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毕之航 于 2021-5-28 14:06 编辑
我们阅读历史故事,或者小说,那些取得成就的团队之中,几乎都是刘邦取得成功故事的翻版,甚至连美国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电影都有这样的团队模型。
具体来说,就以刘邦的团队而言,他最核心的圈子就是自己最初的联手,萧何和樊哙。他们三个就是这个大汉兴起的核心人物,当然或许还隐藏着一个女人吕雉。以此为中心团聚而来的有张良,陈平,韩信等等次核心人物。如果按各自性格,显然萧何和樊哙就像两个极端,刘邦是处中间的平衡者,决策者。一个理性持重,一个感性冲动。一个谋划,一个行动,想象一下,这两个人缺一个,刘邦都不会成功。
而早期经历造就各自性格,萧何是文笔吏,樊哙是个屠夫。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后世的刘备核心则并不具备刘邦的优势,刘关张,张飞和樊哙有一拼,但关羽并没有萧何的特长,虽然诸葛亮类似萧何,但诸葛亮对刘备来说,并不是入股的核心创业者,而是雇佣的总经理。
一味的理性多虑则不免优柔寡断,坐失良机,一味的莽撞冲动,则总会碰得鼻青眼肿。所以不管历史还是故事,一切都不过是人来操作,一个团队之中,如果都温文尔雅,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下场,如果都火急火燎,就是项羽的结果。
看看水浒传,宋江身边最后落在蓼儿洼的就是吴用,李逵。虽然最终他们失败了,但这三个人正好用反面说明,团队的人物性格平衡的重要性。
即便是科研团队,可能都追求高高的博士帽,但决策层中如果没有樊哙和李逵,或许真的做不成大事。
没有樊哙和李逵的北宋,一波又一波的书生在朝堂标榜道德,高谈阔论,结果竟然奋起一搏的欲望都没有,后边出了个韩侂胄,虽然冲动了一回,却付出了自己的头。
所以能不能做成事情,与文化知识的厚度无关,只与性格有关,与决策者的用人理念有关。
所谓一众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所谓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的经验表明,书生意气的政治,妇人之仁的政治往往误己误国。朱亥,樊哙和张飞似乎并不光只能杀猪剁肉,关键时刻的往往奋起一搏往往就能扭转乾坤!
|