己挺身而出,打败了桓玄,复兴了皇室。接着又南征北战,平定四海,功绩显著,因此得到九锡这份特殊的礼遇。可是,如今我已经年迈,获得如此高的礼遇,我内心不安,如今我想奉还爵位,告老回京。群臣听了,只是附和着歌功颂德,谁也没有听出刘裕的弦外之音。只有傅亮知道刘裕的心思,宴席过后,他登门拜访刘裕,并告知要回京城一趟。刘裕心知肚明,傅亮要充当说客,便准他回健康(南京)。傅亮回健康不久,朝廷便召刘裕进京。经过傅亮一番劝说,晋恭帝同意禅让,心甘情愿在禅让诏书上签字,然后退位。刘裕如尝所愿,当上了皇帝。可惜刘裕只当了两年皇帝,便一命呜呼。永初三年(422年),刘裕遗命傅亮,徐羡之,谢晦,檀道济为顾命大臣。宋少帝刘义符即位,任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景平二年(424年),又加领傅亮为护军将军。或许是新皇帝年幼无知,得罪了这些顾命大臣,遭到他们弑杀。之后,一致决议让时任荆州刺史的刘义隆为帝。于是,傅亮率领行台至荆州江陵,迎接刘义隆到健康。刘义隆随后即位,即宋文帝。傅亮被任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始兴郡公。元嘉三年(426年),或许是功高盖主的缘故,遭到宋文帝诛杀,时年53岁。才华斐然的傅亮,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傅亮著有《演慎论》和《感物赋》,《隋书 经籍志》载有《傅亮集》31卷,有《光世音应验记》传世。傅亮在《感物赋》前有序:“余以暮秋之月,述职内禁,夜清务隙,游目艺苑。於时风霜初戒,蛰类尚繁,飞蛾翔羽,翩翩满室,赴轩幌,集明烛者,必以ㄡ灭为度。虽则微物,矜怀者久之。退感庄生异鹊之事,与彼同迷而忘反鉴之道,此先师所以鄙智,及齐客所以难目论也。怅然有怀,感物兴思,遂赋之云尔。”此序,说明白写此赋的时代背景。在赋中,傅亮自然提到了蟋蟀:“聆蜻蛚于前庑,鉴朗月于房栊。”傅亮在内禁述职,夜晚无事,便在庭院散步。廊庑台阶,他聆听蟋蟀鸣叫。抬首房栊,他鉴赏空中明月。传达出,秋令时节,他心中的一份惬意。由于此赋颇长,就不在此一一引述了。
2021年3月27日写于迎春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